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复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 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 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本文文字用鱼比喻 生 ,用熊掌比喻 义 ,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舍生取义 。文中还把 生 和 死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 生 更宝贵 的东西,就是 义 ;也有比 死 更可怕的东西, 不义 即 。 4.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比喻论证的好 处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答:文章第一句从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 ”的结论,这里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 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 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给所要论述的 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然 后作者用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 。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 则“战必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
起,被任用
被选拔 此,这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 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 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故
因果论证
道 理 论 证
推理
对 比 论 证
如使……则…… 使……则…… 假设论证
义重于 生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论点,人应该保有 分 “本心”。
析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 第 ”) 二 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 部 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 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 分
《孟子》四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 《富贵不能淫》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 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 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 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 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 的。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所欲→鱼、熊掌 →取熊掌 : 引出: 生、义 →舍生取义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于
发于畎亩 举于版筑 从 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 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由于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使动词用
苦:使……痛苦 饿:使……饥饿 劳:使……劳累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通假字
• 曾:通“增”,增加。 • 衡:通“横”,堵塞,不顺。 • 拂:通“弼”,辅弼。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三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 类别论证 •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 归纳推理论证
•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 • 译文: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 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 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 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 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 写出来的。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岁寒, 然后知 松柏之 后凋也。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以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动心忍(rè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常常
了解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在国内 通“弼”,辅 在国外 往往 佐 喻。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常常 死于安乐也。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 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 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答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 字?
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 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 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5.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 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 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 “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 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 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答: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 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到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 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摆出观点,提携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 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发语词 外城 围 内城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这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护城河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米,谷,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 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 却有人不采用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 失罢了。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百度文库
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返回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4)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 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1.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 怎样的人??? 答:赞扬的是这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
批评的是这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2.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 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 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舍
鱼
取熊掌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舍
生
取义
论点:
舍生取 义
分 析 第 一 部 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 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 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 阐发自己的观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使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 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 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 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 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 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 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 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 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本文文字用鱼比喻 生 ,用熊掌比喻 义 ,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舍生取义 。文中还把 生 和 死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 生 更宝贵 的东西,就是 义 ;也有比 死 更可怕的东西, 不义 即 。 4.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比喻论证的好 处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答:文章第一句从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 ”的结论,这里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 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 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给所要论述的 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然 后作者用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 。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 则“战必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
起,被任用
被选拔 此,这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 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 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故
因果论证
道 理 论 证
推理
对 比 论 证
如使……则…… 使……则…… 假设论证
义重于 生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论点,人应该保有 分 “本心”。
析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 第 ”) 二 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 部 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 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 分
《孟子》四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 《富贵不能淫》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 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 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 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 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 的。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所欲→鱼、熊掌 →取熊掌 : 引出: 生、义 →舍生取义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于
发于畎亩 举于版筑 从 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 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由于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使动词用
苦:使……痛苦 饿:使……饥饿 劳:使……劳累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通假字
• 曾:通“增”,增加。 • 衡:通“横”,堵塞,不顺。 • 拂:通“弼”,辅弼。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三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 类别论证 •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 归纳推理论证
•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 • 译文: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 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 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 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 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 写出来的。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岁寒, 然后知 松柏之 后凋也。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以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动心忍(rè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常常
了解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在国内 通“弼”,辅 在国外 往往 佐 喻。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常常 死于安乐也。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 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 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答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 字?
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 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 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5.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 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 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 “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 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 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答: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 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到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 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摆出观点,提携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 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发语词 外城 围 内城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这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护城河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米,谷,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 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 却有人不采用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 失罢了。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百度文库
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返回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4)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 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1.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 怎样的人??? 答:赞扬的是这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
批评的是这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2.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 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 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舍
鱼
取熊掌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舍
生
取义
论点:
舍生取 义
分 析 第 一 部 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 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 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 阐发自己的观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使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 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 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 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 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 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 有)什么不能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