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备考反思(八中陈孟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数学备考反思

北京八中数学组陈孟伟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学生和老师们“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学生,无论成败,他们这一段的人生路程已经走过,更多的是考虑以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规划。对于我们教师,则应该总结这一年或这三年在教育教学上的得与失,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作准备。

1、研究高考

我们应该研究高考,但是如何研究呢?

我认为,如果过份解读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研究高考题目具体怎么考,那么我们会总是跟不上高考的步伐,总是被高考甩到后面。我坚持认为,应该研究高考命题中蕴含的理念,应该研究高考考查哪些能力。

先看一下几个题组:

题组一:

(2014年北京高考第6题)若,x y满足

20

20

x y

kx y

y

+-≥

-+≥

⎪≥

且z y x

=-的最小值

为-4,则k的值为()

A.2 B.2-C.1

2

D.

1

2

-

(北京八中2014届5月26日模拟第7题)已知0

a>,,x y满足约束条

1

3

(3)

x

x y

y a x

+≤

⎪≥-

,若2

z x y

=+的最小值为1,则a=()

A.

1

4

B.

1

2

C.1 D.2

线性规划是常考的内容,但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往往将题目形式改头

换面、用比较新颖的形式出现。学生如果不能数形结合,只是记住一些结论,

那么就不能轻松应对。比如,有的学生就记住线性规划的最优点存在于可行域的各顶点处,但不知道原因。这样的学习方法既不能扩展到其他的数学规划问题,又不能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类似的投机取巧的教学方法应该摒弃,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的能力。

题组二:

(2014年北京高考第7题)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已知()2,0,0A ,()

2,2,0B ,()0,2,0C ,(D ,若1S ,2S ,3S 分别表示三棱锥D ABC -在xOy ,yOz ,zOx 坐标平面上的正投影图形的面积,则( ) A .123S S S ==

B .12S S =且 31S S ≠

C .13S S =且 32S S ≠

D .23S S =且 13S S ≠ (北京八中2014届高三第二轮立体几何作业第11题)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正视图可以为( )

A .

B .

C .

D .

三视图多年来一直在考查,一般情况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给出直观图,考查三视图;二是给出三视图,考查直观图。备考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对于基本的考查方式已经能应对自如了,如何还停留在此,非常不利用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利用对高考的备考。因为,稳定中有创新是高考永恒的主题,所以高考如果要考查三视图,那么一定会在形式上、问法上有所改变,但万变

不离其宗。我认为,三视图不能当作“八股文”来复习备考,应注重形式多样、灵活多变,让学生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最后我发现,我们选择的复习题与今年的高考题不谋而合:将三视图与空间三维坐标结合,设计了较新的面貌来考查。

题组三:

(2014年北京高考第20题)对于数对序列1122(,),(,),,(,)n n P a b a b a b ,记111()T P a b =+,112()max{(),}(2)k k k k T P b T P a a a k n -=+++

+≤≤,其中112m a x {(),}k k T P a a a -+++表示1()k T P -和12k a a a +++两个数中最大的数.

(1)对于数对序列(2,5),(4,1)P P ,求12(),()T P T P 的值;

(2)记m 为,,,a b c d 四个数中最小值,对于由两个数对(,),(,)a b c d 组成的数对序列(,),(,)P a b c d 和'(,),(,)P a b c d ,试分别对m a =和m d =的两种情况比较2()T P 和2(')T P 的大小;

(3)在由5个数对(11,8),(5,2),(16,11),(11,11),(4,6)组成的所有数对序列中,写出一个数对序列P 使5()T P 最小,并写出5()T P 的值.(只需写出结论).

(北京八中2014届高三提高班第3讲第3题)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数列12n A a a a :,,,,定义变换1T ,1T 将数列A 变换成数列

1()T A :

12111n n a a a ---,,,,. 对于每项均是非负整数的数列12m B b b b :,,,,定义变换2T ,2T 将数列B 各项从大到小排列,然后去掉所有为零的项,得到数列2()T B ;

又定义2221212()2(2)m m S B b b mb b b b =++

+++++.

设0A 是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令121(())(012)k k A T T A k +==,,,.

(1)如果数列0A 为5,3,2,写出数列12A A ,;

(2)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 ,证明1(())()S T A S A =;

(3)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0A ,存在正整数K ,当k K ≥时,1()()k k S A S A +=.

我认为,创新题的备考,不能从知识载体这方面去分类指导。反之,我们教师应该在推理模式、思维能力上下工夫。创新题的考查目标是试验归纳、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这也是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培养目标。这些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终生发展的意义上讲,比具体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学生为何对20题感到困难、恐惧?我认为,除了难度确实比其他题目大以外,和缺乏系统的、能力上的培训有关。高考中创新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解决,但对于优秀学生又必须要重视的题目。多年来,各校对于学生的这些能力没有成熟的模式。因为这些能力不好归结到某章节,所以高一、高二时老师往往忽视它,用课时不够等托辞掩盖过去,而高三时学生时间紧张,短时间内培养起这些能力又不现实,最后造成了学生自生自灭的状态。

《推理与证明》一章中涉及到的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证明方法,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及归纳推理等推理方法,仅用了少数的课时讲解知识,在应用上、能力的培养上几乎是空白。而第20题正好是这些证明和推理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建议,应把《推理与证明》中的证明和推理方法分散到高中三年的各章节中,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养。

再比如,解析几何题一般出现在高考第19题,它一直是学生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由于解析几何的学科特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转化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代数计算能力。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