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点评

关键词:备课教学设计点评理念

说明:

这个《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是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老师2012年参加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时设计的,是他们这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悉,段老师在执教时基本也是按照这个设计来实施的(“拓展”环节在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实施),教学结束后,获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肯定,这一堂课也获得了省一等奖的第二名。

笔者认为,当前很多老师的课上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设计出了问题,也就是“脚本”不好,这种“不好”体现在方方面面,很难用几句话说完;而且因为没有案例做依托,说起来也是觉得挺抽象,老师们有时候也不一定完全理解。

在阅读了段老师的这个案例之后,总体感觉很好,符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要求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就对这个教学设计做了一些点评,供我们的老师参考,也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这是课文分析,不是意图。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这是对作者的心理的剖析和评价。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

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这才是设计意图,可惜少点了。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诵读”“一些”,具体,可测。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品味”,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

点评: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诵读和品味,两个等级);可测。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此环节多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

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引用名人对苏轼的评价来导入,增强了学生课堂听课的吸引力,而且简介明快,直奔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总共99个字,还要预习吗?此环节多余,删去。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流利”?要求高了,预习啊这是。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本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稚记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户、盖、步以及为乐、闲人、庭下的提示及时。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诵读,浅层次;为理解做铺垫,好。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好。有要求,并且具体。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据说,段老师的朗读水平很好,这个环节还是可以的。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听出”“心情”?注意词语搭配。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欣然”“愉悦”“学老师”,要求具体,好;配乐作用不大,建议删去。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古雅韵味”是什么味儿?过于抽象。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快乐能够“听出”?过渡还不错,承上启下,而且引用林语堂的话。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断引领学生朗读,每一次都有具体要求,这一点很好;而且要求由浅入深,由开始的“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到后来的领会作者的心情,由单个同学朗读到最后的齐读,层次井然。

效果:学生读出了文章的“意味”。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