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给药途径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
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摘要: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多年来一直采用皮下注射方法给药,为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途径给药的研究,探索理想的给药途径,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胰岛素;剂型;给药途径
胰岛素(insulin, INS)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多肽类药物,自从1921年Banting和Best发现并首次在临床应用INS以来,一直采用皮下注射。几十年来,人们为了提高INS的疗效,不断改进INS的剂型,不断更新INS的注射装置,但这些方法终究离不开注射途径。因此,非注射途径应用INS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理想途径。非注射途径INS制剂包括肺吸入剂、口服制剂、黏膜给药制剂以及经皮给药系统等[1]。由于诸多新技术的应用,给INS非注射途径的应用带来很好的发展。现就目前INS给药途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INS注射给药
1.1 皮下注射不同部位INS皮下注射吸收有快有慢,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臀部。INS吸收还与剂量浓度和运动有关,剂量越大、浓度越高,吸收越慢,并且运动也会使吸收率增加。腹部面积大,有皮下注射的优点,一般成人的腹部可供旋转或排列式皮下注射,如两点相距2 cm,可有180个注射点[2],按每天3次计算,能连续注射2个月,以后可循环往复。
1.2 静脉输注主要适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严重外伤、感染、外科治疗围术期者,选用小剂量速效INS静脉输注。
1.3 INS泵INS泵治疗糖尿病,可有效地模拟INS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把INS输注到病人的体内,维持血液中INS水平,缩短控制高血糖的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减轻病人多次皮下注射INS的痛苦,INS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
1.4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INS吸收快,适用于皮下注射吸收不良者、INS用量已很大、血糖仍不能控制者、轻度酮症酸中毒而又无条件静脉输注INS的病人。
2 INS非注射途径给药
2.1 局部给药对于糖尿病合并足溃疡或糖尿病合并压疮[3]的病人,在处理患处时用INS联合甲硝唑、山莨菪碱等敷于创面,次日将敷料揭开,可见分泌物明显减少,浅层破溃创面小的部位3 d或4 d结痂愈合;深达肌层的创面也可逐渐见肉芽生长,经12周换药后,创面结痂愈合。
2.2 吸入给药相对于蛋白多肽药物的吸收而言,肺部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巨大的肺泡表面积(50 m2~140 m2)、极薄的肺泡细胞膜、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通透性高且无首过效应、狭小的气血通路、低酶活性、肺深处较慢的清除速率等,这些良好的生理环境为蛋白多肽的吸收提供了有利条件[4]。近年来,通过肺的给药途径逐渐受到关注。INS的吸入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设施,常用的技术有“Techno sphere和AIR[5]”。多数临床试验表明,在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中,吸入INS 和皮下注射INS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病人更易接受[6-8]。INS肺部给药制剂目前很引人注目,这对糖尿病人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2.3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病人使用依从性最好。但由于INS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难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黏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点,因而提高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难题。
2.4 腹腔内给药腹腔内给药是国外研制出的一种装置叫皮下腹膜入口装置,将它移植在脐上,埋在皮下,内部开口在腹腔,开关每日向腹腔内注射所需INS[11]。
2.5 眼部给药INS滴眼剂滴眼剂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剂型,病人通过INS滴入眼结膜加以吸收[12]。INS主要通过眼结膜和鼻泪管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而达到降糖效果。一般眼内容量少,INS作用时间短,生物利用度低,因此人们致力于研究能延长INS作用时间的滴眼剂,并选择刺激性小的滴眼剂。Yung-chi等[13]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理化性质稳定且可生物降解的明胶海绵作骨架制成INS眼内给药装置,该装置含吸收促进剂,经眼给药后,2 h血糖下降50%~62%,且维持时间达4 h~6 h,是普通INS滴眼剂的10倍。
2.6 鼻腔给药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黏膜上蛋白酶含量也比胃肠道中少,减少了INS被酶破坏失活,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许多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鼻黏膜吸收INS的机制与体内内源性的INS释放极为相似,为鼻腔INS给药提供了理论依据。鼻腔给药需要加入吸收促进剂,如胆酸盐、月桂醇酯等才能增加吸收效果。加入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但25%的病人出现鼻部刺激,而且可能潜在损害鼻黏膜和纤毛运动功能的危险[14]。
2.7 口腔黏膜给药颊黏膜的吸收表面积为100 cm2~200cm2,通透良好,蛋白酶活性较低,血管丰富。因此,颊黏膜给药也不失为肽类药物较适合的一种给药途径。颊黏膜给药制剂Oral-lyn由重组人INS和吸收促进剂组成,配合Rapid
MistTM装置,可将药物以高速、细小的雾状形式喷入口腔,给药后40min~60 min 达到峰浓度,240 min降至最低浓度[15]。
2.8 直肠给药INS直肠栓剂是代替注射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增加吸收,需要向其中加入吸收促进剂。直肠给药方法具有两大优点:①直肠内pH接近中性或微碱性,且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极少被破坏;②可基本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直肠给药是一条颇为理想的给药途径。由于INS是大分子药物,直肠内吸收相对困难,因而要加入促吸收剂,以提高生物利用度[16]。
2.9 经皮给药皮肤中的水解酶活性很低,可利于INS透皮给药,但这种大分子蛋白质一般难于穿透皮肤,离子导入技术可使其在电场作用下透过皮肤角质层而被吸收入血。角质层对大分子肽类药物的透皮吸收能力差,但只要措施得当,仍可透过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Ryszka等[17]将INS制成软膏,INS可从软膏基质中释放出来,透过皮肤进入大循环,且体内外释药量有一定相关性。超声促渗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经皮吸收,提高药物局部浓度,是经皮给药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方式。但超声促渗技术还有很多局限性,需要系统研究皮肤对超声波的耐受性和经皮渗透性,以及超声促渗技术与化学促进剂、离子导入、电穿孔技术的协同作用[18]。
3 小结
随着INS给药系统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将有更多选择,各医院应加强继续教育,针对病人病情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给药方式,满足个体化的治疗需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