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写作指导学案第一节理论知识掌握教学目标:学生回顾并掌握议论文最基本的知识
教学流程:一.学生课下自己搜集整理议论文基本的知识,要求整理到作业本上。
二.课堂学生共享收集的资源,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一)关于论点
论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二)关于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
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
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思想的基本原理,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名言警句、成语、谚语等等。
(三)关于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
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 的任
务。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①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②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古代典籍,可以提高文章说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
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四)议论文的结构
1、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
2、其中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是指几个论据(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常见结构形式
(1)并列式结构: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从几个平行的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
(2)对照式结构:指文章中,将几个分论点或几个论据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从
而突出中心论点。
(3)层进式结构:也叫层层深入式结构,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来论证中心论点,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有时在同一篇文章的论证过程中这几种结构可以结合使用。
四.课堂小测试
判断小练习:
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②《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是敬业与乐业,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
生活的不二法门。
(√ )
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是我们应
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
④“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论点。
(× )⑤“青年运动的方向”是论题。
(√ )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论点是一个陈述句,是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论题可以是个设问句,不表示判断,它可以是指定某个范围。
资料链接:
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写法主要是论证。
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
论证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
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举事例
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通常所说的“摆事实” 就是这种方法。
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
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2、事理引申
运用事理论证常常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具有公认的真理性,用它们来证明某
一具体事物的真实性,是极有说服力的。
这类例子很多,就不再赘述。
使用事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论,应注意:
A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
B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C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
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对比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4、比喻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 。
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喻巧而理至” ,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
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
应用于论证中。
二、写作训练
【作文题目】一般字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多半是:觉得满足与幸福。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导】
1、参考
从对象的角度确立论点,如《人生的快乐》,以人生为对象来讨论快乐。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生活得快快乐乐,快乐的人生是一次成功的旅行。
拥有快乐的心情会感到活着是美好的,但只有理解了快乐的真谛,才可能拥有真正的快乐,体验到人生的快乐。
2
、参考二
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如《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它是追求精神的快乐。
人们对快乐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认识。
一是物质生活享受,为求得这种“快乐” ,增加了诸多烦恼而失掉了生命的本真。
二是追求淡泊纯美的心灵和高雅的文化素养,可以说这样的快乐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值得追求的快乐。
3
、参考
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如《拥有快乐》,人为什么要拥有快乐? 因为快乐是人生活和前进的动力。
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快乐也是源于人之天性的自然需求。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状况,快乐是人情绪的自然流露,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
拥有快乐,人才能拥有充足的精力;拥有快乐,人才能拥有昂扬的斗志;拥有快乐,人才有不竭的前进的动力。
4、参考四
从“怎么样”的角度确立论点,如《理想与快乐》,怎么样才能拥有快乐?只要有理想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快乐。
快乐是一种对理想的投入,是一种献身事业的追求。
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成目标一样,都能使人产生无比的快乐。
追求理想会带来快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凡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看上去总是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快乐;那些患得患失、浑浑噩噩的人,常常愁容满面。
只有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会找
到自己真正的快乐。
第二节写作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提炼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2、学习一事一议,“即事说理,有感而发”的写法,要求在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有一个
明确的、健康的观点——使所写议论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
3、体验议论文中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论点。
【教学内容】
一、论据的选择
论据分两大类:
一类是理论论据,即用人们熟悉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的经典论述及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信赖的格言、谚语等来做根据;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一类是事实论据,即用具体的、可靠的事实,或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或实践经验和
统计数字,或从图画、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来做根据。
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
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
要恰当运用事实论据。
1、论据要贴切(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事例展示】有同学以《勤能补拙》为题作了一篇文章,选了以下论据。
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 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
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
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
因为王羲之确实“勤” ,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
而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
“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 ,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
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2、论据要典型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事例展示】有同学以“我们可以不欢迎挫折,但不应该回避挫折,畏惧挫折”为话题,以“挫折铸造成功”为中心,选了下面的论据,大家思考合适吗?
挫折铸造成功。
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
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明确:不合适。
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典型,还有体育似乎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 时,仍考进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
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
因此,用它做论据不典型。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 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
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
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
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佳作展示】请大家看这段文字: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 ,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
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论据要新颖。
现在非常强调创新,学生的作文也很重视有新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则可以通过论据的新来使文章增添新意。
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
不能一谈到身残志坚,就写到张海迪,一谈到革命纪律性,就写邱少云,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
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例如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们一直用这个事例,是因为它突出地反映了一种爱国思想,但是否能从教育子女的角度推陈出新呢?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 ,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
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
4、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
例如提出“人才重要”的论点,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何追韩信的故事作论据之后,可以展开联想,接着选择相应的反面论据针砭时弊:
萧何慧眼独具,识才,荐才,而毫无嫉才之心。
由此,我又想起漫画《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识才或知才不用的领导还不乏其人,他们就和《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一样,比自己高的伙计“一个也不要” 。
这岂非可悲而又可笑!这里选择“武大郎开店”这个论据,恰当地引入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不能不说是联想的作用,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就可以将有关的材料串联起来,拓宽议论思路,加强论点的说服力;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后,可联想到相关的理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
二、写作训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陈小姐带着在BB 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 车折叠放好,
否则就要购买1 元的行李货品票。
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
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 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
为了这1 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 字。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面对这一则新闻材料,我们应该怎样确立写作的观点呢?总的来说,可以采用“因果推断”的方法进行。
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反之,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
我们把这作为立意的出发点,就有可能容易把握到材料的精神实质。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视时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乘客的角度。
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作出“对峙” ,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
从肯定她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
从批评她的角度则可以这样立意: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
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本身没有错,但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而造成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混乱,因而可以这样立意:
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
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从双方的关系来立意。
如果交战双方都能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事端,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因此可以这样立意:
人与人之间要有谦让的精神,要学会忍让,学会让步,学会礼让,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能选取上面的其中一个方面的立意来写都可以认为是切合题意的。
【优秀作文选评】
【佳作1】
宽容成就美丽
宽容不是公交车上的“对峙” ,不是公交车上的你推我挤,更不是司机与乘客间不可开交
的争吵,宽容是整齐有序的上车,是司机那和蔼近人的建议,是乘客那真心实意的遵守⋯⋯当炎炎烈日时,留些宽容给自己凉快,当凛冽寒风时,留些宽容给自己取暖⋯⋯而不至于被烈日烤得发黑,让寒风吹得发颤。
相信吧,宽容成就美丽。
学会宽容,你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吗?喜欢小题大做的人吗?是的,没人会喜欢这种人,也更没有谁会
喜欢成为这样的人,这样让周遭讨厌、厌恶的人。
那就学会宽容吧,在争吵时,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冲动时,想想“君子不计小人之过” ;在错误面前,想想“人非圣人,孰能无错” 。
那么,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也就不会发生,不快乐的记忆也就不会存在,也就随风而逝。
倘若马加爵能释怀那些嘲讽,能宽容同学的那些讪笑、讥讽;倘若马加爵学会宽容,那么一切也就不会有,社会也许多了几位国家栋梁。
学会宽容吧,就像一句名言所说:“将别人的不好写在沙子上,那么风吹过,一切也就随风而逝”。
一个团体,若总是处于争吵,处于互相猜测,互相怀疑中,那么,可想而知,所有的活动
都会是像一盘散沙,各行其是。
没有女排那群互相宽容的姑娘们,会有女排那振奋人心的一次一次的成功的欢呼吗?没有冰上芭蕾那群舞者的相互宽容,会有那曼妙的“芙蓉出水” 吗?没有那相互协调,将心比心的舞蹈者,会有那感动国人的《千手观音》吗?是的,团体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与出众,而是十几个人或更多人的共同宽容,互相体谅而创造的。
看吧,郭吴跳水组合将凭借那宽容之心创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跳跃。
学会宽容,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忘记等于背叛” ?我主观的认为,有时忘记不是背叛,那只是一个国家队对另一个国
家的宽容,宽容他对自己曾经的伤害,但宽容绝不是纵容、懦弱。
宽容日本对中国曾经的伤害,才能让我们怀着一颗“求同存异,学习西方”的心态来巩固双方的友谊,壮大自己的综
合国力,但宽容绝不非认同,我们一定要唾弃日篡改历史的恶劣丑陋之举。
学会宽容吧,成就你自己的美丽,成就一个团体飞跃的美丽,成就一个国家繁华的美丽。
点评:本文确立的中心论点是切合题意的,拟写的标题就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作者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方面来展开自己的论述,每一个部分都有恰当的论据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人很深的启迪。
语言很有特色,娓娓道来,却韵味十足,显示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得分20+20+5=6=46 )
【佳作2】
相互谦让
谦让,是人生前行的一张通行证;谦让,是幸福微笑的一包催化剂;谦让,是和谐相处的
充要条件。
如此,不怕半路被拦截,不怕伤心流泪,更不怕会有争吵。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贵在谦让。
谦让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恬淡与宁静。
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