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二轮微专题—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全国3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需关系。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C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
几个方面。 ①全球粮食产量地域性失衡。粮食危机的根源是产量不足和配置不均衡,世界粮食安全 问题不单单是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结构性失衡上,其 本质是隐藏在粮食生产、消费和分配环节的风险。截止2016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的数据显示,32个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为9.6亿,但生产了全世界52%的谷物、63%的 肉类和77%的奶类,且总产量还在以5.8%速度增长;而占世界人口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 家,生产的谷物总量不到世界谷物总量的一半,肉类和奶类更少,且仅以1.3%的速度在 增长。按此发展,发达国家将在粮食供应上占主导地位。
③全球粮食进出口贸易地域性失衡。发达国家由于资金雄厚、科技发达,加上 农业基础比较好,其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对较高,在国际粮食贸易 市场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使全球粮食进 出口贸易表现出极不均衡性。2016年,亚、欧、北美的粮食贸易量分别占全球 粮食贸易总量的28.0%、26.1%和20.2%,三大洲粮食贸易总量占全球粮食贸易总 量的七成以上,显然,这三大洲在粮食贸易格局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疫情引发粮食危机恐慌
2020年3月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高级经济学家表示,由于冠状病毒 疫情的爆发,各国民众和政府恐慌性囤积食品,食品通胀可能即将来临,一场全球性 的粮食危机可能一触即发。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4月3日,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8个国家宣布了粮食出 口限制措施,其中包括俄罗斯、埃及、越 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 柬埔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发出 警告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导致全球出 现新一轮粮食危机。该组织预计,如果不 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粮食供应链在 今年的4月到5月将会出现被扰乱的情况。
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连续16年增长,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仍有近 2000万人口面临饥饿,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每年需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量的粮食作 物。因此,粮食安全无论是对世界各国还是我国都是一个战略性问题。
(2)全球粮食地域失衡现象 目前,全球粮食产业主要表现在产量地域失衡、人均占有量失衡、进出口贸易失衡
要条件是( A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B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1)粮食安全的含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 类和稻谷类等。粮食安全是指人类对粮食需求的满足。它包括粮食结构、粮食数量、粮 食质量的安全和粮食的有效供给。一般所说的粮食安全是指数量上的满足。
(4)我国粮食安全的创新模式
①模式1:直接进口粮食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依赖国际市场,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从粮食生产和出口国进口粮食,进而达到在不同贸易国家之间互通有无 ,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由于这种模式受国际关系以及经济联系的影响,单纯采用这 种模式并不可靠。 模式2:投资种粮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租借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土地进行粮食生产 ,然后再将粮食输送到本国国内的模式。但投资种粮模式需要两国关系保持友好稳定 ,同时也需要国际环境处于和平稳定状态。在非和平稳定时期,被投资国政府出于本 国利益的考虑,将会限制粮食的输出与出口。 模式3:助推粮食净进口国家发展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或粮食净进 口国发展其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进而减少粮食 进口规模,从而减少国际市场的粮食需求竞争,以达到改善本国粮食需求的状况。如 我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援助。 模式4:建立国际“粮食协定”模式。一般而言,国际“粮食协定”的制定主要由粮 食出口国与进口国协商,并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贸易组织(WTO)等国际 组织从中协调,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粮食生产和出口,其目的是保证国际市场粮食 的稳定供给,以及保障粮食进口国的需求得到满足。
(2)全球粮食产业地域失衡现象
②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地域性失衡。截止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 据显示,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北美洲1153.6公斤、欧洲553.1公斤、大洋洲 593.1公斤,都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值337.9公斤。相反,亚洲278.6公斤、南美洲 276.7公斤和非洲159.3公斤,均低于全球平均值。
(3)我国粮食供给现状与预测
①粮食总产量的增速落后于需求量的增速。截至目前,我国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 问题。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工农业用粮的增加, 预计到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7亿吨,而粮食总产量2030年可能只达到5.83亿吨。相比之 下,粮食总产量的增速落后于需求量的增速。 ②结构性缺乏问题将加大。根据国家农业部预测,我国将保持大米和小麦的高度自给率 水平,到2030年,我国小麦的自给率维持在97%以上,大米的自给率高达99%以上,基本 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除这两个品种外的其他品种均无法维持自给率。玉米产量预计 2030年达到2.43亿吨,然而需求量预计达到2.85亿吨,自给率将会下降到85%。此外, 我国大豆的供需缺口更大,预计2030年进口量为9000万吨,大豆自给率将会下降到34% 。 ③我国粮食产量与消费量失衡的地域性差异显著。我国粮食供需空间格局呈现“东余西 缺,北余南缺”的特征,从而造成我国现阶段“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我国的高度缺 粮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人口集中的区域,包括京津冀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 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a人口比较集中,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数量巨 大,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强劲;b经济发达且发展速度较快,工农业对粮食需求量比较大 ;c工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致使可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