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1
陈雪梅1 ,徐凯2,郭朝均3 ,邹文铨1,杨明1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0)
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成都(610064)
3江油恒源药业,四川江油(621700)
E-mail:meixue160244@
摘要:青黛为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药用历史悠久,由于青黛一直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过程中沿袭古人以经验为指导,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疗效。本文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对青黛的来源、产地、生产炮制工艺等进行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青黛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青黛;炮制;沿革
中图分类号:R283
1. 引言
青黛作为一种植物色素的加工品,应用之初是将其用作颜料和染料,颜料名为花青,染料名为靛蓝。药用则是从唐代开始,始载于《药性论》(唐《药性本草》),目前也以此作为主要用途,临床应用广泛。炮制历史悠久,但近代对青黛的炮制研究很少,仅见于中药炮制方面的专著、手册及各省的炮制规范中对炮制方法的相关记载[1~7],没有其它研究内容。由于沿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作坊式生产,各地各家都以自己掌握的经验为准,炮制工艺难以规范,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本课题组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对青黛的炮制过程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将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对青黛的来源、产地、生产炮制工艺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2. 青黛的本草考证
文献中所记载的青黛别名较多,有“靛花”(《简便单方》),“青蛤粉”(《纲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蓝露,淀花”(《手板发蒙》),“靛沫花”等(《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青黛始载于《药性论》,曰:“君,味甘,平。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此后多家本草典籍多收录。马志在宋代《开宝本草》[8]中曰:“青黛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原等地染靛,亦堪敷热恶肿、染瓮上池沫功与青黛同”。寇宗奭在宋代《本草衍义》[9]云:“青黛,乃蓝为之。”首次明确指出了制取青黛的原植物是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0]中记载:“淀,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
靛花,即青黛,见下。”文中较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古代青黛的制作过程。
3. 来源
据文献报道我国青黛的源植物分别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以及豆科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和野青树I. suffruticosa Mil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中收载青黛的原植物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11]。1本课题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2-03zp51)的资助。
四川江油主产马蓝。
关于蓝的记载很多,人们对于“蓝”的认识是从染料开始,蓝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用于染青,如春秋时期的《诗经》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憺”,表明当时由于技术等原因限制,产量较小,而秦汉年间的《礼记·月令》中记:“仲夏勿令民刈蓝以染”,用“刈”收获蓝,表明此时收蓝已经用工具,劳动力有较大提高。《说文·草部》中明确指出“蓝,染青草也”,以及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青,取于蓝,而青于蓝”。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蓝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蓝入药始见于《神农草本经》[12]取用果实,称之为“蓝实”,列为上品。此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后世本草医著中,亦明确指出《神农本草经》中最先入药的“蓝实”专取自蓼蓝。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13]中记载:“其(蓝实)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可以染青”。唐代苏敬在《新修本草》[14]中始考蓝实的种类:“蓝实,有三种:一种围径二寸许,厚三、四分,出岭南,云疗毒肿,太常名此草为木蓝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者。按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疗热毒,诸蓝非比,且二种蓝,今并堪染,菘蓝为淀,惟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由此可见,苏敬是第一个提出蓝有多个基源即木蓝、菘蓝、蓼蓝,并主张以蓼蓝为正品。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15]中提出:“蓝有数种”,除了以上三种以外,增加了福州马蓝、江宁吴蓝两种。寇宗奭在《本草衍义》[2]中记载:“蓝实即大蓝实也. 谓之蓼蓝者,非是。乃尔雅所谓马蓝者。解诸药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0]才中得出:“蓝凡五种,各有主治,唯蓝实专取蓼蓝者……”并进一步指出:“苏恭(敬)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
4. 主要产地
青黛主产于福建、四川、河南、河北、广东和江苏等地,其它地区如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浙江、东北地区也曾经有见生产。福建、四川、广东多以马蓝和木蓝为原料;河北、东北地区多以蓼蓝为原料;江苏、山东、陕西多以菘蓝为原料。以福建、四川、河北产量最大。福建仙游、建瓯、四川江油的品质最佳。前者有“建青黛”之称,后者有逐渐取代之势。
5.炮制工艺
5.1 制靛工艺
制靛方法始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6],曰:“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文中对制靛原料的放置方法、注意事项、发酵时间、发酵后除渣、加石灰量、打靛时间等作了明确交待,最后还对沉靛过程和靛的贮存也有明确叙述,它是在古代青黛制作过程的完整记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7]中对制靛工艺的描述是:“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 与《齐民要术》中所述方法比较,均比较清晰的描述了制靛过程,但对于石灰的用量两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判断工艺的合理性,关于石灰的加入量应是工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草乘雅半偈》[18]中也提出:“……蓝澱者,掘地埋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