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AⅡ是目前已知体内的最强升压物之一。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60.4,它是一个非常强的电解质排泄的调节因子,临床上与很多疾病有关。

增高见于:

●生理情况下:低盐、大量钠离子丢失、钾摄入过多可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妇女月经的黄体期,妊娠后期可见醛固酮增高;体位改变,立位时升高,卧位时降低,故测定醛固酮时要固定采血方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肾上腺醛固酮瘤,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醛固酮的异位肿瘤等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腹水性肝硬化、Bartter综合征、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瘤和利尿剂使用等。其特点是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临床表现为浮肿,高血压和低血钾等。

●长期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类药物,可促进醛固酮分泌。

降低见于:

●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如阿狄森病。

●服用某些药物,如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可乐宁、甘草和肝素等以及过多输入盐水等情况可抑制醛固酮分泌。

●选择性醛固酮减少症、先天性原发性醛固酮减少症。

二、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取肘静脉血4ml,迅速注入放在冷水浴冷却的特殊抗凝管中,摇匀,立刻放回冰水浴中冷却,待离心时取出。以1000转/分,离心5分钟(最好在4℃离心),分离取出血浆,此操作应在15分钟内完成。分离出的血浆应立即送检或-25℃保存,可用2个月。

三、注意事项

●冰冻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溶血标本可使结果偏高。

●卧位:病人在早上6-8时起床前,取静脉血。

●立位:病人起床后3小时,取静脉血。

●β-阻断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甾体激素、甘草等影响体内肾素水平,应在停药后二周测PRA。利血平等代谢慢的药物应在停药后三周测定。不适停药的病人应改服胍乙啶等影响PRA较小的降压药。

●钠摄入量影响机体PRA水平,病人测定PRA三天前应适当减少食盐摄入量。

四、正常参考范围

PRA正常参考值:普食卧位:0.071.51;普食立位:0.335.15。

低钠卧位:0.921.65;低钠立位:1.757.42。(单位:ng/ml)

AⅡ正常参考值:普食卧位:1597;普食立位:19115。

低钠卧位:36104;低钠立位:45240。(单位:pg/ml)

ALD正常参考值:普食卧位:0.080.45;普食立位:0.110.87。(单位:nmol/L)

检验科项目推介-高血压四项

如何认识高血压四项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首先我们要回答以下问题? 1、高血压诊断标准与流行病学 2、高血压的分类及主要病因 3、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检查手段 4、高血压四项的内容及针对人群 5、高血压四项检测的注意事项(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2003 年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 以下。 二、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每15 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04 年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00/10 万人,农村为142/10 万人,分别占死亡构成的37%和28%;居死亡原因首位。 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1、我国高血压的地区、人群及时间分布一、地区分布 (1)地区差异明显:北高南低,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 (2)人群分布:02年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18%,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30.2%、24.7%、6.1%。 (3)时间分布:1959年、1979年和1991年三次大规模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 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1.88%,1980 ~1991年高血压患病率升高了54%。2、血压升高可导致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3、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 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德国BE-Compact-x常规四项操作步骤 一.B 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 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

高血压四项 (4)

第六节高血压四项检查 一、高血压四项检测原理 25I标记抗原(*Ag)与未标记抗原(Ag)竞争限量抗体(Ab)上的结合位点,Ag浓度和*Ag- Ab 复合物呈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并表现在剂量反应曲线上,以该曲线为依据即可对样品进行定量。 二、高血压四项临床意义 意义: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三、高血压四项针对人群 (1)中、重度血压升高的年轻患者; (2)症状、体征或者实验室检查有怀疑线索(如肢体脉动搏动不对称性减弱或者缺失,腹部听到粗糙的血管杂音,近期明显怕热/多汗/消瘦/血尿/明显蛋白尿等); (3)降压药联合治疗效果很差或者治疗过程中血压曾经控制良好但近期内又明显升高; (4)急进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患者。 四、高血压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一)EDTA-K2抗凝的血浆样本,血清样本不能检测。(2根紫色抗凝管) (二)体位(需要申请单及报告单上注明): * 基础状态(卧位):受试者进普通饮食,采血前卧床过夜或卧位1.5~2h后再采血,以EDTA-K2抗凝; * 激发状态(速尿+立位):在基础状态下采血后,给受试者注射呋塞米(速尿),按0.7mg/kg 体重比例,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保持立位,活动2h(暂禁食、禁水),2h后采血,抗凝剂同卧位;卧位时PRA值约是立位状态时的50%左右,而坐位状态的PRA值约是立位的75%左右。2h到高峰。ALD浓度在20-30min后才有延迟的升高,但其最高峰的面积和增加至最高所需的时间与PRA相似。 ㈢患者准备: 钠摄入量:患者应普钠饮食三天后再进行检测,钠摄入量高会降低PRA和ALD的水平,而摄入量低则能使其提高。另外,患者应测定取血前24小时尿钠含量,以供分析结果时参考;药物因素:1,避孕药;2,利尿剂、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a-受体阻断剂;3,β-受体阻断剂、可乐宁、非甾体类抗炎药。测定前患者应停用降压药3周以上;停用利尿剂4周以上;停用避孕药6周以上;不宜停药的患者虑改用对实验影响较小的药物; (四)生物钟节律:新生儿浓度最高,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降低。月经周期卵泡期降低,黄体期及妊娠时升高 (五)样本保存:样本应尽快离心(不要低温离心),并将血浆于-20 ℃冷冻保存,测定前迅速解冻至室温。但是,长期低温保存的血浆标本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会升高,影响检测结果。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是研究参与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常用的临床检验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怀疑有凝血系统病变的患者。血凝四项在国内外早已广泛应用于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控,手术,导管插入术,透析和重症监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筛查某些与凝血有关疾病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PT的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同时,也可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 三、凝血酶时间(TT) 该实验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肝素类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球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机梗死、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也见于各类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大的手术或创伤之后,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肝脏是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Ⅰ、Ⅱ、Ⅴ、Ⅶ、Ⅸ、Ⅹ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这些因子的半寿期较短,当肝脏有疾患时,这些因子可单独或联合检测血凝四项(PT、APTT、TT、Fbg),对判断肝细胞损坏或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病,所以心脏科的医生参与药物治疗,增强心功能是必要的。充血性心脏病需监测排血量。如果近期出现进展期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瓣膜严重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2 呼吸系统 尽可能采取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有利于控制输液量,避免心衰患者出现容量过剩或不足。3.3 术前活动能力的评判 手术操作者必须评估患者的康复能力和活动能力。无法下床或丧失活动力的患者,如脑卒中或痴呆者,由于无法行走,如果行膝下截肢可能导致膝关节挛缩和残端伤口破坏,最终不得不采取更高平面的截肢。 3.4 关节畸形 术前就存在的关节畸形,如膝关节或髋关节屈曲挛缩,本身恢复行走的能力就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行经股骨截肢。严重的关节炎是膝下截肢的相对禁忌证。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后,建议行膝上截肢。 3.5 骨髓炎 骨骼感染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外科治疗失败时,必须截肢,截肢的平面要高于感染的范围。如果指(趾)感染,行放射状截肢;如果是胫骨或腓骨的骨髓炎,则行膝关节离断;如果膝关节或股骨感染时,经股骨截肢。如果截肢的部位十分接近感染灶,最好把骨切缘送培养和药敏检查。3.6 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足往往造成足前部的感染和溃疡。处理这类病人时,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测量局部的患肢的供血状况。如果出现败血症,应采用斩断截肢术,开放创口,缓解淋巴管炎,待到局部的感染控制后,行膝下截肢。3.7 神经病变性溃疡 除了血管疾患,周围神经病变也能导致足部溃疡。如果尽早治疗,采用足部调整,改变足部的压力分布并且给予患者教育,多能治愈。截肢平面最好在有感觉的地方,否则仅仅足趾或足前部截肢,术后常复发溃疡。 3.8 糖尿病或肾衰竭 糖尿病患者伴有肾功能衰竭,伤口的愈合常不良。如果糖尿病足部坏疽伴有肾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者最好首选截肢。4 截肢术后并发症 4.1 血肿形成 术中仔细止血,残端放置引流物可防止、减少残端血肿的形成。要警惕主要血管术后出血,这种情况要在应用止血带下送手术室止血。由于残端血肿可以影响伤口愈合并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所以发现后需穿刺抽出积血并加压包扎。4.2 感染 糖尿病截肢术后病人感染发生率较其 他非糖尿病人高。发现脓肿应积极引流并做细菌培养,选用适合的抗生素。严重感染时需要行再次截肢术。 4.3 坏死 皮缘的小范围坏死可经保守治疗延期愈合。皮肤和深层组织的大范围严重坏死预示残端血供不佳,需即行边缘切除甚至再截肢术。4.4 关节挛缩 多为屈曲挛缩,与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应鼓励病人术后进行伸髋伸膝的肌力及关节锻炼,必要时行石膏外固定或手术松解。 4.5 神经瘤 神经瘤常在神经残端形成,当神经瘤受瘢痕压迫及牵拉后会引起疼痛。术中仔细柔和操作使神经断端回缩到正常软组织中可防止痛性神经瘤的发生。术后改变假肢的负重面可避免神经瘤受压至疼痛。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切除神经瘤。 4.6 幻肢痛 几乎每个截肢后病人都有幻肢感存在。但不影响假肢的佩戴,大多会自行消退。少数较重的幻肢痛可行理疗、神经封闭及精神治疗等综合治疗。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曲志成,吴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实验室检查包括有关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并 发症、血液黏稠度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多项检查指标,不仅提示临床用药的指征,也提示疾病的发展与预后。1 血糖检查 1.1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快速血糖取的是指尖血,包含毛细血管全血与组织液,而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而静脉血糖取的是不含组织液的单纯血液。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不过当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此时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而毛细血管接近动脉,所以进食后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也相应要高,但这正好与上述由于红细胞和组织液而导致的指血血糖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关系相反,所以在进 24 专题笔谈 (总184)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3期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临床意义和新的认识

黄峻: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临床意义和新的认识 在2014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峻教授做了题为《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临床意义和新的认识》的精彩报告。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是2014年ESC年会的一个讨论热点。目前我们对此病的认识仍不清楚。与会的专家对此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本病代表了向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EF)转变的阶段。即将HFpEF 和HFrEF看做心衰的两个不同的,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早期可表现为HFpEF,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转而表现为HFrEF。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和独立的疾病,其证据是两者心腔和左室重构的类型以及心脏超声上显示的心脏结构改变的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 对HFpEF,迄今尚无循证的治疗方法,无一种药物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不仅是心衰领域,也是心血管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而这个疾病目前引起大家关注的最大原因是其患病率在增加,未来也仍呈上升趋势。与HFrEF不同,HFpEF的生存率在过去20年并无改变。 黄峻教授将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和大家深入探讨了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 一、高血压和心衰存在因果关系 我国17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史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弗明翰研究20年随访结果也显示心衰发生的归因风险中高血压最高,超过了冠心病、糖尿病。 从高血压发展到心衰是一个长期、持续、不可逆转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概括为“ABCD”四个阶段:阶段A为高血压,阶段B出现心脏结构性改变,阶段C出现慢性心衰,阶段D为终末期心衰阶段。 高血压和心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高血压五项指标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五项指标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机体应激时,通过HPA轴释放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后者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又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释放肽类激素,以达到自稳作用。HPA 轴的紊乱会导致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肾上腺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检测HPA轴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图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增生以及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ACTH的生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直接调控。分泌过盛的皮质激素反过来也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减弱它们的活动。ACTH是一个含3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4500。

ACTH分子上的1-24位氨基酸为生物活性所必需的,25-39位氨基酸可保护激素,减慢降解,延长作用时间。各种动物的ACTH前24位氨基酸均相同,因此,从动物(牛、羊、猪等)腺垂体提到的ACTH对人有效。 ACTH的分泌呈现日节律波动,入睡后ACTH分泌逐渐减少,午夜最低,随后又逐渐增多,至觉醒起床前进入分泌高峰,白天维持在较低水平,入睡时再减少。由于ACTH分泌的日节律波动,促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出现相应的波动。ACTH分泌的这种日节律波动,是由下丘脑CRH节律性释放所决定的。 ACTH 增高可见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异位ACTH综合征、库欣病、Nelson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遗传性肾上腺皮质对ACTH 不反应综合征、周期性ACTH、ADH分泌增多综合征、其他(如手术、创伤、休克、低血搪等均可使ACTH分泌增多)。ACTH 降低可见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单纯性ACTH缺乏综合征、医源性ACTH减少等。 ACTH检测的临床意义 ●鉴别皮质醇增多症,判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状态 ①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血皮质醇增高,而血ACTH水平极低; ②垂体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ACTH常轻度升高; ③异位ACTH综合征:ACTH含量明显增高,见于恶性肿瘤; ④还可作为异位ACTH肿瘤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病情 转归以及复发的指标。 ●鉴别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①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ACTH含量 增高; ②下丘脑或腺垂体功能减低所致继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则ACTH含 量下降。 2:皮质醇 皮质醇,也可称为“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它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电解质和水的分布。同时,皮质醇还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的作用。在正常人体内,皮质醇的分泌最终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控制的。应激(例如:受伤、禁食、手术、考试等)促使下丘脑释放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4-5.7 ×1012/L 女(3.8-5.1 ×1012/L 新生儿(6-7 ×1012/L 儿童(4.0-5.2 ×1012/L RBC ↑ ,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 ↓ ,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 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 Hb 、 Hgb 男 120-165g/L 女 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 PCV 或 HCT 男性 0.39-0.51 女性 0.33-0.46 PCV ↑ 脱水浓缩, 大面积烧伤, 严重呕吐腹泻, 尿崩症等。PCV ↓ 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80-100fL MCV 、 MCH 、 MCHC 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c 成人 0.5%-1.5% Ret ·c ↑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 ·c ↓ 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 内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4-10 ×109/L 儿童(5-12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 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 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 D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1%-5% 分叶核 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 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0.5%-5.0%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 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高血压全项临床意义

高血压全项临床意义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类CYP2C9*3、ADRB1(1165G>C)、AGTR1(1166A>C)、CYP2D6*10、ACE(I/D)、NPPA基因多态性检测试剂盒(PCR方法)临床意义 一、各位点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1、CYP2C9基因多态性 CYP2C9是CYP2C亚家族中的主要成员,CYP2C9基因在人群中存在遗传多态性。CYP2C9的三种等位基因为:CYP2C9*1(Arg144/Ile359)、 CYP2C9*2(Cys144/Ile359)和CYP2C9*3(Arg144/Leu359)。 临床意义:虽然CYP2C9的突变发生率低,但因其导致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严重,值得高度重视。洛沙坦是一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它主要由CYP2C9代谢,CYP2C9*3突变显着影响洛沙坦向E-3174的代谢,导致代谢率显着降低。这提示对携带CYP2C9*3突变基因型的弱代谢患者应调整给药剂量,避免药物毒性。 2、CYP2D6基因多态性 CYP2D6可区分为超快代谢者(UM)、强代谢者(EM)、中代谢者(IM)和弱代谢者(PM)。PM中CYP2D6酶活性缺陷的分子基础是CYP2D6基因上的等位基因发生多种形式的突变。 临床意义:CYP2D6多态性对药物代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相同或不同种族间,CYP2D6的弱代谢者(PM),其清除药物的能力要弱于强代谢者(EM),药物作用及毒副反应明显增加。因此,了解CYP2D6基因型是临床指导上述药物个体化治疗的基本依据。 3、CYP3A5基因多态性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编辑本段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编辑本段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

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二、生化检查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注: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 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证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X为

动态高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有何价值? 作者:彭峰,谢良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2-6-4 15:49:00 点击数:57 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通过仪器自动间断性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血压的一种诊断技术。由于ABPM 克服了诊所血压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局限性,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状况。因此较其它血压监测方法具有很多优点:能够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24 小时血压变异及晨峰现象等。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疗效评定、预后及对靶器官损害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和缺点 ABPM 的优点:无观察误差和读数选择偏差;有较多血压读数,可获得24 小时、白昼、夜间和每小时的血压均值,24 小时血压均值有较好的重复性;无白大衣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可评估短时血压变异、昼夜血压改变和降压治疗后24 小时血压控制状况。 ABPM 的缺点:每次测得的血压读数可能欠准确,尤其在活动时;受睡眠质量的影响;每小时血压均值的重复性较差;费用较高。 2ABPM的诊断标准 2010 年版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24 小时、白天与夜间血压的平均值反映不同时段血压的总体水平,是目前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其诊断标准包括:24 小时≥ 130/80

mmHg,白天≥ 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

3ABPM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 3.1甄别白大衣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日常血压正常,但由于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警觉反应致使血压升高的现象。在轻型高血压约占20% ~35%,多见于女性、年轻人、体形瘦小以及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诊断时要注意与高血压患者的白大衣效应(White Coat Effect)区别开来。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可能属于条件反射。这些患者在规律性出现的应激情况,例如上班工作,并不引起血压升高。有研究显示,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未来进展为持久性高血压的危险为血压正常人群的2倍。目前一般认为这种类型患者并不需要实施积极降压治疗。白大衣性高血压的预后和治疗取决于所伴随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3.2发现隐匿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正常,但ABPM 高于正常值,这一类患者又被称为“反白大衣高血压”。约占正常血压者的15% 左右,这类患者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应激状况或运动有较强的升压反应。多见于男性、老年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诊所血压在正常高值者。隐匿性高血压患者中在确诊时大部分人已经有微量蛋白尿和左心室肥厚等明显靶器官损害。如果临床上有难以解释的明显靶器官损害,例如鼻出血、眼底出血、心力衰竭,应高度怀疑隐匿性高血压,其诊断主要依靠动态血压监测。对这类患者,应该实施积极降压治疗,尽可能逆转靶器官损害。 3.3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殊表现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血管僵硬、顺应性减退、血管压力感受器的调节功能障碍等因素,血压波动性很大,易出现特殊情况,如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饭后低血压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ABPM 既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又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引起严重低血压。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 床意义-(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一、常规项目

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 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 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 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 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 果。 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 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 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 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doc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 PT) 1、正常参考值: 12-16 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H V VH X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 FDP以及抗因子H V V X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 在ISI介于2.2-2.6 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 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 INR) 1、正常参考值: 0.8-1.5 。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 :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

查体项目临床意义

健康查体项目临床意义 序号项目 临床意义 1 内科有无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它内科系统疾病的检查 2 外科浅表淋巴结、甲状腺有无肿大,有无脊柱侧弯,有无下肢静脉曲张等外科疾病的排查 3 眼科视力、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有无视网膜动脉硬化、有无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排查 4 耳鼻喉科听力等耳鼻喉科常规检查,有无外耳道炎、中耳炎,有无鼻炎、咽炎等 5 口腔科龋齿、阻生齿、口腔卫生等常规检查 6 检验科 常规血常规有无贫血、感染及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增多等尿常规有无泌尿系疾病,有无尿糖异常,有无血尿、蛋白尿等 功能 甲状腺功能判断甲状腺功能,是诊断甲亢、甲减的依据 肝脏功能判断肝脏功能,以及其他病毒感染情况的监测 肾脏功能判断肾脏功能 代谢 空腹血糖用于低血糖、糖尿病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近3个月来血糖代谢情况 血脂检查有无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可导致冠心病、栓塞、中风等疾病 血尿酸高尿酸血症、痛风的检测 免疫学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食道、胃有无内幽门螺旋杆菌,此菌可致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检测风湿因子用于类风湿疾病的检测血流变用于血流变的检测, 传染病监测甲型肝炎用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肝五项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及乙肝抗体的检测乙肝DNA 了解乙肝病毒复制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等丙型肝炎用于丙型肝炎的诊断 梅毒用于梅毒的诊断 艾滋病检测用于艾滋病的诊断 肿瘤标志物AFP 监控肝癌. CEA 监控消化系统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PSA 监控前列腺癌 7 超声 肝、胆、脾、胰、双肾 各脏器有无形态学改变及占位性病变子宫、附件、膀胱(女) 前列腺、膀胱(男) 甲状腺 8 放射颈椎正、侧位筛查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等 胸正、侧位片有无肺部疾病及心脏、主动脉、纵隔、横膈病变等

各种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意义 一、常规项目 (2) 二、生化检查 (4) 三、肝炎标志检查 (6) 四、临床血液项目 (15) 五、常规免疫项目 (30) 六、发光免疫项目 (38) 七、体液项目 (47)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儿(6-7)×1012/L 儿童(4.0-5.2)×1012/L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Hb、Hgb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PCV或HCT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 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0-100fL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c 成人0.5%-1.5%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 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 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 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 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 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