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在翻译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
标签:文化差异;翻译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 西风凛冽” 之辞。
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 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
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等等。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英汉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产生不同
的含义。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并适应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
准确地传达原意。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成语广为流传。
这句话
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珍贵,意味着每一分钟都应该被充分利用。
而在中
国文化中,“时间就是生命”更为常见。
这句话则更强调时间对人生
的重要性,暗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利用它。
在翻译这些成语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选
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此外,在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意到礼仪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
西方国家,握手通常是表示欢迎和尊重对方的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中,鞠躬则更为普遍。
如果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向他人伸出手臂握手,可能
会被视为失礼或不尊重。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论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不断实践与反思
实践: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反思: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找出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交流: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翻译水 平
Part 07
结论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Part 05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义理解与表达
英汉词汇差异:英汉词汇在语义、词性、搭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翻译 准确性 英汉语法差异:英汉语法结构不同,影响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英汉文化差异:英汉文化背景不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递
英汉思维差异:英汉思维方式不同,影响翻译的逻辑性和表达效果
结论: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核心任务,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实现翻 译的目的。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翻译的重要目标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递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 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感谢您的观看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Part 01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02
英汉文化差异概述
文化背景的差异
历史背景:英国和汉语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价值观念:英国和汉语国家在价值观念上有所不同,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语言特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文学传统:英国和汉语国家在文学传统上有所不同,如英国文学注重现实主义,汉语文学注重 浪漫主义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西方人起源 于游牧, 与奔 马感情深厚 , 因此 , 在英语 中有 大量带“ 马” 的习语, 如“ a wi l l h o r s e ” ( 工作认真的人) , “ a d e a d
差异, 无论在理论上还 是实践上 都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
l 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 表现 1 . 1 宗教 文化 背景 的差异
地倾 向个体 。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 的表现,长久生活在 不 同区域的人具有 不同的文化特 征,因而也形成了不 同的思
宗教文化是 由宗教传说和宗教信仰 组成 的。英美等西方 维方式。而这种 思维方式 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语的引 国家信仰信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 帝创造 的, 世上 的一切都按 申义不同, 因此 , 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 : 汉语中的“ 拖后 上 帝的旨意安排 。“ 上帝” 这 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 督色彩 , 腿 ”, 如 直 译成 英语 “ p u l l o n e 。 S l e g ” , 其 意 思就 变 成 了“ 哄 骗 取 如 果我们不 了解这些宗教文化 的背景 ,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 笑某人 , 愚弄某人 ” 。再 比如, 中国人常用“ 黄色” 表示低级趣 文化的等值,有 时就会造成文化 的亏损 。因而也 f : 可避免地 味、 庸俗、 猥亵等 , 但我们不能看到“ y e l l o wb o y ” , 就译成“ 下流 渗透到语言文化领域 。例如, A J u d a s k i s s 犹 大之 吻( 比喻背叛 男孩” , 因为这个短语在英语 中指 的是“ 金币” 。 行为) 、 B i b l e o a t h庄严的誓言 。 l - 3历史、 地域 、 风俗 习惯的差异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汉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
翻译策略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从英汉文化差异、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汉英文化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强调礼仪和传统。
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较快,重视人际关系和面子。
语言和文学英语是一门格言简洁的语言,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汉语则善于表达含义,注重在不同语境下演绎完整的含义。
其他文化因素英国人有某种程度上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也比较崇尚自由和民主。
而中国则更看重集体和家庭,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
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是一项准确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准确性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地传达原始信息。
译者需要严谨地处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力求达到最精确的翻译。
信达雅翻译需要追求信息的准确性与情感的恰当表达。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表达出原始信息的情感内涵并符合当地文化传统。
给读者留余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原始信息。
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译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决定了翻译品质。
翻译策略主要分为直译、意译和文化适应三种。
直译直译是对源语言没有加以修改,直接译成目标语言。
如果两个语言没有太多的文化差异,直译通常是较为恰当的翻译策略。
意译意译是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转换。
如果目标语言和源语言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意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针对原始信息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特殊处理。
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正确地处理文化因素是确保翻译品质的关键。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外,译者在采用翻译策略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原始信息、读者的文化背景及制定的实际用途等多个因素。
结论在全球化、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语言准确性为首要原则,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和文化适应。
中英文化与翻译的差异课件
v 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不要倒贩槟榔 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 各自的背景不同: 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 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
v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 西,如
v “狗娘养的” ,“狗东西” ,“狗腿子” ,“狗改不了 吃屎, “狐朋狗党” 、“狗急跳墙”等。
7、历史文化的差异:
v 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 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例如, “大人不计小人 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自古衙门八字开,有 理无钱莫进来”等等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 息息相关。
v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v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流深。 v 海面平静,人人都可当
舵手。 v 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3.联想的差异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v 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雷公 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 来源于神话)
v 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别占着茅坑不拉 屎。(前者来源于 《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 源于实际生活)
v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 个诸葛亮. (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 源于历史传说)
第六讲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美人名中以职业为姓的人名比中国多得多: Baker Barber Carpenter Fisher Sailor Hunter Butcher Manson Merchant Tailor Smith是一个大姓 (早期英国社会有各种 smiths,如goldsmith, tinsmith, coppersmith, blacksmith) (4)以颜色名称为姓 白、黄、蓝 Blue Brown Red Green Orange Black Scarlet White (5)以动植物名称取姓 马、牛、熊、龙、林、花 Lamb Fox Wood Flower
2. ―男女各姓”与“妇随夫姓”的尊卑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男尊女卑,亲友邻里常用其丈 夫名加表示尊称的亲属称谓称呼已婚妇女, 如“祥林嫂”、“阿庆嫂”,一般人不知其 本人姓名。但在姓氏上,婚后仍保留自己的 家姓,如“尤氏”、“秦氏”。 英美国家,按传统习惯,妇女婚后一般用丈 夫的姓。如Marie White与John Brown结婚, 婚后女方姓名为Marie Brown。 现在则有不少夫妇采用两人合姓作为婚后夫 妇新姓,如Marie White-Brown与John White-Brown。
3. 舍弃比喻或形象 “文化协调”(cultural mediation):一种折衷的 方法,抛弃原文中富含文化特色的意象或比喻,换 一种说法将其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 例: 打开窗子说亮话 frankly speaking/ let‘s be frank 不管三七二十一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a fly on the wheel 自以为有天大本事的人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之日。 ♦ 由于丢失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在效果上难免会有 一定影响,在翻译时应尽可能缩小源语读者与译入 语读者在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上的差距。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文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
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 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
人
• (3) die like a dog ——悲惨地死去 (4) 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 诚
• (5)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 有得意日。
(6)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五.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events
• There is no lack of idioms alluding to historical events. Such idioms are simply-structured but highly significant. And they cannot be just understood and translated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
• e.g.东施效颦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班门弄斧 龟兔赛跑 名落孙山 叶公好龙 解铃还须系铃人
• Most of English idioms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come from the Bible and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ies.
• e.g (1) 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和祸害的根源 • (2) the lost sheep——迷路的羔羊,比喻失足少年 • (3) Judas' kiss——犹大的吻,比喻叛徒口蜜腹剑的可耻伎俩
IV. Conclusions
To sum up, every people possesses her own unique culture, which makes their way of expression unique. So idioms of one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2000字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英汉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英汉文化的差异,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便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并同时传达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情感指向。
英汉文化差异是指英文和中文在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词汇、语法和各种表达方式的差异。
因此,作为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适当地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是比较明显的,如英语中的“请原谅”可以用中文翻译成“请多多包涵”,英语中的“cheers”很难有一个确切的中文翻译,但可代表乾杯的一种祝福语。
此外,一些英文中常用的缩写和俚语在中文中并不存在。
因此,翻译者必须了解文化隐喻和文化符号,并确保译文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意。
而在思维方式上,英汉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英文中,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表现是很常见的,而在中文中,更关注群体价值和集体荣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了解句子的措辞以及在表达上的所侧重的方面。
在表达习惯和语法上,例如英语常用从句表达,而汉语则倾向于用简洁的句子表达。
在面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上,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是指根据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将句子的意思翻译成与原文同等的内容。
意译则是指根据翻译者的理解和背景知识,用与原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传达原始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原始信息和文化背景的细节。
2. 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本土化是指将翻译的内容针对本地市场和文化环境进行调整。
国际化是指将翻译的内容进行简化,以便更适合国际市场。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受众和市场需求,采用不同程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策略。
3. 文化比喻与文化突破相结合文化比喻是指使用与翻译目标文化相关的隐喻来解释原始信息。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交流的频率和深度不断提升。
在这个背景下,翻
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进行翻译难免会面临一些难题。
本文旨在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翻译策略,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在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在语调、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差异。
具体来讲,英语通常较为直接、简洁、概括,重视个人表达和思考,甚至有时候会透露出一丝幽默、讽刺或者挖苦意味。
而汉语则相对含蓄、委婉、尊重群体,哲学思考甚至有时候会采用比喻、成语和典故等方法来达到表达的效果。
也就是说,英汉文化在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不同的特点。
翻译策略
针对英汉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难题,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
下面将从英汉语言习惯、文化特点和翻译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英汉语言习惯
针对英语在表达习惯上的特点,我们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
1.逐字翻译可行吗?
很多英语表达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充满了隐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
如果直接翻译其字面意思,可能会使人误解或者感到疑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适当地对其进行解释和阐释,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表达方式。
比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 文化差 异 在 语 言表 达 特 别 是词 汇 方 面 造成 的不 对 等现 象 是 十 分 明显 的 . 有 说 服 力 的 最 事 实 便 是 : 部译 著 , 果再 用 原 语 把它 翻译 过 一 如 去 , 到 的肯定是 一部 与原 文 大相径庭 的作 品 , 得 这
种 由文化差异造成 的语言表达体系不对等现象, 便 是 翻译遇 到 障碍 的一 个 重要 因素 。
但 “ u pig 是 “ 圆”,rv l 是 “ 馅 的小 包 dm l ” 汤 n “aii o” 有 子 ” 它们 与 “ 子 ” 尽 相 同。再 如 中 国妇 女 传 , 饺 不 统穿 的“ 袍 ” 及 “ 将 ” “ 功 ” “ 纱 帽 ” 旗 以 麻 、气 、乌 、 “ 穿小鞋 ” 词 , 等 在英 语 中却 没 有 对 应 的 词 , 以 所 严 格 地说 . 它们 都是 无法译 的 。同样 . 英语 中的一 些词 在 汉 语 中 也 是 有 文化 冲突 的 itlc a≠ neet l l u 知识 分 子 ,ar≠干部 ,oic≠政 治 ,rpgna cde pli ts poaad ≠宣 传 , bue#劳动 者 。j著 名 教 授 朱 光 潜先 l orr a lJ 生 曾经 指 出 “ 文 中没 有 一 个 字 相 当 于 英 文 的 中
翻译 是一 个 十分 复 杂 的过 程 , 由于各 民族 文 化是 在各 自民族 历史 发 展 中形 成 的 , 以 民族 文 所 化带 有鲜 明 的 民族 特征 , 而且 具 有 其 独 特 的 民族 文化 心理 结构 , 样 翻 译 就 不 能不 受 到 民族 文 化 这
的制 约 。汉 民族文 化与 英美 文化之 间存 在着很 大
维普资讯
鞍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fA sa o ra nh nNoma 【 P y o r l U
2 02- 0 06。 2): 5 — 7 4( 7 6
英 汉 文 化 差 异 与 翻 译
武 丽 华
( 山师范学院 外语 系 鞍 辽 宁 鞍 山 14 0 ) 10 5 摘 要: 汉民族文化与英 轰文化之问存在着很 大的差并 , 译透过 一种 语 言忠实、 翻 准确 地再现 另一种语 言
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障碍, 以期 寻找一条有效
克 服 障碍 的途径 。
一
、
英 汉语 言表 达 系统上 的文化 差异
英 国纽 马 克 说 : 翻译 就 是 用 一 种 语 言 代 替 “ 另 一种语 言 来 传达 信 息 。 ¨J 过 不 同语 言 的 转 ” 通 换, 使原 文 的 文 化 信 息 , 译 文 中 得 以再 现 。因 在 此, 翻译 要 服从 这样一 个 根本 目的: 即透过 一种 语 言 忠实 、 确地 再 现另 一种 语 言 所 反 映 的思 想 和 准 文化 。 而 各 民族 间 文 化 差 异 对 翻译 造成 的障 碍 , 先体 现在 语言 表达 方 面 , 首 尤其 是在 词汇 方面 表 现 尤 为突 出 就 由数 字组成 的词 语在两 种 文化 里 表 现 出的 差 异而 言 , 可 略 见 一斑 。据对 比研 便
所 反 映 的 思 想和 文 化 。民族 ; 碍 障
中图分类号 : 1 9 H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号 :0 824 ( 02 0 4 7 - 10 -4 1 20 ) 23 50 0 2
Di e e e a a sai n 0 In s nd En l h Culur f r nc nd Tr n l to fCl e e a g i i s t e
落”; 数字 “ 有 “ 牛二 虎 之 力 ” “ 死 一 生 ” 九” 九 、九 等 。如果将 这些 词语在 不 了解其 内涵 的情 况下 直 译 出来 , 就 势必 难 于做 到 忠实 原 文 、 那 流畅 , 于 难 被 英语 文 化接 受 。 由此 可见 , 汇是语 言结 构的基本 材 料 , 语 词 是 言 中最为 活跃 的 部分 , 与 民族 文 化 的依 赖关 系 它 决定 了不 同语 言 词 汇 在 含 义 范 围 方 面存 在 着 差 别 。一个 民族常 见 的普 通 事 物 的名 称 , 于另 一 对 个 民族而 言 , 可能 是 无 法理 解 或 理解 不 深 的东 很 西 , 时甚 至在译词 中找 不 到适 当的词来说 明它 , 有 即 由于语 言 、 化本身 的原 因而 引起 的词 汇空缺 , 文 如: 汉语 中的 “ 子 ” 英 语 中 就是 空缺 的 , 为 饺 在 因 这 是 中 国的“ 吃” 名 。英语 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 于
究表明: 世界 上大 概 役有 哪种 语 言像 汉语 那样 有
那 么 多 的 以数 字开 头 的词 语 , 中一 、 、 、 、 其 二 三 六
七 、 等 自然 数 组 成 的 词 语 为 最 多 。 如 : 字 九 数
“
一
” “ 目了然 ” “ 马 当先 ” “ 唱一 和 ” 有 一 、一 、一 ;
me c n c l r ,T a sa o ,t a i t elc n te id o n u g n u u e s c r l n i f a ut e u r n l t n h t s o rf t oh rk n f a g a ea d c h r i e ey a d i e a l n
C uK i gt a e n . h e a em t d 再将历史上诸 葛亮 Ln h s r 足智多谋加以解释, 就很容易理解了。
综 上所 述 , 文化差 异造 成翻译 障碍 . 但这 并不 意 味着 翻译 是不 可 能 的 , 而这 种 从 不 可译 到 可 然 译 的过 程是 需要 我们对 文 化差异造 成 翻译 的障碍 问题 有 一个 深 刻 的 认识 。只有 这 样 . 我们 才 能够 从 文化 交 流的需 求 出发 , 分发 挥 主体 因素 的主 充 观 能动 性 和寻求 有 效 的翻译 途 径 , 可 能地 减 少 尽 和消 除 由文化差异 对 翻译 活动及 文化 交流所 造成 的 困难 和 障碍 , 好 地 B入外族 文化 的精髓 , 更 【 开拓
g n lm a ”。 e te m
息 , 考 虑译人语 的修 辞特 点 , 留原 文的形 象表 不 保 达 , 常 容 易造 成误 解 , 常 甚至 使 人 不知 所 云 , 换 更 形 象 的表 达形式 , 又 使 译 文传 达 的信 息不 同于 却 原 作 , 原 作 面 目全 非 。 J : 汉 语 “ 贫 如 使 如 将 一 洗 ” 成 “ spo swsig , 美 人 则 不 知 所 译 a ora ahn ” 英 云 , 以, 所 只好 丢掉 原 语 的文 化模 式 , 译语 的文 按 化 模 式 译 为 “ spo h rhIOS” 此 这 a ora acuc IUe 如 s I 般 , 际 即使 成 功 了 , 原语 文 化 形象 , 完 全丢 交 但 也 失 了 。汉 语 “ 洗 ” 味着像 水 冲刷地 一样 干 净 , 如 意 而英语 “s h rhF ue 意 为象教 堂的老 鼠, a cuc os” a a 沾 不到一 点 油水 。两 者 寓意 有异 曲 同工 之妙 . 文 但 化形象 却 风 马牛不相 及 此外 , 我们在介 绍古 典名著 《 西游 记》 , 把 时 若 孙悟空译成 SnWuKn u og会使 英 国人误认 为他是 和张三 、 四一样 的人 , 了全面反映原 作 , 译 李 为 一般 为 M ne igS nWuK n , okyKn u og又如 : 汉语 中的一句
一
谚语 :三个臭皮匠, “ 顶个诸葛亮” 如把“ 臭皮匠” 和 “ 诸葛亮” 都译 出来,he sn i ob r a — T r t k gcbls r e e i n e e
qa t aC uK i g英语读 者会莫名其炒 , ulo h eLa , n 如改
为 T recb l s i er i s o bndeul he obe t t i v w m ie q a t r w hh e c o
数 字“ ” “ 生有 幸 ” “ 心 二 意 ” “ 三 有 三 、三 、 三句 话
不 离本 行 ” 数 字 “ ” “ 上 八 下 ” “ 零 八 ; 七 有 七 、七
的 差 异 , 这 种 差 异 则 构 成 了进 行 交 流 的 障 碍 而
— —
翻译 的难题 。本文 试图从 以下 几个 方面探 讨
二 、 汉文 学现 象 系统 的差异 英 东 西 方的语 言不 同. 而也 就 I 了语 言 赖 因 发 以作 为基础 的社 会 历 史 、 化 传 统 和生 活 习 惯 的 文 不 同 , 且 文 学 家 们 所 塑 造 的 文 学 形 象 也 不 而 同 。 如 英 国的资本 主义社 会 经历 了产 生 、 展 、 【 发 鼎 盛 时期 等不 同阶段 . 资本 主义 的每一 进程 , 在 都 文学 领域 留下 了鲜 明的 痕迹 。翻 开英 国文 学 史 ,
收 稿 日期 :0 2— 1— 4 20 0 0
作 者 茼 介 : 丽 华 (9 8一) 女 武 16 , 安徽 申 阳 / 山师 范 学 院 外 语 系 讲 师 、鞍
维普资讯
7 6
鞍 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 4卷
“ 饺子” 这种食 物的词 , dm lg 和“aii , 如“ u pn ” r o ” i vl
个个生动逼真 、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 浮现在
读 者 面前 : 士 比亚 的《 尼 斯 商人 》 阴 险 、 莎 威 中 狠 毒 的高利 贷者夏 洛克 ; 更斯 的《 都孤 儿 》 狄 雾 中受 尽 凌辱 的孤儿 奥列佛 ; 夏绿 蒂 ・ 朗特 的《 爱》 勃 简 中 的 富有 独 立 精 神 的 孤 女 简 ・ ; 爱 啥代 《 伯 家 德 的苔丝 》 的 悲剧 人 物 苔 丝等 等 . 们 都 是 英 国 中 他 资本主义 社 会的 产 物 , 以在 翻译 中如何 深 刻理 所 解 和认 识这些 人 物 形 象 , 何 准确 地 把 握 其 身处 如 的社会环 境 以及 对 其 性格 所 产生 的影 响 , 何忠 如 实 地传达 作者 为反 映其 性格 特征 而精 心描 绘 的人 物 心理 、 为的微 细变 化 , 其人物 形象 在 不 同民 行 使 族 、 同的社 会里得 到认 可 , 不 并栩 栩如 生地 呈现 出 来, 的确不是 易事 。 其次 , 有些 作 家在 塑 造 文 学 形象 时 所 使 用 的 修辞手段 , 表达方式方面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给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