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的三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写作的三大原则
——兼谈如何克服“长、空、假”现象
对文章写作基本原则的探究,传统文论早已经有所涉及。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了著名的立言“三表”——有“本”、有“原”、有“用”。“碳三表”可以看作是写作法典类文章应遵循的三项原则。后至南北朝时代,刘腮在仪心雕卿中概述出为文“六义”,即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条标准,是对所有文章而言的,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到了宋代,曾巩提出“四必”,即“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谈的是理论性文章写作的四项原则。
现代人对文章写作的原则、要求概述得更为详尽,而且更多地讨论特定文体的写作原则。比方说,介绍论文写作的书籍会概括出论文写作的许多原则。由于文体不同,因而概括文章的总体原则有难度。不过,探讨文章写作的一般性普适原则很有必要。笔者认为,用价值性、针对性、达意性来表述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比较适宜。本文拟对这三大原则作以简略分析说明。
一、高扬价值性原则,防止文章陷入形式主义泥坑
文章的价值,指文本经解读之后,对社会人生带来的正面影
— 1 —
响和作用。凡是对社会人生有正面影响或作用的文章,就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或表现为负面价值。任何文章的生成与传播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意图。特定的文本蕴涵着特定的价值。文本制作的目的,就是一种价值预设;文本功能的发挥,便是价值的实现。不具价值内涵的文章便没有意义。因此,价值实现,是文章生成的内在动力,也是文章功能发挥的外在实践。
形式主义文风深层的弊端,就是丧失文章所应承担、发挥的价值功能。自古以来有种观念,把文章当成一种文字游戏或形式花样。所谓“文章千万套,看你套得妙不妙”的俗语,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形式化的观念。作为“场屋文章”的“八股文”,最后走人僵化生硬的死胡同,根本原因就是抽空内容、脱离现实、无视价值而纠缠形式上的板块组合。
现代“新八股”文,问题同样出在无视价值效应上。众所周知,“党八股”曾被毛泽东斥为“祸国殃民”的东西。同古代文章相比,现代文章特别是行政文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长、空、假。长、空、假现象古代也有,如朱普著《尚书》,洋洋三十万言,因空泛为后人所厌弃。但古代这种情况并不严重,因为限于落后的材料载体、书写方式和印刷技术,要把文章做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可是到了现代,技术成熟、材料充盈,书杂文滥已成文化界公害。特别是一些领导的讲话,长、空、假泛滥成灾。在一些机关,从领导到秘书,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拉长,因袭的表达,浮夸的格调,
— 2 —
张扬的措辞,矫揉的用语,乏味的套话,造成了苍白无力的官样文章。一些人总是习惯于移花接木、照抄照搬、剪切复制、添枝加叶、穿靴戴帽、成串成套,造成语言雷同,面孔大同小异,内容脱离现实。由于走不出形式主义怪圈,总是不触及实际情况,不回答群众关切的问题,因而空耗精力,没有成效。那些老话、套话、空话、假话,“场面话”“面子话”“顺情话”“会议语”“意识形态词”之类,不但没用而且败坏了政风,日渐引起公众反感。如某些领导讲话中惯常使用的“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长足的发展”之类,就很玄、很空、很模糊。因为到底成绩有多大、进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它属于装横“门面”的摆设。如此,难免坠人形式主义的泥坑。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并严肃批评了长、空、假的问题,明确要求树立“短、实、新”的优良文风。优良文风,体现着价值意识,并力求在价值实践中取得实绩。摧毁形式主义文风的关键,在于高扬价值性原则,清除长、空、假不良之风,关注现实,讲究实效。
二、确立针对性原则,保证文章特定功能得以发挥
所谓针对性,就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具体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被毛泽东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文章的内容、意旨须具备内在的规定性和具体性,即具有自
— 3 —
身的目的和指向、自身的特定内容和主题定位。世界上没有能囊括万事万物的文章。想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文章,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便决定了写文章必须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主题区间。用古代文论家的话说,就是“唯适其宜”(王若虚仪黝)。文章可以讨论普遍性的问题,但只能就某一层面、某一立意进行讨论。文学作品允许存在模糊主题、复合主题、多向主题,但模糊主题、复合主题、多向主题并不是无主题。若失去主题,文章就会成为漫天烟雾,无法表述或表述不清。
文类、文体、文种,实质是由内容、功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文章样式、类型。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的“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就是按不同文体的功能、用途而提出的写作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出现了一个偏差,就是以对某类文章的要求来涵盖所有的文章。这样以偏概全,是以牺牲文章的丰富性、多样性为代价的。比如说,有段时间,将文章的政治性(阶级性、党性)放在第一位,而事实上,许多文章本身就不具有政治性内涵。从科普文章到产品说明书,从财务文书到一般人的家信,内容就不具备政治色彩。上世纪作为文章指导思想的“文风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本是对党政机构宣传性文章的要求,可是长期以来却被作为所有文章的金科玉律。文学作品中,主题可以模糊,对象可以模糊,语言表达也可以模糊。咏物诗多用暗示
— 4 —
手法,以曲为佳,以隐为妙。如果非要要求准确和鲜明,会泯灭文学作品的语言弹性,抹杀朦胧美。谁也没有理由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鲜明、不确定。事实上,诗中没必要写清风力的级数和落花的数量。语言过于明细和确定,就不是诗。毛泽东说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爱什么,恨什么,都要观点明确,不吞吞吐吐,不模棱两可”,显然针对的是宣传类文稿。文学作品反映人的内在感情,而人的感情世界极为微妙,存在又爱又恨、且喜且悲、乐哀交集、左右为难等心理状态,要求明确、唯一,就会变为政治附庸。至于生动,对一般事务性文书而言,也是没有必要的。一个简短的通知,事实上无法写得生动,也没必要生动,生动了反而会成为信息传输的障碍。可见,为使文章发挥价值,就需要弄清具体的针对性,分清类型、属性,防止指称错位和条件混淆,防止方法僵化及使用不当。
文章的功能,在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中实现,因此写作时需要看对象,考虑接受对象的需要和背景。一篇科技文章,用于学术交流还是普及介绍,用于科技情报还是科技开发,所选内容、表达方式等就不全一样。文章的用语要合乎所用文体,语调要合乎双方的关系。一封信,写给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措词和口气。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使得人群呈现出不同的职业层、行业层、知识层、专业层。文章写给什么人看,要考虑对方的年龄、学识、职业、专业等诸多因素。长、空、假文章的一个通病,就是无视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