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低电阻油气层成因
低电阻油气层成因一低电阻油气层概述低电阻油气层分为:相对和绝对低电阻油气层。
相对低电阻油气层:油层电阻率数值并不太低,但油水层电性差异较小。
绝对低电阻油气层:油气层电阻率绝对值很低,甚至低于围岩电阻率。
一般小于2欧姆米。
而且油水层电性差异也很小。
它们的共同特征:油层电阻增大率小于2。
二低电阻油气层成因分析看了多个专家对低电阻油气层成因的分析,我认为造成低电阻油气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即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
从宏观上看,有两个方面:1.地质背景2.油气成藏地质背景:一般会出现在低能的沉积环境。
从沉积相带来看,会出现在低能的、砂泥岩间互的沉积微相,例如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的支流间湾,湖相里的半深湖相。
在测井相来看,会出现在正旋回的末端或反旋回的始端。
油气成藏:低电阻油气层一般出现在低幅度的、压差小、孔隙结构差、冲注高度低、油水分异差的油气藏中。
从微观上看,低能的沉积环境下岩性颗粒细或较细的中细砂岩或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且分选差、磨圆度低、结构成熟度低,使岩性细、孔隙结构差。
在成藏方面看,易出现在断层遮挡的小型断块油气藏中。
低电阻油气藏分析,其内在原因有下面七个:1.高不动水饱和度2.粘土的附加导电性3.砂泥岩间互的储层4.油水分异作用5.地层水矿化度差异6.微孔隙或裂缝发育的油气层7.岩石组成部分中含有高导的金属矿物。
高不动水饱和度:对于储层,其流体包括:毛管束缚水、粘土吸附水、自由水、束缚油气、可动油气。
我们此处所说的不动水就是指毛管束缚水和粘土吸附水。
束缚水:滞留于储层的微细吼道内,其可流动性与外界压力差有关,当压力差能够克服毛管滞留力时,它就能够变成自由水。
在一定范围内,压差越大,可流动水量越多。
孔隙结构好,束缚水含量低。
粘土吸附水:被颗粒以化学力吸附而保存于储层孔隙内,这种水不能为外力作用而流动。
与泥质含量和粘土类型密切有关。
在储层中,当颗粒较细(主要为砂岩),比表面积变大,吸附能力加强,而原始地层一般亲水,可吸附大量的地层水而使束缚水水饱和度高。
S区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评价
S区块 低 电阻率油 层 成 因分 析 与评 价
李 俊 , 占松 张
( 江 大 学 “ 气 资 源 与勘 探 技 术 ” 育部 重 点 实验 室 ) 长 油 教
摘 要 : S区块 发现 了一批 低 电阻率 油层 ( 在 电阻率 最低达 1 I)与 水层 电 阻率相 当, . Q・I, 7 T 用常规 测 井解 释 方 法识别 油水层 极 为 困难 以岩 心扫描 电镜 、 土矿 物 分析 、 管压 力、 层 水分 析 资料为 基础 , S 黏 毛 地 对 区块低 电阻率油层成 因机理进 行 了综合 分析 , 为该 区油层 低 电阻率 的主要 成 因是 高矿化度 地层 水和低 认 含 油饱 和度 针对 不 同成 因的低 电 阻率油层 , 出 了视 地 层水 电阻率 与可动 流体分 析相 结合 的低 电 阻率 提
绿 色 , 分 以石 英为 主 , 成 泥质 胶结 或灰 质胶结 ,电阻率 一般 小 于 微
22Q・I而 油层 的电 阻率 一 般 为 1 435Q・ 束 . I, T . 7 . m,
缚 水饱 和度 高 , 水层 识别 困难 。 油
和上 拱变形 , 成 了很多形 状各 异 的盐丘 m。盐隆 形 ]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
性帮 助 。作 为地 质 工作 者 ,如 果 对 “ 低 阻油 层 ”认 识 不 足 ,在对 储 层评 价 时 囿于 习惯 性 思维 ,一旦 将 “ 低阻油 层 ”误判 为 水层 或 完井 工 艺失 当,油 气 田开 发必 会 遭 受 不 必 要 的 巨大 损 失 。特 别 是 在 现 阶 段 常 规 油 层 日趋 减 少 ,开 发成 本 日益 加大 ,对 “ 非 常规 油层 ”的重 视 程度 正在 逐 步提 高 , “ 低 阻油 层 ”作 为非 常规 油 层 , 由于 其
分布平 面 区域 较局 限 。
表 1 低 阻油层相 带分 布特征
沉积相带 储 层特征 低 阻成 因 备 注
定边 韩 渠 、 张天 渠 油 田
的研 究 ,提 高认 知 度 ,进 而选 择合 适 的完 井 工艺 ,最大 程度 地 减少 束 缚水 的活化 ,以 实现产 能 的 最大化 ,是 我
1 “ 低阻 油层 ” 的概 念及 分布
1 . 1 “ 低 阻油 层 ”的概 念
“ 低 阻油层 ”是 指 油层 的 电阻率 与常 规 油气 藏 相 比
很低 ,与水 层 电阻 率值 相 接近 。所谓 “ 低 阻油层 ”的低
滩 坝 边 缘 誊 蓑 萋 萼 含 量高 束 缚 水 镇 泾 油 田 长 9
渠 三 叠 系延 长 组 长2 、长 3 油 层组 、张 天渠 油 田长3 油 层
1 . 2 “ 低 阻油层 ”的分 布 1 . 2 . 1 区域分 布 。 “ 低 阻 油 层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分 布 广 泛 , 单 分 布 在 中 国 的就 有渤 海 湾 盆 地 、松 辽 盆 地 、塔 里 木 盆地 、新 疆 准 噶尔 盆地 及 鄂尔 多斯 盆 地等 。
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低电阻率油层的微观成因机理分析
lyr om n cu e① lhlgcc a ce r ag lco s ii n n a dt ea ds t dt eit b d ae r igi ld f n i ooi h r t sae ria eu ht a df esn s n n i s n n re— t a r l s e i o lmu o e
o ris o igc yc a n ;⑧ tetra fc r i m il mi otra.Lteo l tcm n r o tb t t f an r n l ot g g fm a i h ot at e s an c — ot il f e r iea c nr ue o e u y r h t e ci l i
1 1 储层岩 石学 特征 .
珠 江组 一段低 电阻率 油层为 滨浅海 沉积 ,岩性
埋深 13 0 m附近孔 隙度 和渗透 率 以 5井最 好 ,为 0
高孑 、中渗 特 征 ,其 余 各 井 属 于 中孔 、低 渗 特 征 L
( 4 。 图 )
2 低 电 阻率 油 层 的 微 观成 因机 理
2 1 粒 度 .
表现 为泥质粉 砂岩 、细砂岩 和粉砂 质泥 岩互层 。根
据 8口井 7 5个岩 石 薄片 分 析数 据 ,珠 江组一 段 低
电阻率 油层 岩 石 类 型 为 石英 砂 岩 和 长石 石英 砂 岩
本 区低 电阻率 油层 岩性 主要为砂 、泥岩 薄互层
( 2 。碎 屑 组 分 以石 英 为 主 ,且 基 本 为 单 晶石 图 )
湾 等 ,其 显 著 特 征 为 油层 电 阻 率 低 于 围 岩 电 阻 率值 ,且 与 邻 近 水 层 接 近 或 偏 低 的 一 类 油 层 。
渤海新近系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
渤海新近系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
吕洪志;李兴丽;顾保祥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06(018)002
【摘要】近几年在渤海新近系发现的一批中-大型油田中存在大量的低电阻率油层,而且有些低电阻率油层产量较高.依据对该地区新近系含油层段中水层的认识,将低电阻率油层划分为绝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低电阻率油层两类.从岩心分析资料出发,分析了两类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在DST测试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两类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为渤海新近系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该地区油田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吕洪志;李兴丽;顾保祥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渤海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综合录井识别与评价 [J], 王伟;刘深艳
2.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以渤海A油田新近系低阻油层为例 [J], 王培春;吕洪志
3.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分析 [J], 胡光义;杨希濮;古莉;范廷恩;王晖;汪珍宇;高云峰
4.珠江口盆地文昌X-2油田新近系珠江组低阻油层成因机理 [J], 胡向阳; 吴一雄; 梁玉楠; 吴丰; 廖明光; 张恒荣; 杨冬; 杨毅; 代槿; 钟华明
5.渤海新近系高束缚水低阻油层饱和度计算方法 [J], 陆云龙;崔云江;张建升;齐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发布时间:2023-02-13T07:51:40.89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9月第17期作者:易寒婷[导读]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对于进入到高含水期的油田而言较为适用易寒婷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胜利测井公司摘要: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对于进入到高含水期的油田而言较为适用。
目前,由于我国部分油田的开发时间相对较长,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阶段,地层中的含水率在不断增加,为了全面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对地层中的剩余油分布进行合理的研究,低阻储层的岩石物理成因类型多样,测井响应关系复杂,故低阻储层与常规储层相比,其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低阻储层识别与评价认识上带来一系列问题。
胜利某地区是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推进衰亡期形成的中带西滑塌浊积砂体的一部分,储集物性具有低孔隙、低渗透的特点。
评价低阻油气层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计算地层的含水饱和度。
本文简单探讨了多种含水饱和度测井与评价解释方法,对于油田勘探和开发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分析;饱和度方法评价;测井解释胜利某地区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是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推进衰亡期形成的中带西滑塌浊积砂体的一部分。
构造上属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向西倾没于利津洼陷,是一个向东北抬起,向西南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
受三角洲沉积的前积特征控制,使该层系砂体自东向西呈迭瓦状分布。
该地区的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中1、沙三中2,其次是沙三中3,地层的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灰质泥岩,储层岩性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分选中偏差到差,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中石英含量为32%~46%,长石含量为31%~39%,岩屑含量为17%~35%。
胶结物含量以泥质为主,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
储集类型为孔隙性,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16%~22%,渗透率分布范围为1-200×10-3μm2,平均值为13.3×10-3μm2。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韩书权马雪团(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胜利测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复杂,类型繁多,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是测井油气评价的一大难题。
本文针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和地质特征,为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和储层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韩书权(1965—),男,河南伊川人,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级经济师,从事钻井工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勘探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复杂的隐蔽性油气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
低电阻率油层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这些低电阻率油气藏的发现,扩大了勘探领域,同时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这类油气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于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的认识和识别,则是不同类型低电阻率油层评价的重要基础。
对于低电阻率油层的认识,需要从成因类型电性特征和储层地质特征着手分析。
一、低电阻率油层定义所谓低电阻率油层,是指油层电阻率相对于邻近水层电阻率而言,电阻率值偏低并引起油水层解释困难,或者油层电阻率小于或接近于围岩电阻率的一类油气层。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描述低电阻率油层:①从油气层电阻率绝对值考虑。
国内大多数油田的油层电阻率范围在3~100Ω·m之间,小于这一电阻率“下限”的油层即可称之为低电阻率油层。
但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其标准也不一样。
②与邻近水层比较。
此类低电阻率油层通常不以电阻率绝对值的大小来定义,而以电阻率指数小于3进行定义。
这就意味着,其电阻率与邻近水层十分接近,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
③与相邻围岩层比较。
与上下泥岩电阻率相比,油层电阻率明显偏低或相同。
二、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及特征根据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因素,可大致将低电阻率油层分为以下几类:1、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的低电阻率油层。
低阻油层
低阻油气藏特征及形成机理一、低阻油气层特征砂泥岩地层中,低阻油气层的岩性特征一般为粉砂级长石砂岩,岩石成熟度较低,岩石颗粒细,颗粒分选相对较均匀,磨圆度差,胶结物以泥质和碳酸岩为主,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和接触式;粘土矿物含量高,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
电性特征是不同地区测井曲线特征有所差异,一般表现为电阻率(0.9~2.3Ω.m)与水层(纯水层0.2~1.5Ω.m)相近,含油饱和度<50%,自然电位、自然咖玛小~中幅,密度、声波时差曲线显示物性相对油层较差,因此,在解释初期易解释为水层或者油水同层。
低阻油气层在开发初期表现与正常油层相似,初期产能一般较高,不含水或者低含水,但随着产出程度的提高,在相同条件下含水上升速度较正常油层要快的多。
且不同地区表现也不尽相同。
二、低阻油气层降阻原因分析1、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粘土矿物在充填过程中往往与岩石颗粒和孔隙组成“包裹状”、“薄膜式”或者粘土桥,甚至填满粒间孔隙,并且在晶体或者聚合体之间以及岩石孔壁形成十分发育的微小孔隙,促使产层的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大。
另外,粘土矿物具有负表面电荷,电测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形成离子电网络,两者共同影响使得油层电阻率大大降低。
2、岩石颗粒对电阻率的影响组成低阻油层的岩石颗粒平均粒径普遍较小,粒度中值上限一般不超过150μm,储集层一般多为分砂岩或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地层或互层中,储集层中由于砂岩颗粒小及泥质含量高,使得地层粒间孔隙相应更为复杂,造成地层束缚水含量增加,致使电阻率下降。
3、工程施工对电阻率的影响在钻井施工过程中,为了安全快速钻进,采取的钻井液密度经常大于实际地层压力系数,以及采用的不同钻井液配方,使得高矿化度的钻井液滤液进入储集层中形成钻井液浸入带,从而使得油层的电阻率降低,导致油层漏解或者解释不准,给油田的生产带来影响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从影响电阻率的四个因素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
4、苏北盆地台兴油田
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三段已经发现的油气田中,砂泥岩互层段存在着大 量的低电阻油气层,其中台兴油田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发育的储层为古近系的 阜宁组三段油藏,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大,油、气、水层电性特征较为紊乱,存 在典型的低阻油层。
阻油层, 试采效果较好, 部分井产量 较高。
低阻油层的成因
1、 地层水矿化度高 地层水矿化度高是孤东油田东营组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孤东油田东营组的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复杂, 而且各区块有所不同。 总矿化度最高22830mg/ L, 最低15291mg/ L, 平均为17251mg/ L。
5
2、构造幅度低
5.孤东油田东营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东营组储层电阻率普遍较低, 电阻率绝对值多小于5Ω ·m,传统 测井解释含油性较低, 因此, 在解释 工作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勘
绝探对经验值的多积小累于和5开������发工���作��� 的m深,入传,统 在东营测组井储解层释中含解油释出性大较储低量, 的低
1、相控低阻(岩性):在低能环境条件下,岩石中颗粒细成份 含量高,导致束缚水含量高,形成低阻 2、复杂水系低阻(地层水矿化度):低矿化度高阻淡水层、高 束缚水低阻油层共存同一剖面上
表3区块馆陶组
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断层 发育, 属复杂断块油气田, 开采 层主要为第三系层组。港北地 区的南翼区块主要研究的储集 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 属于中 浅层油藏。
1、粘土矿物种类多,分布不均匀: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占42%-76%;其次为绿 泥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所占比例分别为8%-39%、10%-33% 、5%-14% 它们以 不同形式分布在砂岩颗粒的周围 2、储层的亲水性: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明显地高于水相相对渗透率值,反映了这 两油层润湿性为典型亲水型的特征 3、地层水矿化度较高:一般均大于22 g/L 4、导电金属矿物:台兴油田存在黄铁矿和磁铁矿这种金属矿物,对本区电阻率存 在一定影响
低阻油层认识
层位
蒙脱石S
伊蒙混层I/S
伊利石I
高岭石K
绿泥石C
HCB
范围
平均值
53~93
79
4~10
6.6
4~30
6.8
3~13
7.6
85~95
5 91
T23 T25 T26 T31 T33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0~84
51~65
58 39~77 59.9 50~76 66 0~85
3~16
幂函数形式分布,视毛管状孔隙结构
1、低电阻率油层认识
• XXj1
孔隙结构
htb(T2)孔隙度直方图
htb(T3)孔隙度直方图
R
K
htb(T2)综合物性参数直方图
htb(T3)综合物性参数直方图
1、低电阻率油层认识
• XX1
14 12 10
孔隙结构
14 12 10
均值(um)
均值(um)
8 6 4 2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孔隙度(%)
• XX1
小结
• 油藏幅度低,油层不饱满,地层电阻率低 • 岩石颗粒细,毛管束缚水含量高,地层电阻率低 • XXj1 • • • • 油藏幅度低,油层不饱满,地层电阻率低 岩石颗粒细,毛管束缚水含量高,地层电阻率低 泥质含量较高,泥质束缚水含量高,地层电阻率低 粘土中伊/蒙混层含量较高,阳离子交换能力强,地层电 阻率低
h2
h2 h2 h2
7
8 27
7.52
6.92 5.43 4.35
10.90
8.74 6.58
4.45
5.10 4.26
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摘要: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低电阻率成因。
利用测井信息及油田整体油藏分布,对油田南部正常长6油层和油田北部低阻(相对)长6油层的电性特征做了对比研究和评价,分析各种因素对长6储层形成低阻的影响,关键词:甘谷驿油田储层特征低阻油藏一、储层特征分析1.岩石学特征根据岩心观察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结果,油田北部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占各类储层的57.8%~77.5%,其次为中粒砂岩和粉砂岩,分别占11.8%~37.2%和0.1%~16.5%,粗砂岩极少。
储层砂岩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分选性中等-较好,主要粒级细砂的含量一般在70%以上,杂基含量中等,反映为中等强度水动力条件和中等搬运距离的沉积。
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和孔隙-接触式,颗粒多呈点-线接触,以线接触为主。
2.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储层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及扫描电镜等资料,本区长6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以III类(中孔微细喉型)、IV类(小孔微细喉型)为主,含少量的II类(中孔细喉型)和I类(中孔中细喉型)(图1)。
中孔微细喉型:平均孔隙直径80~50μm,平均喉道半径为0.5~0.2μm。
其渗透率为(0.1~0.3)×10-3μm2。
小孔微细喉型:平均孔隙直径10~50μm,平均喉道半径小于0.2~0.5μm。
渗透率为(0.1~0.15)×10-3μm2。
3.储层物性特征3.1 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分析油田北部长6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不到0.26(图2),说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一方面受多重地质因素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又并非受相同因素控制,而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演化轨迹。
由于油田北部长6砂岩微孔隙比较发育,其对孔隙度具有重要贡献,但由于多呈孤立分布,因而对渗透率贡献不大。
对渗透率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成岩作用晚期形成的溶蚀孔隙。
因此,在孔隙度小于一定值时,随孔隙度增大,渗透率增加不大,主要贡献来自残余粒间孔和微孔隙;但当孔隙度大于一定值时,渗透率快速增大,其主要贡献来自溶蚀孔的发育。
低电阻率产油气层测井评价技术
4、粒间孔隙与裂缝并存时引起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这类地层一般发生在中等偏低的孔隙性地层中,孔隙度一般在10%~20%的范围内。由于裂缝发育,在钻井过程中有相当的泥浆滤液渗入,驱赶并代替了裂缝中的油气,而使产层的电阻率下降,缩小了与水层的差别,甚至趋近于邻近水层的电阻率,导致解释上的困难。
5、表面和骨架导电引起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1、具有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这类地层往往是泥质含量较小的砂岩~粉砂岩地层。其特点是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导致地层电阻率低,有时比周围的泥岩的电阻率还低,但电阻率指数仍很大,一般大于4。引起这类油气层呈低电阻率的原因是矿化度极高的地层水在孔隙中形成密度密布的导电网格,使油气层电阻率明显降低。
1.2外因
外因是指外来因素导致油气层电阻率减小。该类低阻油气层侵入
当油气层为轻质油气层时,该类油气层具有比重小、粘度低、流动性好等特点。在钻井过程中,井眼周围地层的轻质油气层很容易被泥浆滤液驱赶走。这些泥浆的侵入,使轻质油气层的电阻率减小,降低了轻质油气层与水层的深探测电阻率差异。
这类储层较为少见,而且常与地层水矿化度、岩石粒度大小、泥质含量等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电阻率下降,通常比水层电阻率还要低。
6、岩石强亲水
在油水共存条件下,岩石表现为混合润湿,但部分岩石由于其表面的吸水性强(如蒙脱石附着颗粒表面),而始终表现为强亲水的特点,为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提供了保障,从而造成低阻。
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解释
空间模量
M
b
tc2
1016
M w w V shsh (1 V sh)m a 2 1 0 1 6
tw V sh tsh (1 V sh) tm a
空间模量差比值
DR MwM M
D R
w V shsh(1 V sh)m a
t2 2 1
tw V sh tsh(1 V sh) tm a b
低阻气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岩性细,粘土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 导致束缚水饱和度高。 地层孔隙度高。
岩石中束缚水含量高,使地层电阻率低
东方1-1气田高、低电阻率气层粒度分析数据比较
(%)
100
90
80
76.8
70
60
50
40
34.2Leabharlann 3020100
(黏土+粉砂)含量
58.5 23.8
粉砂含量
低阻气层 高阻气层
(0.0037-9.35um),小孔喉比例大(>5060%或更大)
孔隙结构特征
从流体对渗透率贡献值上来看: – 高阻气层:60%-70%的孔隙对渗透率有贡献 – 低阻层:40%-50%的孔隙对渗透率有贡献
菱铁矿含量
五口井(DF1-1-3、DF1-1-5、LD22-1-3、LD22-1-4、 LD22-1-5八块岩样,荧光分析测量结果,菱铁矿含量如 下:
布在泥质中,因此,菱铁矿含量随泥质含量变化而
变化。
识别低阻气层的物理基础
天然气密度低,因此气层密度孔隙 度比岩石含水或油时偏高。
天然气含氢指数低并具有“挖掘效 应”,因此气层中子孔隙度比岩石含 水或油时偏低。
识别低阻气层的物理基础
天然气纵波速度低,因此气层声 波时差偏高或出现“周波跳跃”, 使声波孔隙度比岩石含水或油时偏 高。
低阻油气层
解释 结论
0.6 0.6
深侧向(Ω m) 浅侧向(Ω m)
60 60
复查 结论
6
低,但油水层电性差异较小。
绝对低阻:油气层电阻率绝对值很 低,甚至低于围岩电阻率。一般小 于2欧姆米。而且油水层电性差异 也很小。
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7 8 9 10 1112 13 14 15
油、水层矿化度不同
1、储层固有特性形成的低阻油气层
1.1 高不动水含量引起的低阻油气层
成
因
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孔隙结构复杂
特征及分布
岩性细,孔喉分布无主峰态或呈双峰态,微孔隙与渗流孔隙并存; 在低阻油气层范围内电阻增大率相对较高; 含油饱和度较低; 具有较高的自然伽马、中子、密度测井值; 主要分布于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
Qv平均值 0.0415 0.1093 0.2145 0.3260 0.4342 0.6096 0.6560 0.8600
江汉五七、广华油田
江汉五七、广华油田
75 50 31 17 28 38 50 33
0.122
0.013
0.0415
南阳油田
南阳油田 辽河油田 华北油田 二连油田
50
0.538
0.0754
2630
30
原始电阻率为10.8 .m
第一次测井:泥浆浸泡2天
Rt=7.9.m; 第二次测井泥浆浸泡9天, Rt=5.2.m
2640
盐水泥浆侵入
2650
油气层电阻率降低
低对比度油气层
3590
附图1-10
L10井裸眼井电阻率与过套管电阻率对比图
A
L井裸眼电阻率与过套管电阻率对比图
低电阻油层评价
低电阻率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分析在读电测曲线时,我们常常根据电阻率的高低来判断油水层,甚至产生了一些定量化的模式,但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就在我们一味地追求高电阻率是油层的时候,许多低阻油层与我们擦肩而过了,随着剩余油越来越少,怎样寻找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油层可能比用昂贵的成本开发次经济油藏更现实一些。
“最近我这有口井,补开一个低阻层后产量由3吨升至20多吨,使我对低阻油层有了重新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啊。
”这是一位果友说的。
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油层的低阻性质呢?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以下因素可导致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1)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刘福利等《艾丹油田油层低阻机理及解释方法研究》一文对此类油藏做出了研究总结。
这类地层往往是泥质含量较小的砂岩~粉砂岩地层,其特点是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导致地层电阻率相当低,有时比周围泥岩的电阻率还要低,但电阻率指数仍很大,一般大于4。
这类低电阻率层仍可采用Archie公式计算含油饱含度,但对油层含油饱和度的下限要做细致分析。
2)围岩影响围岩的影响可引起低电阻率表现的油层,这种类型的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特征主要是受上下围岩的影响,当油层较薄,油层的厚度小于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时,电法测井响应值就会受周围围岩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低电阻率。
3)高粘土含量谢然红等《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解释方法》提出在泥质砂岩地层,泥质的附加导电性表现十分突出,成为引起电阻率下降的主导因素,其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
当泥质含量足够多且构成产状连续分布时,可转化为微孔隙发育类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的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
低电阻率油层中,粘土多以蒙脱石和伊利石或伊蒙混型粘土为主。
粘土分布常常呈薄膜状,充填状和桥塞的形式构成产状的连续分布,造成微孔隙发育。
4)高束缚水含量曾文冲在《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类型、成因及评价方法》中提出,高束缚水含量油气层主要是由于岩石细粒成分(粉砂)增多和(或)粘土矿物的充填富集,导致地层中微孔隙十分发育,微孔隙和渗流孔隙并存。
低阻油层成因
• 二者的关系
砂泥岩薄互层引起的低阻油层
• 主要是由于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
单层砂岩厚度变薄的正演模型
砂泥岩互层的正演模型
Rs=20Ω•m 无泥浆侵入
针对低阻油层成因的测井系列选择
我的讨论到此结束
• 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学指正
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讨论提纲
• 1、低阻油层的定义 • 2、低阻油层的成因 • 3、针对低阻油层成因的测井系列选择
• 低阻油层定义:指在同一油水系统内油气 层与纯水层的电阻率之比小于 2,即电阻增 大率小于 2 的油气层。有高-极高矿化度地层水
者
2、岩性细、粘土矿物含量高(岩性)
• 注意:在石油充注过程中,石油驱替的是 孔隙中的自由水。
粘土矿物的CEC和 Qv
以 Gouy-Chapman 模型和 Stern 模型为根据的粘土颗粒表面的阳离子分布 (据毛志强)——扩散双电层。
粘土矿物的CEC和Qv
• CEC(阳离子交换容量):即100 克样品在 PH 值为 7 的条件下,粘土矿物所能交换下来 的阳离子总量,单位是 mmol/100g。
常 常
3、复杂孔隙结构(物性)
共 同
4、低构造幅度(含油饱和度)
起
5、砂泥岩薄互层
作 用
6、泥浆侵入
岩性细、粘土矿物含量高(岩性) 复杂孔隙结构(物性)
粘土矿物含量增加 电阻率下降
储层中水的存在形式
• 自由水: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在孔隙中发 生渗流的水。
• 不动水:在一定压力下不能在孔隙中发生 渗流的水,主要由微、超微毛管孔隙中的 水和颗粒表面的薄膜水组成。
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与测井响应
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与测井响应周宗良;王义军;肖建玲;池永红【摘要】低电阻率油层根据其成因影响因素可划分5种类型:岩石骨架导电型、高束缚水饱和度型、高矿化度地层水型、双孔隙度结构与裂缝并存型、咸水泥浆侵入型.导致油层电阻率降低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储层岩石骨架中含有导电物质如含黄铁矿等金属矿物时,是导致低电阻油层形成原因之一;岩石中黏土矿物阳离子交换性与平衡阳离子的附加导电作用可以造成油层电阻率的明显降低,形成低电阻率油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孔隙吼道变小,微孔隙增多为束缚水提供了储存空间,形成高束缚水饱和度储层,导电能力增强,使油层电阻率变低.咸水泥浆侵入是油层电阻率变低的外在因素.【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3(010)004【总页数】9页(P512-520)【关键词】低电阻率油层;岩石骨架;黏土矿物;高束缚水饱和度;咸水泥浆侵入【作者】周宗良;王义军;肖建玲;池永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1 引言关于低电阻率(或低阻)油层的概念最早是由Schlumberger公司的Tixier等人根据美国墨西哥湾砂岩油气层的电阻率测井特征提出来的,该地区砂岩油气层和水层的电阻率在0.2~1.0Ω·m之间[1]。
关于低电阻率油层的含义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定义,根据油气层电阻率变化一般规律,低电阻率油层是指油层电阻率远低于同条件下常规油气层的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值相接近,“低”只是一个相对量,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2]。
目前较流行的为电阻增大系数I法:I=R/Ro。
式中:I为电阻增大系数;R为含油气岩石电阻率,Ω·m;Ro为岩石完全含水时电阻率,Ω·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韩书权马雪团
(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胜利测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复杂,类型繁多,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是测井油气评价的一大难题。
本文针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和地质特征,为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和储层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韩书权(1965—),男,河南伊川人,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级经济师,从事钻井工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勘探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复杂的隐蔽性油气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
低电阻率油层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这些低电阻率油气藏的发现,扩大了勘探领域,同时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这类油气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于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的认识和识别,则是不同类型低电阻率油层评价的重要基础。
对于低电阻率油层的认识,需要从成因类型电性特征和储层地质特征着手分析。
一、低电阻率油层定义
所谓低电阻率油层,是指油层电阻率相对于邻近水层电阻率而言,电阻率值偏低并引起油水层解释困难,或者油层电阻率小于或接近于围岩电阻率的一类油气层。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描述低电阻率油层:
①从油气层电阻率绝对值考虑。
国内大多数油田的油层电阻率范围在3~100Ω·m之间,小于这一电阻率“下限”的油层即可称之为低电阻率油层。
但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其标准也不一样。
②与邻近水层比较。
此类低电阻率油层通常不以电阻率绝对值的大小来定义,而以电阻率指数小于3进行定义。
这就意味着,其电阻率与邻近水层十分接近,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
③与相邻围岩层比较。
与上下泥岩电阻率相比,油层电阻率明显偏低或相同。
二、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根据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因素,可大致将低电阻率油层分为以下几类:
1、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的低电阻率油层。
在高矿化度地区,含盐量极高的地层水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及毛管孔隙中,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促使油层的电阻率明显降低。
这类油层常存在于含泥量较少的砂-粉砂岩地层,电阻率绝对值相当低,但明显大于其周围的典型水层,电阻率增大率较大,一般大于4,具有中等以上的含油饱和度。
2、具有高束缚水饱和度的低电阻率油层。
由于岩石中细粒成分(粉砂)增多或(和)粘土矿物的充填富集,导致产层微孔隙含量明显地增加,形成微孔隙与渗流孔隙两种孔隙系统同时并存,以及以微孔隙系统为主的孔隙结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产层的束缚水含量将明显增大,含油饱和度降低,导致电阻率降低。
这类油层具有低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高束缚水饱和度的特点,地层含水饱和度大于50%;电阻率增大系数小于3,其电阻率与邻近的水层十分接近,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
尤其是在高矿化度地区,电阻率绝对值相当低。
而且同一地区,高、低含油饱和度的油层时常并存
与伴生。
3、富含泥质的低电阻率油层。
在低矿化度地层中,泥质的附加导电性成为造成低电阻率的主要因素,其电阻率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大,并有与邻近水层电阻率相靠近的趋势,即油层的电阻率增大系数明显减小。
在高矿化度条件下,含分散状粘土是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导电矿物引起的低电阻率油层。
当储层中含黄铁矿、菱铁矿等导电矿物到一定含量,或导电矿物局部富集,呈层状、团块状分布时,在地层中形成强导电回路,导致测量电阻率急剧降低。
5、岩石强亲水引起的低电阻率油层。
一般情况下,在油水共存条件下,岩石表现为混合润湿,但部分岩石由于其表面的强吸水性(如蒙脱石附着颗粒表面),而始终表现为强亲水的特点,它为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提供了保障,从而造成低电阻率。
这类低电阻率油气层迫使油气主要居于渗流孔隙空间,因而其产能并不亚于常规油气层。
6、钻井液深侵入引起低电阻率油层。
这类油层主要是油层污染造成的。
在岩性较纯,孔隙度中等的砂岩地层中,泥浆滤液易于侵入地层驱替油气;或在中等偏低孔隙度(10~20%)的致密砂岩地层中,当储层存在裂缝时,由于裂缝的孔径比粒间孔隙大,而且孔隙曲折度小,泥浆滤液很容易驱替裂缝中的油气;这种较大的侵入环带,使得测井电阻率值大幅度下降,甚至趋近于邻近水层的电阻率,形成测井结果上的低电阻率油层。
7、油、水层对比条件发生变化引起的低电阻率油层。
主要表现为油层与水层中的地层水矿化度不一样,而且差异很大。
导致油水层电阻率差异小,甚至低于水层电阻率。
如淡水破坏油藏。
以上是几种典型的情况,在某一具体油藏中,可能会遇到数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合成因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对这类油气层需设法抓住主要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低电阻率油层的地质特征
1、岩性特征:低电阻率油层岩性一般较细,主要为细砂—粉砂岩。
其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地层骨架的粒度分布,低电阻率油层平均粒径普遍较小,导致砂岩的内比面增大,孔隙直径变小,微、小孔隙发育,因而地层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加。
或者粒度分布为宽带或双峰分布,分选差,细粒成分充填于大孔隙中,改变了孔隙结构,形成大量微孔隙和高含量的束缚水。
二是所含粘土的性质和分布形式。
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与粘土矿物的类型、含量及分布形式有关。
大部分低电阻率油层的粘土成分以吸水性较强的伊利石、蒙脱石及二者的过渡型为主,以填隙式和衬膜式分布,使得储层微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高,成为油层电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部分低电阻率油层的粘土成分以高岭石为主,由于其阳离子交换能力很低,它所形成的附加导电性可忽略不计,只有当充填于粒间孔隙的高岭石含量高达25~30%左右时,才能进一步改造大孔隙,形成十分发育的微孔隙系统和发达的束缚水网络,从而使油层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降低。
2、物性特征:低电阻率油层孔隙度一般较低,渗透率呈双峰或宽带分布,变化较大,高阻层渗透率一般呈单峰分布,且孔渗单相关性较好。
3、含油性特征:典型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一般小于50%,束缚水饱和度一般大于40%。
另外,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原油性质一般较好,油质相对较轻。
4、储层润湿性:低电阻率油层普遍具有亲水的特点,而高电阻率油气层常常为亲油性或中性润湿。
5、孔喉半径:根据储层的压汞资料分析,低电阻率油层的孔隙喉道半径普遍较小,孔隙喉道半径中值小,在直方图上呈双峰分布,第一主峰为微毛细管孔隙,决定了束缚水含量的高低,第二主峰为渗流孔隙,决定了低电阻率油气层的产能。
四、低电阻率油层实例分析
图1为H183井沙三中低电阻率油层。
该层自然电位负异常,底部异常幅度变小,自然伽马数值自上而下数值变大,表现为上粗下细的反韵律;高
图1 H183井测井图
分辨率感应侵入特征不明显,岩电对应性好,高分辨率深感应电阻率0.9~1.3Ω·m,低于围岩电阻率,且地层电阻率随着泥质含量(束缚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中子-密度交会计算孔隙度约24.8%;钻井取心油浸细砂岩,测井综合解释为油层。
该层压裂试油,5mm 油嘴放喷,日产油14.4吨,气610方,不含水,原油密度0.8484g/cm 3
,粘度5.92 mPa •s ,为典型低电阻率油层。
地质成因分析:储层岩性较细,粒度平均值呈
双峰分布(图2),细粒成分较多,粘土和粉砂含量
达15~42%(图3),粘土矿物类型为丝片状伊利
石和假六边形片状高岭石,导致微孔隙含量明显增
加,形成微孔隙与渗流孔隙同时存在,且以微孔隙为主的特殊孔隙结构特点,从而导致束缚水含量大
大增加。
根据岩心实验及邻井分析,该砂组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0万mg/l 左右,岩石为强亲水岩石。
以上原因说明,该层微孔隙系统发达,含有大量的高矿化度地层水,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从而使油层的电阻率明显降低。
是典型的以高束缚水饱和度为主导因素,高地层水矿化度和岩石强亲水为辅助因素的复合低阻油层。
五、结束语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复杂,种类较多。
对于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和形成原因分析,需依据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岩心实验分析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区域成藏规律。
为保证地层评价的准确性,合适的测井系列、适当的岩石物理实验、配套的解释技术及精细的测井分析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曾文冲. 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 孙建孟等. 低阻油气层评价方法. 石油学报. 1998
[3] 《测井学》编写组. 测井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00
频数
粘土+粉砂含量 (%)
图3 粘土+粉砂含量 粒度平均值(mm) 图 2 粒度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