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地图》专项练习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
的是
A.比例尺甲大于乙
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
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2.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科技园位于火车站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3倍
图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照片,图示意该地地形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左图中照片的拍摄地点可能位
于右图中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4.照片中自行车运动员的行进方
向是向
A. 北
B. 南
C. 西北
D. 东南
为了响应全民健身活动,甲城镇设计了一条健身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这条健身线路的最大相对高度
约为
A. 299m
B. 399m
C. 499m
D. 501m
6.在A、B两个休息亭休息的人
能否与N点通视
A. 两个亭都不能
B. 两个亭都能
C. A 亭能,B 亭不能
D. A 亭不能,B 亭能
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已知a>b>c>d),回答下列问题。
7.若②=c ,则下列沿PQ 线所作剖面图正
确的是
8.下列关于①②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的值肯定大于② B. ①②的值可能都为b C. ①的值肯定为b,②的值肯定为c D. ①②的值都大于c 、小于b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山峰与桥梁A 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 450米
B. 650米
C. 750米
D.
850米
10.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乙、丙两村容易受泥石流的
影响
B. 乙村、丙村可以通视
C. B 地夏季降水量大于C 地
D. 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下图中甲地为我国某省会城
市,等值线为我国某局部地区
莫霍面等深线(单位:千米)。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示区域地势总体特点是
A. 东高西低
B. 中间
高,东西低
C. 西高东低
D. 中间高,南北低
12. 34°N 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
A. 有东西向山脉分布
B. 有南北向山脉分布
C. 有东西向河流分布
D. 有南北向河流分布
13.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浅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
A. 4.5Km
B. 4.7Km
C. 4.9Km
D.
A
B
D C
5Km
读下列两个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朝鲜半岛的面积为20万Km2,
在比例尺1∶10000000的地图上
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
A. 2cm2
B. 20cm2
C. 200cm2
D. 2019cm2
15.右图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有:①比例尺变为1∶2019000;②每点代表2019人;③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A. 一项
B. 二项
C. 三
项 D. 四项
16.湖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3月
21日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理
观测,图中等高距为200 m。
图中
Q地的海拔可能是
A. 160 m
B. 380 m
C. 680 m
D. 980 m 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小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等高距为50米,小船上的桅杆顶端Q与水面高差
为10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理论上,R、Q两点的高差最小
值、最大值分别最接近
A. 351米429米
B. 341米
429米
C. 351米439米
D. 341米
439米
18.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是某区域岩层分布及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Y3岩层与Y4岩层分布位置的最大高差约为
A. 45米
B. 95米
C. 145米
D. 195米
20.Y3岩层所在地属于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明显的温度差异。
读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1.关于甲、乙两地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B. 甲位于南半球的阴坡
C. 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D. 乙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22.丙地的地形可能是
A. 洼地
B. 鞍部
C. 三角洲
D. 山峰
23.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若AB的坡度角
测得45°,并量得AB的图上距离为2cm,
该图的比例尺为
A.1/10000
B.1/20190
C.1/500000
D.1/1000000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30°N)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过程
中所绘制的该地区地形剖面图。
读
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陡崖②的相对高度最大可
能是
A. 20 m
B. 40 m
C. 95 m
D. 100 m
25.陡崖①②③④四处最有可能形成瀑布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6.当图中⑤地某一直立物体朝向正北的影子长度与其高度相等时,当地所处的月份可能为
A. 3月或5月
B. 6月或7月
C. 8月或10月
D. 11月或1月
27.右图中某河流流域内海拔最低的地区
是
A. 东南部
B. 西北部
C. 西南部
D.
东北部
正屋正脊是指主屋屋顶最高处的
一条屋脊。
下图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山地地区的某乡村正屋正脊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图中乙地为该区域最高点,等高距为20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8.该区域的相对高差最大可能是
A.60米
B.70
C.80米
D.110米
29.该乡村建筑的排列是正屋沿等高线平行或与等高线有一定角度排列,这样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是
A.便于采光
B.方便整个村落的通风散热
C.地面较为平坦
D.缩小房屋间的相对高差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元阳县哀
牢山南部,1月、2月云海出现
的频率最高,此时梯田灌水保
养,田中无稻谷,水面平静,
光影效果最好。
下图是摄影师
镜头下的梯田夕阳景观。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30.图示梯田所在山坡大致朝
A. 东
B. 西
C. 南
D. 北
31.该季节多云雾的主要原因是
A. 植被茂密,空气湿度较大
B. 谷口朝南,西南季风影响大
C. 梯田灌水,促进水分蒸发
D. 地
表降温,水汽遇冷易凝结
下图为中国某一著名地理事物的局部
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2.该地理事物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33.该地理事物可能是:
A.河流
B.梯田
C.沙丘
D.山脉
下图中,沿甲图E~F、
M~N所作的山地地形剖
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
读
图回答下列各题。
34.①地与②地相比较:
A. 海拔高、坡度大
B. 海拔高、坡度小
C. 海拔低、坡度大
D. 海拔低、坡度小
35.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④地的雨水在坡面上的流动方向是:
A. 东北向西南
B. 东南向西北
C. 西南向东北
D. 西北向东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综合题
36.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图(西部靠海)。
材料二该区域部分农作物的生
长习性。
(1)如果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由
地形造成的,则该区域为
________(南或北)半球。
请说
出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发生
的自然原因。
(2)请简要分析图中L河
段的水文特征。
(3)读材料二,如果要在
该区域南部开阔平地发展
农业,请你为当地农民从表中选择一种农作物,并分析该农业类型在此地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37.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
(2)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
____________山顶。
(4)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_________支流。
(5)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38.读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地势的基本特征。
(2)分析B、C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及
原因。
(3)试分析乙村比甲村多地质灾害
(泥石流)、多雾(深秋的清晨)的原因。
39.郑国渠是秦代修建的引水
灌溉工程,渠首位于泾水进入
关中平原的谷口。
郑国渠充分
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
干渠和支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
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盐碱
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下图为郑国渠示意图。
(1)据图说明郑国渠引水灌溉工程的设计智慧。
(2)《史记》记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
且粪且溉,长我禾黍。
”推断郑国渠从泾水“引水淤田”的最佳季节,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