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南义铉
摘要: 明初占领辽东之后,以辽东都司中心逐渐扩大势力范围。

明朝在辽东都司之下设卫所,建立起卫所体制,并确保人口努力巩固内部稳定。

到永乐年间,明皇亲征蒙古,招抚女真,设奴儿干都司等频频尝试对外扩张。

但是未能将蒙古和女真地区收归为明朝的疆域。

蒙古和女真反而势力扩大,威胁着明朝的边境。

明朝在女真地区设置的女真卫所随着奴儿干都司衰退,也不可能附属于明。

辽东都司只占领着25卫地区,明朝通过修建辽东边墙国境线,以防御辽东,抵制蒙古与女真入侵。

相当于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的辽东八站并未建辽东边墙,成为两国之间的国境中立地带,由于处于两国控制的空白地区,出现了各种越境问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当时因为辽东都司内部屯田的减少、马政瓦解,士兵叛乱及逃跑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结果辽东落入满洲族的手中。

由此可见,明朝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外部势力扩大的威胁,辽东都司的统治力量相当有限,明代的边境政策是以辽东都司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从上述史实可见,认为明代满洲地区是明朝疆域的中方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 辽东、辽东都司、辽东八站、辽东边墙、女真、奴儿干都司
Ⅰ. 序论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对辽东(满洲)的历史相当关注。

以有史以来辽东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关联的假说为基础,将史前到近代的辽东历史编写入中国史。

中国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将古代的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匈奴、辽、金、元、清等在北方兴起的政权或成立国家的北方王朝归属为中原的地方政权或中国的兄弟民族。

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认识将古代北方的历史歪曲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甚至周边部的弱小势力,问题相当严重。

中国将北方的历史纳入中国史的过程中,明代辽东(满洲)地区的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明代,辽东在东亚历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东交通四通八达,是通向朝鲜、女真、蒙古等地区的枢纽,因此成为相互争夺的兵家重地。

明王朝也趁元末的混乱时期进攻辽东,并占领了辽东的部分地区。

还在辽东地区设立了地区防御的中枢机构——辽东都司及下属的25个卫。

以此来守卫京师,防御东部边境,在保卫王朝安宁的同时,将其作为对外扩张的前哨基地。

但是中国方面对明代辽东地区的研究成果其视角存在问题。

即,夸大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不仅包括蒙古的一部分,而且将女真族统治的吉林、黑龙江流域等广袤的满洲地区也归属于明,主张这些地区都是明朝的疆域。

这与客观不符。

实际上,处于明朝的影响力之下的地区仅限于辽东都司管辖的地区,即相当于现在辽宁省的范围。

(蔡运辰, 1957, p.138)明代辽东的概念,通常指的是辽东都司形式上管辖的25卫地区,这也证明了辽东都司管辖之外的地区不是明朝行政力所涉及的统治地区。

立足于上述基本观点,本研究将分几部分对中方夸大明代对辽东统治进行分析,逐条反驳。

借此来重新考察明代辽东的历史性质。

本文首先将对在明代进驻辽东上发挥中心作用的辽东都司的性质和管辖地区进行考察。

通过分析辽东都司的职能及其管辖范围,对实际统治的地区进
行把握。

更进一步,还将阐明明朝建设辽东都司后,为了防御辽东都司地区设置的边防线,即辽东边墙的性质。

辽东边墙之外的地区中辽东八站地区相当于朝鲜与明之间的中立地带。

辽东八站地区本来是从朝鲜的鸭绿江到明朝疆域设置栅门的连山关(1480年代之后在凤凰城设栅门)的地区,自元朝始设驿站,相当于朝鲜与中国的使行路,通常称为“辽东八站”。

把握辽东八站地区性质的问题是对中方主张的朝鲜与明之间的“鸭绿江国境说”进行重新考虑,阐明朝鲜与明之间并非存在“国境线”而是存在着“国境地带”的问题。

更进一步,可以对传统上将鸭绿江与豆满江(图们江)视为朝鲜与明的国境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而阐明明代的女真势力及其统治地区并非附属于明的事实。

第二,对于中国主张明朝将女真地区归为明朝疆域的观点,本文将对明和女真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于明朝在女真地区设女真卫所,中国方面的研究以明朝设女真卫所,这些女真卫所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为根据,将两者的关系把握为上下隶属的垂直关系,从而将女真地区视为明朝的疆域。

然而,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试图将管辖范围扩大至鸭绿江、豆满江、松花江、黑龙江地区,但是在豆满江与鸭绿江设置三万卫、铁岭卫的努力终究未能成功,由此可知,在明朝初年就露出了局限性。

而且很多女真人因为与明朝的矛盾,避开明而迁到鸭绿江和豆满江流域。

如果鸭绿江和豆满江处于明朝的统治之下的话,如何解释女真人会迁徙到此呢。

与理不通。

从史料中可知,虽然永乐年间设置了许多女真卫所,但从其设置过程来看,女真卫所大部分都是以女真族的村落为基础形成的,性质上不同于内地的卫所,明朝军队不可能驻屯,当地也不可能隶属于明朝。

反而在永乐年间之后,利用明朝无力施加影响之机,建州女真趁机逐渐扩张势力,成为威胁辽东的强大势力,最终持续扩张,灭明建立后金(清)。

第三,有必要对明朝视黑龙江为本国疆域之根据的奴儿干都司问题进行分析。

永乐年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以此为根据主张黑龙江地区是明朝的疆域。

实际上,关于奴儿干都司的纪录出现在当时在当地建成的永宁寺的建寺碑文之上。

但是对该碑文进行分析则明确可知,明进入黑龙江流域的尝试只不过是一时性的,奴儿干都司是临时机构,其活动存在很多局限性。

与上述研究主题相关的中方的重要研究成果如下:关于辽东都司的研究有杨阳的《明代辽东都司》(1988)等多数。

在中国发表的辽东都司研究成果主要叙述了明初辽东都司的设置,驱逐北元势力,以及辽东都司所属25卫的设立过程以及对外扩张等积极的一面。

至于永乐年间以后,辽东都司逐渐出现内部问题,丧失影响力,作为都司的职能逐渐瓦解的过程、面临内忧外扰后,辽东都司进行重整的过程,以及明陷入衰退之后,无法再执行作为都司的职能等辽东都司的另一面的分析相当缺乏。

仅仅凭借上述片面的叙述,得出明代辽东都司建立后,明朝将整个满洲地区至于稳定的统治之下,该地区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的结论。

对于奴儿干都司的研究成果有杨阳等的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 (1982)等。

该著作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的逻辑,主张奴儿干都司设置后将吉林、黑龙江等女真地区至于其管辖之下。

但是考虑到奴儿干都司在明朝前期就丧失功能,被并入辽东都司的历史事实,奴儿干都司管辖整个满洲地区的中方结论是需要商榷的。

以建州女真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有:于晓光,〈明朝与朝鲜围绕女真问题交涉论析〉(《历史研究》,2003年 第1期 第19卷), 刘秉虎,〈建州女真与朝鲜交涉之研究〉(《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 6月, 第24卷 第3期) 等。

建州女真曾被编入明的卫所体制,但是以建州3卫为中心,不断迁徙扩大军事力量,最终对辽东都司构成了巨大威胁。

此时,明再也无力扩张,战略上谋求消极的防御,辽东边墙的修筑正是最好的证明。

对辽东边墙的研究著作有刘谦的《明辽东镇
长城及防御考》(文物出版社, 1989) 等。

这些研究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仅将辽东边墙视为内地的防御线,而未能指出防御蒙古、女真等对外势力的国境线之性质特征。

由此,将女真作为隶属于明朝的势力,将辽东边墙之外的女真地区看作明朝的疆域。

对既是辽东都司的防御线又相当于国境线的辽东边墙做出上述说明,是以此为根据,将女真势力都视为明朝的羁縻卫所,更进一步得出从始至终黑龙江流域就处于明的影响力范围之内的结论。

对相当于朝鲜与明之间的中立地带——辽东八站地区的研究有:孙卫国的〈朝鲜入明贡道考〉(1993)等、柳在春的〈15世纪明对东八站地区的占据与朝鲜的对应〉(2001),以及南义铉的〈明前期的辽东都司与对辽东八站的占据〉(2004)等。

其中,孙卫国的〈朝鲜入明贡道考〉(1993)仅对辽东八站的地理位置和作为使行路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未能指出其作为国境中立地带的性质。

而且中国不是将辽东八站视为明朝与朝鲜的国境,而是将鸭绿江与豆满江作为两国的“界河”,即国境线,并认为清朝继承了这一疆土分界线。

而柳在春(2001)、南义铉(2004)将辽东八站作为国境中立地带进行研究,对鸭绿江国境说提出了反驳。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双方的上述意见对峙进行考察,并对辽东疆域的范围及性质等相关问题进行综合阐述。

Ⅱ. 辽东都司职能的弱化与辽东边墙的修筑
1. 辽东都司职能的弱化
明初因为与蒙古争战频繁,从辽西进入辽东的陆路受阻。

因此连接山东与辽东旅顺的海路成为通往辽东最快最确实的通道。

明初构建起辽东都司和25卫体制(杨阳, 1988,p.8),辽东都司成为军政合一的机构,但是到了洪武年间,必须通过山东向辽东供给粮食才能开展军事活动。

据记载,明初从山东输送到辽东的军粮平均达到60多万石。

如此多的粮食通过海路输送的原因是当时强大的蒙古族势力依然盘踞在辽东,无法屯田开发自给自足。

直道明朝永乐年间才能集中力量开发辽东的屯田,提高生产力。

但是宣德、正统之后,永乐年间最多可达70余万石的屯田产量逐渐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作为军事防御的重要要素的屯田产量减少给明朝的边境政策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张士尊, 2002, p.366)
而且明初辽东都司管辖地区的人口到了前期还保持在50余万人左右,但是后来也慢慢减少,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弱化。

人口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卫所制度的逐渐崩溃而导致卫所兵的减少。

弘治元年(1488),兵部尚书余子俊上疏,要求再次征兵补充逐渐减少的人口,这证明了弘治年间(1488~1505)士兵溃逃成为边境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1弘治16年(1503)的报告中也指出,明初辽东减少了19万士兵,户籍上只有7万士兵的记录。

从中可以窥得明代辽东人口减少的严重程度。

2
辽东卫所兵逃逸的主要原因包括官员强占土地及私有化,3过重的劳役等。

4 明朝辽东都司的人口从中期开始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到了后期则人口急剧减少。

到了天启年间(1621~
1 《明孝宗实录》 弘治元年12月丁巳。

2 《明孝宗实录》 弘治16年正月甲午。

3 《明孝宗实录》 弘治16年12月辛酉。

4 《明孝宗实录》 弘治12年3月乙卯。

《明世宗实录》嘉靖2年12月辛丑。

1627),为躲避战争与叛乱等辽东地区的混乱局面而进入山海关的辽东人口至少可达10多万人。

5
【图1】明代辽东都司地区的25卫与防御线。

上述地图上标出的防御线靠里是辽东都司的管辖地区,明朝中期以后,这条防御线成了辽东边墙国境线。

从鸭绿江至连山关的地区为辽东八站地区。

从明朝中期开始,辽东都司因为士兵逐渐逃散等原因导致人口和屯田产量减少,逐渐丧失了其功能。

此外,辽东马政的衰退也是辽东都司军事力量削弱的重要原因。

(南义铉,2008, p.3) 成化年间战马的规模减少到了明初的六分之一,嘉靖年间(1522~1566)又减少到了明初的十二分之一。

从上述情况可知,明朝的辽东都司无力对外扩张,越到后期其功能就几乎丧失殆尽。

(张士尊, 1997, pp.96-99) 辽东都司功能的逐渐弱化与蒙古、女真的相对势力扩张使得辽东都司不得不修建边墙。

2. 辽东边墙国境线的修筑与向防御型的转换
关于辽东边墙问题,中国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示,从1442年起明朝持续在辽东、辽西、辽河套一带修建长达880km的边墙,辽东边墙强化了辽东都司的防御能力,对进攻女真、蒙古所在 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中方对辽东边墙上述叙述中可知,这些研究成果不是从国境史的角度对辽东边墙进行研究的。

如前所述,从明朝初期开始试图以辽东都司和25卫为中心向蒙古和女真地域扩张,逐渐扩大管辖范围。

作为这种努力的一环,讨伐蒙古,设奴儿干都司试图统治黑龙江地区,还设置了建州卫。

但是,明朝的这种努力与尝试无法持续,对外的势力扩张也没有获得成功。

辽东都
5 《明熹宗实录》 天启2年1月乙丑,2月戊辰,《明熹宗实录》 天启元年5月癸丑。

司只能退求其次转换成防御体制。

结果明朝为了防御辽东都司,不得不拿出了最后方案,即修建连接山海关-开原-鸭绿江边的M字形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的修建意味着放弃对外扩张的攻势,转向防御的守势的战略变化。

在此背景下,作为辽东防御的最后一张牌的辽东边墙具有作为国境线的性质。

(张德玉, 2001, p.33)
辽东边墙大致可以分为3段:西段边墙〔辽西边墙〕、辽河套边墙和东段边墙〔辽东边 2008, pp.232-235) 出入边墙的凤凰城堡那
【图2】《大明与地图》中的明代辽东边墙。

该辽东边墙是明与蒙古、明与女真的国境线。

辽东八站地区是从鸭绿从与朝鲜的关系来看,鸭绿江至凤凰城的辽东八站地区位于辽东边墙之外,1480年代设有从. 辽东八站与朝鲜y 明之间的矛盾
位于辽东边墙之外的辽东八站作为朝鲜和明之间的“国境地带”乃至“边境地带”,与朝墙〕)。

(李治亭,2003, p.388-389) 从结构角度来看,边墙的防御线过长,无法成为有效的防御线。

而且明朝中后期由于屯田产量和卫所士兵的减少,有效地守卫辽东的力量有限。

缩短过长的防御线的意见多次被提出,但是都未能实现。

由此可知,明代的辽东边墙是国境线。

(卢基植,样的栅门位于“临境”,而女真与蒙古是位于明朝影响力之外的“外夷”。

辽东边墙的修建表明了明朝中后期辽东都司的职能削弱。

为了强化辽东都司的防御功能而修建的辽东边墙只
能是明的国境线。

显然,辽东边墙之外的蒙古及女真势力也不可能附属于明王朝。

江到辽阳附近的地区,未设边墙,是朝鲜与明的使行路,相当于国境地带。

1480年代通往明朝的国境栅门从连山关搬迁至凤凰城后,从鸭绿江到凤凰城的一带成为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

凤凰城入明的城门,即栅门。

所以,辽东边墙靠里是“入版图” 地区, 之外只能是“无版图”地区。

辽东边墙是国境线,鸭绿江与豆满江不是朝鲜与明之间实际上的国境线,因此辽东八站地区发挥着“国境地带”乃至“边境地带”的作用。

(南义铉, 2006, pp.342-344)

鲜和明之间的越境问题、国境问题密切关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

但是,中国方面的研究成果只对辽东八站的地理位置和占据的情况作了简略的介绍,未能从朝鲜与明的关系上来综合
把握辽东八站地区。

中方的研究将鸭绿江划定为朝鲜与明的国境线,将鸭绿江对岸的辽东八站视为明的管辖范围。

从史料来看,在明朝,朝鲜将通过辽东八站的凤凰城栅门视为首度踏上明朝的土地。

也就
距离变近了之后,辽东都司向朝鲜发送咨文称,义州军士偷
渡过要。

辽东的越境居民非法入岛居住,. 奴儿干都司与黑龙江流域
如前所述,明朝将设置奴儿干都司作为将黑龙江流域归入本国疆域的有力根据。

主张奴儿后,内官亦失哈奉明皇之命7次到奴儿干,这应视为明朝对奴儿 是说,从鸭绿江到凤凰城栅门的地区是两国的国境地带。

6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辽东向
东180里以连山关为界与中国接壤,不占领从鸭绿江到连山关的辽东八站的广阔地区,是为了
防止与明朝起冲突,而作为朝鲜与明之间的缓冲地带而故意空置的。

7 1480年代以前,栅门设
于连山关,而1480年代之后明朝占领了凤凰城,将栅门搬迁至凤凰城,由此凤凰城至鸭绿江地
区成为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

8
将栅门迁至凤凰城,与朝鲜的江进行采集捕猎活动,而且掠夺凤凰城百姓耕种之物,百姓怨声载道,呼吁予以整治。

9弘治2年(1489),辽东都司又向朝鲜发来通告,勿让朝鲜义州城士兵在不经明朝许可的情况下
擅自渡江活动。

10在靠近凤凰城的辽东八站地区,马、牛等黑市交易不断,两国要禁止该地区
的黑市交易等,除了解决女真族的威胁之外,两国要解决的国境地带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逐渐增加。

此外,在朝鲜的立场上,义州人渡江偷入辽东八站地区和凤凰城,导致朝鲜边境人口减少,
两国国境地带的越境问题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11 明越过连山关往东,到凤凰城的重要原
因之一就是为了防御女真。

当时女真族逐渐进入鸭绿江流域,明朝需要一个靠近女真并能抵御的军事机地,因此选择了凤凰城。

之后,为了保护凤凰城,又建起了汤站作为新的前哨阵地,还在鸭绿江边修建堡垒,即所谓的江沿台堡。

但是此类城堡的防御设施规模小而脆弱,在与女真的战斗中,指挥官都被杀害,难以发挥切实有效的功能。

这使得对女真的防御设施脆弱的辽东八站地区屡遭进攻,大量的人口和家畜被掳掠。

与越境问题相关,鸭绿江下流海域的岛屿问题也相当重引起了与明朝的矛盾。

其中之一为薪岛。

薪岛也称獐岛,离鸭绿江下流不远,许多辽东人搬迁
到该岛居住。

12 岛上的辽东人以耕种、采盐、捕鱼等为生,他们坚持不愿离开,所以没有根
本的解决方案。

(卢启铉, 1997, pp.166-174)如上所述,一直到明朝后期,辽东八站地区的边境问题不断,而凤凰城在清朝建国之后依然是从朝鲜入清的首个关门。

由此来看,明朝与朝鲜的国境并非是鸭绿江,而是辽东八站国境地带。


干地区从明朝太祖时期就开始开垦,到了永乐年间积极进驻,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以此来确保正当性。

进而主张建州、野人等女真酋长等归附大明,其土地也隶属于明朝,而奴儿干都司在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还主张奴儿干都司设置之
6
《朝鲜王朝实录》 燕山8年4月辛未。

7
《朝鲜王朝实录》 成宗12年10月戊午。

8 《朝鲜王朝实录》 世宗20年1月戊戌。

9 《成宗实录》 成宗20年1月壬申。

10 《成宗实录》 成宗20年1月壬申。

11 《成宗实录》 成宗25年9年辛丑。

12
《中宗实录》中宗25年3月更子。

干地区行使国家主权;奴儿干地区的各部族与明之间的经济往来,即朝贡,应视为一种特殊的“赋税”。

这样的研究方向得出了奴儿干都司对明代边疆与中原形成统一世界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结论。

(杨阳, 2008, 67-73)
如上所述,中国方面的研究对于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背景花费了相当的笔墨,但是却丝毫不上述中方的逻辑,有必要对奴儿干都司相关记录——《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和机构,奴儿干地区并不存在常设的权力机构。

,对当地行使权力,这种观
的困难、消费支
. 明、朝鲜与女真关系的变化
从明初开始,女真就是朝鲜与明朝之间怀柔的对象。

中方的研究成果对明代朝鲜与女真的东都司为中心的25卫与设置在女真地区的女真卫所的 谈及奴儿干都司设置后到了明朝前期已经衰退的事实。

好像奴儿干都司一直存续至明朝后期,对广大的黑龙江流域与吉林地区行使影响力,因此可将当地视为明朝领土一般,这歪曲了事实的真相。

要反驳《重建永宁寺碑记》进行分析。

从碑文的内容来看,明向奴儿干都司派遣军队共达9~10次,但是上述军事活动并非是军队常驻奴儿干都司而开展的军事活动。

只在必要的时候,派军队从松花江流域坐船抵达奴儿干。

而且军队只在奴儿干地区停留一定的时间,处理完任务后,就留下最少的兵力,剩下的士兵都撤回辽东都司。

更重要的是,从编制来看,奴儿干都司是临时这与辽东都司在规模、编制、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区别。

对两碑记进行简略地分析整理可知,派遣到奴儿干的官吏大部分都是下级武官,也有经历和吏等下级文官,但是他们只负责简单的文书撰写和转交,无法像辽东都司那样行使权力。

(南义铉, 2007, pp.231-234) 如上所述,奴儿干都司无法时常向女真地区行使管辖权,所以黑龙江流域和吉林地区的女真族需要
与明朝交易,不经过奴儿干都司,直接前往辽东或北京。

13
中方认为这样的临时机构管辖广袤的吉林与黑龙江流域的种族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重新考察。

14 奴儿干都司与各女真地区的卫所并非是隶属关系。

因此
认为女真地区附属于奴儿干都司的中国学者的主张缺乏逻辑上的说服力。

作为临时设置机构的奴儿干都司到了宣德4年(1429)12月,因为建造船舶出过多、缺乏实际利益、交通不便等多种理由,关闭了松花江流域的造船厂,15终止向黑龙江
流域派兵,奴儿干都司的作用告终,消失于历史之中,而女真族则得到了持续地发展壮大。


关系作了如下整理。

首先,在明初混乱的时候,朝鲜趁机向女真地区扩张领土,使该地区的女真人归附朝鲜。

第二,朝鲜太宗时期开拓疆土,而明成祖(永乐帝, 1403~1424)进攻女真地区,尝试招抚,由此朝鲜与明朝就女真地区的归属问题产生了冲突。

第三,在与朝鲜的矛盾中,明朝于1409年在奴儿干都司以外的黑龙江、松花江等流域一共设置了130个卫所,将其归入明朝的藩属。

因此朝鲜向女真人授官,并不意味着朝鲜对女真领土拥有所有权,朝鲜与女真的关系不过是形式上的、非正式的依赖关系而已。

第四,因此,明成祖时期向朝鲜割让10处女真地区是在疆域上对朝鲜的重大让步。

第五,从领土上来看,女真人的聚居地虽然位于朝鲜境内,但是他们是接受明朝的管辖的。

此外,中方的研究成果虽然承认以辽区别,但是依旧表示女真地区的卫所是明朝设置的,以与明保持朝贡关系为由认为他们是羁縻
13
《明实录》永乐元年11月辛丑。

14
《明实录》永乐7年闰4月己酉。

15 《明实录》宣德10年正月甲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