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术语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术语解析
于某一构造带全部或局部活动达到相当激烈程度,导致地壳岩石断裂或原有断裂发生错动而引起。资料表明,我国80%的破坏性地震同活动断裂,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有关。
在有关地震报道及文献中,常有这几个术语重现率很高:新构造、挽近构造、活动构造、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它们的具体定义是什?有何关联?笔者系统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94、GB 50021-2001、GB 50021-2009),查阅了《岩土工程术语标准》(GB/T 5027-98)、《地质大辞典》(地质出版社,2005)等资料,对上述术语进行了粗略的梳理与归纳,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构造
新构造(neotectonics): 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新构造的最主要特点:不仅表现于岩石/层的变动,而且直接表现于地形态上,如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和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现代地裂、活动断块、构造地和地变形、近代火山活动、近代地震活动、地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和地震错等。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s movement): 由挽近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舒尔茨指造成现代地势基本特点的构造作用。尼可拉也夫认为这个运动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和节奏性,其最普通的表现形式是振荡,即造运动。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关于新构造运动出现的时间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有下列几种意见:①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初;②第
四纪时期;③晚第三纪到现代;④时间不应给予限制,只要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征的构造作用就是新构造运动。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23Ma—现代)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比较认可的是,新构造运动出现最剧烈的时间是在晚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由此观之,“新构造”强调“新”,突出的是构造在地演化上的意义。因其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密切相关,新构造的研究意义显而易见。
挽近构造
挽近地壳运动(crustmovement):1955年由李四光提出的名词。认为在地质记不完全的地区,要确定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及其持续的时间,往往有很大的困难,任意作主观的断定难免铸成错误、引起混乱。因此,概括地标示时期的名词,是有一定效用的。李四光还提出近古(eoid)——泛指古近纪-新近纪地壳运动时期、中古(mesoid)——泛指中生代-古近纪地壳运动时期、上古(palaeoid)——泛指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时期及太古(archaeoid)——泛指古生代早期及更古老地壳运动时期等,现已很少使用。挽近(neoid)一词与前苏联学者所倡导的新构造运动,在时间的含义上,大致近似,一般指第四纪以来(有时自新第三纪以来)地壳运动的时期。“挽近”是相对概念,用于“论及活动构造体系”时,概括地标示“地质记不完全的地区”的“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及其持续的时间”。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层鉴定清楚的地区,则可使用更确切的名词。
活动构造
活动构造(active tectonics,active structures):挽近地质时期有过活动、今后可能继续再活动的构造。对于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限,大致分为:①第四纪以来;②晚第四纪以来(约50万年以来);③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晚期(一般用10万年或3万年)以来;④全新世(1万年)以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定为1万年以来。中国学者邓起东院士给“活动构造”以定量的概念: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距今10万~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还在活动,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邓起东, 1996, 2002)。活动构造研究主要通过对地质、地现象、大地形变测量(包括垂直的与水平的)、定点地壳形变动态观测、地震活动性监测、地壳应力状况,以及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等方面来探讨其活动状况和形成机制,对地震预报、工程稳定性等实际问题及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地学理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板块边缘地带、裂谷带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地区;对板块内部的现代活动及应力场状况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地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研究是最活跃的课题。活动构造与新构造在含义上有所不同:新构造通常指晚第三纪以来形成的地质构造。由于第三纪晚期的地壳运动比起第四纪来要强烈而广泛,因而新构造比活动构造要明显和多见。简而言之,活动构造是至今活动着的地质构造,强调的是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在工程应用上的意义。
活动断裂
活动断裂(active fault): 又称活断层。是第四纪以来(或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至今仍在活动的断层,是距今10万年以来(或3万年以来)有
充分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裂在全球广泛分布,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地球仍是一个活动的星球。活动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相对缓慢错动的构造蠕动;一是以地震方式或集中释放积累的弹性应变而产生的突然滑动。这两种方式在不同活断层上或其不同段落可以兼而有之。有时这两种方式按时间段交替出现。我国活动断裂的格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国强震的分布,主要活动断裂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板块边界断裂,如外喜马拉雅断裂和台湾的大纵谷断裂;②众多的板内块体边界断裂;③活动块体内部的活动断裂。我国昆仑山(北坡)- 阿尔金山断裂即为活动断裂,其规模可与世界上著名的活动断裂,如圣安德烈斯断层、安纳托利断层、阿尔卑斯断层、塔拉斯费尔干断层、菲律宾断层、日本中央构造线和裂谷断裂带等相比。关于活动断裂的涵义并无多大争议,但对活动断裂的时限仍存多种意见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在条文说明中作过如下归纳: ①新生代或新第三纪有过活动的断裂,即传统的新构造断裂。工程界已多不采用。②第四纪(20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该意见在地震地质界得到普遍应用。③中更世(17~70万年)有过活动的断裂,这是根据我国构造运动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在地震地质界与工程界已有采用。④晚更新世(1.0~15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水利水电工程界除了关注第四纪断裂外,特别重视晚更世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⑤全新世(1万年)以来活动过的断裂,由于是距今最近的地质时代,全新活动断裂对工程影响至关重大,其中发震断裂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活动断裂时限之定量化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