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它与一个人的创新
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逻辑思维不但其具体方式本身具有创新功能, 而且它还为我们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工具。

创新行为源于思维的创新,而创新思维主要在于思维方法的研究。

因此如何进行思维创新成为了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

【关键词】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具体与抽象;创新思维;特征;【正文】“创新”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

我们知道,创新行为源于思维的创新,而创
新思维主要在于思维方法的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我们要从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方法中筛选出可供创新思维经常使用的方法,探索出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程序与步骤,真正使逻辑方法正确的应用到创新思维之中。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从获取知识和宏观创新的角度说,良好的方法真是太重要了。

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含义,正确处理好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二者的关系。

一.逻辑方法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

将逻辑学知识运用到创新思维中,探索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特点的方法就是研究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按思维操作的特点,可细分为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具体法及抽象法等若干具体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根据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特征,可将推理划分为归纳和演绎两个大类。

归纳推理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与结论间有必然性联系的推理。

从思维形式上看,归纳与演绎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个别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引申出关于个别对象的结论。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非常普遍。

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语言本身及不同的语言间也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联系。

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中包含着一般。

反之,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因而人们也可以从一般中演绎出个别。

语言乃至一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特殊关系,正是归纳和演绎在语言学及其他一切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客观基础。

(二)分析与综合
任何客观存在都是人类认识的客体对象,任何认识的具体客体,又是由许多部分、因素、方面、属性等构成的。

这些部分、因素、方面、属性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无不包含着矛盾。

事物内部各类矛盾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事物存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外部相关事物的影响,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

因此,要认识某一客体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就必须弄清该客体对象内部的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条件、环境的关系,而用于弄清这种关系的基本方法就是分析法。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语言的本来面貌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客体各部分重新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叫作综合研究法。

分析和综合,是同一个研究过程所使用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种手段。

分析是为了认识客体的各个局部或细节,是对语言客体进行整体研究的必要准备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没有分析研究,就无法深入客体内部以获
得深刻认识。

(三)抽象与演绎
从现象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为思维具体,不仅是辨证思维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思维用来掌握现象具体并将其变为精神具体的基本方法。

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对感性事实进行分析和比较,撇开不同的、偶然的、非本质的方面抽象出相同的、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并用概念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

这就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过程。

然而抽象规定毕竟只反映研究对象的一些局部、方面或属性,研究语言的目的是要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有着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因而还必须用具体的方法,即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活动,把运用抽象方法得到的各种具体规定统和到统一的关系之中,使得认识从抽象规定上升到思维具体,即“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认识的这一境界,也就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
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二.创新思维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
学术界对创新思维虽然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但创新思维的内涵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在已经给出的定义中,相互间的差异还比较大。

我认为,大家之所以对创新思维有各种不同的表述,除了与“创新思维”这个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有关之外,也与人们考察和研究的角度不同有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我认为有必要首先廓清“创新”与“创造”的词义。

从词源来看,创造和创新不仅在汉语词汇组合上不同,而且英语的创造(creation) 和创新(innovation) 的基本含义也由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Creation”和“Innovation”都来自拉丁文。

“Creation”最初的拉丁文本意是“种植”和“生长”,表示的意思是从无到有。

“Innovation”的拉丁文词根“no2va”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改造。

根据我国《辞海》的解释“, 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如《国语·周语中》有:“以创制天下”;《韦昭》注曰:“创,造也。

为天子造创制度。

”由此可见,创造表示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则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过程中。

二者虽然都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是作为结果,前者意味着“从未见过”的结果,后者给人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

由此可见,创造与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出新”的前提是“有”还是“无”。

另外,我们还应当区分“创新”与“创新思维”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创新”既包括思维的创新,也包括行为、制度、理论、工作等方面的创新;而“创新思维”仅指人的思维方式的创新。

因此,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
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思维的特征有过许多论述,但大多集中在思维的聚合性和发散性两个方面。

我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辩证性的思维活动,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征:
1.求同性与求异性的辩证统一。

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思维包括对旧事物合理成分的认同、吸收,也包括对旧事物不合理成分的淘汰以及补充旧事物中所没有的新元素。

因此人们能够在众人看来非常一致的现象中,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不随波逐流;而在众人看来完全不同的现象中,也能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不人云亦云;同时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或意见中,既充分考虑各种现象或意见的共同点,又充分认识它们的不同点,不片面肯定或否定。

2.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新事物是旧事物的发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首先对原有事物有一个确定的认识和判断,然后才能创出新的东西。

就是说思维者在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
都要明确无误地做出判断,不含糊其辞;但是思维者的每一个论断都只能被看成是暂时性的正确结论,不要轻易断言为绝对真理;要充分认识到确定是相对的,不确定是绝对的,而且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连续运动的,即由不确定到确定,再由确定又到不确定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3.聚合性与发散性的辩证统一。

思维者思考任何问题均需点面结合,既要有宏观的系统性发散思维,又要有微观的局部性聚合思维。

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或者说由局部到系统,再由系统到局部的交替过程。

聚合性思维主要包括组合思维和归纳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包括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维度的思维方式。

4.形象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

一般人只习惯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借助具体形态的物质或图形进行思维活动,而抽象思维则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活动。

科学家不仅通过观察事物、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同时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5.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辩证统一。

爱因斯坦说过:“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实际上,直觉、顿悟、灵感这些思维活动与思维者原先的知识准备有关,与他们原先所进行的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关,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三.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已经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1.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趋同性是创新思维的大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与求异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高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应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注意给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除了一些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让我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和从事各种创新性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决定和支配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时间,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2.突破习惯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的特点是宏观性、全面性、联系性、系统性及变通性,培养哲学思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方向,也是突破思维定势束缚的有效武器。

教师要引导学生冲破书本定势、权威定势、习惯定势、从众定势等传统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维活动中注意克服单一的思维方式,突破求同性、确定性、聚合性、形象性、逻辑性的思维定势,努力养成求同性与求异性相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聚合性与发散性相结合、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以及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鼓励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克服隐性自我评价。

隐性自我评价犹如一个无形的杀手,随时准备扼杀每一个创新的念头。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让我们在主观上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轻易对自己的新观点做出负面评价。

可以说克服隐性自我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观条件。

当然隐性自我评价有时候就像人身上的寄生虫,平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也不能彻底把它清除干净,因此,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对待隐性自我评价。

对付隐性自我评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远离或推迟评价过程,当你心中有了某种新的想法,应当任其滋长、蔓延、发展、壮大,而不要过早干涉。

只要我们对隐性自我评价保持高度警惕,对隐性自我评价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意识地防止和克服,就能够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 1 ] 马华芳. 创新思维及其培养[J ]1 教育发展研究,1999
[ 2 ] 王桂娥. 对创新思维的深层文化思考[J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3] 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 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