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酶

植酸酶
植酸酶

植酸酶的研究

一:植酸酶的概念

植酸酶又称肌醇六磷酸水解酶,是一种能降解植酸及其盐类的酯酶,属于蛋白质,是磷酸单脂水解酶。其具有特殊空间结构,能够依次分离植酸分子中的磷,将植酸(盐)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同时释放出与植酸(盐)结合的其他营养物质。

二:植酸酶的发现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而植物、动物中的植酸酶含量低,所以人们对植酸酶的研究重点转向了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

目前市场所售植酸酶制剂绝大多数属于微生物植酸酶。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丝状真菌、酵母和细菌等)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是米曲霉和黑曲霉都能分泌具有高活力的植酸酶。

三:菌种选育

以黑曲霉霉菌为例从中得到植酸酶:

1.) 采样:可以从植株、果实中采样。

2). 产植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

分离培养基(%):植酸钙0.1,葡萄糖3.0,硝酸铵0.5,硫酸镁0.05,硫酸锰0.005,硫酸亚铁0.005,氯化钾0.05

分离样品稀释后涂平板,一定温度培养2—5天,产植酸梅的菌株水解植酸钙形成透明圈,以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为粗筛的依据。粗筛菌株发酵,测定发酵产物植酸酶的活性,保留活性高的菌株进一步研究。

3). 产酶菌株的诱变

采用紫外线照射对分离菌株进行诱变,将诱变后的菌体做适当稀释后涂布于平板上,培养2—3d后,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活化斜面上,用摇瓶进行初筛和复筛。

细胞破碎提取粗酶液,适当稀释后测酶活(植酸酶活性单位定义:37摄氏度,pH5.5的条件下,1分钟从底物释放1mol无机磷所需要的植酸酶量)。

4). 产酶条件优化

(1)原料配比对产酶的影响麸皮和米糠为畜禽常用的饲料,具有来源广泛价廉等特点,同时还富含植酸盐,对植酸酶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用不同比例麸皮和米糠混合物配制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2)起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选用不同起始pH值(4.5,5.0,5.5,6.0,6.5,7.0,7.5,8.0)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3)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在不同温度(25,30,35,40,45摄氏度)下接种培养96h,测其酶活。

(4)培养基含水量对产酶的影响培养基加水量选用10个(40,45,50,55,60,65,70,75,80,85%)梯度,接种后在30摄氏度培养96h,测其酶活。

(5)硫酸铵的流加量对产酶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流加硫酸铵的形式补充一定的N 源

四: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提取方法:

盐溶液提取:大多数蛋白类酶都溶于水,而且在低浓度的盐存在的条件下,酶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称为盐溶现象。当盐浓度达到某一界限后,酶的溶解度随盐浓度升高而降低,这称为盐析现象。所以一般采用稀盐溶液进行酶的提取,盐的浓度一般控制在0.02~0.5mol/L。

酸溶液提取:有些酶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大,且稳定性较好,宜用酸溶液提取。提取时要注意溶液的pH不能太低以免使酶变性失活。

碱溶液提取: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大且稳定性较好的酶,应采用碱溶液提取。

有机溶剂提取:与脂质结合牢固或含有较多非极性基团的酶,可以采用能与水混溶的乙醇、丙酮、丁醇等有机溶剂提取。

2)影响提取的因素:温度、pH、提取液的体积:增加提取液的用量可以提高酶的提取率。3)酶的分离纯化:

盐析沉淀法: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通过在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析出沉底,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过程。

还有: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复合沉淀法、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五:酶的性质

1)植酸酶生长的最适PH:因为植酸酶属于磷酸单酯水解酶,是一种特殊的酸性磷酸酶,适合pH为4~6。

2)植酸酶生长的最适温度:其对温度的适应性要求较高,一般适宜温度在46~57℃,当超过60℃时,植酸酶的活性有部分损失,温度达70℃时,则酶活性大部分丧失。经制粒镶嵌成型的植酸酶,最高耐温达85℃。

3)植酸酶的稳定性研究:植酸酶是蛋白质,对光较敏感。使用酶制剂,尽量避光保存以保证植酸酶有较好的作用效果。

注意:在进行酶性质测定时注意化学试剂和金属离子的影响。

六:植酸酶的改造

1.合理设计:合理设计是基于已知氨基酸序列,结构与功能关系而发展起来的蛋白质改性策略。通常合理设计必须依赖植酸酶氨基酸比较,三维结构和活性中心分析等方法确定那些氨基酸或结构单元对植酸梅性质改变起关键作用。然后借助定点突变或杂合酶技术改变植酸梅基因,从而改变氨基酸序列,最终获得高产酶。

2.半合理设计---同序列概念:同序列概念是将已知酶的氨基酸序列防在一起比较,借助计算机的帮助,从中选择对每一个氨基酸位点最保守的残基,拼成序列,然后将最后确定的氨基酸序列翻译成相应的DNA序列,再选用合适的表达系统对这个人造的目的基因进行表达,最后获得优于母本的新酶。它不需要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所以它属于半合理设计实验。

3.非合理设计---定向进化:定向进化是酶分子改造的新策略,它主要通过体外模拟自然进化机制,利用基因随机突变,重组和定向筛选技术,使进化朝着人们需要的方向进行。定向进化策略包括突变体库构建和定向筛选两个过程。

七:酶的产业化情况:

定向进化运用于酶分子改造已经取得大量突破性进展,大量酶通过定向改造后成功运用于工业生产。工业化生产商用植酸酶现在市面上的商业植酸酶主要是通过液体发酵得到的,少数企业仍在使用固体发酵方法生产植酸酶。发酵的菌株主要有曲霉和毕赤酵母两大类,他们在植酸酶的生产中只是一种表达系统而异,与产品特性并

没有太多的关系。根据表达植酸酶的基因来源,又可以分为大肠杆菌和曲霉菌,这里指被改良基因的来源,其实在实验室已经被修改(例如定点突变)。固体发酵在5年之前还在中国有一定市场,现在已经很少。用家蚕生产植酸酶尽管有报道,但是在商业生产中很难见到。

酶的应用情况: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内,属天然营养品,植酸最显著的特征是与金属离子有极强络合作用和抗氧化性。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使之具有广泛用途。

在发达国家,植酸多已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

(1)植酸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植酸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作为食品保鲜剂已引起重视。

用途:

1.饮料中添加0.01-0.05%植酸,可除去过多的金属离子。(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对人体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将植酸加入含有单孢丝菌属介质中,可促进微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性,在乳酸菌的培养基里加入植酸,可促进乳菌的生长。

(2)植酸在饲料行业的应用

植酸酶在饲料行业的广泛应用,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植酸酶改变了饲料企业对酶制剂的认识,推动了中国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发展,成

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很多企业重点开发追求经济效益的产品,从1994年进入中国,到1999年国内开始生产,再到2005年在国内市场进行生产或销售的企业大大小小达数十家,并且还有许多大型的饲料企业纷纷宣称要进入酶制剂这个生物技术领域,中国的植酸酶市场不由分说成了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这种情况下,“价格竞争”几乎成为这些企业进入市场最重要的手段。

2、提高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磷的利用效率。这是饲料厂和养殖场使用植酸酶的的重

要原因。通过十年左右的推广,植酸酶已经广泛地用于蛋鸡、肉鸡、猪和鸭饲料中。八:植酸酶的相关注意事项

1、植酸酶作用效果与动物日粮中植酸磷的含量关系密切。植酸磷含量在0.2%以上时,使用

植酸酶有效,植酸(盐)含量越高,植酸酶效果越明显。

2、植酸酶是蛋白质,对光、热较敏感。而在饲料生产过程中,由于粉碎、预混、制粒以及

其它添加剂的影响都可能使酶的活性受损甚至变性。使用酶制剂,应尽可能减少生产工艺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制粒温度最好不要超过80度,以保证植酸酶有较好的作用效果。

3、大量研究证明,日粮中钙元素含量过高会造成植酸酶活性下降,影响植酸酶使用效果,

因此,切忌超量使用石粉作为填充物造成钙超标。

4、防潮:植酸酶一旦受潮易发生霉变且活力下降。

5、防止高温:严禁烈日爆晒、烘烤等,否则均可导致酶活力降低或失活。

6、避免接触强酸、强碱、重金属。

7、尽可能缩短贮存期,使用有效期内的产品。产品应置于通风、干燥、阴凉、避光处。

8、影响植酸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的pH值,应是人们在购买使用时所要首先考虑的。储存时间是植酸酶品质的又一影响因素。建议现买现用,最迟不宜超过出厂一个月使用。温度对植酸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是影响植酸酶品质的又一因素。如果有条件尽可能把植酸酶产品置于低温条件下储藏。

Q_HYSBT003-2019猪用配合饲料

Q/ HYSBT 河源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 HYSBT 002-2019 代替Q/HYSBT 003-2016 猪用配合饲料 河源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制。本标准与Q/HYSBT003-2016标准相比较,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试验方法中产品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赖氨酸的仲裁方法; ------修改卫生指标仲裁方法; ------修改了仔猪饲喂阶段; ------修改了产品出厂检验项目。 本标准由河源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正军、赵应潮、曾祥建。 本标准历次发布版本情况; ---- Q/HYSBT003-2014。 ---- Q/HYSBT003-2016。

猪配合饲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猪配合饲料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用饲料级玉米、豆粕、鱼粉、预混料等原料,经粉碎、混合、膨化、制粒、冷却等工艺,生产、销售的猪配合饲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917. 1-2008 饲料粉碎粒度测定两层筛筛分法 GB/T 5918-2008 饲料产品混合均匀度的测定 GB/T 6432-2018饲料中粗蛋白测定凯氏定氮法 GB/T 6434-2006 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过滤法 GB/T 6435-2014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GB/T 6436-2018 饲料中钙的测定 GB/T 6437-2018 饲料中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 6438-2007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GB/T 6439-2007 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 GB/T 14699. 1-2005 饲料采样 GB/T 18246-2000 饲料中氨基酸的测定 GB/T 18823-2010 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 GB 10648 饲料标签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8868-2002 饲料中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快速检测近红外光谱法。 JJF1070-2005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GB/T 16764-2006 配合饲料企业卫生规范 GB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中赭曲霉毒素 A 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 13078-2017 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GB/T18634-2009 饲用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5915-2008 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625号《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年1号令《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8号《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精)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植酸酶是一种新型的、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重要酶制剂。它对提高饲料中磷利用率,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减轻高磷粪便对环境水域的磷污染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及工业化生产方法,讨论了其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方向。 植酸酶是一种水解酶,它能将植酸磷(六磷酸肌醇)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酸。此酶分两类:3-植酸酶和6-植酸酶。植酸酶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磷在植物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植酸磷,由于植酸磷不能被单胃动物直接利用,从而造成磷源浪费和形成高磷粪便污染环境。另外,植酸磷还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它在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与多种金属离子如Zn2+、Ca2+、Cu2+、Fe2+等以及蛋白质螯合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了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因此,开展饲用植酸酶的研究,对提高畜禽业生产效益及降低磷对环境的污染有重要意义。1植酸酶的来源及酶学性质 早在1907年Suzuki等就在谷粮中发现了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第一个纯化的植酸来源于麸皮,研究发现它虽具有植酸酶活性,但植酸并不是它特异性底物。来源于植物的植酸酶均属于6-植酸酶,最适pH范围在5.0~7.5,在单胃动物酸性的胃环境中不起作用。60年代末植酸酶的研究转向最适pH为酸性、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 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在曲霉属中。1968年Shien等从68个土样中对2000个菌株进行考察发现,在所用的22株黑霉菌中有21株能产生植酸酶。第一个被分离纯化的植酸酶来源于Aspergillus terreus NO.9A-1,它的最适pH为 4.5,最适反应温度为70℃,此酶在pH1.2~9.0均能稳定维持活性。从此以后,陆续从十几种微生物中分离得到植酸酶,其中来源于A.ficcum NR-RL3135(A.niger var.awamori)的植酸酶phyA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在酸性的条件下有较高酶活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饲用植酸梅,其酶学性质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植酸酶phyA属于3-植酸酶,是一种糖基化蛋白,表观分子量为85KD。它的最适pH为2.5和5.5,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37℃、pH2.5的条件下,以植酸为底物的Km值为50mmol,Ca2+、Fe2+对酶活性无影响,Mn2+、Co2+有激活作用,能使酶活性分别提高30%和13%。Cu2+、Zn2+、Fe2+、Cu+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中前两种为非竞争性抑制,后两种为竞争性抑制。对酸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的抑制剂如L(+)-酒石酸对它却没有抑制作用。它是目前发现的比活性最高的植酸酶之一,它降解植酸磷形成的终产物是单磷酸肌醇和无机正磷酸。 2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植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2010年第20期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和无机磷的一类磷酸单脂水解酶。文章介绍了植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除了以前的传统方法外,近10多年植酸酶活性检测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近红外光谱法、琼脂平板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生物传感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新方法为植酸酶活性测定开辟了新的检测途径。 1植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发展及意义 1.1植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发展植酸酶发现至今已经有100余年,植酸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植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1925年Fiske-SubbaRow法,即钼黄法,因由Fiske和SubbaRow两人发现,所以早期钼黄法也叫Fiske-SubbaRow法;1943年Holman等发现了硫酸亚铁-钼蓝法,曾在国外许多国家发展为植酸酶测定的标准方法,至今还在许多研究中采用(Fu等,2008;Huang等,2008);1981年Heinonen和Lahti 建立了丙酮-磷钼酸铵法。植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除了这些传统的方法外,近1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检测手段的提高,植酸酶活性分析检测及标准化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并颁布了新的标准,如近红外光谱法(NIR)、琼脂平板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生物传感器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等。 1.2植酸酶活性测定意义植酸酶没有特定光吸收波和鉴定试剂,所以植酸酶的分析和活性测定比较困难(Lasztity等,1990)。动、植物植酸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微生物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基因工程植酸酶表达产物等研究中都需要测定植酸酶活性。随着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饲料管理部门、饲料质检机构、科研部门以及生产企业均面临植酸酶定量测定的工作。目前存在着植酸酶酶活单位混乱、检测手段落后,测定结果误差大等一些问题,所以规范植酸酶酶活性定义和检测方法势在必行。 植酸酶活性的定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酶活定义为每分钟从一定浓度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1μmol的无机磷为一个酶活单位。(2)酶活定义为每分钟从一定浓度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1 nmol的无机磷为一个酶活单位。(3)酶活定义为每秒钟从一定浓度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1nmol 的无机磷为一个酶活单位。(4)酶活定义为每小时从一定浓度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1mg的无机磷为一个酶活单位。这四种定义中第一种的酶活单位最大,国外采用此种单位较多,我们称之为国际单位;第二种酶活单位是第一种的1000倍;第三种为第一种酶活单位的17倍;第四种与第一种酶活单位大小相近。 目前,植酸酶活性单位大多用FTU(fytase u-nit)表示。植酸酶样品在植酸钠浓度为5.0mmol/L、温度37℃、pH值5.50的条件下,每分钟从植酸钠中释放1μmol无机磷,即为一个植酸酶活性单位,以U表示。1994年该标准被AOAC(美国公定 植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陕西理工学院陈琛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酸酶的分析测定方法,包括传统的分光光度法及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近红外光谱法、琼脂平板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生物传感器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关键词]植酸酶;测定方法;活性 [中图分类号]S81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14(2010)20-0016-03 [Abstract]This article gave a review on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phytase activity.These methods include traditional spectrophotometry,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gar plate assay,biosensor method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Key words]phytase;method for determining enzyme activity;activity 16

植酸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及应注意问题(精)

科技信息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植酸盐水解成肌醇与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 [1]。植酸酶是一种胞外酶 [2],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植物、动物、微生物均可产生植酸酶。植酸酶的活性因来源不同而有差异。 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 (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植酸酶可以专一性地水解植酸中的磷酯键, 使磷酸游离出来, 植酸酶将植酸分子上的 磷酸基团逐个切下, 形成中间产物肌醇五磷酸、肌醇四磷酸、肌醇三磷酸、肌醇二磷酸、肌醇一磷酸、终产物为肌醇和磷酸 [3]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见图 1。 图 1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1. 植酸酶酶活力测定的意义酶活力也称酶活性, 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用在一定条件下, 酶所催化某一反应的速率表示。酶活性是研究酶的特性, 分离纯化以及酶制剂生产和应用时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指标。 酶活力单位是以酶活力为根据而定义的。国际生化协会酶委员会规定, 1min 内将1μmol 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为 1个单位,称为标准单位, 同时规定了酶作用的条件。因标准单位在实际应用时不够方便, 故在生产上往往根据不同的酶, 制定各自不同的酶活力单位。在测定酶活力时, 对反应温度、 pH 、底物浓度、作用时间都有统一规定, 以便同类产品互相比较。但是酶活力单位并不能直接反映酶的绝对数量, 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比较的依据 [4]。 植酸酶活性的定义为:在最适宜条件下, 每分钟从一定浓度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1μmol 的无机磷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确定植酸酶的酶活, 可以提高实验的标准性和效率。

2. 植酸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酶活力测定的原理都是利用酶水解植酸钠形成无机磷,然后测定无机磷的释放量。 植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较多 , 但至今尚没有被世界普遍公认的植酸酶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包括:钒 -钼酸铵法、硫酸亚铁 -钼蓝法、 Vc-钼蓝法、丙酮 -磷钼酸铵法、微板法和微量比色法等 [5]。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2.1钒 -钼酸铵法 该方法是利用植酸酶可以水解植酸磷释放出无机磷的原理。通过加入酸性钼-钒试剂使水解反应停止 , 同时与水解释放出来的无机磷产生颜色反应 , 形成黄色的钒钼磷络合物 , 在 415nm 波长下测定磷的含量。以标准植酸酶为参照物 , 间接计算被测样品中植酸酶的含量。本法于 1994年列入 AOAC, 我国也已将此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审批商品植酸酶注册许可证和验收进口产品的法定商检依据。 2.2硫酸亚铁 -钼蓝法 该方法利用植酸酶可以水解植酸磷释放无机磷的原理 , 通过加入三盐酸使水解反应停止 , 然后加入钼酸铵及 FeSO 4·7H 20的混合液使溶液显色 , 在 720nm 波长下测定其吸收值 , 以标准酶为参照物 , 间接计算被测样品中植酸酶的含量。 2.3Vc-钼蓝法 该方法是利用植酸酶可以水解植酸磷释放无机磷的原理 , 通过加入三氯乙酸使反应停止 , 然后加入钼酸铵与 Vc 的混合液 , 使溶液显色 , 在 82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 再以标准磷溶液的吸光度及磷溶液浓度对应的酶活单位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 最后以待测样品吸光度代入方程 , 计算出酶活性。 2.4丙酮 -磷钼酸铵法

中国酶制剂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中国酶制剂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酶制剂分会程池酶制剂产业的完整概念应该包括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酶制剂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和深入成为酶制剂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的进步又使酶制剂生产和产品能够不断满足酶制剂应用领域的需要。 酶制剂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起步和迅速成长之后,现已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度发展。过去10年里,国际酶制剂产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以及对各个应用行业的引入和实践,把酶制剂产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世界生物技术产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世界酶制剂产业表现活跃。2001年世界酶制剂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我国各种工业酶制剂总产量超过32万吨,产值6亿多元,应用覆盖洗涤剂、纺织、酒精、白酒、啤酒、味精、有机酸、淀粉糖、制药、制革、饲料、造纸、果汁、肉、蛋、豆、奶、面制品加工等诸多工业领域,创造工业附加值数千亿元。 酶制剂是一种生态型高效催化剂,具有高效、安全、生态和环保等特点,能够有效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应用产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酶制剂产业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卫产业和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之 一。" 发展现状产量激增质量优异 据中国发酵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我国2001年酶制剂生产量为32万吨。中国酶制剂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六五至八五期间,生产量年平均增长分别达到22%、28%和21%。目前我国酶制剂生产企业约100家,均为中小型企业,现有生产能力40多万吨。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酶种有20多种。

微生物植酸酶在体外条件下活性的测定_石宝明

微生物植酸酶在体外条件下活性的测定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石宝明 单安山 由于添加无机磷导致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增 多,污染水源和土壤,同时磷酸氢钙还易导致氟中 毒和其他重金属中毒,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 代替直接添加无机磷日益受到重视。植酸酶的应 用效果,关键在于其在消化道中的活性。自然界 有许多不同的植酸酶来源,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利 用微生物(黑曲霉—A spe rgillus nige r)发酵工程技 术生产饲用植酸酶,已成功地应用于猪和家禽中。 本试验是应用这种微生物植酸酶,以玉米、豆饼、 麦麸为植酸磷载体,模拟畜禽胃肠消化道环境,在 体外条件下测定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微生物植酸酶,由德国BASF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1.2.1 时间与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 准确称取玉米、豆饼、麦麸各4g,固定温度为40℃,加入pH为5.5的乙酸溶液10mL和0.1g植酸酶,振荡混匀,在催化时间分别为2、3、4、5、6、7、8、9、10、11h后,加入4mol/L盐酸3mL中止反应,然后置烘干箱中烘干,烘干后用TC A法测植酸磷含量,计算出植酸磷降解率。 1.2.2 温度与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 准确称取玉米、豆饼、麦麸各4g,加入pH5.5的乙酸溶液10mL和0.1g植酸酶,振荡混匀,在催化温度分别为25、30、35、40、45、50、55、60、65、70℃下,反应4h后加入4mol/L盐酸3mL中止反应,然后置烘干箱中烘干,烘干后用TC A法测植酸磷含量,计算出植酸磷降解率。 1.2.3 pH与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 准确称取玉米、豆饼、麦麸各4g,固定温度40℃,加入0.1g 植酸酶,振荡混匀,然后分别加入pH为2.0、2.5、3.0、3.5、4.0、4.5、5.0、5.5、6.0、6.5、7.0的乙酸溶 液10mL,反应4h后加入4mol/L盐酸3mL中止反应,然后置干燥箱中烘干,烘干后用TCA法测植酸磷含量,计算出植酸磷降解率。 1.3 计算方法 植酸磷降解率(%)=(催化前载体中植酸磷含量-不同催化条件下植酸磷含量)/催化前载体中植酸磷含量×100。 2 试验结果 2.1 时间与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 微生物植酸酶在不同催化时间下,对饲料中植酸磷的降解率见图1。 图1 不同催化时间对微生物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微生物植酸酶对植酸磷的降解率随着催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4h后为80%,在5~6h后基本完全降解。 2.2 温度与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 微生物植酸酶在不同温度下,对饲料中植酸磷的降解率见图2。 图2 不同温度对微生物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25~70℃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强。在pH — 23 — 2000年第15期 中国饲料DOI:10.15906/https://www.360docs.net/doc/98613320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86133203.html,11-2975/s.2000.15.012

植酸酶的来源与应用1

植酸酶的来源与应用 1 植酸酶的来源 1. 1 植物来源的植酸酶植酸酶最早是在植物中发现的,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植物和动物器官中。尽管植酸酶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种子和花粉中,其活性却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如在豆类、谷类和油料作物中,植酸酶的活力一般都较低。许多谷物饲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植酸酶,如小麦来源的植酸酶可以使含小麦日粮中的植酸磷降解,但它们的酶活性变异很大。在机械制粒过程中小麦的植酸酶活性并未被破坏。在含豆科籽实的日粮中,鸡可以产生利用植酸的适应性,肉鸡降解植酸磷的能力受日粮钙[3]和磷[4]水平的影响,但玉米、高粱和油籽饼中的植酸酶活性很低[5] 。Viveros 等[6] 测定了24 种饲料的植酸酶活性,发现黑麦籽实的酶活性在所有谷物籽实中最高,其活性超过5 000 U/ kg ,黑小麦2 030 U/ kg ,小麦1 500 U/ kg ,而玉米胚、燕麦和高粱籽实几乎无植酸酶活性(小于100 U/ kg) 。此外,来源于植物的植酸酶多属于62植酸酶, 最适pH 值在5. 0~7. 5 , 不适合在单胃动物的酸性胃中起作用, 而且植酸酶在植物中含量较低,因而从应用角度出发,自20 世纪60 年代末植酸酶的研究转向最适pH值为酸性、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 1. 2 动物来源的植酸酶动物植酸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红血球和血浆原生质中。比起植物和微生物植酸酶, 动物植酸酶方面的研究非常少,Patwardhan[7]首先证实小白鼠有从植酸磷释放磷的能力,从此,大量研究证实不同动物的小肠黏 膜具有植酸酶活性[8] 。植酸酶活性存在于小肠黏膜的刷状缘,十二指肠的酶活性最高。尽管在小鼠、鸡和牛的肠粘膜上植酸酶降解植酸盐的活性已得到证实,已测定了人体部分组织中植酸酶的活性,但仍不了解植酸酶在人胃和小肠中降解植酸盐的活性如何。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小肠中的植酸酶与碱性磷酸酶相同,因为碱性磷酸酶确实有水解植酸磷的作用,而且两种酶有类似的亚细胞分布,它们对镁、锌的依赖性以及最适pH 值也类似,两种酶的活性都受日粮因素如维生素D 或低磷水平的修饰。但是其他的一些证据又支持两种酶是不同的酶,如酶的底物依赖性不同,被苯丙氨酸和氟化钠的抑制特性不同。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动物来源的酶是否是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产生的。动物来源的植酸酶活性受动物的遗传特性和日粮营养因素的影响,如小白鼠的酶活性比兔的高[9] 。小白鼠成年后的酶活性比幼鼠的低,相反,猪和鸡则随年龄的

2.2土壤植酸酶测定

植酸酶 1.分析意义 植酸酶参与土壤含磷化合物的主要部分——植素及其衍生物的脱磷酸化作用。水解作用产物是植物的磷源。 2.测定原理 土壤植酸酶催化肌醇六磷酸化合物,水解成肌醇和六分子的磷酸。测定植酸酶常以植酸钠为基质,以酶解所产生的无机磷量表示酶活性。 3.试剂配制 (1)植酸钠溶液:植酸钠由植素制备。取50g纯植素,溶于2%盐酸中,加浓三氯化铁溶液至微黄色,使之以铁盐的形式沉淀,将析出的植酸铁白色沉淀移在大瓷漏斗上减压抽滤,并用2%盐酸(约4L)洗涤漏斗,以除去植素的衍生物。将沉淀悬浮于水中并用氢氧化钠水解。滤去析出的氢氧化铁沉淀。滤液中参与的氢氧化钠用盐酸中和。然后,用过量的(CH3COOH)2Cu溶液处理,使植酸盐以铜盐的形式沉淀出来。滤出沉淀,仔细用热水洗涤,悬浮于水,并通入硫化氢(H2S)使之分解。滤去析出的CuS,滤液中过量的H2S,通过加热蒸发除去(12h)。所得的植酸溶液,用NaOH处理至pH8.0。最后测定制剂中肌醇与磷酸的比值,以检查植酸钠的纯度,理论上的比值为0.968。 测出植酸钠溶液中磷含量后,用HCl滴定该溶液至pH 5.0,然后用水稀释至1ml含0.25mg P2O5。 (2)甲苯。 (3)钼酸铵溶液:25g钼酸铵加热溶于200ml蒸馏水中。另取1L容量瓶加500ml水,再慢慢加入280ml浓H2SO4,再将钼酸铵溶液加入,随加随摇匀,定容至1L,贮于棕色瓶中。 (4)(NH4)2SO4-H2SO4溶液:取3g(NH4)2SO4加20ml 0.1N H2SO4,溶于1L蒸馏水中。 (5)氯化亚锡溶液:取2.5g SnCl2·2H2O溶于100ml 10%HCl中。 (6)磷的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4392g KH2PO4,溶于1L水中即标准液。再稀释10倍得1ml含0.01g磷的工作液。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1、3、5、7、9、11ml磷工作液移于50ml容量瓶中,加30ml 蒸馏水和2ml钼酸铵液,摇匀加入3滴氯化亚锡液,显色后稀释至刻度,摇匀并在分光光度计上于650nm处比色测定。以光密度为纵坐标,磷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操作步骤 称5g土壤置于100ml三角瓶中,加1ml甲苯,15min后再加10ml植酸钠溶液,于37℃恒温箱中放置24h。 培养结束后,加50ml(NH4)2SO4-H2SO4溶液在振荡机上震荡提取50min。过滤后吸取10ml滤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按绘制标准曲线的显色方法比色测定。 由标准曲线查出含量(P2O5 mg)表示植酸酶活性。

植酸酶

郑扬云

?植酸(肌醇六磷酸)具有强大的络合力,通常与钙、镁、锌、钾等矿 物质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 植酸(盐)广泛存在于农作物及农副 产品中,很多谷物、油料作物中的 植酸含量高达1%一3%,其中钙、镁、锌、钾等元素以植酸盐的形式 存在。因此植酸是一种抗营养因 子.大大降低了微量矿物质的营养 有效性。植酸的这种性质会导致人 和动物钙、镁、锌、钾等元素的不 平衡性。因此必须在动物的饲料中 掭加钙钾等以补充矿物质,这大大 提高了饲料成本。同时饲料中天然 磷的含量约为40%一70%,且以 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猪、禽的饲 料中大量的植酸磷因不能被利用而 从粪便中排出,造成环境枵染(磷富集化污染)。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为肌醇和磷酸的一 类酶的总称。将植酸酶添加 到动物性饲料中释放植酸中 的磷分。不但能提高食物及 饲料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还 可降解植酸蛋白质络合物, 减少植酸盐对傲量元素的螯 合,提高动物对植物蛋白的 利用率及其植物饲料的营养 价值。同时也减少动物排泄 物中有机磷的含量,减少对 大自然的污染。

一、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植酸酶将植酸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逐个切下,形成中间产物IP5,IP4,IP3,IP,.终产物为肌醇和磷酸。不同来源植酸酶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微生物产生的3一植酸酶作用于植酸时,首先从植酸的第3碳位点开始水解酯键而释放出无机磷,然后再依次释放出其他碳位点的磷,最终酯解整个植酸分子,此酶需要2价镁离子(Mg2+)参与催化过程。来源于植物的6-植酸酶,它首先在植酸的第6碳位点开始催化而释放出无机磷。1g植酸完全分解理论上可释放出无机磷281.6mg。植酸酶只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磷酸酯,不能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要彻底分解肌醇磷酸酯,需酸性磷酸酶的帮助,酸性磷酸酶可以将单磷酸酯、二磷酸酯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大多数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的作用机理如下。 ?植酸→1,2,4,5-,6-五磷酸肌醇+D-1,2,3,4,5-五磷酸肌醇→1,,2,5,6-四磷酸肌醇→1,2,5-三磷酸肌醇或1,2,6-三磷酸肌醇→1,2-二磷酸肌醇→2-磷酸肌醇。

-中国饲料酶制剂 产业运行态势及发

前言 2012年,是中国零售业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零售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面对复杂经济环境,零售业继续保持增长,商品销售额进一步提升,从业人数继续增加,营业面积继续扩大。行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零售高速增长,实体零售加速调整;渠道下沉,企业扩张重点转向“三四线城市”;成本费用增加,利润上升但利润率有所下降;专卖店、便利店保持良好发展,百货店、超市竞争压力加大;传统盈利模式探索转型,行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零售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点布局欠均衡,结构优化步伐慢;费用增加过快,经营压力增大;竞争手段单一,不利于市场秩序优化;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有待提升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快转型创新,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特别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势必带来零售业态结构、经营模式乃至整体格局新的调整与变化。未来,零售企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实体与网络零售加快融合,通过全渠道、复合型、差异化经营,加强供应链管理,跨区域并购重组,加快业态创新、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循环发展,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与整体质量水平。2013-2017年中国饲料酶制剂产业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咨询报告 第一章中国饲料酶制剂行业进展 第一节饲料酶制剂行业政策和规划 第二节饲料酶制剂行业主要法律与法规 第三节饲用酶制剂行业标准的发展 第四节饲料酶制剂行业进入壁垒分析(技术壁垒,资金壁垒,营销渠道壁垒,政策壁垒)第五节饲料酶制剂生产企业发展状况 第六节国内饲料酶制剂生产状况

的酶制剂标准大全

史上最全的酶制剂标准大全 北京卫诺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王合亮 为满足广大酶制剂相关工作者工作中对酶制剂相关标准的需求,卫诺恩技术部特别整理了酶制剂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轻工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特汇编如下,时间截至2015年9月的所有国内酶制剂相关标准,方便大家检索。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物催化剂酶制剂分类导则GBT 20370-2006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酶制剂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T 23531-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25594-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饲料用酶制剂通则NY/T 722-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工业酶制剂通用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QB/T 1804一1993 浙江省地方标准饲料添加剂饲料用复合酶制剂DB33/T 459—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工业酶制剂通用试验方法QB/T 1803一1993 进出口标准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第12部分:酶制剂SNT 2360.12-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用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分光光度法GB/T 18634-2009 中国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饲料添加剂葡萄糖氧化酶的测定DB13/T 1444-2011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添加剂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GBT 23874-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α-淀粉酶制剂GBT 24401-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淀粉酶制剂GB 8275-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食品添加剂真菌α-淀粉酶QB2526一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耐高温α一淀粉酶制剂QB/T 2306一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粮油检验谷物及其制品中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比色法GBT 5521-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谷物和谷物产品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比色法GB/T 552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小麦粉破损淀粉测定法α-淀粉酶法GB/T 9826-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蜂蜜中淀粉酶值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GB/T 18932.16-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糖化酶制剂GB 8276-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食品添加剂果胶酶制剂QB 1502-92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用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滤纸法GBT 23881-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饲料添加剂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NY/T 912-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纤维素酶制剂QB 2583-2003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脂肪酶制剂GBT 23535-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GBT 5523-2008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添加剂酸性、中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GB/T 28715-2012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蛋白酶制剂GBT 23527-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洗涤剂用碱性蛋白酶制剂QB 1806一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工业用蛋白酶制剂QB 1805.3-93

酶制剂——植酸酶

酶制剂——植酸酶 早在1915年,Anderson提出天然植酸磷利用率不同于化学分离纯化产品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饲料成分中存在水解植酸磷为无机磷的酶——植酸酶,并对植酸酶的来源、理化特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发酵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采用DNA重组技术使微生物产生植酸酶活性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植酸酶生产成本,从而使之得到广泛应用。植酸酶现已成为饲料酶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尤其在一些畜禽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芬兰、荷兰、法国、瑞士等。许多科学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感兴趣,欧洲、北美和其它地区对此的兴趣也与日俱增。1994年欧共体、美国、芬兰、丹麦、德国等国的生产企业均前后推出各种植酸酶制剂,并利用DNA重组技术获得生产植酸酶的工程菌,为广泛应用植酸酶提供了可能。 一、植酸酶结构及性质 植酸酶,又称为肌醇六磷酸水解酶,是一种可使植酸磷复合物中的磷变成可利用磷的酸性磷酸酯酶。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也存在于微生物(细菌、真菌和酵母)。目前分离出的植酸酶主要有两种:3-植酸酶(EC 3.1.3.8)和6-植酸酶(EC 3.1.3.26),前者最先水解的是肌醇3号碳原子位置的磷酸根,主要存在于动物和微生物;后者最先水解的是6号碳原子的磷酸根,主要存在于植物组织。因此,动物胃肠道可能有三种来源的植酸酶,但主要来源于饲料本身以及来源于微生物合成。 大量高浓度的植酸酶主要存在于无花果曲霉和黑曲霉与小麦麸的培养物中。因此饲料植酸酶的生产目前主要使用微生物曲霉菌株。霉菌植酸酶分子量一般在60 ~ 100KDal之间,曲霉植酸酶分子量较大。如土曲霉为214Kdal,无花果曲霉为85 ~ 100KDal,黑曲霉为200KDal。细菌植酸酶分子量一般较小,如大肠杆菌为42Kdal,枯草杆菌为38KDal。霉菌植酸酶通常有一个最适pH,在4.2 ~ 5.5范围内。细菌植酸酶最适pH稍高一些。据报道,某些霉菌植酸酶,特别是曲霉植酸酶具有多个最适pH值。酶的最适温度因酶来源不同而有差异。霉菌植酸酶适宜温度通常在45 ~ 57℃范围内,黑曲霉为53℃,无花果曲霉为55℃。

溢多利:国内饲用酶制剂行业先行者

? 投资要点: 公司为饲用酶制剂领导企业 溢多利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饲用酶制剂生产企业。自 1991年成立以 来,一直从事饲用酶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饲用酶制剂生产商。公司核心产品为饲用酶制剂,包括饲用复合酶、饲用植酸酶和饲用木聚糖酶等。 收入增速较快、盈利能力强 近三年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其中2011和2012年度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4.71%和24.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53.19%和26.72%。1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54%和15.92%。 募投项目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 通过本次募投,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内蒙古二期工程项目和珠海基地生产基地技改项目,产能瓶颈得到解决,尤其是复合酶微丸、液体剂型的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研发中心扩建项目、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是保证公司未来发展、产能消化的有益举措,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并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盈利预测 公司在未来几年将保持增长势头,初步预计2013-2014年归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将实现年递增10.76%和20.11%,相应的稀释后每股收益为1.17元和1.40元。 定价结论 考虑到需募投资金16,647万元,给予公司13年净利润20-25倍估值,对应的价格区间为26.81元-34.58元,发行新股数量为551.17万股,13、14年摊薄后EPS 为1.36元、1.64元。我们建议按照10.00%的折价率询价,询价区间为24.13-31.12元。 ? 数据预测与估值: 营业收入 27,045.45 33,742.57 35,310.53 40,398.28 58,852.48 年增长率 24.71% 24.76% 4.65% 14.41% 4 5.68%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4,317.62 5,471.46 6,060.28 7,279.29 10,488.04 年增长率(%) 53.19% 26.72% 10.76% 20.11% 44.08% (发行后摊薄)每股收益(元) 0.97 1.23 1.36 1.64 2.36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意向书;上海证券研究所整理;按发行551.17万股摊薄 日期:2014年1月14日 行业:食品制造业 滕文飞 021-********-1969 tengwenfei@https://www.360docs.net/doc/986133203.html, 执业证书编号:S0870510120025 上市合理定价 RMB 26.81~34.58元 基本数据(IPO ) 发行数量不超过(百万股) 13.00 发行后总股本(百万股) 52.00 发行数量占发行后总股本 25.00% 发行方式 网上定价发行 网下询价配售 保荐机构 民生证券 主要股东(IPO 前) 金大地投资 65.00% 态生源 10.00% 王世忱 10.00% 收入结构(13H1) 饲用酶制剂 93.78% 其他饲料添加剂 5.70% 报告编号: TWF14-NSP02 首次报告日期: 国内饲用酶制剂行业先行者 溢多利(300381.SZ ) 证券研究报告/公司研究/新股定价

植酸酶

植酸酶的研究 一:植酸酶的概念 植酸酶又称肌醇六磷酸水解酶,是一种能降解植酸及其盐类的酯酶,属于蛋白质,是磷酸单脂水解酶。其具有特殊空间结构,能够依次分离植酸分子中的磷,将植酸(盐)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同时释放出与植酸(盐)结合的其他营养物质。 二:植酸酶的发现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而植物、动物中的植酸酶含量低,所以人们对植酸酶的研究重点转向了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 目前市场所售植酸酶制剂绝大多数属于微生物植酸酶。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丝状真菌、酵母和细菌等)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是米曲霉和黑曲霉都能分泌具有高活力的植酸酶。 三:菌种选育 以黑曲霉霉菌为例从中得到植酸酶: 1.) 采样:可以从植株、果实中采样。 2). 产植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 分离培养基(%):植酸钙0.1,葡萄糖3.0,硝酸铵0.5,硫酸镁0.05,硫酸锰0.005,硫酸亚铁0.005,氯化钾0.05 分离样品稀释后涂平板,一定温度培养2—5天,产植酸梅的菌株水解植酸钙形成透明圈,以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为粗筛的依据。粗筛菌株发酵,测定发酵产物植酸酶的活性,保留活性高的菌株进一步研究。 3). 产酶菌株的诱变 采用紫外线照射对分离菌株进行诱变,将诱变后的菌体做适当稀释后涂布于平板上,培养2—3d后,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活化斜面上,用摇瓶进行初筛和复筛。 细胞破碎提取粗酶液,适当稀释后测酶活(植酸酶活性单位定义:37摄氏度,pH5.5的条件下,1分钟从底物释放1mol无机磷所需要的植酸酶量)。 4). 产酶条件优化 (1)原料配比对产酶的影响麸皮和米糠为畜禽常用的饲料,具有来源广泛价廉等特点,同时还富含植酸盐,对植酸酶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用不同比例麸皮和米糠混合物配制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2)起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选用不同起始pH值(4.5,5.0,5.5,6.0,6.5,7.0,7.5,8.0)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3)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在不同温度(25,30,35,40,45摄氏度)下接种培养96h,测其酶活。 (4)培养基含水量对产酶的影响培养基加水量选用10个(40,45,50,55,60,65,70,75,80,85%)梯度,接种后在30摄氏度培养96h,测其酶活。 (5)硫酸铵的流加量对产酶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流加硫酸铵的形式补充一定的N 源 四: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提取方法:

植酸酶活性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植酸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 北京昕大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周良娟 现在,使用植酸酶的厂家越来越多,但一些使用厂家在测定含量时,容易出现测定偏差大,平行样间变异大的情况,这与植酸酶测定步骤繁多,测定条件严格有紧密的关系。现在对影响其测定的关键过程做一探讨。 1 温度 植酸酶作为一种酶制剂,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会降低它的生物活性;温度高也会降低其生物活性,甚至完全失活。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则显得非常重要,国标要求植酸酶活性测定时的温度为(37±0.1)℃。在33℃时植酸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活性,酶活与其真实值相比约低10%;在40℃时,部分植酸酶会失活,酶活与其真实值相比约低8%。另外,水浴加热时,水浴液面要超过试管内反应液液面,使其在规定时间内充分反应。 2 溶解度 植酸酶测定中要保证植酸酶被完全溶解。在样品处理中使用乙酸缓冲液,一般都会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保证其溶解,并降低在所用容量瓶、试管中的黏附挂壁现象。目前大肠杆菌来源的植酸酶分子量较小,约为40KD,比黑曲霉来源的分子量(约为8OKD)小,所以更容易出现黏附挂壁现象。表面活性剂的类型较多,包括Tween ,Triton 等产品,尤其是Triton ×-100能够明显减少黏附挂壁现象,是植酸酶测定中比较理想的活性剂。 植酸酶在测定过程中被溶解之后,非常容易受测定过程中搅拌、离心等过程影响,牛血清白蛋白(BSA)是酶制剂良好的稳定剂,保证测定的准确性。 3 样品处理中的搅拌过程 样品处理中的搅拌过程是为了保证植酸酶的充分溶出,搅拌过程一般使用磁力搅拌器来进行,如简单使用玻璃棒人工搅拌,溶出不完全,偏差甚至达到50%。同时,搅拌时,尽量保证较高的搅拌速度。 4 pH pH值在酶活测定时影响很大,除了准确调整缓冲液中的PH外,特别要注意在配置底物溶液时也要进行调整。根据本实验室的测定,如果底物配制过程没有调酸度4,pH一般为6.1-6.4,距离规定的pH条件较远,而植酸酶测定中pH影响较大,将无法保证测定的准确性。 5 底物植酸钠的型号 植酸钠有两种型号,一种是Sigma p-3168或Sigma p-0109,分子量为923.8;另一种是Sigma p-8810,分子量为660.03。根据国标要求,植酸

植酸酶

X X 大学题目:植酸酶 姓名 XX 学号XXXXXXXXX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专业 2012级微生物 课程名称发酵工程调控 任课教师 XX

植酸酶 生命科学学院20XX级研究生 摘要:文章介绍了植酸酶分类和来源,以及现阶段植酸酶在饲料、食品、酒精、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其中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给植酸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植酸酶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虽然固体培养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危害小、易于推广,但放大比较困难、培养参数控制较复杂、容易污染杂菌,而且生产的植酸酶分离纯化较难因此目前工业生产主要用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生产。 关键词:植酸酶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培养参数 1前言 1.1植酸酶的简介 植酸的化学名称是肌醇六磷酸酯,是肌醇和磷酸根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化学结构是由六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六边形,每个碳原子上连有一个带负电的磷酸根,具很强的螯合能力,与EDTA接近。植酸的分子式为C6H18O24P6,含磷量为281.6mg/g。其结构见下图: 植酸酶( phytase)属于磷酸水解酶,是催化植酸和植酸盐水解成肌醇和磷酸( 或盐) 的一类酶的总称, 系统名称为肌醇六磷酸酶, 属于磷酸单脂水解酶, 是一类特殊的酸性磷酸酶,水解产物是肌醇、无机磷及其他可能与植酸结合的物质,如钙、锌、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

1.2植酸酶的分类 植酸酶的分类及来源植酸酶主要指 6-植酸酶和 3-植酸酶。 6-植酸酶( EC 3. 1. 3. 26) 首先催化磷酸从肌醇的第六位碳脱落, 3-植酸酶( EC 3. 1. 3. 8) 首先使肌醇第三位碳的磷酸解离, 最终产物都是单磷酸肌醇和正磷酸。植酸酶有三种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因来源不同而具有显著不同的分子特征和催化 特性。 a 在动物消化道内作用的植酸酶可能来源于:a 小肠内分泌; b 肠道微生物产生; c 饲料中的内源性植酸酶; d 外源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等。其中,外源植酸酶在植酸水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自然界中,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 b植物植酸酶均属于肌醇六磷酸-6-磷酸酶,存在于大多数禾谷物中,其活性有很大的 差异。而小麦、大麦和经处理的玉米蒸馏物的活性很高。谷物植酸酶在干燥状态下没 有活性,在消化道被激活后才有活性。 C 微生物植酸酶属于肌醇六磷酸-3-磷酸水解酶,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都产植酸酶,目 前认为产量最高的是真菌,其主要来源于曲霉菌和黑曲霉菌。 1.3 植酸酶的理化性质 植酸酶是一种单体蛋白, 其分子量因来源不同差异很大, 一般在 35-700 kD 之间, 包括一个大分子和一个小肽片断。研究发现无花果曲霉植酸酶有594 个氨基酸残基, 其中包括 37% 的非极性氨基酸、42% 的极性中性氨基酸、11. 5% 的酸性氨基酸和9. 5% 的碱性氨基酸, 其二级结构由 17. 3% 的 A螺旋、29%B折叠、32.6% 的转角和 24. 7% 的无规卷曲所形成。植酸酶除含有蛋白质外, 还含有约 27. 3%的寡糖, 是一种糖蛋白。 纯化的酶晶体结构包含434 个氨基酸, 115 个水分子和一个硫化物结合位点的二价硫 离子。 1.4 植酸酶的市场前景 植酸酶的研究从 20世纪 60年代就已开始,但由于对其认识不足, 相对于其他工业用酶发展缓慢, 到 80年代时, 饲料中还几乎不添加任何植酸酶。随着人们对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研究的深入和集约化养殖的形成, 植酸酶的良好前景得以体现, 同时分子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