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色彩
欧龙腾
摘要:本文通过对莫奈作品的赏析,解读莫奈的绘画色彩。
莫奈喜欢户外写生,了解大自然,并努力研究和捕捉瞬间光影变化,并由此创作出许多表现流逝时光的系列作品,使他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开创出别于传统的绘画色彩理论。
关键词:莫奈;印象派;色彩;
一、印象派大师——莫奈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年)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杂货商之家,自小便展现出浓厚的绘画兴趣。
最早发现这位天才的是勒阿弗尔的风景画家布丹,此后,他们亦师亦友。
1862-1864年之间,他在巴黎结识了雷诺阿,薛斯利和巴吉尔。
这些同道知己经常结伴到枫丹白露森林作画。
在那,他又结识了杜比尼和巴比松画家们。
在同一年,他又结识了马奈,这使得马奈在1863年后的一段时间的作品风格几乎收到莫奈的影响。
在1874印象派的首次画展,莫奈的习作《日出·印象》震撼画坛,并直接促成了印象派名称的由来。
绘画是莫奈的生活的主题,他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的领袖,是一位花园与水的诗人。
他的一生致力于研究空气氛围中的变幻及由此产生的色彩感受,并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捕捉刹那间的印象,并将瞬间的美妙光影定格在画
面上,对他来说,“光线是绘画的主宰”,而他则是光的画家。
二、印象主义产生的背景——光学、社会的审美需求
印象主义的兴起,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没落,代表着文艺界新旧思想的交替,这是文艺界发展的必然产物。
实际上早在19世纪思想科学思想的浸润下的文艺界,写实主义自1850年兴起,便有取代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势。
这是对过去贵族艺术那种无病呻吟的浪漫获伤感潮流的一种反动。
在当时代表着新观念的写实主义思想潮流的强大号召力下,莫奈同雷诺阿,薛斯利和巴吉尔等人毅然选择了追随欧仁·布丹和约翰·巴托尔德·琼格金德在1850-1860年开创的道路,坚持去户外照景写生,选择拜大自然为师,观察光影的色彩变化。
与此同时,印象主义画家们也主义吸取当时科学上的光学理论,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在不同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受不同光的支配,对象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色彩变化。
他们通过写生,发现过去长期不被重视的色彩现象,从而在绘画色彩上引起重大的革命。
例如在夕阳下,白色的衣服会变成橘红色,而绿色的草地则会变成红色,这是一个阳光作用下的色彩世界。
三、莫奈的色彩
莫奈善于捕捉光的瞬间,他的世界是没有黑色的,在他的画作中使用的是近乎纯白色调(将白色混入纯色)的技法,一扫室内画作中往昔那种暗淡愕然的感觉。
他的一生都在研究空气氛围
中空气变幻以及由此产生的色彩变化。
并尝试通过系列的创作表现流逝的时光。
诗人雪莱曾对他做过这样的比喻,“他清澈而优雅的眼神,在眺望蔚蓝的天空时,会把它当成是和我们生命同等的色彩去观察”,对他来说,“光线是绘画的主宰”,而他则是光的画家。
1、色彩观念的创造性
莫奈在视觉观察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他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联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现象,从而找到最适于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从其它绘画因素中提取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比如《阿尔让特伊的游船》,《阿尔让特伊的大桥》,《河畔》等在阿尔让特伊所画的一系列做品。
这些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巧妙地把物体、水和空气营造为一种美妙动人的景象,远景、中景、近景浑然一体,而在画境中仿佛透出空气流动的感觉,紫色、黄色、蔚蓝等不同的色调相互交织一起,营造出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
在莫奈的世界里是没有黑色的,经过长期的户外写生研究,特别是绘画雪景的感受中,他毅然舍弃了传统绘画观念中,暗部常用的黑色或深褐色。
而选择了相信自己的眼睛,遵循光的反射原理,采用冷暖对比色的画法,创造出响亮的画面效果。
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被世人公认为是莫奈最卓绝的作品,这幅把“不可能画的出来的空气美”差不多都画出来了。
虽然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眼疾的缘故,而经常暴躁的划破画布,但他的
热情依然支持着他完成了这幅巨作。
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
他的朋友塞尚曾评价说“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啊,那是一只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2、色彩语言的表现性
绘画不同于摄影,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属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用特有的表现手法经过画家的视觉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莫奈作品中的光线,就像雾气般,弥漫着人和物的边际,把它们置身与空气中,融化为雾气,形成一小点一小点的色彩笔触。
事实上,这是一种夸张,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人和物背景之间的分界线条是看不见的,但这一切并不影响它们的存在感,反而更能自然地与四周的环境融为一体。
莫奈曾说过:“当你到户外作画时,你应尽量忘记面前有什么东西,例如一棵树,一座房子,一片天地等。
你只需看到这里有一小片蓝色,一块椭圆形的粉红,还有一条黄色。
你可以按照你所看到的实际色彩和形态作画,直到眼前景色所给予你那种纯朴的印象全部被表现出来”。
例如系列作品《浮翁大教堂》,画面中的房屋完全没有清晰的轮廓线,暗部则注意到环境中反射光线的刻画,形状和色彩的彼此融合,使画面达到和谐的感觉,并充分的表现出不同时间段的色彩变化。
此时,可以说色彩的真正意蕴,
已融入了莫奈的作品中。
3、色彩变幻的瞬息性
莫奈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此,直接的描绘自然,把瞬息间的美妙光影变成永恒的画面,他把所有的社会和文学性质的外在因素彻底排斥在外,置身与大自然中,捕捉阳光与空气的真实感觉,追求瞬间的自然效果,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莫奈完全遵循自己的感觉作画,不在于现实物体的固有色,将自己视觉中的真实和所见画下来,他通过视觉混合和色彩分割来实现色彩的响亮,并乐于去研究不同时间段的色彩变化,正像他本人所说的,“在白天中的不同钟点研究同一主题,并且记录下光的效果,看看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光是如何明显地改变建筑物的外观和色彩的,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很重要”。
其中的系列代表作品如《浮翁大教堂》、《滑铁户桥》、《白杨木》和《麦草堆》等。
由于无法清晰地捕捉到物象瞬间的光影成形和感知对象的每个细部,而只能获得某总体的印象,因此,莫奈采用了短小的笔触来再现光的颤动。
而聚集在一起的短小笔触画出来的画面则充盈着某种律动,期间重要的并不是细部,而是总体所表现出来的瞬间氛围。
4、色彩的真实性与情感表达
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绘画技巧,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
莫奈一生都是以画风景为主,他迷恋于大自然,追求光的色彩,特别是喜欢画水,甚至有
着“水上拉斐尔”之美称。
莫奈对水的感情,包含在水的许多形式中,例如雾的湿润、水气的散发、冰的坚硬,都曾在他的绘画中表现。
比如《印象·日出》就是一幅光与色的杰作。
画面中除了一轮红日外,没有任何一个清晰的形象,只有模糊的小艇和波影。
画中的色彩虽然简略,主要是蓝色和橘红,且用笔也比较随意自由。
但当观者站远看时,那画面上的小笔触和分割的色彩便会形成漂亮的和谐的灰色调子。
从而再现晨曦阳光跃动的韵律感。
那种似有似无的意境才是画家视觉上的真实印象。
也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观者便能从这色调中体验和感受到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情感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参考文献:
[1]吴荽如.世界名画与巨匠8,莫奈–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1
[2]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莫奈–河北教育出版社
[3]王勇才.印象派与东亚美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
[4]宋玉成.外国美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
[5]佟景韩、余丁、鹿镭.欧洲19世纪美术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隋丞.阅读视觉经典–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6
[7]董强.西方绘画流派欣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