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梳理

1.四种种间关系辨析

(1)寄生与互利共生,看对一方有利还是双方有利。

(2)竞争与捕食,看最后结果,若一种生物死亡灭绝则为竞争。

(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数量先增加的为被捕食者。

2.群落的两种结构

易错提醒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4.几种调查方法的比较

考向一生物的种间关系辨析

7.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

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

答案D

解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所以该牧场的群落包括牧场内所有的生物,A项错误;该实验要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所以牧草的生长状况属于无关变量,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B项错误;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即“不去除牧草B、有隔离网”组与“去除牧草B、有隔离网”组的样方内牧草A的相对数量相同,两组对照说明竞争对牧草A存活没有影响,C项错误;据图可知,“去除牧草B、无隔离网”组样方内牧草A的相对数量明显多于“不去除牧草B、无隔离网”组,说明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使牧草A的相对数量增加,D项正确。

8.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灭绝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灭绝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答案C

解析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故可排除D项;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2有灭绝的危险,C项正确。

考向二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分析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错误。

10.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20 km2,A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748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A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A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头/km2;当A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头/km2时,其种群λ=1。

(2)影响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填两项)等,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________(填“较强”或“较弱”)等,在调查该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方法为______________,统计方法为________或________。

答案(1)2.5 3.4(2)光照、水分较强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解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A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20=2.5(头/km2);λ表示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λ=1,说明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会维持相对稳定,此时A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748÷220=3.4(头/km2)。

(2)影响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光照、水分等;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该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为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考向三群落演替过程的分析

11.(2019·广西梧州2月联考)利用鸭的杂食特性,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

(1)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位下降,而尾鳃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还发现稻鸭区水稻的根系明显比常规区的发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答案(1)样方法(2)多足摇蚊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3)鸭的活动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或鸭的活动疏松了土壤,增大了空气的流动性)(4)次生

解析(1)圆田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故获得实验数据可通过样方法取样。

(2)据图中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多足摇蚊数量减少,而尾鳃蚓数量增多,故多足摇蚊在群落中优势地位下降,尾鳃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稻鸭共作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

(3)科研人员还发现稻鸭区水稻的根系明显比常规区的发达,原因是鸭的活动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疏松了土壤等,能促进根的生长。

(4)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