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馈一——

马校长好,开题报告收到,总体来说还是做了不少思考,也非常反映当前教育改革需要。提两点建议,一是现在感觉略微有点大,因为核心素养涉及到的内容太多,9个方面,培养路径各不相同,而且培养本身也是一项范围很大的工作,担心在短时期内完成有困难,所以,可以考虑从影响核心素养某一方面要素入手,比如学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发展等等;或者也可以聚焦核心素养的某一个方面呢,特别是巴蜀小学学生最需要关注和提高的素养,比如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这样是否更容易把握一些,请酌!

同时,我的学生梳理的学生核心素养文献也一并发你参阅。希望有所助益!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梳理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

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国纷纷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对教育进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急剧变化的人力需求。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在传统的教育质量观里,质量评判依据主要是“入学率”、“毕业率”、教学资源和设施等,然而,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依靠学生考试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能力。在“素质教育”、“全民教育”质量观的带动下,对教育输出结果的相关信息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需要一个权威的参照框架,即一个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各学科开展教育输出结果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这更有利于地区间教育结果的比较和相互借鉴。

传统分科教学的弊端。分科设计将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强行分割,使教学陷入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囹圄,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实践中,也有部分学校和地区对不同学科教材同一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主题课”,或者对将同一学科程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并且教学时间也不再是传统的40 分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发现课程整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将已有课程或教材中相同部分整合在一起,仅仅解决了课程的零散和重复性问题,对于“为什么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未给予回答。不同学科教师仍然坚守向学生传授某一科目课程的任务,难以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人格的人。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

1赵茜,席蓉.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J]. 今日教育,2016,02:22-25.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在国际上,与“Key Competences”同样火爆的一个词是“21st century skil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包含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实际上,英文中的Competences和skills,在描述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1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不仅对学科专

2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