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合集下载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六)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六)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六)“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每年都会评选出一些在纺织教育教学领域有突出表现的成果,并颁发“纺织之光”奖项以表彰这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和团队。

在2015年度的颁奖典礼上,多个杰出的成果获得了这个荣誉,并进行了巡礼展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获奖成果。

首先是来自某高等学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成果。

该专业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学生对纺织实验课程的普遍厌倦现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创新地引入了虚拟实验技术,并开发了一套交互式虚拟实验平台。

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纺织实验,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和操作过程。

这一改革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个获奖成果是某大学纺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成果。

该专业团队发现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于是他们尝试将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在课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真实的纺织工程项目,包括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获奖成果是某职业学院纺织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

该学院的教师团队深入了解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院资源和师资优势,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该体系中,学生将在校内纺织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并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参观。

此外,学院还与纺织企业合作开展行业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动态。

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获奖成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其他优秀项目,涵盖了纺织领域的多个方面,如纺织设计、纺织机械、纺织工艺等。

“两个百年”历史焦点,纺织行业荣耀加身

“两个百年”历史焦点,纺织行业荣耀加身

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多级结构纤维集合体柔性压力传感材料与器件制造关键技术武汉纺织大学、东华大学、武汉飞帛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安琪尔生活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小爱科技有限公司王栋、钟卫兵、成艳华、贾康昱、王兴彦、龙汝倩2新型低能耗环保砂型铸造技术东华大学、义乌云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渲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朱世根、胡菊芳、骆祎岚、董威威、白云峰、丁浩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高活性PTA氧化催化剂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上虞利星化工有限公司、济南朝晖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金海湾化工有限公司曹善文、李德经、李朝晖、包苏春、包玉莲、曹晓晴2功能性纳米纤维纱的宏量制备关键技术及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正大针织有限公司、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江苏鑫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潘志娟、闫涛、田龙、李杰、汪一奇、李惠3基于定向纳米纤维的生物医用材料结构设计及产业化研究西安工程大学、云帆(天津)仪器有限公司刘呈坤、孙润军、郝鹏辉、李博昱、贺海军、毛雪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数字化全成形经编装备及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五洋纺机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陈革、王敏其、周其洪、孙志宏、王水、王云良、高燕、单鸿波、王菡珠、程凌2基于数据流的智能纺纱工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程隆棣、张红霞、张洁、魏家坤、和杉杉、王晓芸、汪俊亮、赵素华、吕佑龙、李杰、张玉清、马法红、王森栋、赵宏伟、张海忠3高端羊绒纱线制造智能工厂关键技术研发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薛惊理、钱淼、金光、薛正利、秦保新、陈文浩、沈春娅、韩庆锋、殷小锋、牟黄波、张武辉、汝欣、池祥、黄象杰、邱定坤4涡流纺经弹牛仔面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东华大学、浙江鑫兰纺织有限公司、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九舜纺织有限公司王荣武、权震震、黄景明、李向东、覃小红、杨卫国、季东晓、金友谊、黄敏、景慎全、刘力、杨燿斌、刘琳、黄友洪、朱晓英5数字化纺织品染色染料与助剂自动配送系统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开源科派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汪斌荣、徐海江、向忠、许光明、王际明、李诚恺、陈志华、郑志成、刘杨、汪浩洋、崔志军、胡志龙、王彦达、景印武、戴冰6功能性聚酯纤维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模式创新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浙江力太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嘉兴学院、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桐昆集团浙江恒腾差别化纤维有限公司许金祥、孙燕琳、王华平、徐伟强、郝矿荣、肖顺立、谢锐敏、吕汪洋、冯毅萍、许燕辉、骆淑云、江经国、林雪燕、周鑫波、季玉7高品质有色原位聚合聚酰胺6切片和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福建省恒新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海阳锦纶新材料有限公司、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同欣化纤有限公司、海阳科技(江苏)研究院有限公司封其都、陈建新、陈国强、吉增明、陈鹏飞、陈亮、李若欣、丁锋、刘茂华、刘荣喜、梅震、陈立军、常广涛、陆灯红、王冬晟8对位芳纶规模化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东华大学、中芳特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邯郸宏大化纤机械有限公司余木火、孔海娟、范志平、李平威、张学永、滕翠青、韩克清、潘宏宇、于安军、张宏波、韩郡丰、武强强、孙泽玉、马臣习9共聚型阻燃聚酰胺66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东华大学、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冯新星、张华、李发学、梁高勇、施清岛、张华鹏、李向东、周岚、马天、王学利、吴德群、马训明、张长琦、刘雪强、安东10无锑环保型聚酯熔体直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海宁澜钛新材料有限公司王松林、王文、杜玮辰、李院院、胥荣威、朱莎莎、梁希慧、孙妍妍、饶雷、林耕宇、刘雨、张庆喜11高强粗旦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大连华阳百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盈福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远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曾世军、王桦、王罗新、李昱昊、关跃跃、杨诗文、贾迎宾、叶锡平、倪岩、吕大鹏、智来宽、姚宁秋、刘鹏、史敬月、隋晓玲12纳米碳素复合纤维与功能产品产业化成套技术及应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青岛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房宽峻、伍丽丽、房磊、宗宪波、赵秀婷、李涛、刘迪、申春苗、高洪国、刘成禄、任燕飞、赵珍、于志辉、李田田、张国清13微创介入用高强低蠕变线材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香海织带机械有限公司王璐、蒋冠森、王富军、李凌晨、林婧、杨勇、陈烨、汪剑平、毛吉富、李超婧、徐胜军、祖江平、胡程程、张倩、刘来俊“两个百年”历史焦点,纺织行业荣耀加身技术发明奖壹等奖壹等奖贰等奖科技进步奖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智能化高产高质清梳联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王丽霞、倪敬达、李界宏、贾 坤、姚霞、徐丰军、詹华春、宋钦文、何洪柱、梁 航2HCP2025智能组合式粗纱机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徐州天虹时代纺织有限公司、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震、崔桂华、曹友常、孙旭、孙杰、李建霞、王森栋、马 敏、赵天洁、王沛伟3三维多层立体智能织造装备及其应用技术吴江万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苏州大学张岩、谢 靖、王 萍、周玉峰、李媛媛、田秀峰4立体毛圈织造关键技术与数字化毛巾织机研发及产业化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何旭平、李子军、迟连迅、应志平、李雪清、程晓颖、吴震宇、刘伟、韩景荣、马素芬5纺纱生产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郑州轻工业大学、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天启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商丘市方舟棉业有限公司王永华、杨圣明、江豪、张保威、孙伟光、王士合、赵素娜、张伟伟、丁莉芬、宋凯迪贰等奖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授奖名单2021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纺织行业在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工作10年总结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工作10年总结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工作10年总结2019年07月15日“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教学成果奖”)于2009年启动,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承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资助的行业奖项,至今已连续开展10年。

10年来,教学成果奖在推动纺织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要求评审是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关键环节。

评审工作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具体实施,建立了初评专家组、网评专家库、会评专家组三级评审组织,强调专家评审,保证了客观性和公正性。

而后,在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平台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网站公示30天,加强社会监督。

二、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分析1.参与院校和申报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启动,奇数年开展本科院校教学成果评审,偶数年开展职业院校教学成果评审。

10年来,教学成果奖在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行业参与院校逐年增加,成果质量越来越高,多个成果经推荐成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在2017年评出“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严格控制授奖比例,优中选优,2009年至今,共表彰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1228项,历年获奖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历年获奖数量2.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10年来,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出台,2007年(教高〔2007〕1号)、(教高〔2007〕2号)出台,形成了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组合拳。

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启动,2009—2011年的教学成果项目中有相当数量的成果是围绕精品课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的。

“纺织之光”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四)

“纺织之光”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四)

“纺织之光”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四)面向纺织服装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平台的构建与应用项目名称:面向纺织服装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完成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完成人员:宋坤芳、阮曙芬、白静、陈君、柳雄202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与武汉纺织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联合构建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平台”,对纺织类院校的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取得重大突破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成果给予奖励。

该奖项分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每两年评选1次,代表了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该平台的建设,解决了行内业务快速发展与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极大地惠及了全国40多所纺织类院校的教学成果申报,有效改善了在传统申报与评审环节中专家不足、评审效率低、周期长、成本过高等问题。

在技术上,利用成熟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搭建了集申报、评审、管理于一体的协同工作平台;在管理上,可实时监控流程中的任一环节,有助于快速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整合了分布异构资源,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该成果以成果申报和评审的业务流程为主线,构建了学会-院校-用户三级管理模式,解决了不同用户在功能分配时的流程与权限问题;建设了与教学成果内容相吻合的在线申报框架,为用户申报提供了网络支撑环境;以“分类分组”的模式作为用户、成果和专家的内联关系,解决了教学成果和评审专家之间的分组和评分数据关联问题;实施基于评审指标体系的在线评审规范,解决了用户的时空限制;建立评审工作回避制度,即被推荐的评审专家不得评审本人所在学校的成果项目,评审时系统将自动过滤;实现评分数据规范性约束,各项评分值的范围设定为0到该项设定最大值,并对分值进行圆整,评分结果将按组自动汇总;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开辟了训练计划和创业通道,大力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企业感知能力。

2016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2016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文件精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印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简称《奖励办法》)和《中国纺织工业联
(简称《实施细则》)。

根据《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简称“奖励办公室”)——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组织申报评审工作。

本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经过初评、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产生一等奖17名,二等奖32名,三
按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异议期制度,为进一步提高本届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透明度,现将评审结果。

2015年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2015年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以纺织、服装高峰专业为依托,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大学学术英 方小菊、荣盈盈、颜海璐、宁妍、苟亚军 语教学改革实践 服务长三角家纺经济的纺织品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 《非织造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张毅、牛犁、徐亚平、潘春宇、夏岩、邝杨华 章伟、张一风、陈守辉、陈金静、赵博、张迎晨、 王曦 祁宁、蒋耀兴、彭伟良、张欢嘉、张珏、刘雨、周 纺织实验教学创新与智能化精细管理 国丽、郭卫华、侯雪妮、张丽丽、董雪、瞿静、银 纺织院校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气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梯队式培养 华 韩谷静、刘侃、王水兵、王晓晶、汪胜祥、张明 模式改革 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 郭嫣、王俊勃、谢光银、沈兰萍、张一心、任永花 实践 、刘静 针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蒋高明、丛洪莲、夏风林、缪旭红、张琦、万爱兰 、陈东林、邱红娟
信息技术时代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 石先军、何小亚、刘杰、刘桂东、丁益祥 实践 胡守忠、田丙强、曲洪建、唐新玲、胡红艳、徐蓉 推进工作室教学模式,打造服装创意人才培养“梦工厂” 蓉 基于整体家纺的家用纺织品设计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服装营销专业系列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金子敏、王小丁、苏淼、张红霞、王雪琴、张爱丹 、鲁佳亮 郑喆、郭建南、朱伟明、任力、李萍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会计专业“应用型+国际化”立体化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刘书兰、王珍义、曾洁琼、刘圣妮、施梅艺兰、杨 金键、徐涛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

并 通过 校 外 导 师的 介 入 ,使学 生 更进 一 步 了解 行 业 内容
和职 业 需 求 ,明确 择 业 方 向 ,进 入 到 有效 的 学 习状 态 。 同时 ,还 扩 充 师资 团队 ,形成 企 业 导师和 学 校 教 师
创业 式 等 方法 ,构 建 多维 度教 学 ,达 到 全 面提 高 教 学 质 量 ,优 化 教学 『 大 J 容 新 目标 ;逐 渐 形成 完 善 “ 讲座 式 ” 、 “ 研讨式”、 “ 演示会”、 “ 协 作式 ” 等 多 样 化的 创 新
备 课 格 局 ,大 大 提 升 了教 学 内 容 的 行 业 领 先 度 和 时 效 性 ,保证 丁师 资 、 教学 案 例 、行 业资 讯等 多 方 面资源 的
前沿 性 。
此 外 ,在 教 学 方法 上 ,打破 原 有 的 自 k而下 的灌 输 型 教学 方法 ,倡导 师生 互 动 。从 单 一教学 方 法 到 多维 教
服 装 行业 新 业 态背 景 驱 动下 ,针 对 f L 乇 层 次 设计 人 员
装 设 计拔 尖 人才 培 养 目标 方 向 ,促 进 并拉 动 丁服 装 I 殳计 专 业 人 才培 养 整 体 水平 的 提 高 。首 先 服 装设 计 拔 尖 人 才
趋 向饱 和 ,急 缺 高 层次 人 才 的需 求 导 向 ,浙 江 理 工大 学
协 同 育人 教学 方法 ,打破 一 人讲 课 众人 听 形 式 ,以 适 应 服装 行 业 快速 发展 对 教 学 内容 的 更 新需 求 ;打破 评 价 方 法一 次 定 论 ,创建 课 程 “ 过 程 式 ” 、校 外 “ 专 家式 ” 、 教学 “ 互 评式 ” 、 业 “ 开放 式 ” 新 型 多元 教 学 i 平价 体 系 ,解 决 了企 业 人 才需 求 变化 与 教 育教 学 内容 极 易脱 轨 问题 ,以 及服 装设 计 人才实践 性应 用 创新能 力问题 。 该 项 目通过 确屯 服 装 设计 人 才 培养 新 目标 ,明确 服

迈向纺织强国,迎来纺织人的高光时刻 2019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迈向纺织强国,迎来纺织人的高光时刻 2019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12月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的“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会长孙瑞哲,原会长杜钰洲、王天凯,副会长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孙淮滨,原副会长陈树津,中纺联副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中纺联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彭燕丽,中纺联纪委副书记、人力资源部主任孙晓音,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倪阳生,常州市桑麻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香港查氏纺织集团董事王羽盛等领导以及中纺联各部门、各专业协会领导,地方行业协会领导,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以及本次会议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院校教师与学生获奖代表及媒体嘉宾600余人出席了大会。

会议由夏令敏主持。

端小平宣读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高洪善对本次大会的致辞。

李陵申在会上介绍了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的基本情况。

他谈到,为更好适应国家科技体制与科技奖励改革新形势,鼓励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纺织科技奖质量水平和打造纺织科技奖品牌,2019年度纺织科技奖进行了较大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奖项结构。

一是增设了技术发明奖(一、二等奖);二是将“桑麻学者”纳入中纺联科技奖评选序列,更名为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三是将科技进步奖三个等级调整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

至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形成了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的奖励体系。

2019年,纺织科技奖共授技术发明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77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62项;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4人。

今年科技奖的授奖比例大幅下调,仅为48%,大大低于往年的60%左右,“含金量”得到明显提升。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一)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一)

纺织科教Textile Science & Education99纺织导报 China Textile Leader · 2019 No.11“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一)A Visit to the 2019 Textile Education Awards of CNTAC ( I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赴青岛大学回访考察教育奖项目10月18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白静等一行 4 人赶赴青岛大学,对“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教育奖”)项目进行了回访考察,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永明教授出面接待。

张翠竹一行还与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执行院长陈韶娟教授、党委副书记张敏、副院长田明伟副教授等,以及10余位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张敏首先介绍了青岛大学及纺织服装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情况。

青岛大学办学起源于1909年创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今年时值110周年。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源于原山东纺织工学院,始于1950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厚的学科底蕴,强劲的科研实力,拥有山东省唯一的纺织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经过近70年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在纺织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纺织服装学院之一。

纤维材料与非织造技术、纺织先进技术、纺织化学与生态染整、功能材料与服装是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

2019年,学院学生考研率达51%,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海尔集团、利群集团、迪尚集团、鲁泰集团、孚日集团、必维、天祥、SGS 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学院毕业生青睐有加,就业领域涉及纺织生产、纺织经营、纺织机械、纺织检测、纺织科学研究等。

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为院士、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家,众多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知名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及领军人才。

“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TEXTILE VISION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116 中国纺织 2023倪阳生会长对与会专家的到来以及闽江学院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感谢。

他在会上对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开展14年以来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多年来,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在纺织服装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学活力、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志民理事长表达了对参加评审工作专家的感谢,介绍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概况和工作开展情况。

他指出今年成果奖项目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希望通过教学成果奖项目的评审助推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6月8日在闽江学院进行了预评审,预评审由专家对全国59所纺织服装院校和企业申报的992项教学成果进行了审查、分类,经过1300多名专家近2个月的网评,网评成绩70%左右的成果进入本次会议评审。

经会议评审专家讨论、投票,评出特等奖68项、一等奖153项、二等奖502项。

从申报内容和类来看,本年度的项目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课程建设方面注重更注重内涵,从内容更新到重构、进一步明确OBE 导向、加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二是专业建设方面更注重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以四新建设为指引,强化产教融合;三是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更加深入,尤其是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四是双创方面的工作,更体现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项目驱动、赛教创融合的特色。

教学成果奖优先奖励教学一线教师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调动了纺织类院校相关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会专家参观了学校特色档案馆、闽江学院校史与应用型办学成果展,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在闽江学院的孕育和实践。

“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8月22日,“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在闽江学院召开。

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1
职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徐建明,丁文利,董传民,杨慧慧,李源强,张宗宝,葛玉珍,沈文玲,周先景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一等奖
2
中外双向融通培养国际化服装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杨威,王梅珍,韩世强,张鸿雁,张劲英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奖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奖
15
高职院校深度开展生产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常州纺院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
田恬,刘建平,袁霞,高介平,臧健,袁红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奖
16
基于区域性行业特色的“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立交桥构建与实施
王梅珍,张鸿雁,郑小飞,徐迅,王海亚,孙利红,张培锋,吴军
10
服务家纺产业链发展的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马昀,李波,张晓冬,任健,端木志坚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奖
11
自主实践与梯度训练结合培养染整“智造型”特色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岳仕芳,夏冬,曹红梅,蔡苏英,田恬,吴燕萍,於琴,张国成,佘文吾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常州东方诺亚印染有限公司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团队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温振华,孔莉,任泉竹,全建业,高菁,王宝根,徐亮,周继业,余红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安都服饰有限公司
一等奖
4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瞿才新,杜梅,王前文,刘华,戴俊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一等奖
5
服装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施

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

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

蒋彦,胡迅,邹奉元,吕昉,须秋洁,冯荟,陈 浙江理工大学 敬玉,贺华洲 眭建华,王国和,顾建华,何丽荣,仇文鹏 苏州大学
王雪琴,周赳,张红霞,金子敏,张爱丹,王小 浙江理工大学 丁,苏淼,鲁佳亮,汪阳子 张晓霞,周慧,雍自鸿,王霞 苏州大学
罗戎蕾,支阿玲,吴巧英,DeborahBeard,季晓 浙江理工大学 芬,叶海莲,刘丽娴,杜华伟,沈海娜 刘丽娴,季晓芬,任力,陈敏之,支阿玲,王羽 浙江理工大学 佳,胡蕾,朱伟明,沈雁,罗戎蕾,叶海莲 叶静,何建新,任家智,喻红芹,李雪月,朱正 中原工学院 锋,宗亚宁,邱万福 1
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
序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项目名称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学校
获奖等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刘淑慧,廖丽金,任晓杰,姚卫新,刘余勤,柴 东华大学 煜,金鑫,刘云芸,李峰,李华婷
产学研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复合型本科纺织工程创 丁志荣,董震,姚理荣,刘其霞,沈健宏,马晓 南通大学 新人才 辉,赵志华,吴绥菊,任煜,徐思峻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 于佐君,侯玲玲,王冬梅,王丽,王卿,周百 与实践 雪,陈星 时尚创新性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纹织设计”课程群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多维创新”的纺织品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背景下的纺织品图案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服饰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大连工业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获18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浙江理工大学获18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出版物刊名: 纺织教育
页码: 490-49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日前,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揭晓,浙江理工大学共有18项成果获奖。

其中“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纺织服装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和“面向协作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3个项目获一等奖;“纺织艺术设计本科优秀生工作室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5个项目获二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工学院
一等奖
19
艺工融合类院校教学设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周永凯,李淑珍,田红艳,王文博,顾萍
北京服装学院
二等奖
20
艺工融合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巨俭,刘正东,耿增民,杜剑侠,周毅灵,姜延,李雪飞
北京服装学院
二等奖
21
纺织工程教学团队建设
郁崇文,丁辛,汪军,劳继红,杨旭东
东华大学
二等奖
李毓陵,朱苏康,庄清亮,张慧萍,杨旭东
东华大学
二等奖
26
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刘晓强,乐嘉锦,瞿斌,宋晖,杜明,吴晶,李柏岩,王坚,王洪亚,尹枫,孙健,陶然,刘建政,黄雅萍,王志军,沈武凡
东华大学
二等奖
27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吴晶,牛莉莉,仇润鹤,赵卫花,姬广凯,毛志敏
吴微微,孔祥光,张扬,董洁,胡锦霞,唐培仁
浙江理工大学
二等奖
45
艺术设计(服装)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蒋彦,胡迅,须秋洁,季晓芬,陈敬玉,陶宁
浙江理工大学
二等奖
46
强化实践认知环节的《织物组织学》课程改革和建设
金子敏,鲁佳亮,王雪琴,张红霞,周赳,李妮,田伟,郑智毓
东华大学
二等奖
28
基于艺术工学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服装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陈东生
闽江学院
二等奖
29
工程能力培养驱动下的数字化服装课程群教学创新与实践
谢红,李艳梅,宋晓霞,裘建新,吴海燕,惠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二等奖
30
纺织品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眭建华,王国和,杨旭红,吴丽莉
苏州大学
二等奖
31
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许星,钱孟尧,李超德,黄燕敏,李正
苏州大学
二等奖
32
《纺纱原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王建坤,王瑞,张美玲,赵书林,李翠玉,刘建中,刘长河
天津工业大学
二等奖
33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钱晓明,封严,焦晓宁,刘延波,蔡志江,邓辉,康卫民,庄旭品,刘亚,单明景,任元林,刘星,蔡占军
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
39
基于国际视野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服装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陶辉,熊兆飞,黎蓉,尹志红,王小雷,张文辉,李中元,陈静,赵金龙
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
40
纺织品计算机设计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邓中民,肖军,钟安华,吴济宏,索盈,张振,潘鄂菁,陈益人
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
41
地方纺织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
一等奖
13
纺织类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与IT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夏火松,陈勇跃,张星,杨卫丰,周兴建
武汉纺织大学
一等奖
14
纺织类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石美红,高晓娟,毋涛,薛纪文,付蓉
西安工程大学
一等奖
15
面向协作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季晓芬,邹奉元,李仁旺,胡觉亮,杨允出
罗维平,吴玉蓉,马双宝,田裕康,吴雨川,李德骏
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
4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服装流行与设计》课程优化与创新实践
冯伟一,张星,袁燕,周芸,袁斐
西安工程大学
二等奖
43
多校区条件下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建会,赵宏,雷长林,魏团锋,古仁海
西安工程大学
二等奖
44
纺织艺术设计本科优秀生工作室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完成单位
获奖等级
1
构建TPO知识系统的男装课群优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
刘瑞璞,刘莉,常卫民,刁杰,黎晶晶
北京服装学院
一等奖
2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分层次培养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邱夷平,郭建生,崔运花,王璐,章倩
东华大学
一等奖
3
立足行业需求,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的精品教学体系
苏州大学
一等奖
10
数字化信息化纺纱系统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马崇启,吕汉明,王瑞,王建坤,傅宏俊
天津工业大学
一等奖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外实践体系构建
武宝林,王文涛,卢英林,肖放,卢敬,毕云晴,王晓敏
天津工业大学
一等奖
12
基于纺织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
李建强,徐卫林,张尚勇,武继松,张如全,于伟东,柯贵珍,陈小燕
薛罡,刘振鸿,余阳,马承愚,马春燕
东华大学
一等奖
7
基于艺文互动的服装设计创新学分培养模式
梁惠娥,薛再年,崔荣荣,潘春宇,张竞琼,刘水,徐亚平,王蕾
江南大学
一等奖
8
培养21世纪复合型染织设计人才教学研究与实践
田青,贾京生,陈立,张宝华,张树新,杨建军
清华大学
一等奖
9
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陈国强,邢铁玲,郑敏,王祥荣
22
针织学精品课程建设
张佩华,沈为,李炜,龙海如,陈南梁
东华大学
二等奖
23
纺织类研究生开展“122”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柯勤飞,丁明利,刘艺,唐俊峰,张郑军
东华大学
二等奖
24
服装专业人才教学改革与创新--国际合作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李柯玲,彭波,汪芳,夏雅琴,刘雁
东华大学
二等奖
25
“机织学”课程改革和建设
天津工业大学
二等奖
34
“基于问题自主实验—基于技能现场培训”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陈莉,赵义平,王文一,曹伟伟,张桂芳
天津工业大学
二等奖
35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适用于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
万振凯,徐国伟,任淑霞,李春青,陈香凝
天津工业大学
二等奖
36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王晓红,温淑鸿,刘建波,刘石英,张立洁,韩旭彤,郑培文
天津工业大学
二等奖
37
纺织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胥朝阳,卢玮,杨波,杨洁,谢超
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
38
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尚勇,徐卫林,武继松,刘晓洪,李建强,向新柱,吴济宏,陈小燕,赵鹤华,陈军
浙江理工大学
一等奖
16
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纺织服装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陈建勇,彭慧,徐定华,张瑞林,陶炳增,丁至屏
浙江理工大学
一等奖
17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裘松良,徐定华,郑旭明,王伟祖,王吴芳
浙江理工大学
一等奖
18
新型纺纱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叶静,任家智,朱正锋,何建新,汪青
刘晓刚,陈彬,李峻,罗竞杰,曹霄洁
东华大学
一等奖
4
重基础理论授实用创新的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建设
于伟东,邱夷平,俞建勇,刘洪玲,杜赵群
东华大学
一等奖
5
高视野、全方位、多学科推进服装构成类课程精品工程建设
张文斌,王建萍,李俊,刘咏梅,方方
东华大学
一等奖
6
具有鲜明纺织行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