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鹿蹄草亚科(杜鹃花科)的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鹿蹄草亚科(杜鹃花科)的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鹿蹄草亚科(杜鹃花科)的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鹿蹄草亚科(杜鹃花科)的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介绍:鹿蹄草亚科属于杜鹃花科,包括了约260种植物。

目前,该
亚科的系统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于其物种多
样性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等方面缺乏深入的认知。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以及生物地理学的知识,探究鹿蹄草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起源、演化和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内容:
1. 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对鹿蹄草亚科内的不同物种进行系统分类学分析,并构建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
2. 基于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探讨鹿蹄草亚科的物种起源、演化和
分化等问题;
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鹿蹄草亚科的生物地理学特征,分
析其物种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特点;
4. 综合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知识,探讨鹿蹄草亚科物种多样性
的演化机制。

研究方法:
1. 根据鹿蹄草亚科内不同物种的形态和分布情况,采集样品并进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分析;
2. 利用系统发育学软件分析DNA序列差异,构建系统进化树,探究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起源演化等问题;
3.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鹿蹄草亚科物种分布数据库,并利
用地理信息数据对其物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4. 结合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结果,对物种多样性的起源、演化机制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预期结果:通过分子系统学分析、生物地理学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本研究有望揭示鹿蹄草亚科的物种多样性的起源、演化机制和分布
特征,为该亚科内物种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转基因植物新品杜鹃花含青蛙基因

转基因植物新品杜鹃花含青蛙基因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其安全性。
动物模型研究
将转基因杜鹃花喂食给动物,观察 动物的生理反应和健康状况,以评 估转基因杜鹃花的安全性。
长期观察研究
对转基因杜鹃花进行长期观察,监 测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以及其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安全性评估的结果
转基因杜鹃花的基因表达和蛋白 质表达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
异常。
在动物模型研究中,未发现转基 因杜鹃花对动物健康产生负面影
功能性基因
探索将其他生物的基因导入杜鹃花中 ,以实现新的性状或功能。
对转基因杜鹃花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法规监管
建议政府加强对转基因杜鹃花的法规监管,确保 其研发和应用符合相关规定。
公众认知
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减少对转基因杜 鹃花的误解和担忧。
科研合作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转基因 杜鹃花的研究和应用。
3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从最初的抗除 草剂和抗虫作物扩展到抗病、抗旱、耐盐碱、改 善品质等多个领域。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领域
农业领域
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逆性、降低农药使用 量等。
医药领域
生产药物、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治疗等。
工业领域
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等。
环境领域
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污染等。
02
观赏价值
转基因杜鹃花含有青蛙基 因,可能具有特殊的颜色 、形态或花型,提高观赏 价值。
转基因杜鹃花含青蛙基因的实验过程
选择目标基因
从青蛙体内提取具有促 进生长和抗逆性的基因

构建表达载体
将青蛙基因与植物表达 载体结合,构建成重组
质粒。
转化受体细胞

2024~2024年中国高山杜鹃研究现状文献统计分析

2024~2024年中国高山杜鹃研究现状文献统计分析

近年来,高山杜鹃研究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生态学、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对2024年至2024年间中国高山杜鹃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统计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献数量统计根据中国知网和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2024年至2024年间中国高山杜鹃研究相关文献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其中,2024年共有20篇相关文献,2024年为25篇,2024年为30篇,2024年为35篇,2024年为40篇,2024年为45篇。

可以看出,中国高山杜鹃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热度逐渐增加。

二、研究主题分析关于中国高山杜鹃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生态学、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

其中,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山杜鹃的生长习性、物种分布、生态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遗传学研究主要探讨高山杜鹃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等问题;保护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高山杜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研究方法分析中国高山杜鹃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野外调查是了解高山杜鹃生长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方法;实验研究则可深入探讨高山杜鹃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揭示高山杜鹃的遗传背景和种群结构。

四、研究成果分析近年来,中国高山杜鹃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有学者发现高山杜鹃在高寒地区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适应性更强;另一些学者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高山杜鹃的群体遗传结构,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看,2024年至2024年间中国高山杜鹃研究呈现出较为稳步增长的态势,研究主题主要涵盖了生态学、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高山杜鹃的种群保护和保护措施的实施等。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深入、更系统地探讨高山杜鹃的生态特性和遗传背景,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芦烷 型二萜 为多羟基 四环 二萜 , 有较 为特异 的 A环 缩环 B 拥 环扩环 的对 映贝壳杉烷类骨架 , 是由 C — — C 四环骈合而 s C 一s
基 金项 目: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云南省 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基金 (0 5 y 1 3 ) , 20 p 0 - 2
花 属植 物 主 要 含 有 木 藜 芦 型 及 其 相 关 的 二 萜 , 外 还 含 有 黄 此
酮、 三萜及其苷 、 酚类 、 质 、 鞣 挥发 油等 多种 化学 物质 , 多成 许
分 有药 用价 值 , 止 咳、 痰 、 喘 、 压 、 有 祛 平 降 降胆 固醇 、 利尿 、 抗
菌等 多方面的用 途 , 还可用 于治疗 心血管病和风湿等 。 杜鹃花科植 物的毒性早就引起 了人 们 的注 意 , 明代的《 本 草纲 目》 记载了羊踯躅 ( 又名黄杜鹃) R mol D n 的毒性 : ( . lG. o )
是杜鹃花科中最大 的一个属 , 世界 约 90种 , 国约 5 2 全 6 我 4 种
( 不包括种下 等级 ) 除新疆 、 , 宁夏外 , 各地均有分 布, 8 以 但 O
上的种类 集 中分布在 西藏东南 、 云南西北 、 四川 西南 , 是世 界 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 中心 。 杜鹃花属植物或具 有较 高 的欣赏 价值 , 有很 高 的药用 或 价值, 具有广 阔的开发应用 前景 , 已引起 国内外 的重视 。杜 鹃
及生物活性研 究现 状ຫໍສະໝຸດ 行综述 。杜 鹃花属植物 主要含 有木 藜 芦烷 类及其相 关二 萜和黄酮类成分 , 些化 学成 分具有 降压 、 这
杀 虫 、 痛 、 护 心 肌 、 HI 等 作 用 。 镇 保 抗 V

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与开花习性的分子水平分析

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与开花习性的分子水平分析

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与开花习性的分子水平分析王孜昌;陈训;任竹梅;周家维;陈翔;安淼;高贵龙;黄家勇;罗在柒【摘要】应用trnL-F序列分析方法,对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内的杜鹃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与开花性状研究和分析.从分子水平分析了杜鹃花属中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杜鹃亚属、糙叶杜鹃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等5个亚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从常绿杜鹃亚属的参试物种中分析了3个不同颜色的聚合群及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从遗传物质的重组和分离的视角对红色、白色和粉色不同聚合群的生殖关系提出了两个假设.【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分子水平;系统发育与开花习性;贵州杜鹃花【作者】王孜昌;陈训;任竹梅;周家维;陈翔;安淼;高贵龙;黄家勇;罗在柒【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贵州省科学院,贵阳,550001;山西大学,太原,030006;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贵州省科学院,贵阳,550001;山西大学,太原,030006;贵州省科学院,贵阳,550001;贵州百里杜鹃林业环保局,贵州,黔西,551500;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是世界最著名的高山野生花卉、世界园林最著名的观赏植物、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杜鹃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约9个原生种)、北美洲(24个原生种)和大洋洲(仅有一个原产种)。

亚洲是杜鹃花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其中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世界最重要的两大分布中心。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东亚分布区中原生种分布最多的区域。

贵州杜鹃花原生种分布数量为全国最多省(区)之一,是杜鹃花中国中心分布区向外扩张的过渡地带,有着丰富的原生种和大量可能的新种和变种。

贵州的百里杜鹃国家级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大方、黔西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5'~106°04'45″,北纬27°08'30″~27°20'00″。

白珠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白珠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业 许 旭 东“ , 峻 山 2 马 .赖 一 , 杨
( . 西大学林 学 院 , 1广 广西 南 宁 5 0 4 ; 3 0 2 2 中国医学科 学院 中 国协 和 医科 大学药 用植 物研究所 , . 北京 1 0 9 ; 00 4
a t ri nd se od.Theph r a o o ia ciiiso h e u au te i l e h v e n wi ey d mo sr td,u h a ni— b c a m c l gc la tvte ft e g n s G lh ra Kam x L a e b e d l e n tae s c s a t a— tra,a t ifa ei ni— n mma in,a i—t mo ,ei nai hlg a d r mo ig b o d sa i . ncuso Ast rdiin lfl lnt l to nt u r lmi t p e m n e vn lo tss Co l i n ng heta to a o k pa s, i l b ul o r s c o r s a c n e eo t e s G hh ra Kam x L. twi e f l fp o pe tt e e r h a d d v lp he g nu au e i l l e
Ab t a t Ob et e T i rv w i u d r k nt i r u e h u ya v ne f h mi l o s t ns n h r c l i l c sr c : jci hs e i n e a e t d c es d a c s e c n tu t a dp a v e s t on o t t d oc ac ie ma o g a a — oc t ie r h e u a l ei K l x ( h hb l g e a l E iaee .Me o s T epee t a e m r sm n i t s o eg n sG u h r a e w i eo s ot mi r c s ) vi f t t a m L c n t h f y c t d h rsn p p r u ma e a y h s i

杜鹃花科白珠树族的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的开题报告

杜鹃花科白珠树族的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的开题报告

杜鹃花科白珠树族的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白珠树(Styrax tonkinensis)属于杜鹃花科白珠树族(Styracaceae)。

该族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该族植物的许多物种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和药用等领域,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因此,对该族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探讨杜鹃花科白珠树族植物的演化历史和分布格局,为其分类学和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1.样品采集:
从中国及世界各地采集杜鹃花科白珠树族植物样品,包括不同物种、不同亚种和不同种群的个体。

经过初步筛选,选择适合分子生态学分析的样本。

2.分子生态学分析:
采用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如ITS和cpDNA等,对选定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

使用分子系统发育软件,如MEG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3.生物地理学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绘制该族植物的分布地图,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将分布地理位置与其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相结合,分析其演化历史和分布格局。

四、研究意义
该研究将为杜鹃花科白珠树族植物的分类学、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等方面提供新的科学成果,对其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该研究也将为了解植物演化和生物地理学提供参考和启示,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杜鹃的免疫系统与疾病抗性研究

杜鹃的免疫系统与疾病抗性研究

杜鹃的免疫系统与疾病抗性研究引言:杜鹃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属于露脊鸟目。

它们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具有美丽的羽毛和独特的鸣叫方式,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作为野生鸟类,杜鹃也经常遭受各种疾病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杜鹃的免疫系统和提高其疾病抗性,许多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将介绍杜鹃的免疫系统与疾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杜鹃的免疫系统:杜鹃的免疫系统是其对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

研究发现,杜鹃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组成。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响应,它通过机体固有的防御机制对抗病原体。

杜鹃的先天免疫系统包括皮肤和粘膜上分泌的抗菌肽、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可以迅速识别和杀灭病原体,同时还能刺激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响应,它通过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来对抗病原体。

研究发现,杜鹃的获得性免疫系统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抗体组成。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它们能识别并记忆病原体,从而加速应对下一次感染。

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它们可以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其毒性,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杜鹃的疾病抗性研究:杜鹃作为野生鸟类,经常面临各种疾病的威胁。

为了提高杜鹃的疾病抗性,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方面,研究人员关注杜鹃自身的免疫系统,试图找到与疾病抗性相关的遗传因素。

通过对不同杜鹃个体的基因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与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基因,比如抗菌肽基因和MHC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会影响杜鹃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进而影响其疾病抗性。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关注外界环境对杜鹃疾病抗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食物和栖息地等。

研究发现,杜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疾病抗性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杜鹃可能更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因为病原体在这种条件下更容易生存和繁殖。

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杜鹃可能更容易抵抗疾病,因为病原体在低温环境下的活性较低。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陆露;王红;李德铢【期刊名称】《植物学报》【年(卷),期】2005(022)006【摘要】白珠树属(Gaultheria)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的綟木族(Andromedeae),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该属与Diplycosia、Tepuia和Pernettya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总页数】10页(P658-667)【作者】陆露;王红;李德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四川白珠树属二新种 [J], 徐廷志2.白珠树属5种药用植物木脂素苷含量的比较 [J], 马小军;赵玲;韩振泰;郑俊华;陈新滋3.杜鹃花科的那些小铃铛(六)——白珠树 [J], 江珊4.白珠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程燕;缪剑华;马丽焱;赖家业;许旭东;杨峻山5.四川白珠树属(Gaultheria)一新变种 [J], 罗强;刘建林;袁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外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烷类及其相关二萜和黄酮类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具有降压、杀虫、镇痛、保护心肌、抗HIV等作用。

标签:杜鹃花属;木藜芦烷型二萜;黄酮;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70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约800余种,分布于全国,以西南地区最多。

其中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960种,我国约542种(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在西藏东南、云南西北、四川西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杜鹃花属植物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型及其相关的二萜,此外还含有黄酮、三萜及其苷、酚类、鞣质、挥发油等多种化学物质,许多成分有药用价值,有止咳、祛痰、平喘、降压、降胆固醇、利尿、抗菌等多方面的用途,还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和风湿等。

杜鹃花科植物的毒性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羊踯躅(又名黄杜鹃)(R.moll G.Don)的毒性:“花、根、叶有大毒。

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经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该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二萜。

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依据。

1、化学成分1.1二萜类化合物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4种骨架类型:木藜芦烷型,leueothane,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和山月桂烷型。

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较为特异的A环缩环B环扩环的对映贝壳杉烷类骨架,是由C5—C7—C6—C5四环骈合而成,大部分的此类二萜环的连接方式为trans/eis/cis(H-1处于a位,A,B环反式稠合),少量的连接方式为eis/cis/cis(A,B环顺式稠合);由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基本骨架变化而来的leucothane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A环扩环,B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A-homo-B-nor granyanane skeleton,6/6/6/5ring system);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三环二萜,拥有1,5开环的十元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10/6/5 ringsystem);山月桂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B环扩环,C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5/8/5/5 ring system)[4]。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属植物是全球经济重要的果树资源,从中国的东部到美国的西部,全世界都有不同种类的杜鹃属植物。

杜鹃属包括了超过1200种植物,它们都有着鲜艳多彩的花朵,迷人的芳香,以及经久不衰的果实,且在大自然中非常普遍。

杜鹃属植物的种类繁多,其分布区系也是复杂的。

研究人员认为,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能由于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迁移方式而发生改变。

因此,有必要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以便对它们的进化和遗传变化更加了解,从而为植物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为了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形态学研究、分子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首先,研究人员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来记录和分析植物的分布情况。

此外,利用GIS对植物的分布区进行空间分析,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明确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和生境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往往与植物的特定群体和现有环境条件有关。

例如,研究发现,花果期的开花杜鹃属植物,通常会密集出现在高海拔山谷中;而树木型杜鹃,一般会出现在更低海拔的地区,而其中的几种特定物种,还会在沙漠地带得以存活。

除了遗传上的影响外,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在管理和保护杜鹃属植物资源时,需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确保植物的繁衍和种群持续稳定。

此外,还需要分析植物的迁移方式,研究土壤中的植物种类以及地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之,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受到气候变化、遗传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是必要的,且可以提供有助于植物管理资源的重要信息。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深入了解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其生存环境。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doc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doc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1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摘要: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境内的龟峰山上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Rhododendron L.)灌丛,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花海”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以杜鹃花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日趋火热。

为了加强对野生杜鹃花种群的保护,全面了解大别山地区野生杜鹃花分布状况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黄冈市ETM+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以龟峰山景区的杜鹃花为典型训练样本,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Arc GIS 10.0平台上单独提取出杜鹃花的分布图层,分县(市)统计并与DEM数据叠加分析,了解杜鹃花在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及坡向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黄冈市的野生杜鹃花主要分布在英山、罗田、麻城3县(市),总面积在34 562.7 hm2左右。

主要集中在海拔500~1 000 m 的山丘,坡度范围在15°~25°,且阳坡和阴坡上的分布差异不明显,由此推测,在黄冈市可能还存在着集中连片分布的杜鹃花种群。

该结果对于认识北亚热带区域杜鹃花种群生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对黄冈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杜鹃花(Rhododendron L.);ETM+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监督分类;空间分布;黄冈市中图分类号:Q949.772.3;TP79;Q948.15+5(633H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2-5637-04 Abstract:There is a large area of wild Rhododendron (Rhododendron L.)shrub in Guifeng Mountains of Macheng city,Huanggang city,Hube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tourism activities taking Rhododendron as the them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boom.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hododendron in the region to protectthe popula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Huanggang city an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the Rhododendron's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rcgis10.0,then overlaid with DEM,which clearly reflected Rhododendron's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in Dabie mountain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ododendron is mainly distributing in Macheng city,Luotian county and Yingshan county;and the total area is about 34 562.7 hm2. Rhododendron mainly distribute in 500 to 1 000 m above the sea level on 15 to 25 degrees slope. The distribution of Rhododendron on sunny slope and on shady slope h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there isa large number of Rhododendron populations exists in other regions besides Guifeng Mountain area. The results is of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Rhododendron populations in northern subtropic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uanggang city.Key words:Rhododendron(Rhododendron L.);ETM+ remote sensing image;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spatial;distribution;Huanggang city大范围的野生杜鹃花(Rhododendron L.)是一类优质的旅游资源,因其花大色艳、集聚性高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1]。

基于ITS序列探讨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系统关系

基于ITS序列探讨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系统关系

基于ITS序列探讨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系统关系高连明;李德铢;张长芹;杨俊波【期刊名称】《植物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2(044)011【摘要】首次报道了15种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1种杜香属(Ledum)植物和Cassiope fastigiat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 (包括5.8S)序列.加上从GenBank 下载的13种杜鹃属植物和Bajiaria racemosa的ITS序列,以C. fastigiata和B. racemosa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对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杜鹃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叶状苞亚属为杜鹃属的基部类群; 2)杜香属确应归并到杜鹃属中,且与有鳞杜鹃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3)有鳞杜鹃亚属和杜香构成一个单系分支,该分支是其余无鳞杜鹃花的姐妹群; 4)由无鳞杜鹃花组成的一个分支的内部支持率较低,其中常绿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而羊踯躅亚属和马银花亚属均为多系类群; 5)在马银花亚属中,长蕊杜鹃组和马银花组均分别得到强烈支持,马银花组与异蕊杜鹃亚属可能构成姐妹群关系,异蕊杜鹃亚属和马银花组组成的一个分支可能与映山红亚属构成姐妹群关系.%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cluding 5.8S rRNA) of 15 Rhododendron species, representing most sections of the genus, one Ledum species and Cassiope fastigiata were sequenced. Together with the ITS sequences of 13 selected Rhododendron species and Bejaria racemosa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we explored the infrageneric and sectional relationships of this important North Temperate genus by employing maximum-parsimony analysis using PAUP software. C.fastigiata and B. racemosa were designated as outgroups. The ITS-based tree inferred that: (1) Rhododendron was a well-supported monophyletic group, while subg. Therorhodion was basal to the rest of the genus; (2) Ledum was a member of Rhododendron, and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pidote rhododendron was confirmed; (3) the lepidote rhododendron plus Ledum formed a strongly-supported monophyletic clade which was sister to the rest of the elepidote rhododendron; (4) the elepidote rhododendron formed a weakly-supported clade within which the monophyly of subg. Hymenanthes and subg. Tsutsusi were strongly supported, while subg. Pentanthera and subg. Azaleastrum were polyphyletic; and (5) the monophyly of sect. Choniastrum (subg. Azaleastrum) was strongly-supported, while subg. Tsutsusi could be sister to a weakly-supported clade composed of two sampled species of sect. Azaleastrum (subg. Azaleastrum) together with R. semibarbatum of subg. Mumeazalea.【总页数】6页(P1351-1356)【作者】高连明;李德铢;张长芹;杨俊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昆明,65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72.3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何云松;王孜昌;黄家勇;张玉武;陈翔【摘要】对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内26种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trnL-F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测序和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杜鹃属下的常绿杜鹃亚属是一个单系类群,而映山红亚属和马银花亚属的亲缘关系较为相近,糙叶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较近但仍有所区别.【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5(034)009【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杜鹃属;分子系统学;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贵州【作者】何云松;王孜昌;黄家勇;张玉武;陈翔【作者单位】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贵阳550009;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550002;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 贵州大方551500;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贵阳550009;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贵阳5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24当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为不同层次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提供了大量富有价值的资料和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1-3]。

在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国内外均有过一些研究,如Goetsch et al.[4]提出了基于分子数据和形态特征的杜鹃属5个亚属的新分类系统;Kurashige et al.[5]采用matK 和 trnK 序列证据进行了杜鹃属下各组间的关系研究;高连明等[6-7]基于ITS 序列进行了杜鹃属的亚属和组间系统关系及杜鹃属映山红亚属的组间关系研究;王孜昌等[8]进行了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与开花习性的分子水平分析研究;谭萍等[9]进行的贵州几种常见杜鹃花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研究;赵喜华等[10]运用 RAPD技术对9种常绿杜鹃亚属和2种马银花亚属杜鹃的亲缘关系及系统位置所作研究等。

叶绿体基因组cpDNA 基因间区的trnL-F间隔区序列目前已经较多地应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析中[11-13]。

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钟国华;胡美英【摘要】@@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约有54属,1 700余种,分布极广,主产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和北半球的亚寒带.中国约有15属550余种,其中有毒品种9属100种以上,集中于金叶子属(Cribiodendron)、米饭花属(Lyonia)、马醉木属(Pieris)和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年(卷),期】2000(018)006【总页数】6页(P509-514)【关键词】杜鹃花科;黄杜鹃;闹羊花素-Ⅲ;活性成分;生物活性;作用机制【作者】钟国华;胡美英【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基础科学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 ,18(6):509 —514Journalof WuhanBotanicalResea,-ch 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钟国华胡美英(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广州510642 ) ADVANCES INSTUDIESON ACTIVITY CONSTITUENTS OFERICACEAEAND THEIR MECHANISMS ZhongGuohuaHu Meiying (Laboratoryof InsectToricology,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关键词杜鹃花科,黄杜鹃,闹羊花素一Ⅲ ,活性成分,生物活性,作用机制 KeywordsEricaceae,Rhododendronrnolle,Rhodojaponin- Ⅲ ,Activi tyconstituents,Bioacti- vities ,Mechanism中图分类号:Q946;S48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0X(2000)06-0509-06杜鹃花科(Ericaceae) 植物约有; 4 属,1700 余种,分布极广,主产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和北半球的亚寒带。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是有花植物的常见属科,其中的植物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大多属于亚热带植物。

以下将介绍杜鹃属植物的特点,以及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的特点杜鹃属植物具有多样的形态,茎可为高大的藤本或矮小的一年生草本,株型有同枝、单枝和颇多交叉枝;叶片也呈现出不同类型,其中叶背有柔毛,有叶翅或夹角状叶等。

杜鹃属植物的花有不同的颜色,一般是粉红色、黄色和白色;花簇呈现出向外打开的穗状或圆锥状;花期是夏季,果期多见于秋季。

杜鹃属植物区系研究杜鹃属植物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植物,是重要的植物资源。

科学家希望深入理解杜鹃属植物的分类、遗传变异、生态适应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人类对杜鹃属植物的综合利用,为种类的保护奠定基础。

目前,杜鹃属植物的分类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们正在使用多种方法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种类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除了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如观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科学家们还使用新的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分子标记的数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系统地考察杜鹃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学。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杜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发现其特异性后代的特征及其发育机制,从而为品种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还对杜鹃属植物的生态适应和必需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适应性强,可以适应土壤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可以适应高温、低温、强光照射和湿润的环境。

此外,通过研究发现,杜鹃属植物不仅对N、P、K等养分具有高要求,而且对微量元素和水分也有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人类对杜鹃属植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人类利用植物资源加以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花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花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花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周肖霄;张彦文;赵骥民;李竹月
【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3(41)1
【摘要】植物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与植物宿主、环境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花部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花部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植物宿主和传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了尚存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径,即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手段,进一步揭示花部微生物定殖的决定因素,并对花部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以及时间模型进行详细阐释;最后简要讨论了花部微生物群落与寄主植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总页数】7页(P121-127)
【作者】周肖霄;张彦文;赵骥民;李竹月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生物系;辽东学院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22.1
【相关文献】
1.微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态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与中国微生物学会(CSM)联合举办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亚洲地区讲习班
3.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与中国微生物学会(CSM)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
术亚洲地区讲习班(第二轮通知)4.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十一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综述5.河流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学通报 2005, 22 (6): 658 ̄667①国家科技部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标准化及共享试点项目资助。

②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wanghong@ 收稿日期: 2005-01-28 接受日期: 2005-05-31 责任编辑: 孙冬花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①1,2陆 露 1王 红② 1李德铢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4)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摘要 白珠树属(Gaultheria ) 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 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綟的木族(Andromedeae), 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

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 该属与Diplycosia 、Tepuia 和Pernettya 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 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 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

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 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 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

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白珠树属, 杜鹃花科,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研究进展Advances in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Biogeography ofGaultheria (Ericaceae)1, 2LU Lu 1WANG Hong ② 1LI De-Zhu1(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Plant Biogeography,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Kunming 650204)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Abstract The genus Gaultheri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family Ericaceae. However, agreement is lacking o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and relationships of and within Gaultheria .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data, Gaultheria is not a member of the tribe Andromedeae in which it was traditionally treated but is in a tribe of its own, Gaultherieae, along with other related genera. Molecular analyses of samples of the genus from America and related genera have revealed that Gaultheria could be considered paraphyletic if the closely related659 2005陆露等: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白珠树属(G a u l t h e r i a)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该科中一个较为大型的属。

它最早由Kalm 命名, Linnaeus于1753年在Species Plantarum (第一版)上合格发表了该属。

本属植物为常绿灌木; 叶短柄、互生; 花萼、花冠五裂; 雄蕊10枚, 药室顶端具有2~4芒或钝头; 因其子房包被于花后膨大肉质萼内形成的浆果状蒴果而得名。

白珠树属约有100~200种。

一些种是高山、亚高山山坡或树线以上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徐廷志, 1991)。

该属植物大多数种类的枝和叶含有芳香油, 是轻工业和医药工业良好原料。

地檀香(G. forrestii)、滇白珠(G. leucocarpa var. yunnensis)的精油可用于制作日用香精(如香熏等化妆原料和牙膏口腔清洁剂)和食品香精(胶母糖和糕点)。

滇白珠(透骨草)在民族药用植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疼、清热解毒、顺气平喘、止咳化痰以及健胃消食等功用。

中国至少有9个少数民族都在使用该植物。

另外, 美洲和日本分布的一些白珠树属植物是著名的观赏绿化花卉, 如G. procumbens、G. shallon和G. adenothix等。

因而, 弄清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对更深入地认识和利用该属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学研究历史及现状白珠树属是杜鹃花科越桔亚科(Vaccinioideae)綟木族(Andromedeae)一个系统位置较为重要的属(Watson, 1965; Watson et al., 1967; Stevens, 1970, 1971)。

Stevens (1970, 1971)将该族主要分为两个类群(groups)即: 南烛群(Lyonia Group) 和白珠树群(Gaultheria Group)[包括Zenobia、木藜芦属(Leucothoe)、白珠树属、Pernettyopsis、Tepuia及Diplycosia]。

长期以来, 白珠树属的系统位置颇受争议, 不同的学者对其处理具有不同的观点(表1)。

Linnaeus (1753) 发表了该属后, 直到1834年Don才第一次将已知的29种分为两类(徐廷志, 1981)。

之后, 相继有学者根据形态特征对地方性分布的种进行了简单的划分。

Middleton (1991a) 依据广义形态学特征把全世界白珠树属130多个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建立了属下分类系统 (表2)。

近年来, 有关白珠树属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包括解剖学、胚胎学、花器官发生、细胞学、孢粉学、植物化学、生态学和繁育生物学, 为白珠树属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genera of the “wintergreen group”, i.e., Diplycosia, Tepuia and Pernettya, are excluded. These genera should be treated as part of Gaultheria; however, an infrageneric system of the genus may not be well established without sampling the Asian members of the genus. Phylogenetic analys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biogeography of Gaultheria and its allied genera are fairly complicated, because Gaultheria is widespread, being a typical amphi-pacific genus, in terms of the modern geographic disjunction. Speculating on the origin of Gaultheria, two different hypotheses were suggested, one of Gondwanan origin, and the other of Laurasian origin. In the present paper,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bioge-ography of Gaultheria are summarized and some problematical issues within the genus discussed. Key words Gaultheria, Ericacea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Biogeography, Advances66022(6)2 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2.1 分子系统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分子手段, 对白珠树属及其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进行了研究。

K r o n和C h a s e (1993)通过r b c L基因分析得到地桂属(Chamaedaphne)、Zenobia、白珠树属和越表1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的系统位置Table1 Systematic position of Gaultheria in Ericaceaede Candolle Hooker Drude Wa t s o n et al.Stevens*Kron et al.(1839)(1876)(1897)(1967)(1971) (2002)亚\\(Arbutoideae)(Vaccinioideae)(Vaccinioideae)(Vaccinioideae)科草莓树亚科越橘亚科越橘亚科越橘亚科族(Andromedeae)(Andromedeae)(Gaultherieae)(Andromedeae)(Andromedeae)(Gaultherieae)綟木族綟木族白珠树族綟木族綟木族白珠树族(Gaultheria)白珠树群* 该系统下白珠树属包括了Pernettya和伏地杜鹃属(Chiogenes)2属* Stevens (1971) merged Pernettya and Chiogenes into Gaultheria表2 白珠树属属下分类系统Table 2 Major classification within Gaultheria作者(年代)分布范畴分类处理Don (1834)当时已记载的29种2类: 1. 单花, 腋生, 小苞片基生; 2. 总状花序腋或顶生, 两枚苞片de Candolle当时已记载的43种3类: 1. 单花腋生, 小苞片2枚, 紧贴花下; 2. 单花腋生, 小苞片2枚, 离(1839)(5种不确定)花较远; 3. 花序, 总状, 小苞片基生或中生于花梗Copeland马来西亚地区143个系列: 1. G. nummularioides系列; 2. G. fragrantissima系列; (1932)个种 3. G. leucocarpa系列Camp墨西哥地区102个类群: 1. 花梗光滑(Acuminatae)类; 2. 花梗被毛(Odoratae)类(1939)多个种Airy-Shaw亚洲分布和少数北5组6系: 组Ⅰ. Brosseopsis系1: Dumicolae, 系2: Atjehenses, 系3: (1941)美分布的50多种Nummularioideae; 组Ⅱ. Amblyandra; 组Ⅲ. Leucothoides; 组Ⅳ.Eugaultheria系1: Procumbentes, 系2: Trichophyllae, 系3: Hispidulae;组Ⅴ. Gymnobotrys徐廷志中国分布的24种3个类群: 1. 聚序群, 较原始类群, 聚伞花序, 花冠多坛形, 小苞片基(1981)生或中生于花梗; 2. 总序群(种类最多, 聚序群演化而来)3种不同株型:矮小; 植株高大, 叶片顶端急尖; 植株高大, 叶片顶端尾状; 3. 单花群, 单花, 花冠钟形, 小苞片2或多数, 植株矮小, 较进化Middleton全世界的130多种10组2亚组21系:组1.G a u l t h e r i a;组2.C h i o g e n o p i s:系1. (1991a)T r i c h o p h y l l a e,系2.H i s p i d u l a e,系3.N o v a g u i n e e n s e,系4.P e r n e t t y o i d e a e;组3. A m b l y a n d r a;组4.C h a m a e p h y t a: 系1.A n t a r c t i c a e,系2.N u b i c o l a e;组5.G y m n o c a u l o s;组 6.Monoanthermona: 系1. Antipodae, 系2. Nummularioideae, 系3.Myrtilloideae; 组7. Pernettya; 组 8. Pseudogaultheria; 组 9.Brossaeopsis: 系1. Dumicolae, 系2. Atjehenses, 系3. Codonanthae;组10. Brossaea: 亚组Ⅰ. Dasyphyta: 系1. Domingenses,系2.Tomentosae, 系3. Reticulata, 系 4. Insipidae, 系5. Parvifoliae, 亚组Ⅱ. Botryphoros: 系1. Leucothoides, 系2. Gymnobotrys, 系3. Hispidae,系4. Rupestres, 系5. Nubigenae661 2005陆露等: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桔属(Vaccinium)聚于系统树的同一支上, 从而认为“有必要利用分子手段和更多的取样对綟木族和同亚科的越橘族(Vaccinieae)之间的系统关系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