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光谱分析技术讲解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课件 第3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课件 第3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

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仪器自动控制
和结果处理
记录装置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一)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参比 样品
检测器
显示器
• 只有一条光路,通过变换参比池和样品池的位 置,使它们分别置于光路来进行测定
国产751型、752型、721型、722型、UV-1100 型、英国SP-500型
E2a ca E2b
(3) 图计算法----两组分吸收光谱完全重叠--混合样品测定 (3)图中,a,b 吸收光谱双向重迭,互相干扰,在最大波长处互相
吸收。处理方法如下:
解线性方程组 过程:
(三)示差分光光度法(示差法)
普通分光光度法一般只适于测定微量组分,当待测组分含量 较高时,将产生较大的误差。需采用示差法。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依据朗伯-比尔定律,测定待测液吸光度A的仪器。(选择不同波
长单色光λ、浓度) 分光光度计外观 分光光度原理图:
0.575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信号处理及显示
信号处理 显示器
单色器
分光光度计外观
吸收池 检测器
光源
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主要部件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浓度C及液层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
注意! 适用范围
①入射光为单色光,适用于可见、红外、紫外光。 ②均匀、无散射溶液、固体、气体。 ③吸光度A具有加和性。Aa+b+c= Aa &光系数
A=k c L
k = A /c L
1、摩尔吸光系数或Em: 在一定λ下,c=1mol/L,L=1cm时的吸光度。单位:L/(mol.cm)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分析技术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分析技术
物质呈现各种各样颜色,就是它们对可见光 中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线选择吸收的结果。
待测管 2 待测管 1 标准管 试剂空白管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绿 红
收 波
光 长(nm)
400 ~ 450 450 ~ 480 480 ~ 490 490 ~ 500 500 ~ 560 560 ~ 580 580 ~ 600 600 ~ 650 650 ~ 750
Lambert-Beer定律要求条件 • 1、入射光必须是单色光 • 2、被测样品必须是均匀介质 • 3、吸收过程中,吸收物质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4、Lambert-Beer定律的偏离现象
• 1. 吸收定律本身的局限性 • L-B 定律是一个有限的定律,只有在稀溶液中才能成立。 • 2、仪器因素(非单色光的影响) • 3、化学因素 • 溶液中的溶质可因 c 的改变而有离解、缔合、配位以及与溶剂间的作用等原因而发
最大吸收波长
吸 光 度
波长范围
0.80
Ax 0.60
0.40
0.20
0.00
cx
0 1.0 2.0 3.0 4.0 c(mg/mL)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元素所产生的原子蒸 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技术。 即在一定条件下,原子的吸光度同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 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如果溶液浓度以质量体积比表示时,此常数称为比吸光系数( ),它 表示当溶液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 值。摩尔吸光系数ε和比吸光系数 可相互换算。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优点:自动记录, 快速全波段扫描。可 消除光源不稳定、检 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 素的影响,特别适合 于结构分析。仪器复 杂,价格较高。是目 前用的最多的分光光 度计。
23
3.双波长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 1、λ 2) 快束交替通 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交替信号。无需 参比池。△=1~2nm。两波长同时扫描即可获得导数 光谱。
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
的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ε
定量分析的依据。
max不一定相同。
(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
10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分 子中价电子(或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紫 外-可见吸收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可作为溶剂使用。
39
2、n→ζ*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 吸收波长为150~250 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
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ζ*跃迁。 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ζ*跃迁的λ分 别为173 nm、183 nm和227 nm。
38
1、σ →σ *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ζ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 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 200 nm。 例:甲烷λmax为125 nm , 乙烷λmax为135 nm, 环丙烷(饱和烃中最长) λmax为190 nm。 在近紫外没有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光谱,需真空
8
2.能级跃迁的讨论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 Er:0.005~0.050 eV, 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称为远红外 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 Ev约为:0.05~1eV,跃

碘的xps光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碘的xps光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碘的xps光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碘的XPS光谱是一种重要的表征碘元素化学状态和表面电子结构的分析技术。

XPS是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缩写,通过照射样品表面并测量被激发的电子能量以及其强度分布,可以得到样品的电子能级结构和化学成分信息。

XPS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定性定量分析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表面化学、催化剂研究等领域。

特别是在材料科学中,XPS光谱在研究表面改性、界面反应、薄膜制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碘的XPS光谱的特点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首先,将简要介绍XPS光谱技术的原理和仪器配置,然后详细阐述碘的XPS光谱特征和其与碘化合物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接着,将讨论碘的XPS光谱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前景,包括其在催化剂设计、电子器件制备和表面改性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最后,将总结碘的XPS光谱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碘的XPS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的内容将为碘的XPS光谱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碘的XPS光谱进行概述,介绍碘的XPS光谱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接着,会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说明,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最后,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碘的XPS光谱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特点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正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碘的XPS光谱和XPS 光谱的应用。

在第二章的第一节,将详细介绍碘的XPS光谱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测量和分析方法,光谱特征和谱线解析等内容。

通过对碘的XPS光谱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碘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仪器分析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1.定义2.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3.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4.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第一节概述11. 定义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包括比色分析法与分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法:比较有色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分析测量的方法。

2/紫外-可见波长范围:(真空紫外区)◆远紫外光区:10-200 nm;◆近紫外光区:200-400 nm;◆可见光区:400-780 nm。

◆O2、N2、CO2、H2O等可吸收远紫外区(60-200 nm)电磁辐射。

◆测定远紫外区光谱时,须将光学系统抽真空,并充入惰性气体。

◆准确:近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0-780 nm)。

3/方法特点:◆仪器较简单,价格较便宜;◆分析操作简单;◆分析速度较快。

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价电子的定义?AB 电磁辐射5/◆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量子化,具有确定能量值)。

◆分子内能:包括电子能量E e、振动能量E v、转动能量Er 。

2.1 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6/分子的各能级:◆转动能级能量差:0.005~0.05 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振动能级能量差:0.05~1 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电子能级能量差:1~20 eV。

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7/8/◆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带状光谱)。

第三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

第三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
(一)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吸光度与透光度 当光线通过均匀、透明的溶液时可出现三种情况:一部分光 被散射,一部份光被吸收,另有一部分光透过溶液。设入射光 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I和I0之比称为透光度,即:
T = I/I0
T×100为T%称为百分透光度。透光度的负对数称为吸光度 即:
14
15
(四)火焰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火焰光度法是利用火焰中激发态原子回降 至基态时发射的光谱强度进行含量分析的方 法。样品中待测元素激发态原子的发射光强 度与该元素浓度呈正比关系。
16
(五)透射和散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要测定光线通过溶液混悬颗粒后的光 吸收或光散射程度。临床上多用于对抗原或 抗体的定量分析。
42
43
3.酶电极
酶电极是另一种敏化电极,其原理是将含 酶的凝胶涂布于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 组成酶电极,当酶电极浸入溶液中,溶液中 的待测物与酶接触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产物 经凝胶层扩散至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 从而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电极电位的变化 与溶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
44
45
三、离子选择电极的分析方法
三、光谱分析技术的影响因素
1.光学因素 Lambert-Beer定律要求入射光 是单色光入射光的谱带越宽,其误差越大。
2.化学因素 浓度、pH、溶剂和温度等因素可 影响化学平衡
29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极分析法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离子选择电极的分析方法 样品测定方式
30
A = -lgT = -lgI/I0 = lgI0/I
5
6
7
8
9
mbert-Beer定律

第三章 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第三章 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4). 检测器及记录仪
红外光能量低,因此常用热电偶、测热辐射计、 热释电检测器和碲镉汞检测器等。
以光栅为分光元件的红外光谱仪不足之处: 1)需采用狭缝,光能量受到限制; 2)扫描速度慢,不适于动态分析及和其它仪 器联用; 3)不适于过强或过弱的吸收信号的分析。
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它是利用光的相干性原理而设计的干涉型红 外分光光度仪。 仪器组成为: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探测 器和计算机
(二)图谱分析 红外图谱主要用于物质定性分析。 1. 已知物的鉴定 将试样谱图与标准谱图对照或与相关文献上的谱 图对照。 2. 未知物结构分析 如果化合物不是新物质,可将其红外谱图与标准 谱图对照(查对); 如果化合物为新物质,则须进行光谱解析,其步 骤为:
1)该化合物的信息收集:试样来源、熔点、 沸点、折光率、旋光率等; 2)不饱和度的计算: 通过元素分析得到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并 求出其不饱和度Ω。
条件二:辐射与物质之间必须有耦合作用: 振动过程中须有偶极距的改变才能吸收红 外辐射
•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 振,无红外活性。 如:N2、O2、Cl2 等。 •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2)分子振动决定吸收峰
A.双原子分子振动 分子的两个原子以其平衡点为中心,以很小的振 幅(与核间距相比)作周期性“简谐”振动,其 振动可用经典刚性振动描述:
• 1690 cm-1:醛基-C=O伸缩振动吸收(1735 cm-1~1715cm-1,由于与苯环发生共轭向低频 率方向位移)。 • 2820 cm-1和2730 cm-1:醛基的C-H伸缩振动 (2820 cm-1和2720 cm-1)。 • 1465 cm-1和1395 cm-1:甲基的弯曲振动 (1460 cm-1和1380 cm-1)。 • 1260 cm-1和1030 cm-1:C-O-C反对称和对称伸 缩振动(1275 cm-1~1010 cm-1)。 • 由以上信息可知化合物的结构为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1 概述
3-1 概述
紫外光
波长为10-400nm的电磁辐射,分为远紫外光 的电磁辐射, 波长为 的电磁辐射 (10-200nm)和近紫外光(200-400nm)。 )和近紫外光( )。 远紫外光可被大气中的水气、 远紫外光可被大气中的水气、氮、氧和二氧化 碳所吸收,只能在真空中研究, 碳所吸收,只能在真空中研究,故又称真空紫 外光。我们讨论近紫外光谱。 外光。我们讨论近紫外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V-Vis UV-
章节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二节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第四节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5)出射狭缝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石英棱镜。 棱镜单色器的缺点在于色散率随波长变 化,得到的光谱呈非均匀排列,而且传递 光的效率较低。 光栅单色器在整个光学光谱区具有良好 的几乎相同的色散能力。因此现代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计 多采用光栅单色器。 (三)吸收池 (四)检测器 (五)信号显示器
二、分光光度计的构造类型
的配位体强度小于NH 如:H2O的配位体强度小于 3的, 的配位体强度小于 所以, ( 所以,Cu(H2O)6呈浅蓝色,吸收峰 ) 呈浅蓝色, 794nm;Cu(NH3)6深蓝色,吸收峰 深蓝色, ; ( 663nm。 。 一些常见配位体配位场强弱顺序: 一些常见配位体配位场强弱顺序: I-<Br-<Cl-<F-<OH-<C2O4-=H2O<SCN-< 吡啶=NH3<乙二胺 联吡啶 邻二氮菲 乙二胺<联吡啶 吡啶 乙二胺 联吡啶<邻二氮菲 <NO2-<CN-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n→π* 跃迁:主要是既含有C=C双 键,又含有C=O、C=S、N=O、N=N等杂原子的 有机分子,由于n与π*这两种分子轨道的能量 间距较小,因此,产生这种跃迁需要吸收的光 子在石英紫外区,其波长范围较宽,能被普通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所利用。这类跃迁的几率 更低,其摩尔吸光系数约101~102 。
出射狭缝:使分析所需波长的单色光通过。
准光镜 光源
棱镜
成像物镜
入射狭缝
出射狭缝



棱镜单色器的结构原理示意
狭缝大小的影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单色器中入射狭缝越窄,则光谱带上任 意一点的波长成分越纯,光谱的质量就越高; 出射狭缝越小,则产生单色光的带宽小、单色 性好、但能量小,影响仪器的信噪比。
第三章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分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基本组成与结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性能
第五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
第一节 概 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简称UV-V IS。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光度和通过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推断物质结构的 分析方法,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又称 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单色器的组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入射狭缝:只许光源分一束光进入。
准光镜:将光源产生的光转变为平行光束, 使其照射在色散元件上的入射角均相等。
色散元件:为棱镜或光栅,将复合光色散成 按一定波长顺序排列的单色光。
成像物镜:将色散原件产生的单色平行光, 在其焦平面的不同位置聚焦,成为出射狭缝对应波长 的单色光。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三章-仪器分析(UV)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三章-仪器分析(UV)

1
第一节
概述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
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包括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围:10-800 nm.
(1) 远紫外光区: 10-200nm
(2) 近紫外光区: 200-400nm (3) 可见光区:400-800nm
结束结束结束25一基本部件二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26紫外可见分光光27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光源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金属离子的影响,将引起配位体 吸收波长和强度的变化。变化与成键 性质有关,若共价键和配位键结合, 则变化非常明显。
23
3.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辐射下,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
M轨道上的电荷转移到配位体L的轨道,或按相反
方向转移,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Mn+—Lbh M(n-1) +—L(b-1) h [Fe2+SCN]2+ [Fe3+SCN-]2+ 电子接受体
34
2. 定量分析
依据:朗伯-比耳定律—分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 的基本定律,它指出:当一束单色光穿过透明介质 时,光强度的降低同入射光的强度、吸收介质的厚 度以及光路中吸光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吸光度: A= e b c 透光度:-lgT = e b c
35

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

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
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 析法
第一节 原子发射光谱 分析基本原理
一、概述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三、谱线强度 四、谱线自吸与自蚀
2018/11/30
Varian 710—ES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2018/11/30
一、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AES): 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由基态 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 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缺点:
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仪器类型与结构流 程
一、光源
二、分光系统
三、检测器
2018/11/30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三个主要过程:
样品蒸发、原子化,原子激发并产生光辐射。 分光,形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光谱。 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光源
分光系统
原子发射光谱仪方框图
检测器
2018/1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态元素M
E 特征辐射
激发态M*
2018/11/30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必须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原子中外层电子能级分布是量子化的,△E不是连续的 ,则λ或ν也是不连续的,原子光谱是线光谱; (2)同一原子中,电子能级很多,有各种不同的能级跃迁, 所以有各种△E不同的值,即可以发射出许多不同 λ或 ν 的辐射线。但跃迁要遵循“光谱选律”,不是任何能
1. 电弧光源
电弧光源:
直流电弧发生器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1)直流电弧:
直流电源作为激发能源,电压150 ~380V,电流5~ 30A
;石墨作电极,试样放置在一支电极(下电极)的凹槽内;使

第三章紫外光谱和质谱

第三章紫外光谱和质谱

③ π-π*跃迁
是π电子从π成键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含有π电子基团的不饱和有 机化合物,都会发生π-π*跃迁,如有 、 等的有机化合
物。π-π*跃迁所需的能量比σ-σ*跃迁小,也一般比n-σ*跃迁小,吸收 峰一般在200nm附近。
π-π*还具有以下特点:
吸收波长一般受组成不饱和键的原子影响不大,如 及 的λmax 都是 175 nm;摩尔吸光系数都比较大,通常在104以上,为强吸收带;
特点:光谱原理简单,识谱容易,信息量较少, 应用仍较广泛。
一、基本原理
1.紫外光谱的产生 E = E0 + E平动 + E转动 + E振动 + E电子 图中A、B表示不同能量的两个电 子能级,在每个电子能级中还分 布着若干振动能量不同的振动能 级,它们的振动量子数V=0、1、 2、3…表示,而在同一电子能级 和同一电子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 中,还分布着若干能量不同的转 动能量,它们的转动能级数J=0、 1、2、3……表示。 在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能级变化ΔE中,电子能级跃 迁的能量变化ΔEe是最大的,一般在1~20eV之间, 它对应的电磁辐射能量主要在紫外-可见光区。
3.某些常见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① 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饱和烃中只有σ键,即只有σ电子,因此只能产生σ-σ*跃 迁,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引入具有未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 可以产生n -σ*跃迁,吸收波长变大 。 如CH4的吸收波长为125 nm,而CH3Cl、CH3Br和CH3I的 吸收波长分别为173、204 和258 nm。 饱和烃是测定紫外-可见光谱时的良好溶剂。 ② 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可以产生σ-σ*跃迁和π-π*跃迁,一般在近紫外光区,为强吸收带在 分析上较有实用价值。 不饱和烃中,如果存在着共轭体系,共轭使电子离域大,-*能 量降低,跃迁几率增加,吸收波长变长,吸收变大。共轭程度越大, 则λmax越大,εmax也越大。 如:乙烯(193 nm),1,3-丁二烯(217 nm),己三烯(258 nm),辛四 烯(300 nm) 在共轭体系下,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K带。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金属离子影响下配体的 p → p* 跃迁 显色剂大多含有生色团和助色团,与金属离子 配位时,其共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吸收光谱发生红 移或蓝移。 例:茜素磺酸钠 弱酸性-黄色- λmax=420nm 弱碱性-紫红色- λmax=560nm
pH为4~5时与Al3+配位后,为红色,λmax=475nm,相对于 酸性茜素磺酸钠吸收峰红移,相对于碱性茜素磺酸钠吸收峰 蓝移。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80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3.特点:
(1) 灵敏度较高,可达10-4~10-7g/mL; (2) 准确度较高,一般为1% ~5%; (3) 仪器价格较低,操作简便、快速; (4)应用范围广。既能进行定量分析,又可进行 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既可用于无机物化合 物分析,也可用于有机物化合物分析;还可 用于络合物组成、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等。
标准谱图库:46000种化合物紫外光谱的标准谱图 有一定局限性,需与红外、核磁、质谱等法相结合 进行准确鉴定。
(二)结构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有机物发色体系信息分析的一般规律: (1)若在220~280nm内无吸收峰,可推断化合物不含苯环、共轭 双键、醛基、酮基、溴和碘(饱和脂肪族溴化物在200-210nm有 吸收)。
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产生;
一般的规律:轨道分裂能随场强增加而增加,吸 收峰波长则发生紫移。 例如:水合铜离子(Ⅱ)是浅蓝色的λmax=794nm ,而 它的氨络合物却是深蓝色的λmax=663nm 。
摩尔吸收系数ε很小,对定量分析意义不大。但可 用于络合物的结构及无机络合物的键合理论研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当
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 激发态能量之差相当时才能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微粒 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 相同。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三、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 吸光度(A)--波长(λ)曲线称--。 •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 • 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 • 高锰酸钾的λmax=525nm。 • 浓度不同时,光吸收曲线形状不同,最大吸收波长
1852年,比耳(Beer)发现:
• 当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b一
• 定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
• 光度A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

A= lg(I0/I)= k2 C
• --- 比耳定律

( C--有色溶液的浓度 k2--比例常数 )
• 将朗白定律与比耳定律合并起来:

A = lg(I0/I) = K b c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光
颜色
波长范围

40/0n-m450

450-480
绿蓝
480-490
蓝绿
490-500
绿
500-560
黄绿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00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或其溶液时,组成该物质的 分子、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就 转移到分子、原子上,使这些粒子由最低能态(基态) 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M + hυ → M* 这个作用叫物质对光的吸收。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谱法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谱法

第二节 荧光分析的原理
(一)荧光发生机理 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 被激发至激发态,在返回基态时,产生 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荧光。 通过测定物质分子产生的荧光强度进行
分 析 的 方 法 称 为 荧 光 分 析 (fluorescence analysis)。
1、分子的激发态

荧光和磷光这两种光致发光过程的机理不同, 可从实验观察激发态分子寿命的长短来加以区 别: 对于荧光来说,当激发光停止照射后,发光 过程几乎立即停止(在10-9~10-6秒,荧光寿 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 )。 磷光则将持续一段时间(在10-3~10秒)。
荧光分析法发展简史
2、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分子在室温时基本上处于电子能级的基态。当吸 收了紫外—可见光后,基态分子中的电子只能跃 迁到激发单线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转动能级,根 据自旋禁阻规律,不能直接跃迁到激发三重态的 各个振--转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能通过辐射 跃迁和无辐射跃迁等分子内的去活化过程释放多 余的能量而返回至基态,发射荧光是其中的一条 途径。


世界上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是16世纪 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1575年他提出在含有一种木头切片的 水溶液中,可观察到极可爱的天蓝色。
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 荧光时,用分光光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 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从而导 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18工作。应用铝—桑色素配 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 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完成 了第一台荧光计。
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的性质不同

第三章 红外光谱

第三章 红外光谱

不特征

类别
键和官能团
C=O R-CHO C=O

1750-1680 2720

(cm-1)


醛、酮
羧酸
1770-1750(缔合时在1710) 气相在3550,液固缔合时在 3000-2500(宽峰) 1800 1860-1800 1735 1690-1650 3520,3380(游离)缔合降低100 2260-2210 1800-1750
1670(弱-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共轭烯烃
与烯烃同
向低波数位移,变宽
与烯烃同
吸收峰 振

化合物
C=C,CC,C=C-C=C C-H拉伸 (或伸缩) 苯环 3310-3300 一取代 对称 2140-2100弱 无
C-H弯析
炔烃
较强
非对称二取代2260-2190弱
700-600 强
芳烃
取代芳烃
3110-3010中
一、红外光谱的八个峰区
4000-1500cm-1区域又叫官能团区. 该区域出现的吸 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 1500-400cm-1区域又叫指纹区. 这一区域主要是: C-C、C-N、C-O 等单键和各种弯曲振动的
吸收峰,其特点是谱带密集、难以辨认。
二、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
C-H拉伸(或伸缩)
1600中 1500强
1580弱 1450弱-无
670弱 倍频 2000-1650 一取代770-730, 710-690强 二取代
同芳烃
同芳烃
邻- 770-735强 间- 810-750强 710-690中 对- 833-810强
泛频 2000-1660

光谱分析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
第三章 光谱分析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吸收光谱分析 散射光谱分析
第三节
发射光谱分析
掌握吸收光谱分析原理,比色的标准曲线 法、标准对比法、摩尔吸光系数法,分光光度 计的结构及波长检测,比色皿的配套检测。 熟悉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散射光谱 法,发射光谱法。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光谱技术是根据物质吸收或发射辐 射能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因不 同分子的原子团和原子,其发射光谱和 吸收光谱不同,而相同的物质在一定条 件下,其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强度与 该物质的含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可对物 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类技术称为 光谱技术。
而浓度不同时,溶液的浓度愈大,则透过
光的强度愈弱,其定量关系A=K· C。
当液层厚度不变时,吸光度与溶液浓 度成正比,这就是Beer定律。
3. Lambert-Beer定律
合并Lambert定律与Beer定律可得 A=K· L· C 说明吸光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度与物质的 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 吸光系数 K的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 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在给定条件下(波长、 溶液性质、浓度)吸光系数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K 值愈大,能测定的浓度 C愈小,则灵敏度愈高。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用于定量分析的依 据是光吸收定律,即Lambert-Beer定律,它 是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定律。
一、Lambert-Beer定律
1. Lambert定律 当一束强度为Io的单色光 透过某种吸光溶液后,由于溶液吸收了一部分光, 则透过的光线为 It。当溶液浓度不变时,透过的 液层愈厚,则光线强度的减弱愈显著。
(二)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液,按一定 操作方法显色后,用选定的波长分别测定它 们的吸光度,然后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 液浓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标出各坐标点, 通过连接各点,使其成一直线,即A-C曲线。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因此,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 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 (△≠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 的红外吸收光谱,该分子称之为红 外活性的; △=0的分子振动不能 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称为非红外活 性的。
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 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 动频率和它一致,二者就会产生 共振,此时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 极矩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这个 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 产生振动跃迁。
2 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为了满足这个 条件,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炬必须发生变化(保证 红外光的能量能传递给分子)。
分子由于构成它的各原子的电负性的不同, 也显示不同的极性,称为偶极子。通常用分子的 偶极矩()来描述分子极性的大小。
分子的偶极距是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 (r)与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电荷(δ)的乘积, 它是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表示方法。
第一节 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
一、概述
1. 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是是一种分子 光谱,是分子中基团的 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 生的吸收光谱。也称分 子的振动光谱或振转光 谱。
E1 υ
υ υ
2
3 2 1 0 3 2 1 0 3 2 1 0 3 2 1 0
J J J
1
0
J
E0
分子振动吸收光谱
分子转动吸收光谱
但由于在分子的振动跃迁过程中也常常伴随转动跃迁, 使振动光谱呈带状。所以分子的红外光谱属带状光谱。
种。
但对于直线型分子,若贯
穿所有原子的轴是在x方向,
则整个分子只能绕y、z轴转
动,因此,直线性分子的振
动形式为(3n-5)种。
例如:三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H2O,有3个振动自由度。
红外光谱图中对应出现三个吸收峰, 3650cm-1,1595cm-1,3750cm-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测定的是锂/钠或锂/钾电流的比值,而不是单独的钠或钾的电流,这样, 可减小燃气和火焰温度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因而有较好的准确性。
六.比浊分析法
比浊分析法(浊度法),属于散射光谱分析。
原理:当光线通过一个浑浊介质溶液时,由于溶液中存在混浊颗粒,光线被吸收一部分, 吸收的多少与混浊颗粒的量成正比,这种测定光吸收量的方法称为比浊分析法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 射的吸光物质时,与其吸光度A与吸光度C 及吸收物质的浓度厚度b成正比。
溶液对光的吸收 当一束强度为I的平 行单色光照到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 液吸收,一部分光被界面散射,其余 的光则透过溶液,如图所示
结论:
I0=I a+ I r+ I t
I0--入射光强度 I a--吸收光强度 I r--反射光强度 I t--透射光强度
10
(二)吸光系数的应用
1.可作为某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特征数据 2.判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高低 3.计算待测物的浓度
吸光系数是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判断该物质纯度的指标,在 相同的吸光度情况下,K值越大,C越小。则该测定法灵敏度越高。
临床上,利用待测物的吸光系数和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值。计算待测物的 浓度。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理: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蒸汽相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辐射 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它是测定痕量和 超痕量元素的有效方法。
特点:
具有灵敏度高、干扰较少、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范围广、仪器比较简单、价格较低廉等优点,而且可以使整个操作自动 化,因此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应用广泛的一种仪器分析新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分类:
发射光谱分析技术:火焰光度法、荧光法 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紫外、红外、原子、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散射光谱分析技术:比浊法
一、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吸收现象和吸收曲线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其分子选择性吸收了可见光范(400~760 nm)内不同 波长的光线后透过或反射出相应颜色的结果。 不同浓度的一种被测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 收点绘制成曲线,则称为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若把某两种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 混合,能够得到白色光,则这两种颜色的 光叫做互补色。图中处于直线关系的两种 光为互补色。如绿光和紫光为互补色, 黄光和蓝光为互补色等等。
各种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其原因是 溶液中有色质点(分子或离子)选择性地 吸收某种颜色的光。
实验证明: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其主要吸收
四.分光光度技术的定量测定方法
以可见光为光源,通过测定有色溶液对某波长光线的吸收程度来确定其 含量的分析方法称可见光光度法。
用波长小于400nm的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
临床生化检验需要测定的各种体液化学成分基本无色或颜色 很浅,故需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后生成具有颜色或具有紫外光 吸收的物质,而适合于可见或紫外分光光度分析。
临床应用:最多是免疫比浊法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测定复合物形成量的多少,对抗原抗体进行 定量的方法。
特点:(1)要有特异性的抗体 (2)抗原抗体的比例要适当 (3)溶液介质的PH、离子强度等要适宜。
影响因素:
1.悬浊液的散射光强度主要和颗粒的数量有关 2.注意掌握反应温度 3.溶液的PH值可影响沉淀的形成及颗粒的大小 4.悬浊液的稳定性较差,需及时比浊 5.稀释缓冲液中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对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影响 6.适当选择滤光片或入射光波长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分析技术 名称
2.掌握光的吸收定律,理解吸光系数的意 义和应用
3.叙述分光光度技术的定量测定方法
4.知道火焰光度法、比浊法、原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影响因 素和主要应用
是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电 磁波的一种。光在真空中以直 线方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处 发生反射、折射、衍射、色散、 干涉和偏振等现象。可用波长、 频率、传播速度等参量来描述 即光具有“波动性”。光的颜
一.对比法(标准对照法)
己知浓度的标准品和标本作同样处理,使用相同的空白, 同时测定标准管和标本的吸光度,根据测定的吸光度及标准 品浓度,可直接计算出标本的浓度,计算公式为:
Cu=(Au×Cs)/As
其中Cu和Au为标本管浓度和吸光度,Cs和As分别为标准 管浓度和吸光度。用标准品法定量时,标准品的浓度应尽量 和标本管浓度相近。
一.吸光(消光)系数表达式
吸光系数
A
a表示
a = C(g/L).L(cm)
单位 L/g.cm
摩尔消光系数
A
ε表示
ε = C(mol/L).L(cm)
单位 L/mol.cm
百分消光系数
A
E 表示
E = C(g/dl).L(cm)
单位是dL/(g.cm)
摩尔消光系数与百分消光系数的换算关系:
ε =E
* M(摩尔质量)
光的互补色。如一束白光通过高 锰酸钾溶液时,绿光大部分被选 择吸收,其它的光透过溶液。从 互补色示意图可以看出, 透过光 中只剩下紫色光,所以高锰酸钾 溶液呈紫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光的吸收定律
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 以用吸收定律来描述。它是由约 翰·海因里希·朗伯和奥古斯特·比尔相 结合而成的,所以叫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证明:单色光经过有色溶液时,透过溶液的光强度不仅与溶液的浓度 有关,而且还与溶液的厚度以及溶液本身对光的吸收性能有关。 其规律可用下式表示为
A=KCL
式中:
A——吸光度(或叫做光密度,也可用D表示);
K——某溶液的消光(吸收)系数; C——溶液的浓度; L——光程,即溶液的厚度。
Lambert-Beer定律适用于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和均匀非散射的液体。
溶液吸光度和浓度的关系
1.标准曲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直线关系 2.当物质浓度超过某一定数值时,其吸光度的增加不再与浓度呈正比例
不再遵守朗伯-比尔定律 故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待测物质的线性范围确定标准系列的浓度值
A-C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y=ax+b
y:吸光度 x:浓度 a:斜率 b:截距
二.吸光系数
色 即由光的波长决定,人眼能感 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 在400~750nm之间。在可见 光之外是 红外光760~1000nm
紫外光200~400nm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的关系为
E=hυ= 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J:焦耳) υ为频率 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c为光速 λ为光的波长 因此,不同波长的光,其能量不同,短波能量大,长波能量小。
方法:
在温度吸收光程,进样方式等实验条件固定时,样品产生的待测元素相基态 原子对作为锐线光源的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所辐射的单色光产生吸收,其吸 光度(A)与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C)成正比。即 A=KC 式中,K为常数。 据此,通过测量标准溶液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又巳知标准溶液浓度,可作 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中待测元素浓度。
通常由于I r很小可忽略不计,上式可简化为 I0=I a+ I t
透射光I 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为透光率或透 光度,用T表示:
T= I t/ I 0 透光率的负对数称为吸光度或光密度或消光 度,用A表示:
A=-lgT=lg1/T=lgI 0/ I t
吸光度越大,表示该物质对光的吸收越强。透光度和吸光度都是用来表示 入射光被吸收的程度,它们之间可据式相互换算。
应用:
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八.荧光分析法
定义:
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 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理:
物质的分子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后,由电子基态能级跃迁至激发态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通过各种方式失去能量,返回基态。若分子首 先通过碰撞和系统内转换等方式失去部分能量,下降至电子第一激发态的 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发射一定波长的光返回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 则被发射的光称为荧光。显然,荧光的能量小于激发光能量,波长则长于 激发光。荧光的平均寿命很短,除去激发光源,荧光立即熄灭。
(1)预热仪器 将选择开关置于“T”,打开电源开关,使仪器预热20分钟。为了防止 光 电管疲劳,不要连续光照,预热仪器时和不测定时应将试样室盖打开,使光路切 断。
(2)选定波长 根据实验要求,转动波长手轮,调至所需要的单色波长。 (3)固定灵敏度档 在能使空白溶液很好地调到“100%”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灵敏
特点:
灵敏度更高 选择性强 使用简便
课后习题
选择:
1.可见光谱区的波长范围( )
使 数字显示正好为“100.0”。
(6)吸光度的测定 将选择开关置于“A”,盖上试样室盖子,将空白液置于光路中, 调 节吸光度调节旋钮,使数字显示为“.000”。将盛有待测溶液的比色皿放入比色 皿 座架中的其它格内,盖上试样室盖,轻轻拉动试样架拉手,使待测溶液进入光 路,此时数字显示值即为该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读数后,打开试样室盖,切断
度 较低的挡,使用时,首先调到“1”挡,灵敏度不够时再逐渐升高。但换挡改变
灵敏 度后,须重新校正“0%”和“100%”。选好的灵敏度,实验过程中不要再变动。
(4)调节T=0% 轻轻旋动“0%”旋钮,使数字显示为“00.0”(此时试样室是打开 的)。
(5)调节T=100% 将盛蒸馏水(或空白溶液,或纯溶剂)的比色皿放入比色皿座架中 的第一格内,并对准光路,把试样室盖子轻轻盖上,调节透过率“100%”旋钮,
且组份在火焰中分散度好,此时a为常数; b --自吸情况参数,当C很低时,b=1。此时, 自吸现象可忽略,则:I=a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