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实证主义代表人物

实证主义代表人物

• “作为持久而忘我努力的这种研究,强 把大自然塞进由专业教育所提供的概 念箱子里” • 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 不是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对于范式指 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 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 的团体入手
• 范式是“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 1、符号概括:x,y,z 2、共同承诺的信念: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 能 3、价值:预言应该是精确的,定量预言比定 性预言更受欢迎 4、范例:具体的问题解答,自由落体运动, 相似性,意会知识 范式的不可通约性
提问:Philosophical study 是“研究”吗?
这些说法反映了对“研究”的什么理解?
1、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 ——孔德 2、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作事物来看待。 ——涂尔干 3、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 行解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 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韦伯 4、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 ——狄尔泰 5、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 要改变世界。 ——马克思 6、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 ——勒温
如下研究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
1、教师的性别与其职业选择是什么关系?
2、这些教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的? 3、教师的学历与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 4、对这些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对他们意 味着什么? 5、在他们看来,当教师与个人的人生目标之 间是什么关系? 6、这些教师为什么要选择当教师?
3、批判理论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男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的教师尝试着每天至少对每一位男生至少表 扬一次。
有的教师定期对男生进行家访,与他们的父 母交谈。
有的教师鼓励男生的父亲更经常地到学校来 参加活动。 有的教师邀请体育明星到学校来与男生交谈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第一范式: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实证观察的基础之上,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取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可重复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反对主观假设和信念的干扰。

2.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康德、波普尔等,他们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事实观察之上,强调理论的测试和修正,以验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

实证主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客观事实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理论、观念和假设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多样,难以仅仅依靠客观观察和实验来完全解释。

第二范式:解释主义1.解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的内在意义和规律,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2.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等,他们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释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解释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和普遍规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解释主义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偏见和误导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三范式:批判理论1.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对科学方法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对权力、压制、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挑战和改变。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 法兰克福学派以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
以及马克思的批判和革命学说为基础,以分析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目标,将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内在固有局限和不合理性作为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学术观点上,它们与实证主义势不两立,并进 行了激烈的论战。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纯经验性和 数量化方法,拒绝“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 涉”,坚信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倡导批 判性的社会理论及其改造社会的作用,认为科学 的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而是解决“应该是 什么”的问题。批判理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和苏 联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形式表现出狭隘的和非 人性化的“技术理性”,颠覆了启蒙理性的理想。 因此,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成为 其根本的职责。
⑤主张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强调的个体是有意义 行为唯一承担者,社会结构只不过是个体行动和 活动的副产物或结果,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社 会整体概念可以还原为个体的行动。个体依据特 定情境中的其他个体的预期行为来指导其行动, 由此创造了社会情境。
⑵结构功能主义:又称社会系统理论,孔德 和斯宾塞是基奠基者,涂尔干尤其是帕森 斯是其系统化的主要建构者。20世纪50年代 曾经取得过统治地位。结构功能主义基本 立场是,社会系统像其他的有机体一样, 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社会各组成 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整体发 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⑶冲突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科 塞尔、米尔斯文、德国的多伦多夫等开始 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精确性进行怀 疑和批判,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西美尔等人的有关冲突论思想,强 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 变迁,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之后 立即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范式之一。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思维、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子学科。

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遵循一定的研究范式。

一、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具体的个别例子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或原理。

研究者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证和分析,将个别案例归纳为一般规律,从而推导出结论。

例如,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和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推论出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

演绎法则是从一般的原则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研究者建立一个逻辑上严密的理论框架,然后根据该理论框架,通过推理和假设得出特定问题的解答。

例如,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分析特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和描述,通过观察、访谈、文字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分析质性数据,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动机和过程。

定性研究常用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

例如,人类学家通过对特定文化群体的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

定量研究注重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量化和概括社会现象,以获取较为客观的结论。

研究者通常运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模型等方法,收集和分析量化数据,从而进行量化测量和描述人类行为的分布、关联和趋势。

经济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常使用定量研究方法。

例如,经济学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行为和经济增长进行量化研究。

三、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理论构建是在大量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以解释和预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律和机制。

理论构建不仅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指导实证研究的基石。

例如,社会学家构建社会交往理论,解释社会关系和互动的规律。

实证研究是基于理论假设或研究问题,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理论预测或检验研究问题。

研究者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统计工具,利用样本或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即某种学术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有与前人 不同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有一套收集资料的方式,有一套完整的 研究模式或框架,有共同的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论。例 如,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以功能作为自己 的研究视角,围绕文化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以共时性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民族志田野调查作为收集 资料的主要方法,与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人类学界把功能学派形成之后的人类学称为“现代人类学” ,而把之前的人类学称为“古典人类学”。
一、范式的概念与特征
(一)范式的概念。 什么是范式?范式一般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 研究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书中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选 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科学实际实践的公认范例——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 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 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本学科学者们 认可的一组理论、假说、原则和研究方法的总和。
二是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由拉德克利夫-布朗创建。他的理论是从 “结构”的角度研究功能,认为功能就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相 互调和相互作用,各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器官,在维护社会整体 持续、稳定、正常运转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其方法是“社会结 构分析法”,关注社会整体如何运行,注重分析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 习俗在维护社会整体均衡运行中的作用。
二是“独立发明说” ,认为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 “独立发明”的,因为人类的心理一致,物质环境也大同小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 由简而繁、独自发展而来的。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资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资料

2.2把价值放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野中
第一, 这一价值判断的目的是什么 。 第二, 这一判断得以成立的前设是什么。 第三,如果这一判断是事实 ,则其暗示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 第四,提出这一判断的为何人。 第五,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第六, 这一判断如何得以流行。 第七, 要对这一价值判断作出价值判断, 我们还应知道些什么。
第二部分 人文社会问题的研究者应具备怎样的研究意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树立一种人文社会科 学的研究意识 。
这种研究意识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问题意识 学理意识 方法意识
一、问题意识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学术逻 辑: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
学科逻辑是一种演绎的逻辑。 问题逻辑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就是从收集和归纳社会实践 中发生的问题出发 ,讨论本学科应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由 问题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 两种逻辑的不同点:前者以学科为本位 ,强调学科的规范 性 , 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 而后者则是以问题为本位 , 强调 具体问题的解决, 关注选择和行动
(二)研究方法的内涵
它是研究者由已知的此岸达到未知的彼岸而必须经 过的一座桥梁 ,是研究者的一种表达的可能性 。
(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极为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自身存在 ,是活生生的常人生 活世界和意义世界, 他们的命运、处境 。就此而言 ,社 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既要认真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但又 不应是简单的、 不加分析的套用 。
(二)以教育学为例讲述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化之路 1.教育学作为学科的产生 外国:
德国哲学家康德( 1724 —1804) ,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 教育学讲座 ,把教育学这门学科引入了大学的讲堂。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的基础是经验 归纳,科学的任务在于从经验上验证或作出预测, 因而强调经验操作研究。 ④坚持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工 作中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避免个人思想或偏好的 介入。在整个发现事实的过程中,观察者和研究 工具都是中立的或者被控制的,不让个人感情或 社会价值观对研究的问题、结果或分析产生影响。 ⑤主张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强调的个体是有意义 行为唯一承担者,社会结构只不过是个体行动和 活动的副产物或结果,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社 会整体概念可以还原为个体的行动。个体依据特 定情境中的其他个体的预期行为来指导其行动, 由此创造了社会情境。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1、什么是范式 • 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 架,它不仅形塑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 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人很难逃脱某种范式去 看世界,不同的范式为人们提供看世界的不同视 角。因此,具有不同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社会 现象甚至复杂的自然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 马克思与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在马克思看来,人口的中心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 制和阶级斗争问题,而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的 中心问题是人口过剩的问题。
• 2、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 ⑴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源于社会学创始人
孔德。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 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学科性质上本质上 是一致,都是寻找和建立普遍规律。 ②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原则。认为研究只 要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或研究程序,即可 获得经验世界的知识,因此强调,知识的 逻辑性和系统性。表述经验世界的科学语 言是统一的,科学家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 察来建立规律性的关系。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 的价值观和范式 吴育林
一、客观性与价值观 • 客观性和价值观是两个相伴相生的概念。客观性 主要是指不受人们主观影响的内容,通常以形容 词形式出现,比如客观的想法、客观的信念、客 观的知识等。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判断,经常以 “应该”形式或好不好出现,如不应该那样对待 他,这件事应该这样处理,这样做不好等。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的优缺点
优点
批判理论范式强调对既有理论和观念的 反思和质疑,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和提 出新的观点;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和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 象。
VS
缺点
批判理论范式过于强调对既有理论和观念 的批判和反思,可能导致忽视一些有价值 的理论和观点;同时,该范式在实践中可 能面临操作困难和验证难题。
深度访谈法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的 访谈,以探讨被研究者的经验、感受、信念 和态度等。这种方法有助于获取被研究者的 内心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 解和解释。
建构主义范式的优缺点
优点
重视个体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关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知识构建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对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 由,以及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束缚。
批判性思维方法
01
反思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强调对既有观念、理 论和假设进行反思和质疑,以发 现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分析性思维
02
03
创新性思维
分析性思维要求对问题进行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内在的 逻辑关系和本质特征。
归纳-解释方法
归纳推理
解释主义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 的理论或解释。
解释性理解
解释主义强调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以揭 示其背后的意义。
语境敏感性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意义与其所处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因此研 究者需要关注现象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具有综合性,它涉 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 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研究 能力。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20
复习与预习
复习功能论和冲突论范式的基本内容 预习社会调查 查阅文献: (1)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李友

梅:江 苏 社 会 科 学,2003年第6 期

(2)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 —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张 磊:社
会学研究,2005.6
21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
是一个真实的、制约着 个人的独立存在物,一 个社会事实只能用另外 一个社会事解释,而不 能用个人的行为或心理 来解释
5
社会学基本范式
推荐阅读: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唯实论


唯名论

结构主义 功能主义 社会冲突论

符号互动论 常人方法学 拟剧论 社会交换论
18
科塞的社会冲突论

基本假设:社会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不均衡导致冲 突,冲突能够导致系统暂时的再整合,提高系统结 构弹性,提升系统解决不平衡的能力
19
科塞的社会冲突命题



冲突的原因:疏导不满的渠道不足,社会流动不畅,统治者 自我约束失败,对被统治者的约束失败 冲突的暴力性:冲突涉及核心价值,冲突群体之间功能依赖 性较低 冲突的持续与冲突目标、冲突各方的组织集中度等相关 冲突之于群体的功能:划清界限、决策集中化、形成内部压 制 冲突之于社会的功能:创新、释放、强化调节规范、提高问 题意识、提高系统协作
8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沿袭功能主义传统,提出一个系统的存在应该具备 四个基本功能: 适应: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分配 目标达成:在系统内建立目标次序级别并调动资源 以实现这些目标 整合功能:指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维持一定的和谐 潜在模式维持:指系统必须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动 机,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 程,以维护和复制原有模式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范式是一种共同的认知框架,它对研究者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过程起到了指导作用。

首先,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主题和问题。

范式规定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这些基本元素构成了研究的框架,使研究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研究领域。

其次,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设计研究方案。

范式规定了研究方法和技术,使研究者能够有效地采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推动研究的进展。

最后,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和解释研究结果。

范式规定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让研究者能够从相关理论和经验中解释和评估自己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认知框架,还能够指导研究的思考方式、研究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结果的评估和解释。

- 1 -。

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是指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论和理论框架。

它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范式,例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这些范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变化。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构成的。

符号互动主义则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角色和意义的交流。

除了上述范式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范式,例如制度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每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应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范式和方法。

在实际研究中,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 1 -。

社会科学研究里的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探讨

社会科学研究里的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探讨

社会科学研究里的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探讨在社会科学的广袤领域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犹如两条并行的轨道,各自引领着研究者们探索社会现象的奥秘。

这两种研究范式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也都为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

它认为社会现象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和验证。

实证主义者倾向于运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如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以获取客观、可重复的数据。

他们追求的是对社会现象的一般性描述和预测,试图发现普遍适用的规律和模式。

以研究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为例,实证主义研究者可能会收集大量个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他们关注的是数据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揭示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一般性规律。

相比之下,解释主义则更加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和理解。

它认为社会世界是由人类的主观意义和互动构建而成的,不能简单地用客观的规律来概括。

解释主义者通常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案例研究等,以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对社会现象的主观感受和解释。

还是以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为例,解释主义研究者可能会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或家庭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教育的看法、选择教育的动机以及教育在他们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他们关注的是个体的独特经历和意义赋予,试图从微观层面上理解教育与收入之间复杂的关系。

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其严谨性和客观性。

通过量化的方法,能够在大规模的数据中发现趋势和模式,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干预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往往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人类行为过度简化为可测量的变量,可能会丢失一些重要的细节和情境信息。

解释主义则能够弥补实证主义的不足。

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意义构建,能够更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method),特别是问卷调查方法(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 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
实证社会研究客观验证逻辑的 三个假设
语句的真假值取决于该语句和该语句所描 述的外在世界是否吻合,即“真理符合论”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 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
二、学科类型与研究取向
自然科学:自然事实 社会科学:社会事实 人文科学:心灵事实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 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
三、社会研究方法的类型与取向
实证主义(positivism) 人文主义
–诠释社会科学(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ISS)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 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
实证主义的基本论点
研究的目的 –承认社会规律的存在 –社会研究的目的是确立客观的社会规律 验证逻辑(logic of justification) –“价值中立” –客观检验 研究准则或方法技巧 –量化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外在世界的现象是独立与人的存在而存在 的,即“简单实在论”(simple realism)。
人的感官所感觉的事物是相同的,感官是 客观的或起码是“互为主观”的。( objectivity or intersubjectivity of senseperception)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论流派与研究路 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 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

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共46页PPT

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共46页PPT

▪ 发现或建立一个情境中的二个或多个变 量间所存在的关系或关联。
▪ ex.
• 广告活动对销售产品具有什么影响? • 压力与突发性心脏病的关系? • 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 • 七天连假与旅游人次的关系? • ……
19.07.2021
22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 澄清一个情境或现象中二个变量为什么或如何具有关系? (Why and How)
▪ 研究目的
• 描述情境、现象、问题或事件
▪ 研究资料收集
• 变量透过名义尺度或次序尺度測量
▪ 资料分析
• 主要了解情境、现象、或问题的变化,并非将其数量化
19.07.2021
26
质性研究的主要兴趣
➢ 惯常社会行动(及其形态) ➢ 行动者的主观经验 ➢ 影响行动和经验的条件(外在,内在) ➢ 行动者与结构的互动关系:结构二重性
19.07.2021
32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研究的区别
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差异:

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
个性事件、难以模拟、难以控
制、复杂性、难以简单化、难
以量化、认识对象反作用等,
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
取更多的样本,而且难以作出
准确的长期预测,研究结果的
推广范围小。
▪ 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 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 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 境等因素。
研究方法
问访观调统 卷谈察查计
Method vs Methodology
▪ 方法(Method) • 收集资料的工具或研究技巧
▪ 方法论(Methodology)
• 研究过程所秉持的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