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与中国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茶经》看陆羽的思想观念
[摘要]在《茶经》中,陆羽把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都融贯其中,儒家的中庸仪礼精俭,道家的自然随顺,佛教的超脱忌俗等等,这些思想融汇在一起就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通过饮茶,明心思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这也是陆羽期望通过《茶经》表达的愿望和人生追求。从中我们也能够中看到陆羽自身陆羽的精行俭德、高雅脱俗思想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 《茶经》;陆羽;儒家;道家;禅宗
茶作为一种饮料始于秦汉,自此开始茶便慢慢走进中华民族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在这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的茶文化中,陆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而陆羽的《茶经》又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茶叶及其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是故,《唐才子传》即称陆羽《茶经》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1 。而其他学者对《茶经》之意义与价值亦多有探讨,如赵天相在《<茶经>的意义与陆羽的追求》一文中指出:《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但以为最根本的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药用、引用的多种利用中,从茶叶羹饮、混饮、清饮的不同饮用方式中,通过茶经的有效倡导,最终历史地确立了茶叶“饮用”和“清饮”的主导地位。金珍淑在《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论文中认为陆羽撰写《茶经》的动机是陆羽不仅在佛家禅僧的养育成长,而且还受到当时寺院中的流行的饮茶风俗影响。钱大宇先生在《陆羽茶经的人文精神》中认为:《茶经》把物质的茶给予精神外化,把茶的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并延伸至人生历程的‘教化’范畴之中。寇丹在《陆羽和茶经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上、心理上、时代背景上分析关于陆羽思想性格、论述陆羽理想、《茶经》诞生基础、《茶经》文化内涵都别具慧眼,自成一家,因此也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等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陆羽《茶经》首创了中国茶道的精神,其将饮茶活动与儒、道、佛三教精神融为一体,使饮茶这种活动成为精行俭德、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茶经》文本的考察出发,来剖析陆羽的思想境界。
一、儒学观念
陆羽儒学的开始应该追溯到李齐物身上,蒋寅先生《大历诗人研究》:“鸿渐见赏于李齐物,蒙授诗集不仅使他入于世流,同时也使他得到诗学上的实际教益,激励他去研习诗歌。”也正是因为李齐物的帮助使陆羽师从邹夫子研习儒学,从而开始了他的儒学之旅。使他的思
1
想很大部分都受到儒家的影响。因此这些儒家思想对陆羽本人和《茶经》有着巨大的影响。
“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茶和中国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中庸思想更是贯穿于整部《茶经》当中。《中庸》原文中写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正是这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思想,在陆羽的《茶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的采茶论、“茶之否,存于口诀”的评茶论、“慎勿⋯⋯使凉炎不匀”的煮茶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的沸水论2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对儒家中庸的恰到好处的把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这是要想住出好茶的“中和”之度的原则,也是儒家一直以来推崇的“中庸”之道。例如礼茶的动作,既要突突礼仪之美,又不过于夸张;选择茶器时,既讲究了造型与材质,又不失端庄;沏茶过程中,碳火煮水的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放置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斟茶时,也按照了同样的原则,“七分茶”,不多也不少,需要恰到好处。茶,从陆羽推崇清饮以来都是最被认为清雅醇厚的代表,而茶人茶事也要相应的纯洁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可以说和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和”占着重要地位。一杯清茶,可以更多地修养身性。一个人可以通过茶来陶冶情操、颐养身心,以求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中国人一直以来也推崇于此,文人齐聚一堂,饮茶对诗,追求文人内心的风雅脱俗,百姓齐聚一堂,共饮清茶,以求解渴和谐。陆羽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茶人,陆羽作《茶经》也正是自己内心对清雅脱俗的追求。
儒家重视礼教,在儒家的礼仪文化影响下使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茶经》七之事篇中引张君举《食檄》,宾客到来,见面寒暄之后,立即请他喝富有白沫的三杯好茶。《桐君录》中也皆以茶作为招待客人、顺应人情的需要。同时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于中国文人来说其影响力更是无可厚非的。儒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茶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一直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一直都以礼待人,讲究进退有度,讲究礼尚往来,而茶作为中国家家户户必备饮品更是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今在广东潮州等许多地方依旧是家家户户备有茶具,客人一来,便必须泡上一壶好茶,以彰显礼仪。
当然陆羽的《茶经》中还有着儒家的精俭思想。如在《茶经》的一之源章节中,陆羽提出了这样的说法:“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不仅是《茶经》的开端,也是它的主旨。这与儒家的精俭思想相符。《大学》中说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茶的诸多功效都是有益于个人修身的,一方面饮茶有益于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饮茶有益于静心、激发思维等。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追求引入茶文化,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一之源中就认为真正的茶人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可以说,陆羽就是在提倡“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而陆羽自己也是不断朝这个目标进行实践和修炼。
《茶经》中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更是让茶代表的德的思想成为必然。其中中庸之道与精行俭德作为陆羽《茶经》中所表达的主要儒家观点,也是陆羽儒家的思想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旧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道家思想
陆羽的一身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正如陆羽给自己取名姓。陆羽以《周易》为自己占卦,得“蹇”之“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3,因而给自己取名为陆羽字鸿渐。由此可见道家对陆羽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表,强其骨”,排除名利物欲的诱惑,养心怡身,全形全神,逍遥而自在,以个体生命的养护和发展为其宗旨。道家主张崇尚自然、朴素、真,并提供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在茶道中还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茶道树立了灵魂。寇丹先生的《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一文提到:我们从远古传说中和陆羽设计的风炉上,《茶经》中写的“飞去(升)”、“羽化”、“轻身”、“换骨”词汇,卢全《七碗茶歌》用的“至精”、“不奢”(俭)、“肌骨清”、“通仙灵”、“两腋清风”、“蓬莱”4等等,都可以看出源自道家“大象无形”的文化底蕴。陆羽茶道的表达也主要蕴含在第四篇茶之器二十四件茶器之中,陆羽单独列一卷来介绍他们,足以可见陆羽对这些茶具的重视。“道者,器之道5”,器以载道,道具正是“道”的体现者。尤其在茶鼎的介绍上,更是多次出现各种卦象。陆羽《茶经》“七之事”中也有着道家的思想。
陆羽在《茶经》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道家所推崇的接近自然、随顺自然的内涵。而这些内涵给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陆羽《茶经》中强调“茶性俭”,作为饮料“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其中闪烁着《周易》“君子以反身修德”之思想光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魏晋至唐,是道教的普及时期,很多文人都是道教信徒,像李白那样干脆加入道士籍的文人也大有人在。而茶文化中的道家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体现一种冲淡自然的情趣。唐代灵一的《青山潭饮茶》中曰:“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宋代苏轼在其《汲江煎茶》中也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煎, 自临钓石取深清。”道教推崇自然,追寻自然,茶道之中亦感悟到自然之趣,道教又与茶相结合,一起追求着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清新淡雅。当然这样的联系还体现在道家的养生悦志中。我们都知道饮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6。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 味至寒, 茶之性俭。”又云饮茶是:“啜苦咽甘。”这些都颇符合古人所推崇的养生观。养生追求清淡、倡导摒弃物欲以达到内心宁静进而养神。“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使茶本身具有养神益气的作用,因此茶不仅与道家的追求有所相同,同时在道家追求的养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
3语出《周易.渐》卦.
4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江西.农业考古,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