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谈“中庸之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庸之道练习
![中庸之道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cae3182482fb4daa48d4b90.png)
《<论语>选读》同步练习之《中庸之道》姓名班级二、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三、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民鲜.(xiǎn)久矣必也狂狷.乎(juān)B.恶称人之恶.(wù)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C.恶果敢而窒.(zhì)者恶徼.以为知者(jiāo)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jiē)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师也过,商也不及..,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狂者(比不上)狂者进取B.有所不行..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不可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C.恶居下流..直者(把…当作)..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D.恶果敢..(懂得道理)..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然则师愈.与(严重)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近)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近)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 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 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既不亲近哪个,也不冷淡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求和睦而允许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小人意见相同却不能和睦相处。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e4b4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1.png)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第一篇:《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3fe643af45b307e87197bf.png)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bd6e77a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f.png)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选修《论语》选读 14《中庸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选修《论语》选读 14《中庸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a2fdffdd36a32d737581fe.png)
《中庸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6分)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③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②,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
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注]①齐:通“斋”。
②饣壹而饣曷: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什么思想。
(2分)(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中庸。
席上肉虽然多,但不要比主食吃得多。
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可以了。
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论语·乡党》里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段话反映的是“中庸”的思想,体现了孔子折中、不走极端的处事原则。
(2)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矛盾”还是“不矛盾”,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
第一句,“批判‘耻恶衣恶食者’”,《论语·雍也》中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肯定颜回的“安贫乐道”;《论语·里仁》中说“士志于道”,“士”指的是“君子”,这是说君子应追求正道,这两处都是强调“道”。
第二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对饮食的重视强调的是“礼”。
(2)不矛盾。
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
湖北高考现代文强化阅读题及答案
![湖北高考现代文强化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ea8dddbed5b9f3f80f1cc8.png)
湖北高考现代文强化阅读题及答案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098a5f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8.png)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
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
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
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
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
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
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
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f4c06caef8941ea66e0582.png)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阅读专项练习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①,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注】①权:权变。
21.第一则和第二则材料都体现的教育方法。
(2分)2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
(4分)【分析】(2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材料之间的共同点,由共同点概括出答案。
(2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作答时要抓住关键句,理解其含义,然后归纳总结。
【解答】(21)材料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鼓励的教育方法。
材料二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
由此可见,材料一、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22)对材料一的理解抓住“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由此可见孔子让学生做事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对材料二的理解抓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这是恰到好处的教育;对材料三的理解抓住“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意思是“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是说“执中”还要懂得“变通”。
上述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庸”思想。
答案:(21)因材施教(22)儒家中庸思想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0c854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2.png)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
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
“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
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
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
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迎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散文(含答案)(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散文(含答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760d7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a.png)
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戏剧需要激情余秋雨戏剧需要激情。
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 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
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
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
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
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
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
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陕西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陕西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b31dd0a5e9856a57126086.png)
陕西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小题。
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
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
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
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
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
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
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
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
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
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来。
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
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
北京仁德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北京仁德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0d3b1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5.png)
北京仁德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
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
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
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
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
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
”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
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
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62351de009581b6ad9eb18.png)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①。
愉快时,它是敞开的;烦恼时,它就紧紧闭起。
②,人们才各自有了自己的秘密。
豁达的人,心灵之门打开的时间远比封闭的时间多;③,心灵之门闭着的时间远比开着的时间多。
2.下面是一幅保护生态环境的剪纸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二、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节目主持人在谈到时下人们的阅读状况时说到:“喜欢是和能力相关的,一个人能力有限,他能喜欢的东西也少。
在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力去喜欢之前,先要在不喜欢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很多人的现状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又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两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B.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主旨,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C.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那些名家的人生历程,使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D.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远瞻前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他们从你身边走过,②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③你还不引人注目。
而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④会看到你,⑤欣赏你。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d8a86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7.png)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总分值:150分建议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练习题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b87567b8f67c1cfad6b8e6.png)
《中庸之道》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参考:“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答题参考: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1。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课时作业测试题
![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课时作业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c5427ecf84b9d529ea7a16.png)
《中庸之道》课时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解析 A 项至:达到极点。
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D.⎩⎪⎨⎪⎧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解析 B 项均为代词,“……的人”。
A 项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表疑问。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D 项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解析 A 项中“莫”通“漠”。
B 项中“原”通“愿”。
C 项中“与”通“欤”。
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B )A .博.我以文B .孰能为之大.C.曾皙后.D.风.乎舞雩解析B项与题干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狂狷: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大:大司仪。
A项博:形容词用作动词,丰富。
C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D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余秋雨《君子中庸》阅读答案
![余秋雨《君子中庸》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96a0fbde80d4d8d05a4fba.png)
《君子中庸》阅读答案余秋雨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这就把中庸说成了最高道德。
中庸怎么会成为一种最高道德呢?主要原因,与文明的艰难历程有关。
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艰险的环境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运用过度之力。
面对荒昧,面对野蛮,面对邪恶,若不超常用力,怎么能够活下来?终于,活下来了,那又必定加倍地动用重力、暴力、武力进行自卫和惩罚。
既然一切都以超常的形态出现,当然又会引发更加超常的报复。
时间一长,以暴易暴,成了人类生活的第一规则,几乎谁也免不了。
连不少仁慈的宗教,也发动了一次次宗教战争。
强大、威武、雄蛮,变为多数权势者和庇荫者的人格企盼,也成为大家的生存方略。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敢承认,却又不能不承认,人类正由越演越烈的杀伐程序走向自毁自灭。
一切都起之于过度用力,又以道义的借口让那些过度之力走向了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现代命题,其实在遥远的古代已经是一个广泛渗透的意识形态。
明白了这么一个整体背景,我们也就明白,孔子为什么要把中庸思想说成是最高道德了。
他很明白,如果种种极端不受控制,人类的灾难必将无穷无尽;那么,靠什么来控制极端呢?一定不是另一种极端方式,而只能是中庸。
中庸思想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执”,是指执行和掌控,那也就是说,把两端掌控住了,只取用两端之间的“中”,才可能有利于万民。
这个“中”,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
这个支点不同于两端,却又照顾着两端,牵制着两端,使两端不要“悬崖滑落”。
因此,这个“中”,不仅避免了两端的祸害,而且也挽救了两端,所以成了最高道德。
孔子对这种思维的概括是四个字:“允执厥中。
”这里边的“厥”字,在古文中是代词,与“其”字同义,因此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成“允执其中”。
允,是指公允、实在。
连在一起,就是好好地执行中庸之道。
孔子坦陈,这个说法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而只是在复述古代尧帝对舜帝的嘱咐。
[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阅读答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阅读答案]中庸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11b5d86ddccda38366baf1a.png)
[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阅读答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阅读答案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阅读答案《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阅读材料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亦即按“中”的标准去做。
“中”是“恰到好处”,是一种“完善”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对它的偏离,因而都是不好的。
但那种将“中庸之道”当成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是一大误解,“中”并不是一把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标尺。
“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是一种真正的勿过勿不及的状态。
“中”又与“和” 有密切关系,东汉大儒郑玄对“中庸”解释道:“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中和”一词是指按“中”的标准去做就会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和谐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之道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
但德刑并用不是指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而是指德主刑辅,按儒家的观点看,德主刑辅恰恰是一种实质的“中”,而德刑并重是一种表面上的“中”,表面上的“中”并不合乎真正的“中庸之道”,而实质的“中”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
另外,中庸之道还表现为一种政治理想,或者说一种为政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儒家所谓“致中和”的境界。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达到了“中和”,不仅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而这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为政者的终极境界。
中庸之道适用于法律领域,则要求在立法上注意寻求各种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点,适当考虑民众的利益。
这就涉及到一个立法公正的问题。
当然,由于历史局限,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出入。
孔子有言“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则强调了刑罚公正问题,应该说,儒家的司法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谈“中庸之道”
余秋雨
关于“中庸之道”,该怎么理解呢?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一种制衡哲学。
人类,太容易走极端了。
能不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儒家的好处,就是相信这条路的存在。
即使一时找不到,它也存在。
这种信念,变成了一种信仰,因此,方法论也就变成了目的论。
实际上每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沾染极端主义思维。
极端主义的初级形态就是追求危言耸听的“痛快”,极端主义的高级形态就是争取成为站在悬崖峭壁上的“英雄”。
为什么是站在悬崖峭壁上的呢?因为这些人越要吸引观瞻,就要把对立面看得越大、越强,结果把自己脚下可踩踏的地方越逼越小。
我见过“文革”时期的造反派头头,以及某些族群分裂主义首领,几乎都是这样。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首领?因为提出的口号特别刺激。
特别刺激的口号一定是狭隘、苛刻、夸张的,那就成了“原教旨主义者”,或者说“基本教义派”。
他们容不得任何修正、宽容和妥协,并把修正、宽容、妥协看成是叛变。
这种思维,把满世界都看成是仇敌,那就只能把自己看成是无以立足的孤独者了。
不少人喜欢仰望这种形象,于是他们也就扮演起这种形象,到后来,让别人和自己都没法活。
中庸之道否定了这种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这些人,也解救了他们的所谓“仇敌”。
天下的活动空间很大,人类的生存方式很多,何必玩这种极端?极端主义认为,“离佛一尺即是魔”。
这种理论看似保护了佛的纯洁性,其实是孤立佛、限制佛,让佛失去了话语空间和行为自由,并对一尺之外的所有物象进行呵斥和打斗,那么佛也就不再是佛。
中庸之道正相反,认为“离魔一尺即是佛”,佛的世界无比广阔,一切人都能走向光明。
正因为这样,孔子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广的道德。
他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他由此进一步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也就是说,那些永远在玩弄极端概念、陈述刺激话语的“英雄”,基本上是小人。
这话,希望大家记住。
我为什么历来不与极端主义辩论?因为心中早有孔子的这个判断。
学习中庸之道,我建议大家多读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篇,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所记述的,很有价值。
我在这里忍不住要为大家读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我一直认为,中庸之道,是二十一世纪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学,可惜很难让外国人领会。
我还认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节选自《中华文化七十讲》,有删改)
17. 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
18. 文中“离佛一尺即是魔”“离魔一尺即是佛”的含义分别是什么?(6分)
19. 结合全文,说说“中庸之道”的特点。
(6分)
17. (6分)
首先提出年轻人可能沾染极端主义思维的看法(1分);
接着指出极端主义的两种形态(1分)并举例分析(1分)这种思维的产生原因(1分);
最后揭示这种思维的本质(1分)和危害(1分)。
(若层次划分明显混乱有误,即使答到关键词亦不得分;第二层分成两部分作答也可,第三层分成两部分作答也可,但总的不超过四层)
18. (6分)
“离佛一尺即是魔”,极端主义把自己比作“佛”,认为不合他们思想的就都是敌人,都是魔。
“离魔一尺即是佛”,中庸之道认为佛的境界很大,只要不走极端,大多数人都可以被解救,成为有“佛”性的人。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抄原文每点只给1分)
19.(6分)
答案:
(1)中庸之道是一种讲制衡(1分)的理论,是一种处世原则(1分);
(2)中庸之道反对极端主义(1分)的做法,主张所有人都可教化(1分);
(3)中庸之道讲究中和之美(1分),是一种高尚的道德(1分)。
评分细则:每点两个采分点。
“处世原则”可以表述成处世方法(文中第二段信息);
“反对极端主义”可以答成“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不极端等。
“可教化”可用原文“走向光明”;
“高尚的道德”可以用文中“最高、最广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