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 从 的角度 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 产业关联理论。 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 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的原因 、 微观层次、个量分析——宏观层次、总量分析——中观层 次、结构分析 2、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原因 、
希金斯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他认为先进部 希金斯 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 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 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三代 筱原三代 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 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 筑井甚吉等人。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两基准理论。两基准 雄、筑井甚吉 理论的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 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 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 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 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 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 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 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 业部门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 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因此,传统经济增长理 论始终把结构因素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 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结构转变的一个 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本和劳动 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力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 增长。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而认为 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的差别。 结构主义放弃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
(三)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 围绕从经济总量的变化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还是从部门结 构的变化来分析经济总量的增长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首要的,只有总量的高速增 库兹涅茨 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转变,没有总量的足够增长,结构变 化的可能性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依据是:消费结构的变化 直接导致生产结构的转变,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又是由经济总 量变化导致的。即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了消费者需求结 构的高变化率,进而拉动生产结构的高转化率。 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现代经 罗斯托 济增长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计扩散中,这 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角度分析。其依据 是:新技术的发明、创新、吸收扩散是在部门中完成的。
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农业部 门存在大量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农业劳动力,因此,劳动 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这一阶段,从农业部门转移出一部分 富余劳动力,并不会减少农业生产总量。在仅能维持农业人 口生存下去的、由习惯和道德因素决定的不变的制度工资下, 工业部门不断吸收农业部门富余劳动力。第二阶段,在农业 中土地和人口之比开始提高,农业中边际产出大于零的劳动 力已经出现,因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使农业总产出减少, 必然引起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相对价格的上涨,从而迫使 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增加成本。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 全部被吸收,出现完全农业商品化的转折点。社会劳动力在 工农两部门间的分配将由竞争性的工资水平决定,不仅农业 部门要向工业部门继续提供剩余,而且工业也要反过来支持 农业的发展,说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成功。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 罗斯托 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 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 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他认为,经 钱纳里 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 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 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 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邓宁 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拉尼斯和费景汉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 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 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才是农业中的 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库兹涅茨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 库兹涅茨 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联系: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 门结构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劳动收入比重上升, 财产收入比重下降;政府消费比重上升,个人消费比重下 降。 里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产业关联的分析。 里昂惕夫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总结了 克拉克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 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 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转移,即所谓的“配第 克拉克定 配第—克拉克定 配第 理”。
他通过设计经济表,来说明社会资本如何在三个阶级(生 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地主阶级)间生产和流通,其中还 把资本区分为原预付(开办时的基本投资)和年预付(每 年支付的投资)。他的经济表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完 成和体现。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 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 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赤松要、 赤松要、 赤松要 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克拉克等人。 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克拉克
wenku.baidu.com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 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 赤松要 “ 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 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 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即通过“进口→进口替代→开拓出口 →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 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 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 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这个模式 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 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和技术 密集型产业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变型是指随比较优势的 动态变化,在国际间出现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产业转移,后 起国追赶先行国的进程具有“雁行模式”的特征。
产业结构政策是政府通过干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来 产业结构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策 日本。 应用的典范是日本 日本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配第 配第在17世 配第 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 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于1672 年出版的《政治算术 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 政治算术 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 工业附加值高。而这种产业间相对收入上的差距,成为劳 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 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大量的资 本积累和劳动投入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 分条件,因为大量资本和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 还取决于部门之间的技术转换水平和结构状态,不同产业 部门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往往有很大不同,这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投入结构、产出结构的不同。
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 霍夫曼 究,提出了霍夫曼比例,根据霍夫曼比例,将工业化进程分 为四个阶段:5(±1)、2.5(±0.5)、1(±0.5)、1以下。 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 丁伯根 他认为,经济政策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 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他将经济政策区分为 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 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中的一 些元素。提出了著名的丁伯根法则:应运用 N 种独立的政策 工具进行配合来实现 N 个独立的政策目标。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 系方式。 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 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 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产业关联 理论。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演变的高度化和产 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 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主导;工业化初期 和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主导,前者从轻工业主导向基础工业主 导转变,后者从基础工业主导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工业化后 期第三者主导,信息产业增长加快;后工业化阶段以产业知识 化为主。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 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
第四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 产业 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 组成 产业发展水平(即各 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 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 “ 的角度 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 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 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更替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 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 魁奈 要论着《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魁奈提出“纯产品 学说”,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 通。他认为,财富就是物质,就是使用价值,工业只能改 变财富的形态,不能增加财富的数量,只有农业才能使财 富增加。农业中生产的农产品除去种子(生产资料)和工 资(生活资料)剩下的产品是纯产品。能生产纯产品的农 业是生产的,从事农业的人为生产阶级,而工商业不能生 产纯产品,因而是不生产的,从事工商业的人是不生产阶 级。此外还有土地所有者阶级,即通过地租和赋税从生产 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农业之所以生产纯产品 是因为自然力参加了工作。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发展。此时期对 产业结构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刘易斯、赫希曼、 刘易斯、赫希曼、 刘易斯 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 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 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二元 二元 经济结构模型。 经济结构模型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 不平衡 赫希曼 增长模型,而且突破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 增长 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而代之以国民经济发展计 划是否应优先、重点发展某些部门的广义探讨。其中关联效应 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 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