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白杨

来源:《商情》2017年第40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特性,呈现农村地域发展不均衡、平均客户资金规模较小以及大企业相对较少等,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以中小规模为主。在目前阶段,研究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特征、规模、现状等进行研究,探讨目前这些中小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农村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现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提升。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我国的农业经济形势相对发展较好,在粮食产量方面,连续两年达到1.2万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的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经济形势发展相对较好的情形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进行积极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较快的增长,包括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行业等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开始蓬勃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

由于我国自身的国情,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较快,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同地域的农村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在运营模式、主营业务、盈利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合作社。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了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成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截至2015年,我国共计有1373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数据来源:银监会2015年年报]。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于之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加上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较少有金融机构能够深入农村地区建立大量的网点。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由于其广泛扎根农村,在基层布局大量网点,服务三农,对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威胁与挑战,正在进行改革与转型。

(2)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根据银监会的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法人机构4262家,从业人员380万人。其中,包含859家农村商业银行,71家农村合作银行,1311家村镇银行等[数据来源:银监会2015年年报]。在我国,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对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新申请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由历史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均是由本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基础上成立的。

(3)农村资金互助社。其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自愿入股组成的社区互助性银行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员构成是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的中小企业,共同向资金互助社入股,筹集所需的运营资金,单个个人或者法人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资金互助社股本总额的10%,单独超过5%的情况,也应该经过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

(4)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的金融机构。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贷款机构等,专注于农村和农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层出不穷,例如农业众筹平台等。

二、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地域分布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特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现实的运营情况表现在:

(1)地域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稠密,而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域具有一致性,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人口相对稠密,同时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可支配收入较高,金融行业发展相对完善。在东部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规模也相对比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均收入不高,平均资产量较少,金融市场相对东部地区而言较小,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比较单一,呈现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

(2)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提供范围不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村地区乡镇企业较多,人均收入较高,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完善,能够提供企业理财、个人理财甚至国际汇款、开立国际信用证等业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对比较单一,例如传统的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等,金融创新性不足。

(3)金融机构发展程度不均衡。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当地经济的制约,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在资产规模、运营成熟度和风险管理方面程度较好,发展较快;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环境和市场的局限性,在资产规模等方面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4)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在农村地区发展。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等,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潮的兴起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重点布局的方面之一。目前,许多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行营销和提供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开发与农业相关的产品,或者定位提供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服务等,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目前,点筹网、有机有利等都是新兴的农业众筹平台,在推动农业发展的互联网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

三、目前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和相关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运营模式相对单一。由于我国市场化的程度不一样,农村地区相对城镇比较封闭和落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程度也不一致,使得其在运营模式上缺乏创新性,盈利模式单一,依靠传统的赚取借贷利息差额等来获取利润。

(2)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一些民营企业,例如中小借贷公司等,由于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容易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问题。

(3)银行等金融机构占据垄断地位,创新性不足。在农村地区,传统的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等,由于其在当地成立的时间较长,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利润来源相对稳定,使得这些金融机构面临较小的竞争,创新性不足,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及时提升。

(4)金融机构内部运营和风控风险。我国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上,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运营模式、人员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信贷审核不严格等,造成内部风控等出现问题,影响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四、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开始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并且对金融机构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如下:

(1)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市场规模逐步增大。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增长,农村地区金融市场越来越广阔,农民收入的提高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更多乡镇企业的成立意味着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布局农村,力图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中分得一块蛋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