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摘要】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之中,读是基础,读是根本,读是主导。

在教学中,要强调读书要朗诵吟哦,熟读成诵,从大量积累的语言材料中掌握方法,领悟规律,学会运用。

多读、熟读、诵读,是儿童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重视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只是教师在那里“包打包唱”。

事实上,往往花了几个课时来讲一篇课文,学生获得的不过是大概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根本谈不上“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学习语文,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自己没下工夫认真细致地读,没有好好地体会思考,收获能有多少呢?且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表现的志向,反映的人生观世界观诸方面的任务,光靠老师讲是无法讲清,也讲不清的。

只有通过多读、熟读文章,才能体会感受,引起共鸣。

正所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

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
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课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啊!”“这节课怎么这么时间短”的慨叹。

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

教师的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

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二、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

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
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一篇新课文,首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

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老师再也不用为绞尽脑汁的提问,学生拐弯抹角的回答而浪费时间了。

三、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

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
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

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

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

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正是为了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使教师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教师共同与“课文”对话,共同感受,共同经历,共同探讨,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学、学生学好、学生会学、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