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联系理论知识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联系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2dccf6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e.png)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联系理论知识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1、武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探源武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产生之初就带有传统文化的韵味,从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初期,“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能,产生武术格斗的技术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出现的石斧、石刀、石铲骨鱼又及石制与骨制的箭、镞等,人们获得了劈、砍、刺、扎的技术概念;从“蚩尤氏与黄帝斗”、“共工氏与祝融战”等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的徒手搏斗技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到《吕氏春秋》中“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瘀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之宣导之。
”的记载表明人们以“舞”的运动形式来锻炼筋骨、活动关节、调节气息、祛除疾病;从周秦时代的“角力”、“手搏”、“击剑”、“刺枪”,等到近代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武术已从单一的健身技能发展成为集竞争、健身教育、娱乐、广适及艺术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
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武术在其变迁、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既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渊源悠久的中华武术数千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思想、兵学、宗教思想乃至中医学等有着诸多方面深刻的影响。
2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00df9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d.png)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自卫、战斗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格斗技巧,其训练方法注重心法、意境、精神境界的修炼,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哲学思想。
因此,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武艺的同时也在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伦理。
其次,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武术家不仅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还要注重刻苦修炼、培养品德和修养。
武术家要恪守武德,弘扬忠义、仁爱、礼仪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另外,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等命运之道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而武术作为一种自然的身体技能,让人们通过修炼和实践来领悟这些哲学思想。
通过武术的训练,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宝贵、自然的神秘,进而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战斗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弘扬武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往和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e676f14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f.png)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一、背景介绍武术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术,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武术文化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化现象,它的价值也愈加凸显。
同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识,传统文化在武术文化中的传承,也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形态。
因此,武术文化需要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1. 道德观念的融合武术文化是一个重视道德的文化,武术中强调的是尊重对手、讲究礼貌、尊崇师长以及强化人的良知。
传统文化也是注重道德教育的文化,不仅注重个体道德建设,还注重社会道德建设。
将武术文化中对道德的要求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融合起来,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推广道德伦理观念,提升全民精神道德素质。
2. 文化传承的融合武术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技术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都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而传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等等。
将武术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相互融合,可以发掘全新的文化内涵,使其影响力得以发扬。
例如:武术电影中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其广泛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教育的融合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传统文化也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将两者相互融合,在社会教育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可以帮助推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例如:将武术训练融入学生的体育素养教育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融合的难点1. 文化差异,文化矛盾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等差异,使得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例如:武术文化注重自我实践和自我提高,而传统文化则注重纪律、规范和对先贤传承的尊敬,这两个方面难以平衡。
2. 教学模式不同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不同,也是两者融合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武术与中医药文化的一句话
![武术与中医药文化的一句话](https://img.taocdn.com/s3/m/64bf980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b.png)
武术与中医药文化的一句话
1、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这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实际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里的了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
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2、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药,一动一静,内外兼修,同宗同源。
两者诞生的初衷均为强身健体,祛除疾病。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3、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彰显了独特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从古典医籍中筛选出“三药三方”,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清肺排毒汤就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大疫出良方。
在中国,中医药第一时间有组织成建制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中药饮片被广泛发放给社区群众。
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占比达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药方”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
高度评价。
武术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22b10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5.png)
武术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武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生存的认识,代表了中国人对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钻研招式和套路,培养出自律、毅力和耐心等品质。
这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崇尚的“有礼貌、有耐心、有自控力”的价值观相一致。
在武术中,学生除了锻炼身体外,还需要注重精神内涵的修养。
武术强调“以道德为先”,追求内外兼修,通过修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来达到健体、防身和成仁的目的。
这也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相契合。
另外,武术还强调师徒之间的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师父被视为明师、慈父,学生要尊师重道,听从师长的教导。
学生在练习武术过程中,也需要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恪守师徒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种传承。
此外,武术的练习还强调自我克制和礼仪规范。
练武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要遵守武术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得恃强凌弱,不得以武术为非作歹。
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礼仪之邦”的传统。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国传统武术,并将其精神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833e5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9.png)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
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
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
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
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e653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1.png)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身体技能,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首先,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武术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在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技能,也是维护国家和家族荣誉的手段之一。
同时,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这种将武术与道德相结合的观念,正是传统文化对武术价值的重视和传承。
其次,中华武术在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的理念,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武术讲究内功修炼,注重意、气、力的统一,反映了道家“内圣外王”的观念;武术强调技击的精准和细致,突显了儒、道文化中的“一心、一意、一体”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念的体现使得武术成为了一种集身体技能、思想修养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此外,中华武术通过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各地的武术流派、招式、器械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同时,武术的表演、比赛和教学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武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沙弥堂功夫武术”项目也是体现了中华武术对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总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中华武术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武术的学习与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希望中华武术能够继续传承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术与文化传统
![武术与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214c16e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e.png)
武术与文化传统一、引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与此同时,文化传统的弘扬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武术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探讨武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二、武术中的文化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传统文化包括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健身强身武术的发展与“中庸之道”有着密切联系。
道家的“长生不死”理念,正是被武术所继承和发扬。
武术基于对生命的崇尚和尊重,柔和的技巧配合坚韧的意志,通过练习武术可以达到健身强身的目的,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2. 突破自我武术的锻炼方法强调自我意志的培养,通过练习寻找自己的潜能,在不断地挑战和超越中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相一致,强调的是塑造自己完善的品格和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
3. 传统礼仪和文化活动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
在古代,武术还被视为一种娱乐和场合,例如庆典、祭祀和生日宴等,重要人物会被邀请给观众表演武术,以示尊重。
如今,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武术也经常被用作为表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武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承1.培养武术人才为了承继和发扬武术文化,需要培养足够的武术人才。
与普通体育运动不同,武术运动更多地强调个人的修炼和精神锤炼,因此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独特素质有着独特的要求。
只有对于武术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强大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的精髓。
2.维护武术文化的传统价值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方法的广泛传播,更重要的是对武术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保护和维护。
武术在文化传统上的意义超出了它的体育运作意义,也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范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d1c5eb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7.png)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武术强调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和道德规范。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在武术传统中,强调尊敬师长、团结协作等道德要求。
2.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武术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追求内外合一、心身合一,注重修炼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3. 佛家思想:佛家注重心性修炼,强调慈悲、忍耐和舍己为人。
在武术中,佛家的影响体现在修炼者对于武术的谦虚、尊重和自律的态度上。
4. 历史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武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战争、兵器等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社会价值观: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观,如勇敢、正义、忍耐、坚持等。
这些价值观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对培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1ad04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d.png)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起初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击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武术逐渐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法自然。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领悟到“拳不离线、气贯长虹”的哲学思想,培养内功修为,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提高自我修养和品德修养。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德养性”等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中华武术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和仁义道德。
武术强调尊师重道、礼貌和谦逊,要求练习者要尊重对手、尊重规章制度,注重仁义和忠信。
武林中盛行“义”字文化,注重忠孝仁爱,强调团结互助和和谐共处。
这与儒家的“仁爱”的思想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相帮助,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此外,中华武术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武术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追求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境界。
在武术练习中,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战斗力,更能够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培养豁达心态,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中庸”、“和谐”、“正气凛然”等传统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德、修行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道德标准。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34d301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1.png)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种体育、武器技术甚至哲学思想。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髓和艺术特性。
本文将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兵器”。
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兵器、士兵的装备和战术的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兵法和兵器。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就是代表性的两部兵书,它们不仅包含了战争中的战术,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武术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兵武官学,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基础。
唐代,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象形拳、形意拳和太极拳等派别。
明清两代,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如南拳和北拳、咏春拳和螳螂拳等。
二、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在技术上独具特色,但它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武术融合了许多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在武术中,形成了许多的招式和动作,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以礼仪为宗旨。
尊重师长,襟怀坦荡,清心寡欲,谦虚谨慎,是中华武术的最高准则。
武术强调养心修身,自律自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在武术中,尊重师长和对手,保持谦虚和礼仪,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
其次,中华武术顺应自然,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武术有着扎实的内功训练,即以高深的深呼吸、气息调节和冥想等方法,调整内在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展现出更高水平的技艺。
同时,武术注重四肢协调、外形协调、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和谐、契合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中华武术融合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人格培养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具有文化智慧的精神文化瑰宝。
武术与传统文化
![武术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b15a2d0f111f18582d05a91.png)
为达此目的,习武者不仅在饮食起居上要有所节制, 而且在练功的刻苦、恒久上尤为讲究。一定要做到锲而 不舍、自强不息。武术界流行的谚语有“一日练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架子 天天盘,功夫日日增”;“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 早”等等。要成为武林功高技精者,必须经年累 月,甚至用一生的时间苦练不辍 才行,若怕苦怕累,稍有懈怠, 则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习武者 通过这个过程的磨练,无疑对培 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 族进取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BACK
(2)“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
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有“礼仪之
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其创造的
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
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传统武术
由于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
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一
道绚丽的风景线。武德教化的强调,是追求扬善抑恶,
BACK
2.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良好竞争意识
和正 谐确 人人 际生 关观 系
优 秀 意 志 品 质
(1)武术对现代人良好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当今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武术作 为自古以来锻炼体魄、防身自卫的一项身体运动, 可以使练习者在坚持不懈的练习过程中强健体魄, 不断提高攻防技能,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生存的
A 武术与杂技
B 武术与中国舞蹈
C 武术与其它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在它的 身上可以找见诸多其他文化种类的影子。经过几 千年的发展,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形 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局面,如果说冷兵器时代的 武术是一种战斗的技能,是一种搏杀术,那当代 的武术已成为运动武术和文化武术。
武术的起源与文化价值研究
![武术的起源与文化价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a0222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武术的起源与文化价值研究武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一种集身体技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
自古以来,武术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源远流长、深厚博大,不仅在物理方面对人体有益,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文化价值。
首先,武术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武术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几千年,受到了中华文明的长期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是以身体技能为基础,通过练习体育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和锻炼意志的目的。
同时,武术也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融入了哲学、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思想、文化和艺术的体现。
其次,武术在文化价值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赋予了多重的内涵,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忠、信、孝、友等道德观念,道家的思想、佛家的修行法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文化等方面。
在武术中,每个动作有着深刻的哲学含义,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重心平衡”等,这些哲学观念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同时,武术也是一项具有实用性的技能,对于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增强意志力和自我防卫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随着时代变迁,武术也发展出了多种形态,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白鹤拳、咏春拳、南拳、北拳、水花功等等,各种武术风格在技巧上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武术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武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对国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将中华文化精华传递到世界各地,与国际友人交流中、文化传承中和抵制各种文化冲击时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身体技能和思想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同时,从健康、教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我们应该不断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价值。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b9c4b0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2.png)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从古至今,武术已经与中
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武术是中国的
传统文化,它融合了技术和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太极、气质和勇敢。
早在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武术不仅是军事实践,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诗歌、书法和音乐
中也大量出现。
同时,它还在诸子百家中被广泛引用,如《史记》记
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表达出的
理念。
随着汉朝的兴起,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朝开始崇尚儒家
学说,人们着重“礼乐服武”,武术从军事实践上进入到人们日常生
活中,就形成了“武伦之义”,使武术得到更多的赞扬。
明清时期,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
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化修养方面,明清时期的男士就要做
到“武能全身,书能精神”,这说明了武术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明代
的郭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掌握了各种武术技能,而且他的
文章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财富。
到了清朝,中国武术技艺达到了高度发展,影响日益深远,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武术不仅广泛传播到民间,
而且还作为清朝皇室宫殿中的重要活动,更是得到了皇帝们的赏识和
支持,受到了保护。
这些古老的武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至在国际舞
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为世界文化提供了一抹灿烂的色彩,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和灵性。
中国古代武术与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武术与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e6a39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1.png)
中国古代武术与文化特点中国古代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系统,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众多精髓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古代武术与文化特点。
一、武术与中华文明中国古代武术源于远古时期一种打猎的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和武术形式。
武术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古代,武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民生等诸多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明。
同时,武术也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文学、诗歌、绘画等,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二、以德为先的武术思想中国古代武术思想强调“以德为先”,视武术为一种道德教育,强调“攻心为上”,即先通过思想和心理上的斗争,才能在实际战斗中取胜。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更是一种对人类道德和精神修养的熏陶。
中国古代武术还注重“儒武合一”,即通过儒家思想与武术相结合,使武者在实现武术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三、内外兼修的武术修炼方法中国古代武术的修炼方式以内外兼修为主。
即在外在的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锻炼内心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强调内功的修炼。
内功的修炼包括呼吸调节、精神集中、意念运动等。
这些内功的修炼不仅能帮助武者强化体质和技能,更能锻炼其意志品质、处理逆境的能力和处事的智慧。
四、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武术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武术也随之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压力。
在近代,中国武术逐渐外传至国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种流派。
同时,中国政府也注重对中国武术的保护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武术研究机构,推广传统武术文化。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武术理论和技术的传承,更需要创新和更新,与时俱进。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ad014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6f.png)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上。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体育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在中国社会中有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上。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手段,更是一种涵盖哲学、伦理、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系。
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体现出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尊崇,同时也注重对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
武术的练习要求内外兼修,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武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
无论是形意拳中的龙形、虎形,还是太极拳中的“开合、动静、进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气势恢宏、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理念。
武术强调动态美、静态美的统一,注重身段姿态的优美,这种审美理念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武术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武术曾经扮演着维护社会安定、保卫家国的重要角色。
无论是兵家史家还是文人雅士,都对武术予以崇尚和推崇,认为武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质,使之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因此,武术一直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有风韵和历史精神。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智慧精神。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e8204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c.png)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文化根源: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军事需求,它与文化的根源相伴而生。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武术作为一种武器技巧的总结和传承,与古代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武术通过传统的祭祀、节日庆典等形式,成为了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2.体现哲学思想:武术是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以太极拳为例,通过缓慢而舒展的动作,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理中的“阴阳平衡”、“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3.影响文学艺术: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军事方面发挥作用,还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剑客、武林盟主,到京剧和武打电影中的动作戏,都融入了武术的元素,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传统文化气息。
4.传承价值观念:武术注重修养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德行教育塑造人格。
武术强调自律、坚韧、忍耐等品质,培养出奋发向上、守纪律的精神风貌。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5.代表着中国国粹: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国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术的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智慧,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6.体现传统教育意义:武术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武术注重身心锻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武术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发展自身潜力,培养自信心,还能够感受到奋斗和付出的重要性,并在悟道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凝聚中华文化的力量与智慧
![中国武术凝聚中华文化的力量与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7af469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b.png)
中国武术凝聚中华文化的力量与智慧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力量。
从古至今,中国武术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演化,成为世界瞩目的独特体育和文化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和智慧,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传承中华文化的武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传承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
传承是武术存续的重要环节,从师父到徒弟的承传方式代代相传,使得武术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承中注重师徒关系,强调师父的悉心传授和徒弟的虚心学习。
这种师徒关系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智慧和道德的传递,使得武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二、武术的技艺和哲学思想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技艺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
武术以拳、剑、刀等器械为载体,通过身法、步法、力法等技艺来实现对手的制约和攻击。
技艺背后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哲学思想,如道家的"以柔克刚"、佛家的"以和为贵"等。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武术的技艺上,更是对武者的要求,让武者在修行中领悟到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境界。
三、武术的身心修炼与健康效益武术修炼注重身心统一,追求健康效益,凝聚了中华文化中的生命观念和养生智慧。
武术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强调内外兼修,注重修炼心性和修身养性。
通过武术的修炼,人们可以调节呼吸、强健体魄,并且对心理状态和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武术对提高人的灵敏度、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也有积极作用。
这些身心修炼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整体健康的关注和智慧。
四、中国武术在国内外的影响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国内,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广大人民喜爱和推崇,不仅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国外,中国武术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武术通过国际交流和比赛,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武术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d8c4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6.png)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和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自我防护技能的综合体,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详细介绍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武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战争的产物,武术连接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国时期的兵法兵器,到唐朝的兵书,再到宋朝的武学术派,武术一直以来都在战争与和平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过重要贡献。
因此,武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武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武术培养了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强化了人们的毅力和耐力,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卓越和永不放弃的精神风貌。
同时,武术也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通过不断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发展和身心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通过练习武术能够培养出人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品质,塑造了中国人传统的“礼义廉耻”价值观。
再次,武术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武术是中国体育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培养青少年体质、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如今,武术在中国的校园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广,被纳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身体健康、品质优良的青少年。
此外,武术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在海外的传播中起到着象征性的作用,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和研究武术,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最后,武术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人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对武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武术能够提供实用的自我防护技能,帮助人们增强自信心、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因此,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会选择参加武术训练,提高自身的防身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1dbb0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5.png)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出来。
首先,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武术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六艺”,其中包括射箭、御马、御射、礼仪、音乐和射御六项技艺,可以说武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武术不仅注重技击手法的精湛,更强调内外兼修,追求“外练筋骨、内修气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道法自然”、“内外合一”的思想。
其次,中华武术在诸多传统文化符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武术以拳法、剑术、刀法等为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表现。
《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武术高手,如武松、孙悟空等,都展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同时,武术动作的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的特点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华武术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有着丰富的门派体系和流派传承,其中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每一派武术都有其独特的技击手法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承下来的武术技术和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身心修养、道德观念以及民族气质的关注和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同时,古代文人墨客对武术的推崇也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通过武术这一载体,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武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武术理论第一节武术概述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起源与发展我国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武术萌芽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具的技能。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图9-1)。
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二)古代武术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
该时期的发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
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
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
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
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三)近代武术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
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当代武术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
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
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
1959年国家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
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
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实现。
20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过各方努力,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二、特点与作用(一)武术的特点1技击的特点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套路和搏斗,单练与对练,无论什么民族使用何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2文化的特点(1)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3)注重和谐。
追求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4)注重形神兼备。
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武术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
外练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内练通过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达到精、气、神、力、功的更高境界。
(7)多种拳种并存。
武术是个多拳种、多流派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武术的作用1健身作用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海内外人群青睐。
2技击作用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到了现代,武术技击作用虽不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战士执行公务时,娴熟的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的作用更重要。
3观赏作用武术既是人的身体活动,又是一种武技,尤其是现代的套路运动:高、新、难、美的技术要求,使武术运动的观赏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即使在人们进行攻防技击时表现出的神态与神秘技击色彩,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教育作用武术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主持的漳南书院里就有武备课。
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是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武技,更重要的是灌输武德思想,提高民族意识,激发图强精神。
5经济作用武术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如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学、训练,开办武术馆校,举行武术表演、比赛,这些活动,使武术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加上武术器材、服装、教材、音像资料等用品的消费,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经济作用。
三、武术内容分类根据武术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如下:第二节木兰拳一、起源与发展木兰拳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拳种,它的前身叫崆峒花架拳。
上世纪年代初期,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及其弟子们在崆峒花架拳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不断的改编、充实,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舞台造型大胆融入了各种拳剑动作,演化创编了现代木兰花架拳,形成了木兰拳发展的初创阶段。
杨文娣逝世后,她的弟子们禀承师教。
在木兰花架拳的基础上,依各自对该拳的理解和实践,将武术、体操、舞蹈的基本功,太极气功的动作要领,以及舞台艺术造型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总结、充实,终于形成了如今这一形式多样、造型优美、飘逸潇洒,富有现代气息的、新颖的木兰花架拳。
各流派风格特点相映争辉,各有特色。
这些自发形成的流派,接受了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的提议,把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
这就是木兰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各流派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木兰拳运动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引导木兰拳运动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上海武术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拳单扇三十八式》《木兰拳单剑四十八式》三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初稿。
1998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审定会。
1999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了全国木兰拳规定套路比赛。
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审定会。
修改审定后的规定套路强化了技术,增强了木兰拳运动的竞技性、可比性。
竞赛规则也更趋于严谨、科学。
我们相信,这些规定套路的推广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实施,必将促进木兰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木兰拳运动更加科学和规范地发展。
二、特点与作用(一)木兰拳的特点1别具一格的新拳种木兰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特点是拳舞相融、优美活泼。
它是以武术、舞蹈、体操的基本功为基础、运用太极拳、气功等养生原理,把武术、舞蹈、体操动作与舞蹈的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似拳非拳、似舞非舞的独特风格。
但它的器械风格特点又有别于传统的武术项目。
木兰扇与木兰剑更多包含着舞台上含蓄柔美的舞姿。
木兰扇具有拳舞扇飞、开合随意、扇声鼓荡,飘逸等特点。
木兰剑具有剑舞穗飞、剑法清晰、刚柔相济、轻灵稳重等特点。
2动作美不胜收木兰拳动作刚柔相济、柔缓轻灵、舒展大方、动静结合、习练中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引动,使运动中呈现出外柔内刚、端庄典雅、轻松柔和的特点。
木兰拳不仅把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优美舞姿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刚与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由于套路动作又配有优雅的民族乐曲、演练中悠然生乐绕身形,拳曲相融,如梦如幻。
木兰拳不但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极具女性阴柔之美,不同于其它的健身模式,初学乍练就能有轻、柔、美、松、静的感受。
能让人在美的感受中健身在美的陶醉中养生。
3内外合一、形神兼修内,是指身体内脏器官,内在的精、气、神;外,是指手、眼、身、步。
外部的形体姿态,动作节奏等。
内为本质,外为导引,练习时强调内外统一、协调配合,以意导动,以体导气,以气运身,将意识注于动作。
这样内外相兼的练功,可达到内壮外强之目的。
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雅气质。
4适应范围广木兰拳在套路编排上根据各种不同层次锻炼者的需要,做到老少皆宜,男女皆宜。
(二、)木兰拳的作用木兰拳运动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对人体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培养,集强身健体,塑造形体,陶冶情操,审美娱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
1强身健体木兰拳在演练时要求摒除杂念,精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意静、意动、意境的意识活动上,通过以“意识”为基础的心志活动带动形体动作,在心理上对精神意志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强身健脑的目的。
在运动中要求松静自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做旋绕、起落、伸屈、展收、顺逆、直横的圆弧动作,这种圆弧动作能使身体各关节韧带、深层肌肉、内脏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