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

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把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同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把天看成一种具有客观法则的自然物质系统,排除天有意志说,承认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强调天不能干预人事、主宰人事,但人事活动又必须遵循“天道”,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但人能“制天命”、“裁万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见解。西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观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能赏善罚恶、兴治灭乱的无上权威,人们只能按照“天”的意志即“天命”行事。针对这种宗教唯心主义的说教,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把“天”(自然)与人(社会)区分开来,否认“天”有意志,否认“天命”存在。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自然界本身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的

存在和作用并不因为社会上的政治好坏而改变。这种观点明显地是反对殷周以来传统的君权天授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职能,不掺杂人的意志在内,所以叫“天职”。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招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主谓神”。这就是说,列星相随旋转,日月轮流照耀,四时交替运行,阴阳不断变化,风雨普遍降施,万物各自得到相适应的条件而发生,各自得到所需要的滋养而成长,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并不是出于一个什么主宰的意志和作为。这里所谓的神是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功能,人们虽然看不见它在做什么,但它的功效很显著。荀子认为天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变化的自然界,没有任何主观的私怨和私德。此天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规律不能决定社会的变化:荀子明确指出,社会国家的治乱兴废,与天无关,与时无关。与地无关。他说:“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藩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天、时、地等自然界的条件,在禹的时代和桀的时代是相同的,但社会政治在禹的时代和桀的时代,却有一治一乱的不同。这说明白然界的条件不能决定社会的治乱。他又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掇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掇广。”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又十分强调人定胜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光辉的唯物主义命题。荀子认为人类发挥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自然,使自然为人类造福。他看到自然界中的物类都是通过竞争来求得生存的,人类也要利用其他物类来养活自己,这是一种自然的相生相养。所以他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荀子认为,人类和其他物类一样,必须利用自然界适合于自己生存的条件、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幸福。如果不能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来利用自然界,那就会妨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甚至遭受灾祸。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制约,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原则,所以他说:“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这个自然原则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及其规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客观的制约作用。然而,在荀子看来,人在自然界面前,决不是无所作为地消极适应,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变化及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和征服自然。他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就是说,天有时节,地有物质财富,人有利用大时地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他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幼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这是说,吉凶祸福,不是天给与的,而是全凭人为;一切自然灾害,只要尽到主观努力,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他主张人应积极去征服,利用自然,

从而驾驭自然,不受自然的盲目支配。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敦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在荀子看来,与其尊崇天而期待它的恩赐,则不如象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而歌颂它,则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与其仰望天时等待自然的恩赐,则不如因时制宜地利用天时;与其消极地听任物类的自然增多,则不如发挥人的能力促使它们化育;与其空想支配万物,则不如按照万物的规律去控制它;与其指望物类自然生长,则不如根据它的生长规律去促进它的成长。人如果不去积极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放弃主观努力,盲目崇拜天而无所作为,那就失去万物可以为人利用的本性。总之,天(自然)不会满足人,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利用自然规律和各种自然条件,去控制、改造征服自然,向自然界夺取财富。

2.“隆礼重法”学说。荀子认为人能胜天,战胜自然,其原因就在于人能合群。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合,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认为人所以能合群,是因为有“分”,所谓“分”,就是名分等级的意思。为什么能行“分”呢?这是依靠“义”。什么叫做“义”呢?就是统治阶级所认为合理适宜的道德。地主阶级在建立了君主集权的封建政权以后,应该怎样利用其政权实行政治统治呢?荀子提出了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主张。他认为,在“立君上之执以临之”的基础上,还必须“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至刑罚以禁之”。这是他的“隆礼”“重法”政治论的主干。他在《老道》篇中有—个总纲式的概括叫做“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在《成相》篇也重申了这个纲领:“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这是把礼和法看作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根本手段。但在这两种手段中,他更加重视礼治的作用。他把“礼”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政治标准,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者、治辨之极也”。他强调礼是“治国之本”,“为政”的前导,“国之命在礼”离开了“礼”,政治便不能推行,国家便不能维持。他说:“礼义者,治之始也。“礼者,政之轮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是把奴隶社会中于孔子儒家的礼治思想继承并改造过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礼治思想的第一人,这就使他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的特点。什么是礼?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封建的伦常关系:君臣、父子等各有名分,即礼的内容。他所讲的礼,是确定人们社会政治地位的等级区别和确定物质财富分配的“度量分界”的。他说:“程者,物之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