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uca ti on Sc i ence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 URNAL O F Q I NGHA I JUN I O R TEACHERS ’COLL EGE
(Educa ti on Sc i ence)
2008年第6期
No6.2008
收稿日期:2008-09-27
作者简介:张小华(1964-),女,青海西宁人,青海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0117(2008)06-0104-03
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与思考
张小华
(青海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文章通过对几种翻译过程模式的概述,认为翻译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出,必然受到各种“翻译场”的影响,同时翻译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理解与表达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翻译;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翻译是运用语言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它不同
于原语创作。长期以来,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学派体系。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派从各自研究的切入点和角度出发,建构了各不相同的翻译过程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翻译可以说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们从接收信息到分析、翻译、语言符号转移、组织调整,乃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输出信息的过程。对翻译过程模式的评判并非仅仅停留在翻译技巧阶段,翻译也绝非是两种符号的交替组合和相互转换,翻译还应是复杂的神经心理活动。
一、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学派分析
(一)语言学家Lakoff 和Mark Johns on 的观点Lakoff 和Mark Johns on 通过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分析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具有体验性,作者的认知和感受来自体验活动,其创作灵感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译者是源语言的第一读者,译者对源语言的感知理解程度取决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译者基于对源语篇的认知和体验,将其用目标语言转述出来,转述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译者对同一语篇必
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其过程模式为:
原作者读者
译者读者
(二)美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专家Eugune N ida 的观点
Eugune N ida 解释,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这种转换既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又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环扣一环的思维过程,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这个过程划分成分析、转换、重建三个阶段,其翻译过程模式如
下图所示
(三)美国著名翻译学家雅各布森(Jakobs on ,Roman )的观点
雅各布森广义上把翻译过程划分为三大类,即
・
401・
张小华: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与思考
Educa ti on Sc i ence
言内翻译、言际翻译和符号系统间的翻译。他认为言内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材料用同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说法,重新解释一遍,即持同一语言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如图表示为:
信息发生者
信息
信息接收者
从编码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下图:编码
解码
重新编码
解码
换言之,源语中的信息,经信息发生者发出后,首先被译者解码,经过重新编码后,成为目的语信息,后者被目的语信息接受者接受后,最终在他的大脑中解码。
(四)法国著名口译学家,释意理论的创始人D 赛莱斯柯维奇的观点
D 赛莱斯柯维奇认为,翻译的程序模式是理解,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重新表达。其过程模式为三角形模式,如图:
三角形底部的虚线表示不考虑语境,直接将语言A 转换成语言B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形成两步传译过程,从语言A 产生交际意义,再由其意义转换成语言B ,即语言符号转换成思想后再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除了以上几种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翻译过程模式外,近年来,国外又相继出现了Kada 翻译模式,德国功能派模式,Honing f kuss maul 翻译模式,英国翻译家George Steiner 模式,以及Roegr T Bell 的贝尔模式。Bell 利用近20年来西方语言学
的最新成果,如语篇语言学、学派语言学以及认知科学,心理学等,把翻译过程置于语言的系统模式(syste m ic model ),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解释,且试图使其模式化,Bell 的理论对探索双语转换机制时的心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性。
二、理解与表达贯穿翻译的全过程
翻译过程是指翻译活动所经过的程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理解原文、用目的语表达、检验修改译文。其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结果。王宏印提出的翻译过程模式中包含了这一系统理论
框架,他认为,翻译过程可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实施阶段,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也都有不同的层次,理解
和表达这两个阶段的相继完成构成了翻译的全过程。对原文阅读并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进行转换的过程。阅读理解原文时,要理解原文的意图;原文的语言特点、形式、意义与风格;
原文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原文的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就是对原文的忠实的表达,按照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1988)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在四个层次上对原文和译文负责,即文本层次、所指层次、粘着层次和自然层次。但是,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不可能一次完成,除了具有阶段性、循序性和层次性之外,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复。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表达是主导,由此构成翻译过程言语理解和生成的认知基础。王振国在《新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就翻译过程做了详尽的阐述:
理解就是透彻地了解、懂得、掌握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实质,包括词义、句义、段义、语义。没有对原文的全面理解,翻译就无从下手,理解不透不深,译文就不忠不顺。翻译过程中对言语理解的重要环节在于语法关系的确定和内在含义的神经机制的推导上。翻译过程中的表达就是从言语理解的感知阶段到言语生成的输出阶段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翻译的过程实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翻译作为语言作品的复制活动,表现为一种心理过程,也是翻译主体—译者直接受语言信息刺激而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想象的过程。
上述翻译过程的模式研究是站在不同学派理论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考察的结果,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把翻译过程简单化、自然化。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因其固有的连贯性和语言体系的不同变化,翻译过程实际上要受到诸多因素如目的、历史文化背景、读者反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绝不仅仅
・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