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路径

合集下载

城乡结合地区社区管理问题改革路径

城乡结合地区社区管理问题改革路径

浅论城乡结合地区社区管理问题与改革路径探究摘要:城乡结合地区的社区管理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面对城乡结合地区在社区管理上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地区社区管理改革路径随着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地区慢慢被城市的扩建所吞并,并成为城市当中的最新建设的社区,城乡结合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主城区毗连,兼具着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双重特点,但是在行政上不属于城区街道的管辖,而属于郊区乡镇管辖。

所以城乡结合地区在特点上具有特殊性,在吞并变成社区后在社区管理上具有与城市当中成熟社区相似但却又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城乡结合地区的社区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出相应的改革路径。

一、城乡结合地区社区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一)思维及生活方式难以转化:“村民转向社区居民”城乡结合部本地村民首先发生变化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本地村民们己经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生活丰富多彩、五光十色。

人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己趋向城市化,过去的那种单一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逐渐被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所取代”[1]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原有村民的生活方式,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心态的改变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成为影响社区管理的重要因素。

村民由于在“城中村”改革中,从原来归属于自己的宅基地变成开发商所开发的楼房中得到的巨大收益,面对着巨大收益和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有些村民本身所受的教育水平和自身修养有限,虽然已经进入了社区环境当中,但是还是很难从中转变和适应。

比如,在日常社区生活中,有些村民还是原来的生活习惯,随便在小区倒垃圾,导致整个社区环境受到污染;有些村民在自己单元房的前后种植蔬菜,导致整个社区环境恶化。

难以使他们养成现代工业或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秩序感、计划性、时间感和科层制原则以及社区参与意识。

(二)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城市当中成熟社区有完善的社区管理机制,能很好的形成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三方有效的网络管理体制。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论⽂城市社区管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

接下来⼩编搜集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家。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现阶段国内⼤部分城市实施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的实际需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依旧⾯临着诸多问题,很多城市已开始逐渐探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路径。

探索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属于⼀项长期性的⼯程,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确保这⼀⽬标的实现。

⽂章分析了社区管理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路径 前⾔ 社区属于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强化社会管理⼯作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逐渐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管理⼯作的基层组织,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所承载的功能也更加⼴泛。

在新形势下,过去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符合新时期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进⼀步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这不仅是社会建设发展在现实层⾯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

⼀、社区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社区管理⽔平直接决定了城市⽂明的创造,所以是否能够探索出符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建设。

要创建⽂明城市,⾸要⼯作在于创建⽂明社区,对城市实施综合治理,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与创新。

总的来说,社区管理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先,有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进程。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管理⼯作也⾯临着⼗分繁重的任务,⽽仅仅凭借政府部门难以有效管理,如果继续沿⽤过去那种政府包揽⼀切的城市管理模式⽆法取得好的效果。

所以应当进⼀步优化城市社区管理⼯作,确保城市管理的相关措施得以贯彻落实,促进城市化建设⽔平的不断提升。

对管委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管委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管委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管委会作为一种新兴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治理的需要,其职责和作用逐渐得到了扩大和强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管委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管委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应对策略。

一、管委会面临的困难1、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管委会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城市社区,但其成立还不够完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程度需要提高。

在具体运营中,常常面临社区治理、物业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管委会的形象受损。

2、信息化建设缺乏运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管委会信息化建设不断跟进和变化,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导致管委会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风险3、管理质量难以提高由于管委会的成立时间较短,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也较为匮乏。

此外,其他一些问题,如管委会人员的缺乏、管理流程的不完善以及管理盲区等,都导致了管委会管理质量的下降。

二、管委会必须应对的挑战1、打造全新的社区治理体系管委会要打造全新的社区治理体系,强化独立运用资源,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营,使社区治理更具包容性、支持性,并且要建立更完善、通畅、快捷的管委会工作机制,加强全流程优化及制度创新。

2、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保证管委会进行有效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路径。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严格遵循管委会信息保护的规定,以确保管委会的管理工作数据更加高效、安全、科学,更好地保证了管委会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公共管理水平的总体目标。

3、提高管理质量提高管理质量是管委会必须要秉承的原则。

在保证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机制建设、人才引进、服务创新、内控管理等方面的配合,逐步提高社区产业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一核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管委会应对的策略在当前环境下,管委会必须采取得当的策略加以应对上述困难和挑战。

市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市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加强公民教育和参与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治理 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创新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方式
强化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 民主性
加强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完善 公众参与和协商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 性和民主性。
创新政策实施方式和手段
积极探索新的政策实施方式和手段,如政府购买服 务、政策性金融、税收优惠等,提高政策的实施效 果和效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政策评估和调整
建立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及时对政策实施 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 整和完善。
构建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体系
加强社会信任建设
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教育和管理,提高公众的诚信意 识和行为。
促进社会资本积累
鼓励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互助,推动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提高社 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市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升市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增强城 市吸引力。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实现全面深化改 革的目标。
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 配置,提高城市管理 效率,降低城市管理 成本。
案例二:某市政府购买服务实践
总结词
政府购买服务是推进市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详细描述
某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签订等方式,购买了多个领域的社会服务,实现了社会力量的有效利用,提高了社 会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案例三:某市社会组织发展实践
总结词
社会组织发展是提高市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社区管理中居委会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社区管理中居委会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社区管理中居委会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一、居委会在进行社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存在问题尽管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城市居民委员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其不能很好完成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1.工作定位超权限,社区居委会有责无权。

社区居民委员会并非国家行政组织,因而不能使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和调控社区各项事业的开展。

而在目前阶段,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种行政力量对于社区的日常工作存在过度干预现象。

这些部门通常以发指标、下指令、提要求、派任务等方式给社区居委会下达行政命令,从而造成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责任大、行使权力小、负责事务多、活动经费少、普遍待遇低、团体力量弱等一系列管理和运行困境。

〔1〕居委会超职能、超权限、超工作量。

这是当前居委会管理存在的最严峻问题。

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收入状况普查、社区消防平安、社区卫生和疾病防控等,这些原本应是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的行政任务,其落实和开展须具有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并应当由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专职人员来完成。

在无任何的专业背景下,并且没有遵循权随责转、费用随任务转的原那么,交由社区居委会完成,是无法实现调查初衷,到达令人信服的目标的。

〔2〕社区居委会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有责无权现象。

在实地研究中,作者发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楼上常常挂满了各种名目繁多的牌子,如:疾病预控责任人、方案生育责任人、治安责任人等,并且这些工程责任人都是居委会主任。

作者经走访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等通常将大量工作任务下达社区居委会,并要求居委会负责人立责任状,这也就造成了居委会"无权要担责、无款要做事";的管理混乱现状。

2.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

随着商品房小区在城市的迅速普及,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这两大管理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在居民自治中也表达得愈创造显。

2024物业管理改革方案

2024物业管理改革方案

2024物业管理改革方案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业管理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城市社区的基础服务单位,物业管理在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管理水平不够高、服务质量不够好、监管不够到位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物业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以期推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

二、物业管理现状分析1.物业管理面临的问题(1)管理水平不够高。

目前,一些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偏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居民的投诉和矛盾较多。

(2)服务质量不够好。

有些小区的物业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质量不够高,居民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监管不够到位。

目前,一些地方对物业管理的监管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小区物业存在乱收费、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损害了业主的合法权益。

2.物业管理面临的挑战(1)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物业管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2)科技应用不足。

目前,一些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缺乏科技化手段,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监管体制不够清晰,导致一些不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处置。

三、物业管理改革方案1.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1)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2)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工作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促使其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引入科技手段。

推广物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11区域治理VOICE作者简介:谭 立,生于1996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广西大学 谭立摘要:21世纪以来,社区治理工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之一。

研究发现: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参与及社区治理模式是社区治理理论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社区治理;基层治理;治理模式;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2-0011-0001一、引言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1]。

在经历了缘起到拓展继而推广的过程后,已成为我国基层公共治理领域符号性很强的制度创新安排。

在西方国家经验启示、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生需求的驱动下,这种基层治理机制被逐步引入我国,成为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策议程。

加强社区治理是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社区治理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梳理,有助于全面把握其研究进路演变,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性思路。

二、文献分布根据知网文献时间分布和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03——2007为缓慢发展阶段。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拉开了新世纪我国进行社区建设的帷幕。

该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引进社区建设与治理相关理论,阐述社区治理的本质和内涵等基本释义,以及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社区治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成为推动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兴起的理论渊源;2008——2013年为螺旋式上升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继明确了关于推进社区治理的精神主旨。

该阶段相关研究逐步拓展深化,将治理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等与我国实情相结合运用到社区层面,围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解读我国基层治理模式转型,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个案实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社区治理研究和实践的改革创新。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陈斌超(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图 1——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城市化质量较差,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中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

当今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级标题:引言社区是人们生活在一起的共同空间,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全、幸福感和社会稳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当今社区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今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级标题1:犯罪与安全问题在当今社区中,犯罪与安全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身财产和个人安全受到侵害,如盗窃、抢劫以及家庭暴力等威胁。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平等导致社会撕裂和紧张局势增加。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强调公共安全意识教育。

通过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警民关系,增加邻里间相互监督机制。

此外,政府应投资于安装更多摄像头,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以提高居民行走道路上的安全性。

二级标题2:低效管理和公共设施问题由于社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低效,许多社区存在公共设施损坏、维护不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道路坑洼、绿化不良、垃圾处理不当等,给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社区管理的专业化和效率。

政府应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基础设施,并加强对社区管理机构的监督。

此外,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自治组织促进公共设施的改善。

二级标题3:社交孤立及缺乏互信问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人们越来越忙碌,缺乏与邻居和其他社区成员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时间。

这种缺乏互信和支持系统会增加人们感到孤独和失落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并积极互动。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培训班以及志愿者项目来帮助人们建立联系。

此外,利用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平台来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连接。

二级标题4:环境污染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当今社区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源受损和生态系统破坏等,对居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推动绿色发展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社会的进步发展,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社区的兴起,也成了其中的一大改变。

随着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

社区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城市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基于此,文章针对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社区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索。

标签:社区管理;角色定位;社区服务水平一、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社区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的场所,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不断加强与改善社区治理。

实践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和管理的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

由于基层社区管理起步晚,总体状况较为落后,社区管理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区管理主体角色定位不明确。

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

这是与现代公共管理学中多元共治理论中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内容相对应的。

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利于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可最大限度地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

但在具体实施中,各社区三主体间却存在着角色混乱、分工不明、权责利相互交叉的问题,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

居委会实际上承接了来自行政部门的工作权力和工作职责,现实生活中,居委会面临的“行政化困境”使其基本无暇顾及社区的自治性管理事务。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居民成为了住宅的业主,社区的管理亦逐渐地由单位管理转变为营利性的社会化的物业管理。

在此背景下,物业公司本应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业主之间是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关系。

但在实际操作中,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物业公司与业主经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

然后是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业主委员会无疑在社区管理的三大主体中长期处于弱势。

相关民调数据显示,人们对业主委员会表现的满意度每况愈下,至今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不足十分之一。

目前,业主委员会的运转面临着“五难”,即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业主委员会正常运作难、业主委员会司法维权难、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作者刘晨曦公管Q1441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

在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现下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尤为关键,社区是城市的重要成分,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对策研究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1]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一)社区管理现状李国旗学者从法制化角度上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步伐加快,城市社区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表现在社区管理任务迅速膨胀、难度日益加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是社区管理总的效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发挥不够,管理水平低;三是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四是社区管理工作队伍薄弱;五是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等。

[2]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

我国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作者:丁红梅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7期丁红梅/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党校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党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角度,本文以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出发,系统阐述影响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社区服务机制等,为加快推进我国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治理;行政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民生问题关乎国之根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此外,据统计,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4.4%,广大流动人口仍未享受到均等化的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府职能的下放,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越来越多;同时,市场化改革和单位制解体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和矛盾隐患,也使得社区治理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导致当前社区治理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社区治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措施以期加强社区治理。

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治理的实践和研究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疏解因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冲突而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秩序失范问题,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促进城市科学治理,满足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我国社区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外来人口与城市治理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外来人口与城市治理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外来人口与城市治理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治理层面就是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适应当前阶层日益分化和人口高速流动的社会形势。

根据对杭州市的留下街道、临浦街道以及白杨街道邻里社区等地的调研,①我们发现诸多社会治理难题与外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存在着密切联系。

这一联系的核心在于,既有的行政体制框架下,各项社会治理资源常常难以根据人口布局变动而实现合理配置,政府的治理体制无法应对外来人口大规模流动带来的治理压力,从而导致治理困境。

要破解这种困境,政府必须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治理手段的多样化。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外来人口现状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该街道的前身是留下镇,2007 年11 月在西湖区行政区划调整中撤镇建街,设立留下街道。

留下街道东与西湖、古荡街道相邻,南与转塘街道的龙坞毗连,北部与蒋村街道、余杭区五常街道接壤,西部与余杭区闲林镇相接,西南与富阳市为邻,与西湖风景区、西溪湿地公园无缝连接&ldquo;双西合璧&rdquo;。

留下街道总面积36.1 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余人。

留下街道现下辖东岳、金鱼井、杨家牌楼、西穆坞、留下、茶市街、横街、屏峰、小和山、石马、翰墨香林等11 个社区和东穆坞 1 个行政村。

根据街道办事处提供的数字,截止到2013 年,留下街道的常驻人口有12 万人,具有本地户籍的人口为 2.8万余人,外来人口在 5.8 万人左右,剩下的常驻人口主要是大学园区里的学生和周边的部队人员。

由于留下街道在区位上靠近市区,许多外来人口在市区上班,晚上回来住在留下,所以近些年来,外来人口的数量呈增长趋势。

当然,外来人口并不处于均质化分布,留下街道的各社区之间的差异相当大,外来人口最多的社区是杨家牌楼社区,这是一个拆村并居不久的社区,外来人口高达14000 余人,本地人口只有1600 多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接近1 ∶ 9,人口倒挂趋势显着。

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概述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当前社区治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改进。

1. 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社区管理多由居委会或者物业公司负责,但是它们存在权责不清、职能错位等问题。

有时候出现住户与物业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并且在一些矛盾纠纷处理上常常显得迟缓无效。

2. 参与度低下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他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对于共同事务漠不关心,并且缺少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的渠道。

这导致了社区治理难以有效开展以及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 治理手段陈旧当前很多社区还在使用传统治理手段,如简单的通告、布告栏等。

这些方式信息传递效率低下,沟通闭塞,并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二、问题原因剖析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其根源。

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体制改革滞后由于历史和路径依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够及时跟上市场经济发展速度。

各级政府没有完全分离管理职能,导致社区管理困难重重。

2. 缺乏民主意识社区居民对自己在城市中的角色认知不足,缺乏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主动性。

同时,一些缺乏宣传教育力度的地方也造成了居民参与度低下。

3. 治理手段不符合现代化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信息获取和互动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

然而,许多社区管理只停留在传统手段之中,并没有抓住现代新技术为社区治理提供创新手段的机会。

三、解决方案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

1. 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应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物业公司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简化管理程序,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权责清晰。

2. 加强民主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社区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

提高他们对城市治理的认知,增强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3. 推广现代化治理手段引入科技手段,例如建立社区APP、推动互联网+社区服务等新颖方式,提升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社区决策的便利程度。

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路径

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路径

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路径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对于维护城市稳定有序进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建设中,通过完善城管执法法治化建设,既为城市管理执法提供全面法治保障,同时也确保城市管理执法依法依规,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工作效率,创建良好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总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建设,执法队伍建设以及执法工作能力提升方面,提出了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路径,希望能够为推进我国城市管理执法法治化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市管理;法治化;执法工作引言现阶段,我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激化了城市矛盾与冲突。

在此背景下,创新城市管理执法制度,加强城市法治治理,是符合我国依法治国要求,顺应社会改革的重要举措。

城市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管理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推进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城市管理执法在我国发展实践已经经历了近40年,在城市管理执法法治化中,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执法能力也实现了大幅提升,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目前城市管理执法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管理执法的有效落实,城市管理执法法治化建设仍旧存在较大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与完善。

因此,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建设路径,为城市管理执法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对解决城市问题,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一)城市管理立法难以真正做到科学立法城市管理执法的科学性需要在城市管理立法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城市管理立法的科学性,应当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并且形成融会贯通,和谐统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立法作用,为城市管理执法提供全面保障。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作业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作业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

对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由农业经济活动向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换;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等。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应对城市化挑战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市化。

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较大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受到自然和区位条件的显著影响。

中国的自然和区位条件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直接影响到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东部更适合人口居住和产业发展,而海陆位置又决定了东部地区拥有更加良好的外向型经济条件,促进了其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加快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 北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向“东高西低”( 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的转变。

根据2006年的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例计算,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率分别为: 55.0%、40.4%、35.7%。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大于50% 的省市区( 除内蒙古自治区外) 都分布在东部或东北,而除福建和海南两省外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超过50%,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8. 7%和47. 2%,也接近50%。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资料]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资料]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为起点,分析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走向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TU984A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

“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

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

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

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

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

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

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当前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路径目录绪论 (1)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2)(一)社区的涵义 (2)(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1、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经历 (2)2、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3)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 (4)(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4)(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和意义 (6)(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6)1、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 (6)2、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 (7)3、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8)(二)改革试点中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和启示 (8)1、几种主要模式 (9)2、上海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10)(三)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1)1、理顺社区对外、对内关系 (11)2、多元化社区管理模式 (11)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3)我国当前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路径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

作为社会的社会基本单元,只有社区的“小和谐”,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大和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有的城市社区实际运行依靠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来管理居民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打破现有的社区体制,建立新型的、明确的、有效的社会体制,明晰社区管理权责,推进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绪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大量市场解决不了、政府又解决不好的问题,给城市管理增加了许多困难和压力。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寻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使社会资源力量有效整合,社区功能切实发挥,这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结合的管理体制作为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的普遍模式,客观上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并在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管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夯实和谐之基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目前,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趋势: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加强社区党建。

这三个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刻反映了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一)社区的涵义“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来的。

他在1887年出版了《社区与社会》一书,指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

现在人们所说的“社区”通常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社区发展计划,社区组织管理方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从广义上看,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方面的社会系统所进行的综合管理活动;从狭义上看,城市社区管理则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

社区管理模式是指为了达到社区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是开展各项社区管理活动的基本操作平台。

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经历中国早期的社区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出现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其中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是以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乡平乡村建设运动;二是以晏阳初为首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运动。

后来由于战争原因社区建设工作没有继续开展。

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管理更多时间内是以街道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形[1]丁茂站.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式存在的,普遍认为,从1949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文革”,城市基层政权和地域性社会群体自治组织的建立与有效的管理。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关于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通知》,要求各街道派出所改名为街道办事处;同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全国才统一了街道办事处的名称、性质、任务和机构设置,居委会也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改建;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作为国家基层政权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地域性社会群体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相互衔接的社会基层组织格局。

第二阶段,“文革”到1979年左右,城市基层行政管理瘫痪,街道委员会和居委会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第三阶段,1979年左右到80年代中后期,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职能得到恢复,其工作性质受到宪法的肯定和法律的界定。

[1]2、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教育、管理工作弱化,使得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处于松散状态,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式管理。

(2)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出来的诸如退休职工管理安排下岗职工在就业等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服务职能,大部分要有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要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有一个新承接的载体。

这个最佳的选择也是社区。

(3)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与所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4)随着城市化建成的加快,加快社区建设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综上,社区作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1]张宝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重要的作用,搞好社区建设是摆在政府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虽然现阶段,我国各地在如何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以更好地发挥基层社区组织的作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是不容怀疑的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

笔者认为,既有必要考察这些问题,也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根源探究。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我国社区管理曾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

“单位人管理”和“地区管理”是其主要特征。

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则是辅助单位,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单位人”重新回到社区,成为“社会人”。

单位不再是个人唯一依附的载体。

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掌舵划浆的全能者变成有限职权的掌舵者。

政府逐渐开始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经济工作交给企业,社会性事务交给社区,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弱化。

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依法成为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将旧有体制下的许多非经济功能剥离出来交给社会。

企业与社会日益分离。

四是,人们重新回归社区,人们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

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五是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调整,社会自主性力量逐渐增强。

各种社会性组织逐年增多,在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中心开始下移。

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

七是在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始了基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另人可喜的成绩。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目前主要涉及到两大主体。

一是以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政府组织管理。

另一个就是以基层社区组织一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的基层社区管理。

其中,基层社区组织是基层社区管理内主体,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外主体。

第一,旧管理体制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城区管理体制是以区、街道、居委会三个层次组成的,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一级派出机构,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街道”作为城市行政区划的最基层单位,代表政府对辖区内的行政事务、社会事务实施管理,是社区组织管理的主体,但一直具有责大权小、力不从心的问题。

一是“单位体制”的解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还有企业等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大量涌现,“街道”仅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行政资源已不能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了。

二是“条条”管理大大制约了街道的作用。

社区内各组织分别属于“条条”与“块块”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形成一种“条块分割”的局面。

[1]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区内“条块”组织的关系出现了变化,有一部分职能重叠。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街道”往往出现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现象。

第二,政府“越位”与“缺位”问题突出。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自治部门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区自治组织办理的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