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国民性”一词呈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国民在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犯与侮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
敢于挺身而出的“壮士”寥寥无几。
当时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分子与知识分子便提出了“国民性”——“国民性”个别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部的个性化特征绝对应而言,“国民性”存在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点。
从构造上看,国民性具备体系性,普通的讲,波及结构的多少个层面,即行动方法、文化和社会意理,思路客。
在我国,“国民性”中的来说包含三种:奴性,愚蠢麻痹,吃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实在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奴役。
《狂人日记》中写道:“素来如斯,便对么?”,“我打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细心看了深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而,“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凡人。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大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畸形的心志使其解脱奴性意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但凡愚弱国民,即便体魄如何健全,入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思的示众资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悲怯。
国民的愚弱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毕生崎岖悲伤,封建“四权”一直在残害着祥林嫂。
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容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处分她不守节。
这种痛楚使得祥林嫂求生不得,求逝世不能。
终极勤奋仁慈的祥林嫂在人们祝愿的欢喜氛围中,怀着无穷庞杂抵触的心境倒毙在漫天飞雪之中。
二是卑怯者的精力成功法,代表人物: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就否认本人是“虫”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举之时不躲不逃,耸耸肩膀等着挨打,本能够站着谈话他偏偏要跪着说……等等。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2007年第九期东南传播文/李正心从《呐喊》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内容提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改革中国社会是鲁迅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
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就成为我们解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鲁迅观国民性思考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革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其中,改造国民性是首要课题。
许多有识之士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去寻找原因,并且几乎都在思想、精神领域内提出救国济民的主张。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十分重视中国的思想革命,把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
据许寿裳回忆,早在日本留学初期,鲁迅就在思考以下三个相关的命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实际上,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在对这三个命题进行诠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小说14篇,在这里,我们通过《呐喊》中的几篇小说来分析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着重提到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那就是弃医从文。
他原本抱着救治苍生的思想到日本学医,企盼回国后能够救治无数像他父亲一样不幸患病的中国人,而就是在日本的医学课堂上,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他改变了初衷,起因是一次从幻灯片上他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个被日本人绑了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周围是“显出麻木神情”的一群充当看客的中国人。
这使他强烈地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于是他“弃医从文”,转而“提倡文艺运动”。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也明确指出,“呐喊”二字除了有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之意外,再就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作起小说来》)。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眼里的国民性
以前看不懂鲁迅,现在再看满眼泪花。
来源:的日志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
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
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 ,即一天一天的堕落 ,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
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
论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
张 的 顶点 。 其次 ,欺 软 怕 硬 。阿 Q有 一 种处 世 哲 学 是 “口呐 的他 就 骂 ,气 力小 的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论鲁 迅又J1国民 性 的研 究
解放 军炮兵 学院 王 莉莉
[摘 要]鲁迅在他 的短篇小说中,深刻揭露和批判 了旧 中国民众的主奴根性 、狭 隘散漫 、自欺欺人 、愚昧迷信等国民性 的弱 点,并且 剖析 了封建文化在其 中充 当的角色。他既研 究中国人的丑陋面 ,又清醒地 看到 了光 明面,他呼唤民众精神的觉醒和 解放 ,呼唤独 立 人格 的 出现 。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 主奴二 重性
己了。”他发现了中国是一个吃人 的宴席 ,更令人痛心 的是人们似乎都 视而不见 ,见怪不怪 。这里实际上隐藏着中国人 的生存环境 :“自己被别 人欺凌 ,但也 可以欺凌别人 ;自己被别人吃 ,但也 可以吃别人”,这就产
生 了极其 可怕 的后果 :不仅“使人们各 自分离 ,遂不 能再感到别人的痛 苦 ”,而且 “冈为 自己各有奴使别人 ,吃掉别人 的希望 ,便 也忘记 自己同 有被奴役吃掉的将来 ,即使 自己已经 正在被吃 ,也可 以在吃别人中得到
众 所 周 知 ,早 在 青 年 时 代 ,鲁 迅 就 开始 对 国 民 性 问 题 的 思 考 ,在 留 日期间 ,最理想 的人 性 ;(二)中 国 国 民性 中 最 缺 乏 的是 什 么 ;(三 )他 的 病 根 何 在 ” 循 着这 三个
变;另一方面见到比自己更弱的则 以强凌弱 ,变本加厉 的欺凌更弱小的 人 。在 《狂 人 日记》中鲁迅塑造 了一个患有迫 害狂症 的“狂人”,借他之 口,揭露封建礼教 的“吃人”本质。狂人所见 ,不仅古久先生 、赵贵翁 、大 哥之流在干着吃人 的勾 当,曾对妹妹 的死哭过不停 的妈妈也参与了对 妹妹的扼杀 ,“我未必无意之中 ,也吃了我妹妹 的几片 肉,现在轮到我 自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批评与启蒙——鲁迅是如何看待国民性的
性 ” 样呢 ? 怎 鲁迅 不仅 对 “ 民性 ” 进行 了理 性 的揭 国 露和批判 , 而且 还采 用 了 文学 的 手 法 , 通过 典 型 的 艺 术 形 象 的 塑 造 , “ 民 性 ” 象 把 国 形 实呀 ! 乙 己活 着 是 这 样 , 他 的死 自然 更 孔 对 没 人 去 关 心 了 , 怕 只 有 好 心 的 小 伙 计 还 恐 记 得他 。 时 至 今 日, 种 人 与 人之 间 的 冷 漠 , 这 缺 乏 人道 上 的怜 悯 和 同 情 的 情 况 仍 大 量 存 在 着 , 载 , 地 一 青 年 见 义 勇为 , 救 一 人 , 据 某 为
定 义 为 : 民 所 特 有 的 气 质 。 里 有 两 个 要 里 , 乙 己 只是 个 玩 物 , 个供 人 快 活 的 笑 国 这 孔 是 集 中 地 表 现 国 民愚 昧 、 知 、 无 落后 的是 多 祝 药 点 : 是 指 整体 , 一 二是 指 气 质 。 当然 , 同 国 不 料 ,自然 是 个 无 足 轻 重 的 人 。 么冷 酷 的 现 《 福 《 》。 家 其 国 民 所 具 有 的 气 质是 不 同 的 , 就 是 也 “ 国民 性 ” 不 一 样 的 。 么 , 国 的 “ 民 是 那 中 国
祝 福》 主题按过去的理解是揭露 了 的 封 建 礼 教 的 罪 恶 , 这 样 的 理解 , 林 嫂 应 按 祥 该 是 非 常 仇 视 和 痛 恨 封 建 礼 教 的 , 则 不 实 然 , 不但 不仇 视 和痛 恨 , 她 反而 自觉 或 不 自
觉 地 成 为 了 封 建 思 想 和 封 建 礼 教 的 卫 护 者 。 也 是 中 国 封 建 丰 义 历 时 数 千 年 而 长 这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
在他的文化批评中,他常常关注国民性这个话题。
他在《呐喊》一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深刻反思了中国国民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呐喊》中探讨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呐喊》中对中国国民性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性的思考。
他指出中国人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压迫下,形成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一切对外表现好,对内可能恶”。
这种伪装本质上是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鲁迅用“心怀害人之心,佩害人之刀”来形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暗示了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视。
他认为这种国民性格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遗传本性,“[中国人]短骨节而有法力,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出自《阿Q正传》)。
这个观点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度思考,他认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是源于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反映。
其次,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上。
鲁迅通过一系列的小说、散文描写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贪污、腐败、虚伪等,揭示了人们的养成方式与国民性的关系。
他认为这些社会现象往往是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形成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
他从道德层面出发,反思这些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并呼吁人们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变。
例如,《狂人日记》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疯人的内心独白,带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国民性格,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表现在他对文化传统的批判上。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的陈规陋习,这些陈规陋习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国民性格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具体地指出了孝道观念的负面影响,批判了儒家文化对个体意识的压抑,提出了“革命的孝道”等思想,提倡个体解放。
在《呐喊》中的《无常》一章中,他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犀利地揭示了娶给人们带来的束缚和痛苦,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和迫害给予了强烈批判。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改造国民性是什么意思
改造国民性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改造人民,使他们变得血性、有气质。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研究学界对他的评价,所以鲁迅先生是想通过文学、通过革命来改造国民的精神、思想,唤醒一个民族的血性。
在那个恐怖时代,或许鲁迅先生仅仅希望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学会呐喊和反抗,或许他成功了,革命取得了胜利。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2、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1922)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
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者,但却又绝得日见其光荣。
——《坟·论睁了眼看》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
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两地书·第一集(八)》(1925年)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国家,他们也未必为“家”设想。
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史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
我对于攻打这些病根的工作,倘有可为,现在还不想放手,但即使有效,也恐很迟,我自己看不见了。
——《两地书·第一集(十)》(1925)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国民性的研究
鲁迅国民性的研究内容摘要:鲁迅,我国的文学大师,他以文学为介质,批判性地反思传统,叩问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意图以“救心”唤醒、通达社会的整体性自觉,实现国民理想人格的重建。
本文从“国民性”概念、“国民性剖析”思想入手,探讨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吃人奴性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代表,被学术界认作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鲁迅小说有三十三篇,其中二十五篇是近现代题材,收集在《呐喊》、《彷徨》两个集子里。
内容主要是反封建——彻底地反封建,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社会。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的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由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
他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把传统的手法和外国的良规融合再造,创作出崭新的现代新小说,把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阶段。
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遵命文学”,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
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的为人生,先是与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后来又是与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是同他对历史的深邃观察,对现实的锐利透视、敏感的反映和严密的分析紧密相联的,这就使鲁迅的小说把握了重大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深度,熔铸了博大精深的作品内涵,真实反映了中国人们的愿望、要求和历史命运。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征。
从结构上看,国民性具有系统性,一般的讲,涉及结构的几个层面,即行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
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剖析”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严复、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从社会文化、人文意识等层面,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反省、批判,以革新国民人格、提高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鲁迅的思想影响力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着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
这篇文章旨在评析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显而易见。
他强调机械的知识技术,并且主张将实践和知识结合,发展国民素质。
他斥责父权思想侵蚀了近代中国国民的学识和价值观,提出以在务实和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卫生、教育和技术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国民的团结起足色的作用。
其次,鲁迅认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鲁迅指出,在国家制度变革中,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为前提。
他提出,要推动共和国主义的发展向前,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一个实行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社会体制,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此外,鲁迅还赞扬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不科学的文化是脆弱的,无法实现中国的发展”,以此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他提倡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技能,培养全民参与公共实践的意识,激发群众的创新能力。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国家自主发展目标。
他极力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和地缘政治,先后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虚伪扩张行径。
他主张在国内考虑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以及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他的思想强调了机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他提倡实践技能的发展,他鼓励国家自主发展,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教学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国民性的研究
内容摘要:鲁迅,我国的文学大师,他以文学为介质,批判性地反思传统,叩问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意图以“救心”唤醒、通达社会的整体性自觉,实现国民理想人格的重建。
本文从“国民性”概念、“国民性剖析”思想入手,探讨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吃人奴性看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代表,被学术界认作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鲁迅小说有三十三篇,其中二十五篇是近现代题材,收集在《呐喊》、《彷徨》两个集子里。
内容主要是反封建——彻底地反封建,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社会。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的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由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
他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把传统的手法和外国的良规融合再造,创作出崭新的现代新小说,把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阶段。
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遵命文学”,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
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的为人生,先是与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后来又是与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是同他对历史的深邃观察,对现实的锐利透视、敏感的反映和严密的分析紧密相联的,这就使鲁迅的小说把握了重大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深度,熔铸了博大精深的作品内涵,真实反映了中国人们的愿望、要求和历史命运。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征。
从结构上看,国民性具有系统性,一般的讲,涉及结构的几个层面,即行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
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剖析”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严复、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从社会文化、人文意识等层面,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反省、批判,以革新国民人格、提高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
他们沉痛地思考过关于国民精神中存在的瘤弊,以及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如何才一有可能提高的问题,这些无疑都是属于对“国民性”问题的一种探讨,鲁迅继承前人,并从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维度,对“国民性”做出了深刻剖析。
祖国危亡的现实、前代思想家与国外“国民性”思想的浸润、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等因子,促成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
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
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
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
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一一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将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
“艺术作品如果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提供现实生活发展的趋势、可能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富于智慧的,有助于真理的认识。
在大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可以达到统一。
”
鲁迅正是通过小说、杂文、散文等文学样式,从思想、文化等层面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的历史发展轨迹,启发、引导人们认识自身处境,反思国民性与民族危亡的关联,以求国民人格与民族精神趋向完善。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奴役。
“从来如此,便对么?”,“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此,“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常人。
“狂人”的狂放,是行为上对传统奴性群众的反叛;“狂人”的颠狂,是精神心理上对奴性的颠覆。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群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正常的心志使其摆脱奴性意识。
小说《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精神胜利法和“革命”理想,以及总是摆“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等。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本质是把现实的失败转化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这不等同于一般的心理安稳,他用攀附法讲自己的身份提高,用虚构法讲述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还有假设法,调包法等等,总之他是想尽一切方法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与自尊。
在阿Q身上确实有着革命的需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唯有革命才能翻身。
阿Q参加革命想追求的,就是要权,要钱,要女人。
那时的阿Q未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权就有一切”的思想还不是很明确,但他朦胧地懂得,参加革命就会有权,有权就八面威风,想杀谁就杀谁,有了权就会有钱,也会有女人。
他的“革命梦”是做得很甜美的。
但是,阿Q的革命存在着盲目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这样的革命还是在封建制度下进行的,对封建等级制度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所以阿Q到最后死了还是弄不出个所以然来。
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系列的“看/被看”的模式的小说,如《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
“看/ 被看”模式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看,只有一种人物关系,就是看别人和被别人看。
在“好奇”的看客看和被看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看客的麻木和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另一类看/被看的对立发生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也就是启蒙者/被启蒙者之间,进而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也就具有了一种象征。
“看客”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无是非”观。
虽然,“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然而又并非积极追求目标结果的行动之“为”。
而是消极、避退、独善其身的旁观行为。
道家主张的“无为”思想,以及“无是非”的相对主义是非观,为看客的“看”而不“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庸思想,也是其重要来源。
几千年的奴役统治,主子阶层凶狠残暴,为奴隶者就会有两种极端结果:或受到严厉打击与压制,就勇敢反抗;或
完全泯灭自我意识,失去自我人格,受制于主子。
前一种选择要付出血的代价;后一种又过于压抑窒息。
然而,“中国人也并非都走‘奴性十足’或‘敢于反抗’这两个极端,这时‘中庸之道’又发挥了作用”于是,“他们更多地选择了‘中性’的出路:做似乎万事与己无关的‘看客’。
”洲鲁迅曾多次提到,“中庸”在中国极有影响。
他说:“中国又是极爱中庸的国度”l例“中国是个最艺术的国家,最中庸的民族。
然而小百姓还要不满意,呜呼,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防“看客”是无法用“性善”、“性恶”含括的中性范畴。
这行为只是看,并不施行友善或“仁”于被看者;也不将“恶”施于被看者。
它不以行动作用于善恶、是非等道德判断。
本质上,它反映的是精神、思想深处的“无”,是意识与道德的缺失,而非人与人之间的融合。
“看客”的“看”是人与人的隔膜与分裂,是导致麻木、冷漠、苟全、自私等精神状态的根源。
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他本质上是一位思想家,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
在他那里,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
参考文献:①鲁迅《鲁迅选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②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阎晶明《鲁迅的文化视野》,昆仑出版社, 2001
④.张梦阳《悟性与奴性一一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