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态课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境—合作—尝试—评价”
―――小学数学常态课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我有幸被评为区第一届课改之星,在各级领导的督促、培养、指导下,我也对高效课堂有了自己的粗浅的认识。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今天,总感觉高效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常态课中提升自己、反思自己也成为自己的一种快乐。总结近期在常态课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我以“创境、合作、尝试、评价”八字为依托,有效打造和谐自能高效课堂,收获了许多的感悟和做法。
一、创境――源头活水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只是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情境是链接学生经验和数学世界的纽带,是学生探究数学之神奇的源头活水,因此在我常态教学中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并充分的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关系,引发认知冲突和教学思考,为教学目标服务,“数学地”理解情境,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
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可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教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件。整个课堂通过一个大的情景连起来,同时里面又有一些小的情景进行链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情景串”,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情境串”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
(一)搭建数学学习基石的旧知情境
新课程实验教材用“丰富生动的情景图”代替了旧教材中的“复习铺垫”,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于是,在新课程想复习铺垫不能用,只要你用就是走老路。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学教学是循序渐进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新知识是基于旧知识的重新建构,新旧知识是处于同一个认知系统的,所以我可以创设一个有复习铺垫意义又有学习新知的情景,寓复习铺垫与新知学习中,两者交融互相利用,从而实现新知的自我建构。
比如,在《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中,本节课的开始播放山区孩子艰苦学习的画面,给学生以深刻的震撼,激发学生由衷地想为山区孩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的心理需求,从而积极的投入到捐书活动中:购买《百科全书》送给孩子。然后出示购买图书的场景提出问题:每套《百科全书》562元,买3套,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计算三套百科全书的总价,有效地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了再现,唤起学生的旧知,为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扫清了障碍。
这样,教学中链接旧知,把复习铺垫寓于情境创设之中,情境赋予旧知更丰富的内涵,使单纯的复习旧知的铺垫过程不在枯燥,更是对传统的复习铺垫的继承和创新。
(二)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现实的生活情境,也应该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直接从数学的问题情境引入,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比创设一下看似热闹活泼而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现实情境好得多。
比如,在教学“0的乘法”时,如果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或通话情境,从若干个0相加仍然等于0的事实,归纳出0和任意一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但是效果一般。如果从学生已有的知识(0和任一数相加仍然等于该数,任意一数减去0仍等于该数)入手,直接提出亟待解决的数学问题“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怎么样?”这样,老师营造了一种学生迫切学习的需求氛围,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已有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大大提高。
(三)链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因此,情境创设应该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
比如,在教学《排列与组合》时,设计了去看乒乓球比赛的情境,从学生票的付款方式、运动员的号码牌、赛场上的握手礼仪、比赛的场数、预测冠亚军的姓名等,整个的教学蕴含在这丰富情境中。情境创设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学生在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的引领下以积极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教学的探究中。
通过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感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合作――集思广益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就道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也阐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思广益,挖潜增效呢?
(一)科学分工:小组合作的基石
学习小组的合理构建,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合作成功的基本保障。我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合理搭配
:前后4人为一组,思维灵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相对各方面比较弱的学生为一组,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组与组之间的学生水平相当,同时还要兼顾同桌同学为一组。有的内容是需要同桌两位学生就可以合作完成的,因此同桌学生的搭配也要科学:能力最强的学生要与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合作。我在小组划分完后,在一学期内相对稳定,但是在每月的调位后,针对本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发展情况和能力对个别学生可以适当的微调。这样保证各个学习小组之间水平和力量均衡,学生容易产生凝聚力,培养团队意识,评价容易操作。
(二)领头雁:小组合作的核心人物
现行课堂上小组合作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学生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合作的作用。我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找准它的牵头人——小组长。我选取有较强的责任心,成绩、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任组长,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能够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使人人有“事”干,人人有“话”说。小组长能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组员回答正确时予以肯定;出现意见分歧时各自说出理由,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有冷场现象时,小组长应起表率作用,带头先发言;有“开小差”或“坐享其成”的同学,小组长要起监督作用,引导大家共同学习。小组长在合作学习完要带领组员归纳学习成果,让每位成员都能勇敢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
(三)习惯养成:小组合作的屏障
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要靠学生良好的习惯来维持。数学学习过程会使学生面临种种问题解决策略,需要通过相互帮助达成共识。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时,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同时,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使发言者增强自信,而倾听者能得到启发,以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在实践操作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又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如:教学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时,量学生的身高、头围、胸围、臂长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学生很自然的分组合作:两个学生测量,一个学生记录,轮流交换,合作完成了任务,比单看教师测量摆弄效果好多了。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挖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契机
教学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的。上面的例子中量臂长,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等,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自然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