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常见术语简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常见术语简释
中国古代建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专用的术语,了解它们的含义,对增强鉴赏古建筑艺术的能力,大有俾益。

(一)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屋顶主要有以下七种:
1.庑殿顶
我国古建筑屋顶的一种形式,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又称四阿顶。

屋角和屋檐向上起翘,屋面略呈弯曲。

造型庄重而华贵,是皇家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式样。

2.歇山顶
古建筑屋项形式之一,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称“山花”)。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造型典雅。

3.悬山顶
又称“挑山顶”。

双坡屋顶形式之一。

特点是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4.硬山顶
我国古建筑双坡屋顶的一种形式。

特点是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两坡相交处有屋脊。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建筑物上的锥形屋顶。

其形状有多种,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等等。

可以分别叫圆攒顶、四角攒顶、三角攒顶等。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双坡屋顶形式之一。

特点是两坡相交处成弧形的曲面,无明显屋脊。

7.盝(lu)顶
形如长方形匣子的屋顶。

盝,是宝匣的意思。

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此类屋顶多重檐式。

8.山墙
上部成山尖形的墙。

设在双坡屋面房屋的端部或内部,用以搁置檩条。

山墙有多种式样。

一种称马头墙,山墙高出屋面很多,并随屋顶的斜坡而呈梯形。

一种称风火墙,类似马头墙,但每个梯形墙头有挑角耸起,形成特殊装饰。

此墙设在屋顶两侧,有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一种称女儿墙,是高出屋面的短墙,也有两面坡屋顶的前坡前墙上高出屋面的短墙,又称“压檐墙”。

(二)台基
即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是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为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封建社会禁止平民建筑设立台基,官员邸宅的台基也有严格规定。

所以台基也是建筑物等级的重要标志。

大致有四种类型:
1、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略高于普通台基,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上面居住着许多菩萨。

以其为台基,是取其稳固、吉祥之意。

一般用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装饰性很强,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寺院中的
主要殿堂建筑。

须弥座往往用来表示建筑的级别。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三)、开间与进深
四根木头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种构件,由方形的斗(斗是方形木块,形状像量米装酒的斗,上大下小)、弓形的栱(栱是长条形木块,由于两端底面砍削成曲线,全体微呈弓形,在斗栱结构中具有伸展挑出的作用)和斜而长的昂(如果方向与翘相同,也是前后挑出,但向外一端特别长,并将底皮微斜向下时,这个条形方木叫做昂)组成。

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它一般位于柱头与额枋、屋面之间,在结构上挑出屋檐,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只有宫殿、寺庙、皇家园林等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是各攒斗栱之间相联系的条形方木,其功能是把分散的斗栱联成一个整体)上安装斗栱。

斗栱层次的多少也可反映出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统治者的等级差别。

(五)、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至清代彩画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和玺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艺术,也是彩绘形式中最为高级、最为尊贵的彩画。

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

其主要特点: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ΣΣ”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更显华贵。

和玺彩绘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三种。

(天安门大殿环廊采用的是金龙和玺图案。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ΣΣ”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

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苏杭地区的民间传统作法,大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流传到北方,所以取名为“苏式彩画”。

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

虽然北方的苏式彩画来自江南,但二者在图案的规划布局,彩画内容以及设色等方面,大有不同。

(六)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是平顶的凹进部分。

一般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即藻文,故称"藻井"。

“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中国现存最华丽的藻井是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的那座藻井。

这座藻井位于大殿的正中央,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为圆井,下为方井,中为八角井。

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上天下地"、"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

藻井内雕有一条俯首下视的巨龙,口衔一银白宝珠,雕刻精细,与大殿内巨柱上的金色蟠龙互相映衬,更加烘托出了帝王宫阙的庄严和华贵。

(七)瓦当
古建筑屋顶瓦垄末端的瓦,起着阻挡垄下滑的作用,故称“瓦当”。

其上多有文字和纹饰,作为装饰之用。

瓦当文体多为小篆,笔力雄建。

纹饰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琉璃瓦
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上等材料,专用于皇家建筑和达官贵人的住宅。

琉璃瓦一般分为黄、绿、蓝、黑四种。

中国古建筑对瓦、墙的彩色十分讲究,它不仅反映了外观之美,而且具有强烈的封建政治色彩。

黄色琉璃瓦专用于中国宫殿、陵墓、园林、庙宇等皇家建筑的瓦顶。

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A、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为黄色之河;
B、传说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长称黄帝,中国人自称是黄帝的子孙;
C、中国古代就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

而土为黄色,居于宇宙的中央。

因此,黄色成了中央正色,为帝王专用色。

即使在同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内,帝王活动的政治、生活建筑群,均采用黄色琉璃瓦顶,而大臣的住所则为绿色瓦顶。

至于园内的风景区建筑群或无官衔的百姓住宅,均采用一般黑色瓦顶。

非皇家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的也有,例如孔庙、关公庙也用黄色瓦顶,这是因为中国封建帝王把孔子奉为"文宣王",清代加封"关公"为"关帝"的缘故。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颜色,有时还有某些特定的象征意义。

北京故宫是明、清的宫殿,这座建筑群应该都采用黄色瓦顶,然而宫中的国家藏书建筑--文渊阁采用黑瓦顶,这是因为黑色代表水色,藏书楼容易失火,采用"黑色"含有"水压火"之意。

天坛的建筑采用蓝色琉璃瓦顶,因为蓝色象征着天色。

此外,与黄色琉璃瓦顶相配合的是红墙。

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之色。

直至今日,中国每逢节日,便张灯结彩,常采用红色。

黄瓦红墙便成了皇家建筑、庙宇的专用色,寓庄严幸福之意。

(九)吻兽
中国宫殿、庙宇、园林、官邸等古代建筑的屋檐翘首、门环上,常见有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即为各种石刻、铜铸、砖雕、泥塑、彩绘的怪兽,最常见的怪兽如麒麟、龙、凤、龟等,造型古怪有趣。

这些怪兽源自古老神话传说,都有特定的寓意。

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1.螭(zhi)吻:在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中,屋脊的装饰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宫殿屋顶正脊、垂脊的两端往往饰有一种龙头龟尾的怪兽“螭吻”(又称龙吻),传说它的眼睛敏锐,因此,把它塑在高高屋脊上,寓明察天雨阴晴,风雹霜雪之意,以保屋宇永固。

2.四灵:中国古代认为龙、凤、麒麟和龟是有灵性的动物,合称为“四灵”,作为祥瑞的标志。

其实,除了龟以外,其他三种都是传说中的动物。

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也是最大的吉祥物。

人们都很熟悉龙的形象,但是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龙。

龙同凤和麒麟一样,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它长着牛头、鹿角、虾眼、鹰爪、蛇身和狮子的尾巴,通身还长满了鳞甲,是由多种动物复合而成的。

在人们的想象中,龙不但能在陆地行走,也能在水中
游弋,在云中飞翔,充满了无穷的神力。

几千年来,封建帝王把它当作权力和尊严的象征,普通百姓也认为它是美德和力量的化身,是吉祥之物。

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宫殿、寺庙的屋脊上,皇家的用具上处处刻着龙、画着龙;老百姓在喜庆的日子里也要张贴龙的图案,还要舞龙灯、划龙舟,给孩子起名字也愿意用上“龙”字。

龙作为“四灵”中最大的吉祥物,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凤凰的形象非常高贵,它头顶美丽的头冠,身披五彩的羽毛,是综合了许多美丽的鸟类和动物的特点,想象出来的鸟中之王。

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瑞鸟,它标志着吉祥、太平和政治的清明。

凤和龙一样,被历代帝王当作权力和尊严的象征,凤冠、凤车等与凤有关的东西,只有皇家和仙人才能使用。

不过,后来凤凰在民间也成了平民百姓的吉祥物,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凤成了新娘礼服和头饰上的装饰,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在民间的传统图案纹样中,凤凰也被广泛应用,寓意着吉祥和太平。

凤凰还常和其他吉祥物配合成纹图,如“龙凤呈祥”、“凤麒呈祥”等,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麒麟的身子像鹿,遍体披着鳞甲,它的头上长着独角,角上生有肉球,脚像马蹄,尾像牛尾。

麒麟是传说中有德性的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在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皇帝的住地和花园里都能见到铜铸或石凿的麒麟。

在民间,麒麟也很受重视,春节期间,中国江南各地的人们常常抬着纸扎的麒麟到各家门前表演,表示美好的祝愿。

另外,在中国还有“麒麟送子”的传说,人们一方面用麒麟象征有出息的子孙,也表示了祈望早生贵子,子孙繁荣的意思。

正因为这些原因,麒麟被中国人奉为吉祥物,在民间广泛应用。

龟是四灵中唯一存在的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寿星。

人们不仅把龟当作健康长寿的象征,也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

在古代,每当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

所以,人们都称龟为“神龟”、“灵电”。

神龟在中国曾经受到过极大的尊敬,在古代帝王的皇宫、宅院和陵墓里,都有石雕或铜铸的神龟,用来象征国运的久远。

不少人起名字时,也愿意用上“龟”字,如“龟年”、“龟龄”等。

3.仙人走兽:我国古建筑的屋脊上还塑有一排奇特的仙人走兽,建筑等级越高,其走兽就越多。

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仙人领路,称之为“骑鸡仙人”。

仙人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押鱼、獬豸(zhi)、斗牛九个形态各异的走兽。

他们俨然一副昂首摆尾,欲上九天的神势。

九个走兽各有各的含义。

龙为万物之首,凤为百鸟之王,龙、凤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取其吉利之义;狮子乃兽中之王,狻猊传说为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天马、海马在古代是尊贵的象征,寓意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押鱼是海中异兽,能兴风作浪,传说是防火、灭火能手;獬豸外形似龙又有尾,似狮却生角,性情忠直,善于分辨曲直,含主持公道之意;斗牛是身披鳞甲又有龙的神态且外形似牛的一种异兽,能消灾灭祸。

关于这些走兽的含义人们说法不一,但总体上不外乎镇灾除恶、逢凶化吉,体现着皇家殿宇的威严和吉祥富贵。

仙人走兽和螭吻一样,不单纯是檐脊上的装饰物,还是檐脊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是起到了密封、防漏、加固的作用。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殿宇的等级不同,走兽数目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

按古建形制,一般多采用三、五、七、九奇数,最高为九个(不包括仙人),如天安门、端门、乾清宫等,但太和殿却破例在九个走兽后边又加上一个名为“行什”的走兽,达到十个,为宫殿走兽中最多的一例,充分体现出该建筑的不同凡响。

殿宇降级,走兽数目随之减少,一般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为九个,皇后寝宫(坤宁宫)为七个,嫔妃居所(东西六宫)为五个,有的甚至是一个。

减掉的走兽是减后不减前,而且要成奇数。

另外,走兽的尺寸、颜色视殿宇等级也有明显区别。

(十)华表
华表是中国宫殿、城垣、园苑、桥梁、帝王陵墓前独具风格的一种柱状装饰,又因其常立于街心路口,故又为通衢大街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城楼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石制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

石柱上雕刻云朵和一条盘龙;在石柱顶端,横叉着一对白石云翅,呈朵状;圆型承露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

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二、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布局
(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
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

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

根据《周礼·春官·小宗
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帝王宫室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

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
法一直沿袭下来。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
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
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3)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

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

(4)三朝五门: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

自古就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

所谓“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


三朝相对应的建筑,是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五门
制”,是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这五道门由内向外以此为朝门(奉天门或太和门)、宫门(午
门)、宫城前导门(端门)、皇城门(天安门)、皇城前导门(大清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