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讲》课件
微生物种群动态
原因
环境温度、营养物质、氧气、光照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微生物种群的变化。
特点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异性和稳定性表现出复杂的生态现象。
环境因素
影响微生物种群动态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酸碱度量等。
微生物与环境
环境适应性
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很强,可 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如深海、 高山、极地、沙漠等。
研究意义
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新 资源开发及应用提供科学基 础和技术支撑。
微生物生态系统
组成
生态位
微生物生态系统由许多不同物种 的微生物、生物体系和环境组成。
微生物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在 各自居住地的“生活方式”,如生 活在土壤、水体或空气中。
种类
不同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包括土壤、 水、气态环境等,在不同生态系 统中,微生物确有不同的功能和 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讲》PPT 课件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的学科。本课程将为你带来环境微生物学的精彩探索。
概述
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天然环境、 工业过程、废弃物处理等中, 微生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态 系统学科。
研究内容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与利用中 的应用等。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产药品、抗生素、 激素、酶、蛋白质和疫苗等 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面包、啤酒、酸奶、 奶酪等食品制造过程中有着 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语
1
未来发展方向
多学科整合,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
社会意义
2
为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PT演示课件
亿人口,比死亡最惨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约死 亡1.1亿)还多!
5
细菌化石
6
(二)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 历史
• 1.史前期 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 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 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一直至公元 1676年间。当时的人类虽未见到微生物的 个体,却自发地与微生物频繁地打交道, 并凭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开展利用有益微 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酵母菌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养生物之一
11
• 本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巴斯德 (L.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科赫 (R.Koch,1843~1910),他们可分别称 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
12
• 巴斯德学派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生命只能 来自生命的胚种学说,并认为只有活的微 生物才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 再加上消毒灭菌等一系列方法的建立,就 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二、发展史:
• (一)一个未知的世界 (1)个体微小 一般地说,人眼对小于1mm
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而微生物的大小多 数是在几μm至几十μm范围内,因此就无法 发现或辨认它们。
2
• (2)外貌不显 微生物的个体(细胞)虽看 不见,但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群体(菌落 或菌苔)却是可见的。然而,各种微生物 群体的外形往往平淡无奇、不甚显目,因 此,对其作用就极易忽略。
13
• 科赫学派的重要业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微生 物纯种方面,他们把早年在马铃薯块上的固体培养技术改 进为明胶平板培养技术(1881),并进而提高到琼脂平板 培养技术(1882)。在1881年前后,科赫及其助手们还 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包括细菌鞭毛染色在内的许多染 色方法、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摄影技术。 ②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例如炭疽病菌(1877)、结核杆菌(1882)、链球菌 (1882)和霍乱弧菌(1883)等。 ③在理论上,科赫于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其主要内容 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 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 种培养物;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 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 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应该与原始 病原微生物相同。
5
细菌化石
6
(二)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 历史
• 1.史前期 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 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 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一直至公元 1676年间。当时的人类虽未见到微生物的 个体,却自发地与微生物频繁地打交道, 并凭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开展利用有益微 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酵母菌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养生物之一
11
• 本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巴斯德 (L.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科赫 (R.Koch,1843~1910),他们可分别称 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
12
• 巴斯德学派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生命只能 来自生命的胚种学说,并认为只有活的微 生物才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 再加上消毒灭菌等一系列方法的建立,就 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二、发展史:
• (一)一个未知的世界 (1)个体微小 一般地说,人眼对小于1mm
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而微生物的大小多 数是在几μm至几十μm范围内,因此就无法 发现或辨认它们。
2
• (2)外貌不显 微生物的个体(细胞)虽看 不见,但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群体(菌落 或菌苔)却是可见的。然而,各种微生物 群体的外形往往平淡无奇、不甚显目,因 此,对其作用就极易忽略。
13
• 科赫学派的重要业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微生 物纯种方面,他们把早年在马铃薯块上的固体培养技术改 进为明胶平板培养技术(1881),并进而提高到琼脂平板 培养技术(1882)。在1881年前后,科赫及其助手们还 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包括细菌鞭毛染色在内的许多染 色方法、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摄影技术。 ②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例如炭疽病菌(1877)、结核杆菌(1882)、链球菌 (1882)和霍乱弧菌(1883)等。 ③在理论上,科赫于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其主要内容 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 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 种培养物;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 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 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应该与原始 病原微生物相同。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2)
精选PPT
16
二、 河流污染和自净过程
3. 随河水流动以及微生物的活动,有 机物浓度降低,COD和BOD降低、溶 解氧浓度增加,甚至达到饱和,水 生生物开始繁殖。
4. 有机物被完全降解,细菌数量减少, 河水回复到原先的水平,自净作用 完成。
精选PPT
17
三、影响河流自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的因素
• 有机物质种类及浓度:排入河流的有 机物被降解的难易程度、有机污染物 的浓度菌直接影响河流的自净作用。
莱尔涅尔格罗河
多瑙河
河水中的细菌数 (个/mL)
3.52×105 ~ 9.8×106
2~3×105 4.55×105
作者
Jannasch Schmidt Daubner
湖泊类型
贫营养湖泊 中营养湖泊 富营养湖泊 富营养水库
细菌总数(×103 /mL)
50~340
450~1400
2200~12300
1000~57900
精选PPT
23
1. 多污带(polysaprobic zone)
• 靠近排污点下游,河水深暗、浑浊,含大量有机 物,BOD高,呈缺氧或厌氧状态,污染严重。 有机物分解产生H2S、NH3,使河水有异味。
• 水生生物种类极少,以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为 主,无鱼类、显花植物等。
• 代表性的指示生物是细菌,且种类多、数量大, 每ml水中可达几亿个,例如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 烷菌等,此外还有颤蚯蚓、蚊蝇幼虫。
精选PPT
19
四、衡量水体自净的参考指标
1、P/H指数 • P代表水体中光合自养型微生物数量,H代表
异养微生物数量,二者之比即为P/H指数,它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的程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PT演示课件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PPT演示课件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应用 • 微生物检测与评价方法 •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技术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前沿研究动态 • 总结与展望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01
微生物的多样性 02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 03
微生物分类与形态
常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介绍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和步骤,如平板划线 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
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以及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如平板计数法、比浊法等。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如糖发酵实验、蛋白质分解实验 等,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免疫学方法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微生物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具有高 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生物传感器法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等)作为识别元件,结合换能器将生 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等优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通过测定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及其分布情况,评价环境的微生物多
废气处理中的微生物技术
01 生物滤池法
利用附着在滤料上的微生物降解废气中的有机物, 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02 生物洗涤法
将废气通入含有微生物的营养液中,通过微生物 的代谢活动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
03 生物滴滤法
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向滤料上喷洒营养液,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废气处理效果。
环境工程领域的微生物技术应用需要稳定的微生物群落支持,如何维持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应用 • 微生物检测与评价方法 •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技术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前沿研究动态 • 总结与展望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01
微生物的多样性 02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 03
微生物分类与形态
常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介绍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和步骤,如平板划线 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
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以及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如平板计数法、比浊法等。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如糖发酵实验、蛋白质分解实验 等,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免疫学方法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微生物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具有高 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生物传感器法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等)作为识别元件,结合换能器将生 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等优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通过测定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及其分布情况,评价环境的微生物多
废气处理中的微生物技术
01 生物滤池法
利用附着在滤料上的微生物降解废气中的有机物, 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02 生物洗涤法
将废气通入含有微生物的营养液中,通过微生物 的代谢活动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
03 生物滴滤法
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向滤料上喷洒营养液,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废气处理效果。
环境工程领域的微生物技术应用需要稳定的微生物群落支持,如何维持
环境微生物学ppt
化学法则需加催化剂和氧化剂等,如次氯 酸盐、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6页
4. 污染少 生物处理产物是生物量,很轻易处理。
⑤ 耗能低
生物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量来自微 生物利用VOCs成份本身产生能量。
生物处理法消耗动力只是污染气体进入
处理系统时所消耗能量(正压送风或负压 引风)。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10页
1.生物滤池
• 生物滤池内固态介质是一些天然材料, 常见固体颗粒有土壤和堆肥,这些材 料为微生物附着和生长提供表面,微 生物能够吸收废气中污染物将其转化 为无害物质。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11页
• 微生物滤池适合用于处理肉类加工厂、 动物喂养场、污水处理厂和堆肥厂等 处产生废气。
微生物数量、基质浓度和温度等原因也会 影响供氧。 少数厌氧条件,比如着色菌处理硫化氢, 则需控制无氧条件,以氨气取代反应系统 氧气。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42页
5、酸碱度
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
废气生物处理中细菌多数适应于中性至微碱 性环境,只有少数种类对酸碱度要求比较特 殊,
比如氧化硫硫杆菌最适pH为2.6~2.8,最 低为pH1.0,最高为pH4.0~6.0。
溶于水中成为液相中分子或离子,这一 过程是物理过程,符合亨利定律。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28页
2. 吸着过程
溶于水中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污 染物从水中转入微生物体内。作为吸收剂 水被再生复原,继而再用以溶解新废气成 份。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29页
3. 生物降解过程
进入微生物细胞污染物作为微生物生命活 动能源或养分被分解和利用,从而使污染 物得以去除。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6页
4. 污染少 生物处理产物是生物量,很轻易处理。
⑤ 耗能低
生物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量来自微 生物利用VOCs成份本身产生能量。
生物处理法消耗动力只是污染气体进入
处理系统时所消耗能量(正压送风或负压 引风)。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10页
1.生物滤池
• 生物滤池内固态介质是一些天然材料, 常见固体颗粒有土壤和堆肥,这些材 料为微生物附着和生长提供表面,微 生物能够吸收废气中污染物将其转化 为无害物质。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11页
• 微生物滤池适合用于处理肉类加工厂、 动物喂养场、污水处理厂和堆肥厂等 处产生废气。
微生物数量、基质浓度和温度等原因也会 影响供氧。 少数厌氧条件,比如着色菌处理硫化氢, 则需控制无氧条件,以氨气取代反应系统 氧气。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42页
5、酸碱度
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
废气生物处理中细菌多数适应于中性至微碱 性环境,只有少数种类对酸碱度要求比较特 殊,
比如氧化硫硫杆菌最适pH为2.6~2.8,最 低为pH1.0,最高为pH4.0~6.0。
溶于水中成为液相中分子或离子,这一 过程是物理过程,符合亨利定律。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28页
2. 吸着过程
溶于水中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污 染物从水中转入微生物体内。作为吸收剂 水被再生复原,继而再用以溶解新废气成 份。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29页
3. 生物降解过程
进入微生物细胞污染物作为微生物生命活 动能源或养分被分解和利用,从而使污染 物得以去除。
环境微生物第一章PPT幻灯片
摄食方式
渗透型营养:吸收溶解性物质。 吞噬型营养:吞噬颗粒型食物。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以其他生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 利用光、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腐生性营养 以体表吸收环境或寄主中的
(三)菌落的形态 二、放线菌 三、蓝细菌
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 有的有固氮作用 。
四、古生菌(古菌)
多生活在极端生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 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化学组成,酶的作用方式 。
(一)产甲烷菌的分类
亚群I 用H2/CO2、HCOO¯、CH3OH产生CH4,细 胞壁含假胞壁酸。
亚群Ⅱ 用H2/CO2、HCOO¯ 、CH3OH/CO2产生 CH ,细胞壁不含假胞壁酸。
社会环境:
环境质量要素 大气、水体、土壤、生态
实质 环境质量的变化问题。
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宏观: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微观: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污染物质在 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和蓄积规律。
重点:研究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和 生产环境,因污染所致的环境质量变化规 律及其综合整治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Oparin-Haldane生命起源假说
小分子无机物
能量
小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大气圈 厌氧状态
光化学合成 化学进化
酶 细胞膜 原始生命
厌氧发酵
单细胞生物
原核 真核
放氧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低等多细胞生物
生化进化
好氧 状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
形态进化
二、微生物与植物和动物
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第四节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构造
渗透型营养:吸收溶解性物质。 吞噬型营养:吞噬颗粒型食物。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以其他生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 利用光、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腐生性营养 以体表吸收环境或寄主中的
(三)菌落的形态 二、放线菌 三、蓝细菌
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 有的有固氮作用 。
四、古生菌(古菌)
多生活在极端生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 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化学组成,酶的作用方式 。
(一)产甲烷菌的分类
亚群I 用H2/CO2、HCOO¯、CH3OH产生CH4,细 胞壁含假胞壁酸。
亚群Ⅱ 用H2/CO2、HCOO¯ 、CH3OH/CO2产生 CH ,细胞壁不含假胞壁酸。
社会环境:
环境质量要素 大气、水体、土壤、生态
实质 环境质量的变化问题。
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宏观: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微观: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污染物质在 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和蓄积规律。
重点:研究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和 生产环境,因污染所致的环境质量变化规 律及其综合整治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Oparin-Haldane生命起源假说
小分子无机物
能量
小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大气圈 厌氧状态
光化学合成 化学进化
酶 细胞膜 原始生命
厌氧发酵
单细胞生物
原核 真核
放氧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低等多细胞生物
生化进化
好氧 状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
形态进化
二、微生物与植物和动物
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第四节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构造
环境微生物ppt课件
环境微生物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降解与转化
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实现有机污染物的生物 降解和转化,降低环境
污染程度。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促 进土壤和水体的自净能 力,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资源循环利用
利用微生物的发酵、转 化等功能,实现废弃物 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新能源开发
发掘产氢、产甲烷等具 有新能源开发潜力的微 生物资源,推动清洁能
污染物对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与酶活性中心结合,降低酶活性,影响微生物的代 谢过程。
污染物对微生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造成DNA损伤、基因突变等,影响微生物的遗传稳 定性和进化。
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特定微生物或微生物 群落的降解能力,去除或 降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处理技术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 毒物质,如废水处理中的 活性污泥法。
环境微生物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环境微生物概述 • 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 环境微生物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 环境微生物的监测与评价 • 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利用 • 环境微生物的未来展望
01
环境微生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环境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微生 物群体。
适应性多样性
环境微生物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 境,如高温、低温、高盐、高酸
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02
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01
通过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将营养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供其他
生物利用。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纳米材料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纳米材料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研发基于纳米材料的快速、灵敏、准确的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和治理中潜力挖掘
人工智能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营养物质影响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03
营养物质可改变微生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而影响微生物
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
05 环境污染治理中 新兴技术发展趋 势
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前景
0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特定污染物降解能力,提高环
境治理效率。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录
• 环境微生物学概述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研究 • 环境污染治理中新兴技术发展趋势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01 环境微生物学概 述Leabharlann 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04 环境因素对微生 物生长影响研究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机制探讨
1 2 3
温度影响微生物体内酶活性 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高,微生物代谢旺盛;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酶失活,从而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和代谢。
温度影响细胞膜流动性 高温下细胞膜流动性增加,通透性增强,有利于 物质运输;低温下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减 弱,物质运输受限。
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02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纳米材料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研发基于纳米材料的快速、灵敏、准确的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和治理中潜力挖掘
人工智能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营养物质影响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03
营养物质可改变微生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而影响微生物
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
05 环境污染治理中 新兴技术发展趋 势
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前景
0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特定污染物降解能力,提高环
境治理效率。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录
• 环境微生物学概述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研究 • 环境污染治理中新兴技术发展趋势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01 环境微生物学概 述Leabharlann 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04 环境因素对微生 物生长影响研究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机制探讨
1 2 3
温度影响微生物体内酶活性 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高,微生物代谢旺盛;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酶失活,从而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和代谢。
温度影响细胞膜流动性 高温下细胞膜流动性增加,通透性增强,有利于 物质运输;低温下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减 弱,物质运输受限。
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02
环境微生物学(共94张PPT)
草履虫
1 细菌
1.1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球状
球菌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 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 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分有:单 球菌、双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甲烷球菌)、链球菌、葡萄 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 (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 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分有:单杆菌、双杆菌、球杆菌和链 杆菌。
常用的染色法有:
A 简单染色:常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用一种染液染色菌体。一般菌体被染上染料的颜色。
B 复合染色法:两种染料染色,以区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或
抗酸性反应,或将菌体和某一结构染成不同颜色。
革兰氏染色
程序:(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偏端单胞
如:红色螺菌
两端丛生
偏端丛生
周生鞭毛 如:大肠杆菌
鞭毛生理功能
运动方式:旋转
运动
请说出下面细菌菌体从内到外的结构
菌毛
鞭毛
拟核
细胞质
cytoplasm
荚膜
细胞质膜 细胞壁
……
思考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举例说明?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是什么? 各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 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A
A A
(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4)复染(蕃红30 ~ 60S)
1 细菌
1.1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球状
球菌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 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 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分有:单 球菌、双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甲烷球菌)、链球菌、葡萄 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 (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 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分有:单杆菌、双杆菌、球杆菌和链 杆菌。
常用的染色法有:
A 简单染色:常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用一种染液染色菌体。一般菌体被染上染料的颜色。
B 复合染色法:两种染料染色,以区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或
抗酸性反应,或将菌体和某一结构染成不同颜色。
革兰氏染色
程序:(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偏端单胞
如:红色螺菌
两端丛生
偏端丛生
周生鞭毛 如:大肠杆菌
鞭毛生理功能
运动方式:旋转
运动
请说出下面细菌菌体从内到外的结构
菌毛
鞭毛
拟核
细胞质
cytoplasm
荚膜
细胞质膜 细胞壁
……
思考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举例说明?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是什么? 各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 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A
A A
(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4)复染(蕃红30 ~ 60S)
3-环境微生物学-PPT精品文档
Ti因子 诱癌质粒,可同 植物细胞中的 核染色体整合, 破坏控制细胞 分裂的激素调 节系统,从而 使其变成癌细 胞。
质粒特性: 1.分子量小,环状 2.有的耐碱性 3携带的信息小 4.可转移性 5.可整合性 6.可重组性 7.可消除性 8.可自体复制,一旦消失后代不存在 9.它的存在不影响宿主 10. 质粒可携带抗药、抗生素、性质粒、酶降解污 染物质粒、致癌性质粒、致死质粒、致病质粒
三、基因突变的机理 (一) 自发突变 1.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 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物的诱变效应,如过氧化氢 3.互变异构效应——酮式至烯醇式 4.自发突变的特性: ①不对应性 ②自发性 变量实验:1943年S.E. Luria 等又称波动实验 涂布实验:1949 Newcombe设计 平板影印实验.1952证明微生物的抗药性在未接触药物 前就产生了,这一突变与药物毫无关系:产生28个 ③稀有性 ④诱变性 ⑤稳定性 ⑥独立性 ⑦可逆性
(2) 噬菌体感染实验
(3) 病毒的拆开和重组实验
1.遗传物质 (1). 遗传物质主要形式-染色体 (2). 真核微生物-细胞器DNA (3). 微生物中染色体外DNA存在的另一形式-质 粒 (4).可在染色体不同部位之间移动的遗传物质- 转座因子 (5). RNA作为遗传物质 (6).朊病毒—蛋白侵染因子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
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 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及其多样性
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是由ATGC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变化排列组成的大分子。并且4种碱基的含量之比反映 着种的特性。
(二)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存在 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病毒重组
(1)
转化实验
(二)遗传信息流 DNA RNA 蛋白质 1.转录过程 翻译 DNA链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配对原则转录于 mRNA上; 使mRNA上 链上携带有DNA链上的包含 的遗传信息,由RNA 多聚酶和因子组成全酶和启动子;转录形成核甘酸 链按5‘-3’. 2.翻译过程 翻译开始(AUG启始密码子);肽链延长(肽酰转移 酶);翻译终止(UAA,UAG,UGA) 四、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微生物基因表达是其遗传信息转化为生物学形状与功 能的必需过程。微生物的形状与功能是基因表达产物酶 类的综合作用效果。 因此,酶活性的调节和酶量的调节是基因表达调控 的两种主要方式。 1.酶量的转录水平调控(正、副转录调控P110) 2.酶量的翻译及翻译后调控
质粒特性: 1.分子量小,环状 2.有的耐碱性 3携带的信息小 4.可转移性 5.可整合性 6.可重组性 7.可消除性 8.可自体复制,一旦消失后代不存在 9.它的存在不影响宿主 10. 质粒可携带抗药、抗生素、性质粒、酶降解污 染物质粒、致癌性质粒、致死质粒、致病质粒
三、基因突变的机理 (一) 自发突变 1.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 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物的诱变效应,如过氧化氢 3.互变异构效应——酮式至烯醇式 4.自发突变的特性: ①不对应性 ②自发性 变量实验:1943年S.E. Luria 等又称波动实验 涂布实验:1949 Newcombe设计 平板影印实验.1952证明微生物的抗药性在未接触药物 前就产生了,这一突变与药物毫无关系:产生28个 ③稀有性 ④诱变性 ⑤稳定性 ⑥独立性 ⑦可逆性
(2) 噬菌体感染实验
(3) 病毒的拆开和重组实验
1.遗传物质 (1). 遗传物质主要形式-染色体 (2). 真核微生物-细胞器DNA (3). 微生物中染色体外DNA存在的另一形式-质 粒 (4).可在染色体不同部位之间移动的遗传物质- 转座因子 (5). RNA作为遗传物质 (6).朊病毒—蛋白侵染因子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
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 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及其多样性
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是由ATGC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变化排列组成的大分子。并且4种碱基的含量之比反映 着种的特性。
(二)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存在 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病毒重组
(1)
转化实验
(二)遗传信息流 DNA RNA 蛋白质 1.转录过程 翻译 DNA链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配对原则转录于 mRNA上; 使mRNA上 链上携带有DNA链上的包含 的遗传信息,由RNA 多聚酶和因子组成全酶和启动子;转录形成核甘酸 链按5‘-3’. 2.翻译过程 翻译开始(AUG启始密码子);肽链延长(肽酰转移 酶);翻译终止(UAA,UAG,UGA) 四、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微生物基因表达是其遗传信息转化为生物学形状与功 能的必需过程。微生物的形状与功能是基因表达产物酶 类的综合作用效果。 因此,酶活性的调节和酶量的调节是基因表达调控 的两种主要方式。 1.酶量的转录水平调控(正、副转录调控P110) 2.酶量的翻译及翻译后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ppt
7
污染物 细胞构成物
矿质元素 维生素
微
能源
生
化学能 光能
物
受氢体 氧 二氧化碳 硫酸盐 硝酸盐
微生物体
有机体分解 生
内源性呼吸
物
合成
不 可
生物污泥
降
解
物
分解
能 + 分解产物
热能
CO2 H2O NN3
有机污水生物处理总的生化过程
编辑ppt
随水排出
8
二、好氧生物处理
(一)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含有大量好氧性微生物的活性污 泥,在强力通风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生物学方法。
1.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生物相
活性污泥是一种绒絮状小颗粒,由好氧菌为主体的微型 生物群以及胶体、悬浮物等组成。它具有很强的吸附 及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它的生物相十分复杂,除大量细菌以外,还有原生动物、 霉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还可见到后生 动物。
编辑ppt
9
(1)细菌:细菌在活性污泥中起主导作用,活性污泥中有 多种细菌:动胶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 杆菌属、八叠球菌等。其中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等 是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
净化作用:大部分原生动物是动物性营养,能吞食
游离细菌和微小污泥,有利于改善水质。
腐生鞭毛虫等可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原 生动物判断活性污泥的状态和处理水质指示作用:
先出现以有机物颗粒为食的鞭毛虫和肉足虫; 随细菌的增殖,开始出现以细菌为食的纤毛虫;随 着菌胶团的增加,固着型纤毛虫逐渐泳动纤毛虫; 污水处理正常运转时,以有柄纤毛虫为优势。因此, 根据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的种类交替可以判断污泥 培养的成熟度。
以其曝气方式的不同,有普遍曝气法、完全混合曝气法、 逐步曝气法等。目前采用较多的时完全混合曝气法。 活性污泥的基本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
污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沉池 曝气池 二沉池 处理后出水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此系统由初沉池、生物反应器和二沉池组成。污水中的 有机污染物等主要在曝气池内被微生物降解而去除。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大多数包括在菌胶团生成菌分泌 的蛋白质、多糖及核酸等胞外聚合物,以菌胶团形式 存在。
胶质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细菌多以游离态存在, 随着活性污泥的成熟,细菌增多聚集成菌胶团,进而 形成活性污泥絮状体。絮状体形成过程称作生物絮凝 作用。
活性污泥絮状体的作用为:
①有机物的吸附或黏附及其分解;
②金属离子的吸附;
③防止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食;
④增强污泥的沉降性,有利于泥水分离。
编辑ppt
10
(2)原生动物: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曾发现 225种以上,其中以纤毛虫为主,占160多种。原生 动物在活性污泥中的作用有:
促进絮凝:有的原生动物能分泌黏液,促进生物絮 凝,从而改善活性污泥的泥水分离特性。
它是指强氧化剂使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所 有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均包括在内。
(三)生化需氧量(BOD) 它是指微生物在有足够溶解氧的情况下,分解有
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常用BOD5,即为5日生化需氧量。
编辑ppt
2
四)总有机碳(TOC) 它是指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它能反映污水中
有机物的总含量。
第八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一)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
污水是指生活与生产活动中排放水的总称,是水环境 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二)污水中化学污染物的特点及其危害
特点: 种类多、成分复杂多变、物理化学性质多样、可 生物处理性差异大等.
污水引起水体缺氧和水生生物的死亡,破坏水体功能。
磷酸盐 / mg/L 0.5
二级标准 6-9 30 120 25 1.0
三级标准 6-9 — — — —
一级标准最严。排入饮用水源水体的污水应达到一级标准。
要求熟记
编辑ppt
4
四、污水处理的一般技术途径
污水处理技术 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化学或生物处理法。 根据处理对象与程度,污水处理可分为 一级处理:主要通过过滤、沉淀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
污水生物处理法使微生物高浓度的富集在特定的构 筑物,即污水处理装置中,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 高速度的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
污水生物处理概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大类。 常用的方法有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氧 化塘法、土地处理法。
编辑ppt
6
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透过微生物细胞壁和细 胞质膜被菌体吸收;固体和胶体等不容性有机物先 附着在菌体外,由细胞分泌的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 质,在渗入细胞内。通过微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 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 转化为微生物体内所需营养物质,组成新的微生物 体。另一部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CO2、H2O等简单无 机物,同时释放能量。
粗大固型物及部分悬浮物。 二级处理:在一级处理基础上,主要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三级处理:使二级处理后的出水进一步净化,使各种有 机和无机污染物去除率达98%以上。
编辑ppt
5
第二节 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一、有机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水体自净污染水体后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 到净化,这种现象称作—。
其过程主要包括稀释、沉淀、扩散等物理作用, 氧化、还原、分解等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
(五)总氮(TN) 它是指污水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含氮量,表示污
水被氮污染的综合指标。
(六)总磷(TP) 它是指污水中所有含磷化合物的总含磷量,表示污
水被磷污染的综合指标。
编辑ppt
3
三、污水排放标准及处理要求表8-1
项目
一级标准
pH
6-9
BOD5 / mg/L 20 COD / mg/L 60
氨盐 / mg/L 15
编辑ppt
11
(3)其他微生物:活性污泥中的真菌主要为霉 菌。已报道的有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青 霉属等。
活性污泥中虽曾见到单胞藻类,但由于它 们需要光而曝气池中浑浊污泥影响光的透入, 故藻类在其中难以繁殖,为数极少。
编辑ppt
12
2.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及微生物学过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产生H2S、NH3、 低级脂肪酸等有害或恶臭物质。
另外H2S会与铁形成黑色沉淀,引起水体的“黑臭”现
象。
编辑ppt
1
二、污染物浓度指标及其意义
(一)全需氧量(TOD) 它是指水中全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被彻底氧化成
CO2、H2O、NO-3 等无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 (二)化学需氧量(C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