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_杨韶刚
道德判断测验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道德判断测验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张静;杨韶刚
【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6
【摘要】道德判断测验(MJT)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德开发的适合于研究儿童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国际性测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学者在道德判断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尽管其中很多研究不是运用MJT,但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
运用MJT在中国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丰富,但研究的系统性不够,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张静;杨韶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武汉43007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4
【相关文献】
1.从DIT到ICM:道德判断测验的变迁 [J], 张倩;杨韶刚
2.道德判断评估之测验法述评 [J], 吴莹莹
3.确定问题测验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现状调查 [J], 张倩;杨韶刚
4.道德判断访谈法和问题确定测验的比较述评 [J], 陈抗
5.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常模制定 [J], 顾海根;李伯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如何进行
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如何进行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道德判断能力涉及到个体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善恶,并做出恰当决策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是塑造其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成为孩子道德判断的榜样。
例如,父母要遵循道德规范,正直诚实地生活,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公共利益,并且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青少年的第二个家庭,负有重要的道德教育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课程,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道德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道德实践活动,如模拟辩论、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理道德问题。
再次,社会影响也对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是青少年接触不同价值观和观念的地方,通过社会交往,青少年能够扩展视野,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社会可以提供各种道德教育资源,如道德讲座、道德榜样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此外,社会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督和引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最后,青少年自身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青少年应该主动学习道德知识,了解各种道德规范和原则,并不断思考和分析道德问题。
同时,青少年要勇于表达自己的道德观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青少年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观念、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道德判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模型
道德判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模型王晓菲;董悦;李伟强【摘要】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道德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研究着迷,特别是关于道德判断是受情绪控制还是受认知控制这一问题.近年来,关于这一争论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本文梳理了这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阐述各种理论的观点及其研究,分析各理论的局限,以期对深化道德判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裨益.【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直觉【作者】王晓菲;董悦;李伟强【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7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价值观也日渐变得多元化,因此,关于道德问题的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在所有的道德问题的研究中,道德判断是一直以来研究的核心。
研究道德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那就是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
道德判断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经验的或者先验的、已内化的原则对某个行为是否道德进行决策,简单来说,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好还是不好、一件事道德还是不道德。
[1-2]道德推理是一个心理过程,是指基于已有的知识,对行为或者现象进行一系列思考、推理的过程。
[3]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其实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结果,后者侧重于过程和理由,是对判断结果深一步的研究。
而道德直觉是一个快速的,直觉的过程,没有仔细的思考,也没有确定的原因。
[4]一般认为,道德推理属于认知过程,而道德直觉则是情绪反应的结果,道德推理之后可以做出道德判断,道德直觉产生后也可以做出道德判断。
那么,人类的道德判断到底是由情绪决定还是认知决定?这个问题困扰着从古至今的许多学者们。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心理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心理研究现状[摘要]我国的大学生道德心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和道德人格等方面。
但是,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忽视“情”和“行”的研究、研究结论不一致、系统性研究较少和道德人格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心理我国的道德心理学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领域展开了不少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对我国的德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道德价值观、道德动机、道德行为和道德人格等方面。
一、大学生的道德判断1.年级和性别特点。
杨韶刚和吴慧红以MJT(道德判断测验)中文版为工具对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大一和大四学生的道德判断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
这似乎与大一和大四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有关。
其他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
研究者利用道德两难故事分析了性别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研究所假设的情境是产生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2.亲社会推理的特点。
寇彧等的研究发现,内化价值的推理和刻板定向的推理在中国大学生的亲社会推理中占比率最大,其次是需要定向的推理、享乐主义定向的推理和赞扬定向的推理。
研究还显示,在大学生亲社会推理(自我报告)的平均得分上,由多到少依次是:需要定向、刻板定向、内化价值定向、享乐主义定向、赞扬定向的亲社会推理。
3.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认为,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主要有两类因素:具有原则意义的社会准则、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观念。
有研究发现,情绪状态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影响显著,即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明显高于悲伤状态;道德判断任务的自我相关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二、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1.一般取向。
黄希庭等分析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在“社会—个体”取向和公德的“积极—消极”取向上得分最高,其次是“进取—协调”取向,最后是私德的“积极—消极”取向;男女大学生在公德的“积极—消极”取向上差异显著,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公德方面的道德价值。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实证研究
判 断能 力 是否 具 有 信度 和 效度 , 们对 其 进 行 了量 表稳 定 我 性 与 内部 一致 性 检 验 , 区分 效度 的方 差 分析 检 验 。结 果显 示 , T 项 内容 两 次 测 量 结果 的相 关 均 达.5水 平 , 明 MJ 各 O 说
量表具 有较好 的稳定 性 。说 明 S M— F的内部一致 性较好 。 R S
由 表 2 知 , T对 不 同年 龄 个 体 的道 德判 断 水 平 具 可 MJ 有 明显 的 区分 度 , 就是 说 MJ T量 表 能够 反 映 出不 同 年龄 个 体 在 道 德 判 断 水 平 方 面 的差 异 。 这 项 结 果 与 G b s 人 ib 等 ( b s B s g rF l r1 9 ) Gib , ei e ul ,9 2 在美 国获 得 的结 果 和 在意 大 e e 利所获结果 (o C mmu in Gi e , 9 5 基 本 一 致 。基 于 个 na e n 1 9 ) l 体 的道 德判 断 能 力会 随 着其 年 龄 的提 高 而提 高 的 论 断 , 以 及 前 人 用 MJ或 D T等 量 表对 青 少 年道 德 判 断发 展 水平 的 I I 测量 结 果 , 们 认 为 表 2 结果 可 以说 明 MJ 我 的 T是测 量青 少
青 少 年 道 德 判 断 能 力 的 实 证 研 究
口 张 静
摘 要 : 文 采 取 随 机 抽 样 和 因 子 分 析 方 法 , 中 文 版 的 “ 德 判 断 测 验 ( T ” 测 量 工 具 , 广 州 市 的 四 本 以 道 MJ ) 为 从
所 高校 和 一 所 中学抽 取 1 7 名 1 — 2 青 少年 学 生 为研 究样 本 , 图寻找 出 当前 我 国青 少年 道德 判 断 能 力现 12 2 9岁 试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
正确 的道德判断。
显然 , 在如何 促 进 品 格发 展 的 问题 上 存 在 着 理
17 设计 了 著 名 的 “ 德 判 断 测 验” Mo l ug 96年 道 ( r d— aJ
・ 基金项 目 :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 重点课 题( E 00 1 ) D A 3 10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总第 9 8期
心理学探新
P YC L CI AL EX L RA O S HO O C P o Ⅱ N
2 06 焦 0
第 2期
青少年 道德判断能力的研 究
杨韶 刚 ,吴 慧红2
( . 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 . 1南京 南京 2 09 ;. 1 72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京 20 9 ) 0 南 107
含着对竞争 的拒绝 ,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 , 没
有 竞争 意识 和创 新 精 神 是 很 难 立 足 的 。那 么 。 面 在
地解 决双 方 冲突 的道 德 基础 , 们 就 必 须 不 仅 能 够 人 理解 那些 支持 我们 观 点 的论 点 。 且 还 要 有 能 力 来 而 理解 那些 与 我们 意见 不 一致 的 论点 。这 种 能力 正是 道德 判 断能力 , 它 也越 来越 被 证 明是 道德 的核 心 , 而 是现 代社 会 中最 为需 要 的道德 要素 。I ”2 J 德 国著名 道 德 心 理 学 家 , 士坦 茨 大 学教 授 乔 康 治・ 林德 ( er id赞 成 皮亚 杰 和科 尔伯 格 的 道 德 G o Ln ) g 认知 发展 理 论 。 过 多 年 的研 究 和 实 践 , 提 出 了 经 他
摘
要 : 国道德心理 学家林德提 出“ 德 道德 行为与发展的双 面理论” 并设 计 了著名 的“ 德判 , 道
国内外品格教育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品格教育的文献综述本课题组依据“品格教育”主题开展了文献研究,先后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品格教育的界定、美国品格教育发展的借鉴、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发展、品格教育的内容分析、品格教育形式等五个方面作了分析与归纳,得出了关于当代国内外品格教育发展以及对基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学生3A5E品格培养的实践研究的五点看法。
一、国际上品格教育的多元理解对于什么是品格,什么是品格教育。
全世界教育界共同使用的Character Education, (品格教育)但是在全世界教育理论界没有一致的看法。
品格教育虽然在美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对于什么是品格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在美国当前的道德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和广泛的认可。
许多品格教育家也意识到了界定品格教育定义的重要性,但山于其包含内容的广泛,使得定义概念很困难,从而也就造成现实中存在着众多各有侧重的品格教育的概念。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阿兰•罗克伍德(Alan Lockwood)教授曾在“什么是品格教育” 一文中给品格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通过明显的影响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
”密苏里大学(圣路伊斯校区)教育学院的博克维茨(Berkowitz)教授则用更为简单的语言将品格教育定义为:“旨在为促进道德能力(即增强个人有效践履道德行为的能力)的发展而采用的任何有意识的教育形式。
”“品格教育伙伴组织”1999 年也给品格教育下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品格教育就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
品格教育研究所则把品格教育界定为, “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品格教育运动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格等共同特征。
林德道德判断测验述评
一、引言 道德判断是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 道德现象 进行分析 、鉴 别 、评 价 和 选 择 的 心 理 过 程 !" 。 道德判断评估方法有很多,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 代 , 皮 亚 杰( Piaget) 首 次 提 出 将 道 德 判 断 作 为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来进行系统研究。皮亚杰 采用间接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 个别询问被试, 要求 被试作出道德判断, 再根据被试的回答对其道德判 断进行评估。但是对偶故事法只把儿童的道德认知 发展粗糙地划分为两级水平; 另外, 这种临床谈话具 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 因而结论也会受到质疑。 20 世纪 50 年代末, 柯尔伯格( Kohlberg) 发展了 皮亚杰的间接故事法, 采用一个道德两难故事 ( dilemma) , 通过道德判 断 谈 话( MJI) 对 儿 童 的 道 德 判断能力进行评估。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克服了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 点,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他采用的标准评分 系统过于复杂, 测量手册达 1000 多页; 道德判断谈 话是一种个别谈话法, 很费时且不适于团体测验。鉴 于这些问题, 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 柯尔伯格的学生 便发展了一些简便的测量方法, 如莱 斯 特( Rest) 的 确定问题测验( DIT) , 但是该测验只能用于 12 岁以 上的青少年, 年幼儿童无法理解测验的要求, 另外, DIT 分数只有量的特征, 缺乏质的特征, 给道德教育 带来很大的不便。 70 年代末期, 德国康斯坦兹大学的林德( Lind) 和 威 根 赫 特( Wakenhut) 在 莱 斯 特 研 究 基 础 上 作 出 了进一步的改进, 设计了道德判断测验( MJT) , 成为
皮亚杰认为,“情感机制和认知机制虽然有所不 同, 但却是不可分离的: 前者依赖于能量, 后者依赖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研究
3 代 青 年 研
"
-
究
Co t mp r r u h Re e r h n e o a y Yo t s a c
Se 2 2 p, 01 S ra e ilNo. 8 No. 31 9
青少年道德 判断能力研究
践 , 出了 “ 德行 为和 发展 的双 面理论 ” 提 道 。该 理论 一方 面承认 了道 德认 知 和情感 是平行 的 . 两者 在逻辑 上 是 可 以区分 的 , 是可 以被独 立测 量 的 。另一 方 面进一 步界 定和 区分 了道德 认知 和情感 。不 仅 如此 , 林德 还认 为 应 该 使用 同一 个测 验得 到道 德 的两方 面 , 就使得 测验 结果 更具有 明确 性 。 容 易发生 道德认 知 和道 德情 感 这 不
・
6O .
21 0 2年 第 9 期
张 静
青 少年 道 德 判 确性 。1 年来 , T已被 译成 至少 2 『 1 近些 MJ 7种语 言版 本 , 通过 了严 格 的效度 检验 , 并 在多 个 国家 被广 泛 地用 来 研究 与 道德 心 理和 道德 教 育有 关 的课 题 。我 国学 者对 道德 判 断能 力 的研 究正 在 不断 深化 , 研 究 范 围和对 象逐 渐扩 大 , 研究 的角 度 和采取 的方 法不 断增 多 。在各 方 面都有 了较 大 的进 展 的 同时 , 在研 究 过
目前 , 国 的文 化建 设面 临着 日益呈 现 出多元 化和 多样性 的时代 发展 趋势 . 我 道德 教 育领域 受 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冲击 和挑 战 。“ 小悦 悦事件 ” “ 、 活婴 当做 死婴弃 ” 等一 系列 的事 件 , 切地 呼唤人 们 对社会 道德 底线 及社 迫 会 良知进 行反 思 。 青少年 处 于接受 道德教 育 的关键 时期 , 当前复 杂 的社 会大 背景 下如 何提 高他 们 的道 德认 在 知能 力 和道德 判 断能力 , 是我 们从 事教育 工作 的相 关人 员必须 面对 和思 考 的一 个重 要而 紧迫 的 问题 。
道德教育心理学杨韶刚读后感
道德教育心理学杨韶刚读后感杨韶刚教授的《道德教育心理学》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道德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
这本书不仅包含了对道德概念、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全面解析,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
首先,杨韶刚教授通过对道德概念的全面介绍,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和信仰,是保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必要条件。
而道德教育,则是培养人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道德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来。
其次,杨韶刚教授通过对道德发展的解析,让我们了解到道德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他指出,道德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规范到内部规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的。
通过深入了解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方向,促进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最后,杨韶刚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他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道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例如,他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道德教育相互补充的作用,提倡家校合作,共同推进道德教育;同时,他也提出了基于情感教育、游戏教育和行为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的实践建议,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道德发展。
总之,杨韶刚教授的《道德教育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通过深入解析道德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更加丰富的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教育中的道德判断力培养
青少年教育中的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判断力是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决策的能力。
在青少年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他们将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以及与他人和社会互动的方式。
本文将就青少年教育中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需要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
青少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道德,以及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来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尊重、责任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培养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其次,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也十分重要。
青少年往往会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此,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以及社会人士都应该努力成为良好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样,青少年在与他人互动时,可以参照他们的榜样进行道德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还需要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推理的能力。
青少年应该学会质疑和思考道德问题,而不是盲从他人的观点。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辩论课程、研究性学习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可以提供多样的观点,让青少年接触到不同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另外,青少年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道德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进行道德决策,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面对真实的道德困境。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团队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在集体中进行道德决策,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最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需要建立一个宽容、尊重和支持的教育环境。
青少年应该感受到教育者和社会的关爱和理解,才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道德判断。
确定问题测验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现状调查
收 稿 日期 :2017-04-01 基金项 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 学科 共建项 目“民办 高校 教师核心素养研究”(GD16XJY31);广州市哲 学社 会科学发展
规划课题 “青 春期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的实证研 究— —以广州青少年为例 ”(2016GZYB55)。 作者简介 :张倩 (1976一),女 ,湖南邵 阳人 ,博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教育 学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为道 德心 理学 、道德教 育
文章编 号 :1672—0962(2018)02—0130—08
一 、 确定 问题测验 的理论演进
在 劳伦斯 ·科尔 伯格 (1awrence Kohlberg,1927—1987)之后 的新 科 尔伯 格理 论 道德 判 断测 量 领 域 中 , 直接承袭科尔伯格而又卓有特色的是詹姆斯 ·莱斯特 (James Rest)教授领导 的“明尼苏达大学道德研究 小组”④在 20世纪 70年代开发的确定 问题测验(Defining Issues Test,简称 DIT)(Rest,1975:67—69;1976: 112—114;1979a:21—22;1979b:76—78)。DIT建 立在 科 尔伯 格 的 道德 发 展 阶段 理论 之 上 ,但 又 突破 了传 统 阶段 理论 ,在 测验 内容 、评定 和 排 序 方式 、评 分 方 式 上 ,与 原有 的道 德访 谈 法 (Moral Judgment Interview, 简称 MJI)相 比 ,作 出 了重大改 进 。
DIT对 MJI的另一 个 改进 体现 在测 验方 式上 。MJI是 一种 自发 产生 式测 量法 ,它 围绕着 9个 两难故 事 进 行道 德判 断访 谈 ,然后 将研 究 内容分 为 30个 维度 ,每 个 维度 包 括 6个 发 展 阶段 ,共 有 180个计 分 项 ,根 据 受试 的判 断 推理 水平 反 应 进 行 阶段 的归 档 和 评 分 ,间接 探 明个 体 的道 德 认 知所 处 的 发展 水 平 和 阶段 (Kohlberg,1969)。这 一方 法 除 了偏 主 观性 、计 分 繁琐 、对访 谈 者要 求 高 之外 ,还 有 一个 突 出 的不足 :只注 重受试者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一部分 ,忽略了受试者能够理解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部分。随着对意 会 知识 、内隐加 工认 识 的 日益 提 高 ,人 们 逐 渐认 识 到 认 知 并 不 局 限 于 能够 用 语 言 表 达 出来 的那 一 部 分 (Davison、Robbins、Swanson,1978)。
儿童美德的形成与道德发展
儿童美德的形成与道德发展
杨韶刚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美德是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儿童道德发展至关重要.美德有四个基本成分:优良品质、中庸之道、意志力和内在的善.美德的这四个基本成分是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儿童美德形成的途径主要为:通过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和移情体验形成儿童优良的品质,创设适当的环境矛盾教孩子学会采用中庸之道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通过意志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克服意志的弱点和形成自律的习惯,通过内在动机的激励帮助儿童形成为获得内在的善而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为儿童未来的道德生活奠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杨韶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让美德之花盛开在儿童心田——天水市儿童美德工程纪实 [J], 冲碑忠
2.优良道德的创制与美德的形成 [J], 李青;王义
3.论儿童的道德教育--基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J], 汪家华
4.党的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党的先进性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六大报告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承接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J], 曾瑞芝;丁俊萍;方世荣;张武;柳菊兴;萧斌
5.从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看人格形成的年龄特征 [J], 许少康;蒋艳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9、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_杨韶刚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杨韶刚1,吴慧红2(1.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7)摘 要:德国道德心理学家林德提出 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 ,并设计了著名的 道德判断测验 ,在20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我们以中文版的 道德判断测验 为测量工具,以724名12-27岁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C分数随年级提高而有所提高,但不同年级之间有一定波动,说明学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但存在不稳定因素。
男女生C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内部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质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词:双面理论;道德判断测验;C分数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2-0055-061 品德发展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理论分析重视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从儿童朦胧有意识开始,一些好的品德就通过故事的形式传输给儿童, 蒙以养正 早已成为我国道德教育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则成为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最好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我国的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观念相矛盾的困境,人们的价值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现代人还能否把从小接受的美德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中。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宣扬的 孔融让梨 的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是在这种美德的背后则隐含着对竞争的拒绝,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没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很难立足的。
那么,在面临这种两难困境时,人们应怎样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呢?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一代,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现实及社会冲突,经常感受到是道德的困惑和迷惘。
他们不知道应该坚守传统的道德信念,还是应该突破传统,有所创新。
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多地是灌输这些美德,但却很少告诉他们在面对道德冲突、在真正解决问题时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
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实证研究与思考
作者: 杨韶刚[1];王曲云[2]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育系,广东广州510545;[2]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安徽合肥230011
出版物刊名: 中小学德育
页码: 24-2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 基本价值观念;中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道德价值观处在价值观体系的中心地位,支配着其他的价值观念、研究发现。
中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表现在道德品质、为人处事、个性品质、对待集体的态度、信念与原则、生活态度、自身能力、心态等8个因子上.在年级因素上有极显著差异的是个性品质、对待集体的态度、信念与原则;在性别因素上差异显著的有信念与原则;在城乡因素上有差异显著的有个性品质、对待集体的态度、生活态度、心态.。
中国青少年道德观念现状与特点的调查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Adolescents ' Moral Concep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icity, Diversity and Quick Change 作者: 杨韶刚[1] 万增奎[2]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2]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10097
出版物刊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页码: 83-86页
主题词: 青少年 道德观念 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多元性
摘要:本文以735名大、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有如下特点:青少年对社会公德观、集体价值观、荣辱观较好,而法制观念相对滞后;在对传统道德价
值的认同上,“孝”在青少年道德认同中占据首位,其次普遍认同“诚”、“信”、“仁”、“义”,而对“俭”、“廉”、“公”、“恕”认同较差;在对现代道德价值认同上呈多元矛
盾的格局,青少年对“诚信、公正、平等、爱国、责任”认同较好,而对“合作、敬业、勤俭、明礼、自律”认同较差;青少年在对道德价值的宽容度上,对“孝、贪污、奸淫、欺骗、
虚伪”不能宽容,而对“浪费、冷酷、独身、同性恋、安乐死、离婚”则相对宽容。
中加儿童青少年对家庭纪律教育方式的道德判断——基于跨文化研究的道德反思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bout Parental Discipline Practices in China and Canada --Moral Reflection Based o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作者: 杨韶刚[1];刘春琼[2];张倩[3]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广州510420;[2]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0097;[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148-15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儿童青少年;家庭纪律教育;道德判断;跨文化研究
摘要:采用中国和加拿大学者合作编制的问卷,以288名中国与加拿大儿童青少年(7~14岁)为被试,考察他们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使用的纪律教育方式所做的判断和推理,结果发现,中国和加拿大儿童青少年普遍对爱的撤回给予较低评价,而对教育诱导的纪律教育则有较高认可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对羞辱和爱的撤回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会更低,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控制”,对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有不利影响。
在对羞辱方式的评价中,只有10~11岁年龄组对社会比较羞辱的评价高于连带羞辱。
对父母纪律教育方式的评价和对心理伤害的知觉有一定文化差异。
两国儿童青少年对家庭纪律教育方式的道德判断与推理共性大于差异。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研究新视角r ——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及运用的启示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研究新视角r ——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
理论及运用的启示
张静;刘茜
【期刊名称】《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6)003
【摘要】论文基于德国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的"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的视角,着重阐述了林德编制的测量道德判断能力的工具"道德能力测验"(MCT)以及培育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康斯坦茨道德两难困境讨论法"(KMDD),在此基础上验证了MCT和KMDD在国内外的实践运用,指出林德的双面理论及实践运用对培育和发展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张静;刘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32.62
【相关文献】
1.网络朋辈辅导: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新视角 [J], 彭榕
2.网络朋辈辅导: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新视角 [J], 彭榕;
3.尤尼斯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及德育启示 [J], 邱佳佳
4.尤尼斯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J], 郭晓君;陈超群
5.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的原理、方法与启示 [J], 潘蕾琼;黄甫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杨韶刚1,吴慧红2(1.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7)摘 要:德国道德心理学家林德提出 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 ,并设计了著名的 道德判断测验 ,在20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我们以中文版的 道德判断测验 为测量工具,以724名12-27岁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C分数随年级提高而有所提高,但不同年级之间有一定波动,说明学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但存在不稳定因素。
男女生C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内部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质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词:双面理论;道德判断测验;C分数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2-0055-061 品德发展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理论分析重视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从儿童朦胧有意识开始,一些好的品德就通过故事的形式传输给儿童, 蒙以养正 早已成为我国道德教育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则成为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最好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我国的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观念相矛盾的困境,人们的价值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现代人还能否把从小接受的美德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中。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宣扬的 孔融让梨 的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是在这种美德的背后则隐含着对竞争的拒绝,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没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很难立足的。
那么,在面临这种两难困境时,人们应怎样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呢?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一代,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现实及社会冲突,经常感受到是道德的困惑和迷惘。
他们不知道应该坚守传统的道德信念,还是应该突破传统,有所创新。
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多地是灌输这些美德,但却很少告诉他们在面对道德冲突、在真正解决问题时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
显然,在如何促进品格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理论上的分歧和来自实践的挑战。
一方面,有人主张,通过对传统美德的灌输,通过道德知识的教学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可以促使儿童的品格向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方向发展,提倡核心价值观的品格教育就是这种主张的代表。
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托马斯 里克纳充满自信地指出, 价值观教育是可以在今天的学校中进行的,现在正在全国的学校系统中发生着,而且正在使学生的道德态度和行为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结果是使教师更容易教,使学生更容易学。
[1]但是,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很多明显或潜在的道德冲突,如何使儿童在面对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并寻求合理地解决这些冲突,则是提倡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更为关注的。
正如科尔伯格明确指出的, 如果希望找到可以合理地解决双方冲突的道德基础,人们就必须不仅能够理解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论点,而且还要有能力来理解那些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论点。
这种能力正是道德判断能力,而它也越来越被证明是道德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需要的道德要素。
[2]德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康士坦茨大学教授乔治 林德(Georg Lind)赞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提出了 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 ,并以此为基础,于1976年设计了著名的 道德判断测验 (Moral Judg第26卷总第98期心理学探新PSYC HOLOGICAL E XPLORATION2006年第2期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D EA030110)。
ment Test,简称MJT)。
我们在与林德教授多年的学术交往中,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理论和测验方法对我国道德教育所带来的某些重要启示。
林德强调道德认知(有时也称为道德能力)的重要性,他认可科尔伯格在其早期文献中对道德判断能力的界定,认为道德判断能力就是 个体(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对哪些是道德的进行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为的能力。
[3]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林德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发展的双面理论。
该理论认为:1)对个体道德的描述必须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即如果认为某种行为是道德的,个体不仅要有自己所认可的道德理念和原则,还要有能力将这些理念和原则贯彻到行为中去。
因此,可以把道德判断能力更多地看作是联结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的纽带。
2)由于可以明显地区分道德的两个方面,因此可以以一种逻辑上独立的方式对道德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分别进行描述和测量。
但是,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不能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道德成分。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使用同一个测评工具,同时来评估道德的情感和认知方面。
3)道德的这两个方面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和提高。
直接讲授或灌输道德观念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改变儿童的道德态度,但不能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
而教会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其道德能力的发展。
例如,向儿童呈现一些半真实的两难故事,在不对儿童造成有害结果的前提下,引起儿童的情绪反应,提高他们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
4)道德两方面的发展在时间上是平行的,也就是说,某种道德观点的获得总是伴随着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观点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理念。
平行发展 意味着这两个方面可以在逻辑上加以区分和独立评估,但是它们在经验上是相关的。
因此,儿童道德能力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道德观点,即科尔伯格的更高的道德推理阶段。
林德的道德行为和发展的双面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科尔伯格及其弟子莱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他承认道德认知和情感是平行的,两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区分的,可以被独立测量的;另一方面,他对道德认知和情感做了进一步界定和区分。
可以说,林德是除了皮亚杰之外(皮亚杰将两者定义为结构和能量的区分),第一个敢正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关系,并力图解释和分析这种复杂关系的人。
另外,林德使用同一个测验来了解道德的两方面,这就使得测验结果更具有明确性,不容易发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混淆。
林德将他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 实验问卷法 ,不仅编制了第一个可以同时评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 道德判断测验(MJT) ,更是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他的道德双面行为理论的正确性。
道德研究必须具有生态性,必须和人的道德生活紧密联系,考虑道德行为的具体情景。
林德将心理测验和实验设计巧妙结合,设计的 道德判断测验 就完全遵循了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学诠释。
通过MJT,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对道德因素本身的考虑到底占据多大的作用,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究竟是怎样的状况,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常所认为的智力、性别、年龄,还是教育?带着这些疑问,在从林德教授那里获得了中文版的MJT后,笔者以中国的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进行取样,在江苏省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2 道德判断测验的实证研究2.1 被试取样本次取样时间为2003年下半年,由于MJT的效度会受到被试取样的影响,本次被试取样考虑到五方面的因素,包括:1)年级 10(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2)班级特征 2(快班、普通班/本科生、专科生);3)性别 2(男、女);4)地区 4(江苏省的南京、无锡、丹阳、苏州市);5)学校 6(南京四中、南农工学院、南师大、无锡二中、丹阳中学、苏州科技大学)总人数为724人,其中男生403人,女生321人。
2.2 工具中文版的MJT。
我国已经有学者对该测验进行56心理学探新2006年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
其重要效度指标,即偏好的顺序性(The order of preferences)、准简单结构(Quasi-simplex structure)以及认知-情感平行(Cog nitive-affective parallelism)都符合修订标准。
这两个两难故事是:[4]工厂风波某个工厂里的一些工人被解雇了,但是他们都觉着原因不明不白。
工人们怀疑经理用摄像机非法监视他们的活动。
但是经理坚决否认。
只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工会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付经理的不法行为。
于是两个工人撬开经理的办公室,偷走了作为证据的录像带。
医生的困境一个妇女得了癌症,没有任何治愈的希望。
她浑身疼痛。
她已经非常虚弱,一剂大量的止痛药就可以致她死亡。
当她稍微有点力气的时候,她恳求医生给她足够多的可以致命的止痛药。
她说她再也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了,无论如何都会死的。
于是医生就满足了她的要求。
每个故事的后面有12个问题,要求被试做出相应的判断。
同时,在测验表的后面添加了一些针对中国学生的调查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对测验的感受和对自身的认识等。
2.3 研究结果和讨论2.3.1 学生对待道德两难故事态度的分析表1 两难故事被试态度分布表-4-3-2-101234 Worker s Dilem ma1441101581048643462112 Doctor s Dilemma69447240767514212086从选择的分布来看,多数学生对 工厂风波 两难故事中工人的偷窃行为持较反对态度;而对 医生的困境 两难故事中医生的谋杀行为(安乐死)持较赞成的态度。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尽管偷窃和谋杀都是犯罪,但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事出有因才犯罪的。
相比而言,偷窃比实施安乐死更遭人痛恨,从而更应该受到惩罚。
2)尽管偷窃行为是为了维护尊严,但行为本身像是以牙还牙,这为中国文化所不赞成。
相反,站在减轻病人无法忍受病痛的基础上,而且是在病人自愿的情况下,安乐死的实施并没有对任何他人带来伤害(故事中注明病人不可能治愈),虽然结束了人的生命,但在这个故事中,医生更像是做了件好事。
尽管安乐死在中国的法律中无明确规定,但是在道义上并没有像西方那样严格的限制。
2.3.2 学生MJT测验C分数得分各年级分布表2 各年级学生MJT测验C分数得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24.33021.85221.22030.22330.98127.06129.20927.26326.92131.443从总体分布来看,C分数表现出预期的随年级提高而有所提高的规律性,因此与林德本人提出的教育是影响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论点相符合。
但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群体内部C分数有波动。
考虑到取样范围较广,我们做了进一步分析。
2.3.3 学生MJT测验C分数得分分析根据所得数据,进一步就性别、同一学校不同年级之间(考虑学生学习背景的相似性)、同样年级不同性质学生之间(根据学生的成绩,在中学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高校有本科生和专科生之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