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298de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1.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46ec7383d049649a665848.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abb88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0.png)
要求:插图要富有创意,能够体现出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色彩搭配和谐。
4.研究性学习:分组研究一位古诗人,了解其生平、作品特点、艺术成就等,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要详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体现出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古诗词相关的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要求:做好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阅读感悟。
4.学会运用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诗词解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动画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角色扮演、创意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教师强调古诗词在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古诗词三首》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挑战。兴趣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有较高的欣赏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品味;挑战方面,古诗词的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f6cc95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4.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1a86d7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a6440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6.png)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2. 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
2.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1. 同学们,咱们中国可是诗歌的国度,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古诗三首,一起去领略古诗的魅力吧!2. 简单介绍一下这三首古诗的大概内容或者诗人的知名度,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说:“这三首古诗啊,有写田园风光的,就像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还有表达思乡之情的,那种浓浓的思念就像一条长长的线,牵着诗人和他的故乡呢。
”(二)学习生字词(7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带领学生认读。
- 着重讲解一些易错字,比如“昼”(可以说:“这个‘昼’字啊,上面是一个‘尺’字,下面是一个‘旦’,白天的意思,大家可别写错啦。
”)- 对于一些多音字,如“供”(gōng和gòng),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区分(“提供gōng”“供品gòng”)。
3. 让学生书写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规范。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0分钟)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朗读,读通顺、读流利。
3. 引导学生思考每首古诗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第一首诗读完了,你们感觉诗人是在描写一个地方呢,还是在讲一个故事呀?”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深入研读古诗(20分钟)1. 第一首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e933d0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c.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配乐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e82ba84e6137ee06eff918a9.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设计: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2903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8.png)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进入诗词的意境。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精讲精练,深入理解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早发白帝城》三首古诗词,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汇。
2.学生能够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并领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尚需加强。
2.学生在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把握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登鹳雀楼》中的壮阔景象以及《早发白帝城》中的旅途感慨。
2.诗词中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3.学生在创意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e619e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6.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幅描绘自然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诗词接龙”游戏。我先背诵一首与安仁镇相关的古诗词,然后邀请学生接着背诵,通过这种方式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舟过安仁》。
3.邀请一位擅长古筝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演奏古筝曲。让学生在优雅的古风氛围中,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
1.我逐句解读《舟过安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在解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场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给出一些讨论话题,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你觉得这首诗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
古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2d67007ed630b1c59eeb56d.png)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3105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4.png)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材内容1. 《古诗词三首》的选取在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名为《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内容。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晓》。
这些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古诗词三首》的课文内容•准备书写工具,如铅笔、笔记本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登鹳雀楼》教师可以以解释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的内涵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3. 学习《望庐山瀑布》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望庐山瀑布》的描写手法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学习《春晓》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春晓》中的清新、明亮和生机勃勃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词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对该教材内容的教学把握和实施。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81ccfb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5.png)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趣味故事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互动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和问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正处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可以理解和感悟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习惯也在逐渐形成,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把握有一定的困难。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1.背诵三首古诗,要求准确无误地背诵并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解释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并写一篇简短的解析文章;3.创作一首古诗,可以是以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灵感,也可以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要求有一定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我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但他们在理解古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以及古诗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朗读、背诵和创作方面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趣味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3.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让学生自己创作古诗,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4.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 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924ab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9.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日》进行学习。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辛弃疾和朱熹,它们在表达景物的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学生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22009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d.png)
1.《泊船瓜洲》中作者提到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春风又吹江南岸”两句,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3.《秋思》中作者眼里的秋风是什么样子的?
4.“欲作家书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行人临发又开封”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作者为什么又把信拆开来?
5.《古诗词三首》
单元
二单元
主题
月是故乡明
课.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精讲点拨
五、课堂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luòyáng yúguān nàpàn qiān zhàng dēng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三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一水间( )数( )重( )山 照我还( )
洛( )阳榆( )关 那畔( )行
千帐( )灯 风一更( )意万重( )
3.读《泊船瓜洲》填空。作者当时穿停泊在,从、可以看出他当时离家乡并不远。
5.《长相思》中为什么会出现“千帐灯”?“故园”又是指的什么?
6.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你体会到了吗?但这三首古诗词的表达方法却有所不同,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三、成果展示
◎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三首古诗词。
◎背诵与思乡有关的其他古诗词。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学习重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58fba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c.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等。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江南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江南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江南春”、“水乡”等。
(三)学习《静夜思》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静谧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代表着夜晚的宁静,“疑是地上霜”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四)学习《春晓》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生机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代表着春天的美好,“处处闻啼鸟”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诗句解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江南春》、《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课堂气氛有时显得较为沉闷,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56810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f.png)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8751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e.png)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并默写。
2.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黑板3.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二)新课导入1.《春晓》(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5)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春晓》。
2.《村居》(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场景。
(3)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村居》。
3.《所见》(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所见》。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了解他们的创作灵感。
2.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
(五)课堂小结2.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课下查找关于春天的古诗,进行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上,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3c7aa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2.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文化底蕴,体会诗歌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诗句的意义及诗歌韵律、意境的感悟。
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王之涣、李白、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讲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句,注意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诗句的停顿。
接着,让学生背诵诗句,检查背诵效果。
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6b39b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8.png)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首学生们熟悉的古诗词引入新课,如《静夜思》。通过共同朗读,让学生们回顾起对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感受。接着,我会提出问题:“这首诗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它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随后,我会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它们吧。”
在学生对三首古诗词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词,从修辞手法、意境创造、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会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讨论提纲,引导他们深入探讨。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解答疑问。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诗句填空:根据古诗词原文,填写缺失的字词,强化学生对字词的记忆。
2.诗词鉴赏: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撰写简短的鉴赏短文。
3.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古诗词,可以借鉴课堂上学到的诗句、修辞手法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我会逐一向学生介绍三首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关键词汇的解析,如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本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示范朗读和集体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视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上网搜索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并搜一搜词牌名清平乐,看看还有哪些同类作品。
板书设计:
《牧童》: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舟过安仁》:有趣、快乐
《清平乐.村居》:其乐融融、温馨
教学反思:每学期的课本中总会出现古诗词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录音朗读,示范朗读让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情感有一定的把握,再者通过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学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教学结束我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对他们很有期待!
2. 题目有两个,像这样的古诗形式叫“词”,读准“乐”,前者是词牌名,最早的词是用来像歌一样吟唱的,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乐曲呢,所以念yue,齐读,后者是该词的内容,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后面的小题目。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3. 联系旧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词吗?其中一首词牌名就叫《忆江南》或者叫《江南忆》,作者白居易。齐背。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齐背。我们今天的这首词,跟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观察?(两段。)许多词都像这样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空开,上下段分别被称为上阙和下阙。
9. 齐读诗歌。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三、 学习《舟过安仁》
1. 出示诗。读读作者的名字,杨万里。还记得他写的其他古诗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5. 还为什么而“醉?(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随机教学下阙,扣词“卧剥”,体会小儿的淘气。淘气而让人欢喜。指读。
6. 是的,多么令人羡慕的农家生活,作者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与苏轼被世人和成为“苏辛”,而他的诗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豪放爱国著称,没想到被这贫寒的农家生活深深打动,豪放热情的诗人辛弃疾也醉了,你说最是打动他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提升朗读。齐读。
7. 聚焦作者吕岩。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 指说。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弄”字感受随意自在。“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郭家坝镇明德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执教者:胡成
课题:古诗词三首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3. 指读。正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再指读。“蓑”读准平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 歌,朗朗上口,古人读文作诗难免摇头晃脑,正是因为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 指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 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 品词体会,感情朗读
1. 自读准音,指读上下阙。
2. 再自读,汇报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 集体交流:翁媪、吴音、亡赖。翁媪,文中指的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那能不能换成夫妻?亡赖,通假无赖。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4. 指说末句意思。说说“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陶醉?沉醉?酒醉?低矮的茅草房中的这一对翁媪为什么而醉?为谁而醉?(为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而醉)。读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羡慕之情。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的美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去思考,体会诗歌的美和蕴含的境界。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话题导入:
1. 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
2. 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 学习《牧童》
1. 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 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谈一谈。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4. 积累自背,感情齐背本词。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 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童年是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再深情读这三首古诗词。
2. 你最喜欢哪一首?是的,你最喜欢的哪一首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变成一段小文章吧。
8. 你就是杨万里,你坐船过安仁,你看到了一船两小儿,你来读整首诗,你也来读。指读。如果说《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抓住疾走追蝶,写出童年的烂漫,那你说,《舟过安仁》抓住了什么情景?(无雨张伞,张伞使风)我说,杨万里,这么爱写儿童的事,肯定是羡慕儿童。你说羡慕的是什么?(天真烂漫,调皮可爱
……)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
9. 背诵。
四、 背诵积累
背给同桌听,背完跟同桌说说你更喜欢成为哪个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清平乐•村居》,选择喜欢的古诗词写一段话。
一、 复习引入,比较诗词
1. 上节课学习了两首古诗,齐背。刚才背诵的两首古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所以也称七言诗。出示《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这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5. 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其中一个说?另一个说?
6. 为什么这样?读三四句,读懂了吗?说说。
7. 怪生的意思?怎么读,最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指读。(老师仿佛看到杨万里,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老师似乎看到杨万里眯着眼睛,颔首微笑。老师觉得,你也很想成为这样的小孩子……)
2. 这一路,途中一船上的两小儿深深吸引了杨万里。自学古诗,自说意思,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3. 指读一二句。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做做“收”和“停”的动作。指读。
4. 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啊。你倒说说什么地方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多么奇怪的收篙停棹。
三、指导释义,仿说句式
1. 多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指说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2.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写了“谁在,干什么,在哪儿”跟我们平时表达的顺序有所不同,你能这样来说说“中儿”“小儿”和“翁媪”吗?
3. 小结:茅舍、小溪、青草,多清新优美的田园美景,翁媪醉酒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编笼溪中.小儿剥蓬溪头,寥寥几笔描画一派田园生活景象,给人和平安宁、自然朴素之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词人“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