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特征分析(2013版)

一、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形势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365亿元增长到2011年20155亿元。十一年间增长了将近15倍。截止2011年底,全国纳入统计的共有1102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为18905亿元,利润总额为1399亿元。这将进一步带动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在制造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2001-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发展稳定增长,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1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为1.43%,2006、2007年分别达到了2.58%和2.77%。2010年和2011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2%和4.27%。可见,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01-2011年,我国汽车整车企业的整车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6%;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8.25%,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20155亿元,同比增长24.87%,销售收入达到18905亿元,行业利润率7.4%,全年利润总额达到1398.97亿元。2011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从业人数达到229万,实现工业总产值20155亿元。

2001-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及增长趋势

2001—2011年汽车零部件占汽车工业产值份额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占汽车工业产值份额不断增长,由2001年的30.79%增长到2011年的43.45%。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也不断壮大。国际知名零部件企业纷纷在我国建立生产中心,加速了我国际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2005—2011年汽车产业零部件产业利润率走势图

从2005—2011年汽车产业中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利润率对比图可以看出,汽车产业中整车利润率除了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为2.29%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徘徊于4%—5%之间。而零部件产业的利润率则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8.2%,2011年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及欧债危机影响,利润率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4%,远高于汽车整车产业的4.7%。

2001-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的整体销售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2001—2011年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在2002年增长非常迅速,2005年增长率则非常低。

随后又恢复快速增长态势,但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受到汽车整车产业影响。2011年增速放缓。但汽车零部件销售产值绝对量仍然逐年增加。市场容量不断扩张。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总收入达到18905亿元。大约是2001年1601亿元的12倍。

在企业分布方面,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销售状态不一。随着外资企业频频进入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领域,使我国本土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国内资汽车零部件厂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市场份额的相对弱势表现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缺乏底气。有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投入的比重上远低于跨国企业,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只占销售收入的0.6%左右,而跨国公司的比重大概能达到7%-10%。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图8所示,2011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中,外商与港澳台企业所占份额约为50%,国有企业约为10%,股价制企业11%,私营企业为15%,其他企业为14%。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整体水平基本满足了国内引进车型的配套要求,而且,有的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北、重庆、广东、吉林、辽宁、天津、福建、安徽等地,形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2001-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企业从业数在不断增加,2007年为7171,2011年为11025家,与2000年的2430家相比,翻了4倍多。企业从业人数也远远超过200万人。

随着汽车跨国大公司全部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电装、江森、李尔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来华投资,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在华设立了13家独资和合资企业、1个技术中心和一家培训中心,总投资4亿多美元,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近5亿美元,产品三分之一出口;博世公司,建立了覆盖全中国的规模化零部件分销网,拥有150多家售后维修服务站;伟世通公司在中国成立了5家合资企业,生产汽车内外饰件、电子、电器等汽车零部件;日本电装公司在天津、烟台、重庆等地开设了多家独资、合资企业。

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由于受经济环境及地域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地域差别。从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大型企业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企业数量占到总统计数的50%以上,其次为华中地区。图15是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分布图。

2011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分布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长三角工业产值所占份额最大,达到33.4%,其次是东北,达到11.4%,东北地区约占9.6%的份额,其余45.7%则散布于全国其他地区。

2001—2011年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20155亿元,比2001年的1365亿元增加了14倍。预计,未来5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继续增加,年增长率维持在30%左右。利用预测趋势分析法可知,2012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的产值将达到26619亿元,2015年、2016年将分别为59059亿元和77824亿元。

2001-2011年11年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的消费市场情况良好。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年平均销售增长28.9%。根据预测趋势线分析法,2012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品的销售产值将分别达到23457亿元。2015年该行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50193亿元,2016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攀升,达到64595亿元。据预测,未来5到10年间,中国汽车年生产量将会继续稳健增长。而由于车型升级的因素,必然为配套零部件市场带来超过一倍以上的产值。

二、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外资垄断亟待突破

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2011年的销售额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六大生产区域、两万多家企业的规模,但是大而不强。在国内市场中,有外资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75%以上,并且控制了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而我国内资零部件企业受制于人,散、弱、低的状态令人堪忧。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是从合资整车起步,因此围绕欧、美、日、韩这些外资企业为主导分别形成零部件供应链。如美系车在中国的供应商全部是外资企业;欧系车在中国的供应商88.9%是外资企业;日系车这一比例为88.5%;韩系车供应链几乎不向中国内资企业开放。自主品牌车系的发展虽带动了内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但所选择的供应商52.8%有外资背景。因此,内资零部件企业难以和国内整车企业形成持续稳定的产品衔接关系,也难以形成系统、总成、附件、零件之间的产业链关系。

目前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对核心技术掌握甚少,比如发动机管理系统、动力匹配系统、安全电控系统、燃油喷射系统几乎被跨国公司垄断,自动变速器也由少数跨国公司主导。多数企业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零部件企业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仅会导致巨大市场和利润的流失,也会导致整车发展依赖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局面愈演愈烈。要扭转国内整、零企业各自为战的观念,增强协同发展的意识,以获得本土市场发展主动权为首要目标,重塑产业发展模式。为此,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新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和机制。首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产业组织的协调职能,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做出系统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技术开发的优先顺序、产业整合方向等。其次,要调整和完善现行汽车产业政策。从单纯整车优先转向整零并重、统筹发展;从注重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转向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