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第2单元3民为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为贵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社稷.

(jì) 大.(dà)夫 粢.(zī)盛.

(chén ɡ) 桀.(jié) 于传.

(zhuàn)有之 所恶.(wù)勿施 走圹.

(kuàn ɡ) 獭.(tǎ) 为丛驱爵.

(què) 鹯.(zhān) 虽欲无王.

(wàn ɡ) 苟为不畜.(xù) 载胥.(xū)及溺.

(nì) 谆谆.(zhūn)然v 舜相.(xiàn ɡ)尧 朝觐.

(jì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得⎩⎨⎧是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赢得,认可,动词)得.

天下有道(得到,动词)虽欲无王,不可得.

已(能够,动词) (2)置⎩⎨⎧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立,建立,动词)置.

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也(制定,动词)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放弃,动词)

(3)道⎩⎪⎨⎪⎧得天下有道.(途径,方法,名词)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取道,动词)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名词)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说,谈论,动词) (4)而⎩⎨⎧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表顺承,就)而.

居尧之宫(表假设,如果) (5)与⎩⎨⎧所欲与

.之聚之(为、替,介词)以行与.

事示之者(和,连词)天与.

之,人与之(给,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牺牲..

既成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夫然后..之中国..

①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②中国

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3)得乎诸侯为大夫..

古义: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对医生的称呼

(4)以陷于死亡..

古义:被诛杀或逃亡

今义:死亡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

(2)其何能淑.(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结果)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判断句)

译文: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

(2)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状语后置)

译文:舜到南河以南去躲避尧的儿子。

(3)此之谓也。 (宾语前置)

译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

1.以“桀、纣之失天下”这则选文为例,认识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答案】这则选文中比喻采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作“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病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让人易于接受。

2.孟子的议论锋利痛快,试举例说明。

【答案】孟子的议论锋利痛快,他一摆出“民为贵”的道理,顿时使君王黯然失色。他回答齐宣王“臣弑其君,可乎”的问题,只拈出“仁”“义”二字,就剥除了天下国君所持的特权,使不仁不义的君王陷入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突然间却直指现实,横扫天下诸侯,把他们视为只能给“好仁”之君驱民的桀、纣一流的人物,说他们即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患了病疾却得不到治病良药的病人。

3.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

【答案】孟子在“民为贵”一则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齐宣王问曰”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桀、纣之失天下”一则中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聚之,民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万章曰”一则中,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仁言不如仁声”一则中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选五段文字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细细体味。

4.如何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则?

【答案】“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是行霸道政治呢,还是行王道政治?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国君

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不重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赢得了诸侯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国家,

则变置。牺牲

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如牛羊等)

既成,粢盛既洁,

已经是又肥又壮的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

祭祀以时,然而

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

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