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表格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古诗词三首》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四季之美》要求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鸟的天堂》要求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月迹》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即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
《语文园地七》让学生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能进行创意性地编写标语。
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月——明净
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3. 思考:为何诗人说是“空山”
4. 交流: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诗人
内心宁静淡泊
5. 补充相关佛教知识
三、感受意境
1. 思考:最后一句中“王孙” 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 补充王维资料
3.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学生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学生回顾哪些诗中也出现了“空山”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
纳
2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秋 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2. 简介张继。
二、初读古诗,认
识生字
1.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霜、泊、啼、 愁、
苏、城、寺、钟。
指名认读
(2) 出示古诗,指名朗读,引 导评
议。
(3)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 字词
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枫桥: 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 ; ⋯⋯ ) 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
(4) 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 的
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 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 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 理解课题:枫桥在哪里 ?( 教
课题
20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 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 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自己朗读能力和品词析句的能力。
德育渗透
感受古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和画面。
难点: ※
重点: Δ
教具
课件 学具 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预设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
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
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
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师板画“枫桥” ) “泊”的是哪只
船呀?(教师板画“客船” )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
(一)品读古诗前两句
1. 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
板书: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
2. 暗夜中,作者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听到:乌啼
3. 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 作者的感觉有些异样?
5. 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二)品读古诗后两句师:在这万籁俱寂,诗人愁情满怀、夜不能寐的时候,从哪传来几记悠远的钟声?一起学习诗的后两句。
1. 师生接读,后两句诗
2. 写一写:钟声述说着什么板
书:钟声
3. 诵读、背诵全诗。
四、总结全
诗,体会感悟
1. 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作者的心情?(贴出“愁” )
2. 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
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 诵读古诗学生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
1. 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2. 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3.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总结:乌鸦归巢成群大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 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冬天早晨落雪
- 闲逸
5. 师总结: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四、探讨写作顺序。
1.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 板书:时间顺序
3. 交流常用的习作顺序。
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
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2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 你
觉得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作是 “鸟的天堂”?
二、介绍巴金 教师介绍巴金生平,并请学生 说一说已经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 点拨:注意“颤”、“应接 不
暇”中“应”、“簇”以及“隙” 的读音,“留恋、不禁、颤动、应 接不暇”的词义。
3. “鸟的天堂”到底是一个什 么
地方?
点拨:“鸟的天堂”其实是河 边一株茂盛的大榕树,许多鸟在上 面筑巢。
3.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几次 去
了鸟的天堂?分别看见了什么 ?
点拨: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着重描写了
课题
22 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语句所寄托的 情感。
学科核心素养 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 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
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并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动 物的美。
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难点: ※ 重点: Δ
教具
课件 学具 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预设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生答:环境优美、树多、
非常多的鸟
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 词的读音和意义,检查效 果。
“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着重描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四、感受大榕树
1.读7、8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榕
树?分别有什么特点?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点拨:树根——深; 树枝——多;
树叶——绿。
2. 为什么枝干不可计数?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点拨: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
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
3.“新的生命在颤动” 指什么?
点拨:指绿叶展示了全部生命
力,体会明亮翠绿的树叶的写法,体会用语之妙。
4.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点拨:作者由“远”及“近” 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
5. 有感情地齐读。
指导理解并朗读: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小组交流
看课文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榕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 的天
堂”
2.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体会这样写 的好
处。
过程与方法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式,感悟写 景文章的阅读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 阅读感受。
德育渗透
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学 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具
课本 学具 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预设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学习“鸟”的部分。
1.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
是什么时候?(早晨)见到了什 么?(群鸟纷飞)作者写出了鸟的 什么特点?找出重点词句。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总结出第一个特点:多。
学
生读,理解两个“到处”。
(说明鸟
很多) 学生读: 又飞起来了。
是) 学生读: 在扑翅膀。
理解“有的⋯⋯有的⋯⋯有 的”。
(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 也很多。
)
(2)总结出第二个特点: 欢快。
学生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 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
我注意地⋯⋯另一只 。
(应接不暇的意思 大的,小的⋯⋯有的
重点:
Δ
难点: ※
理解“应接不暇” : 说人或
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
来。
在课文里用“应接不暇”
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 来
了。
着,那歌声真好听。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鸟儿很 欢快,快乐地叫着。
) (三)学习第四段。
1. 师: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 树,
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 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昨天是我的⋯⋯的 确是鸟的天堂啊!
2. 师追问:从这句话中,你发 现了
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 第二个则没有。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 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 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 正的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 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 二、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 你喜欢晨光里还是夜幕下 的“鸟的天
堂” ?为什么 ?作者描写 的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
2. 作者两次经历的心情有什么 不同?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 出来,比一比谁读得更
有感情,学 生互评。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内容,体会动态描写的特 点。
讨论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 鸟的天堂 : 大榕树被大自然 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 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 保
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 大自然。
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一个失望。
“
理解:款款满盈
2. 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
3. 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4.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2. 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3.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四)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
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也见到过。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出示大自然中的照片。
2. 板书: ______ 即景
二、方法指导
1. 师:大家读一读题目, 发现
题目有什么特点?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 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 出示习作要求: 在选材方面,
可以写“雨中即 景”、“日落即景”,可以写“田 野即景”等。
3. 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 景
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 化。
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 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师生共同讨论
1.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 先让
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 进行了哪些提示。
2. 总结: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Δ
难点: ※ 教具
课件 学具 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预设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生欣赏图片,交流自己的 感受。
生观察,发现问题:题
目不完整,需要补充。
学生自己发现写作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3.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4. 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1. 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 完成习作
3. 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
1. 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 拟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
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 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
板书设计
按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观察顺序即景动态变化,
融入情感
. 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
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
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