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利观》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

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 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 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 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 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 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 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 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 十二经。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 而:如果 ➢ 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待……呢?/把……怎么样
呢?/对……怎么办呢? ➢ 礼:礼仪制度 ➢ 乐:音乐舞蹈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 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 和不提倡做的事)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义”、“利”观念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观念的阐述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义利观展开论述,探讨其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谈谈孔子对于义利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折射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义是指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利则是指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利益。

孔子认为,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孔子在论述义利观的时候,强调了以德为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政府或者一个社会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只有以德为本,才能带来长久的欣欣向荣。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民的德性来使国家兴盛,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生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因为环境造成了人们的道德败坏。

孔子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让他们从内心发出善良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兴盛。

在孔子看来,只有以德行为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和稳定。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也提到了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选择。

他认为,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道德的约束。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将把义视为最高追求,而道德淡薄的人则将利看得更加重要。

孔子认为,只有抛弃私利,遵循道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对义利观的阐述虽然深刻,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同时也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对义利的灵活运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张挞而舍葱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一些小的利益。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利益的权衡和取舍的思考。

孔子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做合理的取舍。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

《孟子的义利观》 ppt课件
目 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义利观概述 • 孟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 结论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02
03
0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期邹国人。
孟子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 大,后拜入孔子孙子子思门下 ,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义的仁爱基础
孟子认为,义的本质是仁 爱,是人们对待他人和社 会的正确态度。
义的实践意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在实 际生活中践行义,以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利的重要性
利的物质基础
孟子认为,利是人们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 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利的正当追求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合理 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必 须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 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利的道德约束
孟子认为,利应当受到道 德的约束,人们在追求利 益时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 原则。
义与利的取舍原则
义优先于利
孟子认为,在义与利的取舍中,应当以义为重,以利为轻 。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义的原则,放弃对利的 追求。
利服从于义
孟子认为,利应当服从于义,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当始终 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义利的辩证关系
孟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的。人们应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注重践行道德规 范和原则,实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
04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塑造儒家道德价值观
孟子的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仁义和道 义,主张以义制利。

孔子生平介绍文学常识知识普及通用PPT模板

孔子生平介绍文学常识知识普及通用PPT模板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的轶事典故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第三部分
“义利之辩”,这个伦理学中道德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中国是由孔夫子最先揭举的。他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次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第二部分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的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更有“孔门十哲”为儒客杰出代表,受儒教祭祀,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榜样。

高中语文孔子之义利观ppt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孔子之义利观ppt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徐志摩曾说过:“一生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记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我不知道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能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遇?我也不知道你的出现是恩赐还是劫?但总归要说声“谢谢你,谢谢你曾来过……” 还记得初相识时你那拘谨的样子,话不是很多只是坐在那里听我不停地说着各种不着边际的话。可能因为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只知道乱七八糟的在说,而你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想想自己也不知道一个慢热甚至在不熟的人面前不苟言笑的我那天怎么会那么多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你给的莫名的熟悉感和包容吧!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见_利_思_义——孔子的义利观

见_利_思_义——孔子的义利观

见利思义——孔子的义利观□王恩来谈到孔子的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

尽管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但有了这两条记录,余者就大多被遮蔽起来,并成为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以降,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一立场,如荀子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子的“计利则害义”,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等等。

这些主张和结论虽各有其具体内涵和指向,但这一路下来,在使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得到凸显的同时,也给人以贱视利欲的极端化印象。

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说:“义与利在儒家思想中是对立的,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就将孔子和儒家的义利观视为不合时宜的阻滞力量。

不过,若全面考察起来我们会发现,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义利观,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腐和简单。

读《论语》可见,对包括富贵在内的利益追求,孔子不仅没有简单拒绝和否定,而且给予了人性的归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里仁》)孔子把趋利避害视视为人人具有的情感,在这里讲得十分明白。

他还这样言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就进一步证明,孔子所言之“人之所欲”,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是一种不含轻蔑态度的普遍性认识。

这一认识,也同样得到一些后儒和后世学人的认同。

战国中期的告子认定“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同样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则直接承袭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5.1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周处的故事 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 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 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 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3.毛泽东的故事 从九月七日到八日下午,已在垂危中的毛泽东仍坚持要看文件、看书。七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泽东 示意要看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毛泽东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 握笔写下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制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当把书找来 时,他点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态。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毛泽东只看了几分钟,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的护理记 录,可以看出“八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二小时五十分钟。他是在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 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 样…呢?”

核心
礼乐
是礼乐的基础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研读文本 思考2: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 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 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 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 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 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 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 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共14张)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共14张)
五校联考作文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些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阐述过的一句话。他明确的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为什么要谈“利益”呢?因为近来观察到不少边远基层 陆续有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等之类的年轻人半道上离开。 笔者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个 人“利益”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或 是小小的政治抱负,或是基本的工资待遇,亦或是足够的 精神宽慰,林林种种。 • 曾国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 共享之。”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强,跟曾国藩的治军理念, 跟他的丰厚军饷是分不开的。
•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 表明了儒墨二者具有共同 的思想资源。但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并非完全相 同,墨子主张言利,因为他提出了“兼相爱,交 相利”的思想。儒家认为追求“利”必定会妨碍 追求“义”,墨家则认为“利”与“义”是统一 的,就像爱是相互的一样,这便是墨子的“兼相 爱,交相利”的思想。
• 有些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 需的。如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 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 大略》)董仲舒也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 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 身 之养重于义》)利是养身体所必需的,人需要利也是与 生俱来的本性,是正当的。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 欲利之心。不过,圣人可以教育人民“欲利”不要超过 “好义”。一旦超过,就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来很多 麻烦,其结果可能丧失更多的利。为了社会和谐,也为 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儒家主张要重义轻利。因此,董仲 舒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同上) 义对于人来说,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有两面性,它首先 是美好的。或者说它本身是美好的,另一面是被无知无 德所歪曲了、所利用了。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 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 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 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 的道德境界。
第六章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bin⑤, 然后君子 (《雍也》) 质①:质朴、朴实。 译文: 文②:华美、文采。
•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 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 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 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 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 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 《论语》。
求舒适,做事勤勉,有道④: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说话谨慎,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请你诵读本章,简要概括本章主题。
•①本章提出了“好学”的具体要求。 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 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 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②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 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 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 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 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 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 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 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 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 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 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 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 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 的“文胜质则史”。

【高中语文】孔子之义利观ppt

【高中语文】孔子之义利观ppt

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 阳货》), 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 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 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 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 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 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 子路》里, 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 (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 (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 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这是《诗经小雅 我行其野》中的两句诗,诗句本意:我离你而
去,的确不是为了改嫁富家,只求和你分手而已。 忠信主宰于心中,则事之义与不义昭然,故能随 义而徙;唯义是从,正所以主于忠信;由乎中而 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德自崇矣。如元许 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心中无主,不以义徙,故随欲迁流,念念妄动, 焉得不惑。心中有主,惑之自明,随义而徙,惑 之自辩,是为明辩也。德崇而惑辩,辩惑以明德, 不以此富,亦只‘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崇德,中正无私,明明朗朗,唯从大义;而惑起 于个人情感,因为情感是会变的。
7、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 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 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 岂其然乎?”《宪问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 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 “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 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 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 难道真是这样吗?” 以上三则,说的都“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的 内容。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
五校联考作文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些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阐述过的一句话。他明确的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为什么要谈“利益”呢?因为近来观察到不少边远基层 陆续有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等之类的年轻人半道上离开。 笔者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个 人“利益”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或 是小小的政治抱负,或是基本的工资待遇,亦或是足够的 精神宽慰,林林种种。 • 曾国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 共享之。”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强,跟曾国藩的治军理念,明了儒墨二者具有共同 的思想资源。但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并非完全相 同,墨子主张言利,因为他提出了“兼相爱,交 相利”的思想。儒家认为追求“利”必定会妨碍 追求“义”,墨家则认为“利”与“义”是统一 的,就像爱是相互的一样,这便是墨子的“兼相 爱,交相利”的思想。
• 有些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 需的。如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 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 大略》)董仲舒也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 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 身 之养重于义》)利是养身体所必需的,人需要利也是与 生俱来的本性,是正当的。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 欲利之心。不过,圣人可以教育人民“欲利”不要超过 “好义”。一旦超过,就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来很多 麻烦,其结果可能丧失更多的利。为了社会和谐,也为 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儒家主张要重义轻利。因此,董仲 舒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同上) 义对于人来说,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有两面性,它首先 是美好的。或者说它本身是美好的,另一面是被无知无 德所歪曲了、所利用了。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理解句子意思: 一、
勤勉 表并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表顺承 匡正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 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 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①、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 家的“仁义之道”。
②、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 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把仁义道德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4、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①、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__质__胜__文__则__野____,文_胜___质__则__史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 住舒适的句子是:___君__子__食__无___求__饱__,居__无__求__安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
甘心的句子是 _朝__闻__道___,夕__死___可__矣_。
五、当堂检测:
C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同者“不智惑”智慧、聪明 温故而知新 懂得、知道。
B.任重而道远 路程、路途 C.迩之事父 侍奉
得道者多助 道义、正道 不足以事父母 侍奉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勤勉
回虽不敏聪慧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二、
表假设,如果 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大学之道》课件(1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2)

《大学之道》课件(1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2)
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 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 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 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 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
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 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
——《论语》——
•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 共二十篇。 ❖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 类型 语录体
“仁”“礼”关系



君子修身


求学为道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论语·八佾》)
注释: 1.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思是“把(对) 礼怎么样(怎么办)”。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 礼。复礼,归于礼。 2.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3.归: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 4.由:凭,靠。 5.目:条目,纲目。 6.敏:聪慧。 7.请事:请,请求,主动表示敬意;事,从事。
二十二年十月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 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 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19正其义谋其利(课件)-山东友谊版六年级传统文化【02】

19正其义谋其利(课件)-山东友谊版六年级传统文化【02】

就是在最仓促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和 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解析
课文节选自《论语·里仁》。课文反映了孔子的义利 观。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 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 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想一想
正确的义利观是见得思义,不要见利忘义。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做的?
说一说
关于“子贡”,你还了解有多少,说说他的故事。
子贡赎人
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 ,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 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在国外经商时赎 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 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 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 隶的人赎身了。你开了一个坏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晓事明理
第19课 正其义 谋其利
德义的名声 宋清卖药
“人有义声,卖药宋清”是评价药商宋清的,阅读故事 并思考:宋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宋清善良仁厚,以德取信于民,

把道义看得比财富更重要,赢得了
清 卖
众人的敬重,成了有名富商。

广闻博识
第19课 正其义 谋其利
义,是修养内心的;财货,
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 是给养身体的。身体不比内心
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更贵重,所以修养身心没有比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 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 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
大于利/而厚于财也。
义更重要的了,义生养人比财 货重要多了。那些有义的人, 即使贫困却能自己找到快乐。 而有很多财货却没有义的人, 即使富有却不能活下去。 我由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有着务实的思想和实践
精神,对于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孔子的义
利观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立身以
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等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孔子对人际
关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之间应该有相互关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这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
适用,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好朋友、好同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则强调了行为准则的选择,不是以自己的狭隘利益为导向,
而是应该追求符合公正、合理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前提。

孔子提出的“立身以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强调了个
人与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每个人以自己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家庭意识、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诠释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才能有更充分的力
量去为整个国家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思想观念将权力分立与权责
共担的思想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层次,对于我们现在强调法治理念是具有
启示和借鉴价值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社会组织之间
的关系,也提出了人-家-国-天下的层次性关系。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
活和政治治理,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建设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孔子的义利观》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孔子的义利观》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分角色朗读第二节,在读中品悟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对于不义,孔子又是怎样做的呢?
小结
《论语》中这三则的内容对我们的启示是:
1、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
2、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思考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 (2)而:如果 (3)虽:即使 (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
思考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明确: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公孙丑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三)孔子的义利观以大义大利的结合为旨归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八佾》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矣。焉用稼!
《子路》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
(二)见利思义的理性原则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里仁》 《公冶长》
3、主张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要兼顾他人利益, 反对损人利己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阳货》
4、孔子要求人们从大出着眼,反对急功近利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宪问》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2、倡导“欲而不贪”的适度原则, 反对贪得无厌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颜渊》
放于利而行,多怨。 枨也欲,焉得刚?
当你身边发生不道德的行为,你会怎么做?
会挺身而出,及时制止 看情况而定 懒得制止
你为何而读书?
关于义利观,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什么?
孔子的义利观
主讲人 张亚宁 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传统社会财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耕读
孔子的义利观
一、义利观的涵义 二、义利观的发展过程 三、孔子的义利观
一、义利观的涵义
义是人们行为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蕴含着超功利色彩的 原则和标准,体现着人的尊严和崇高。
广义的利包括公利、私利;物质之利、精神之利;眼 前之利、长远之利;政治之利、经济之利等范畴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见利思义,是把义当做当取利的保障;
先义后利,则是一种机械的教条,实际上将会 以义代利.
1、个人利益的追求要采取正当手段, 反对见利忘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宪问》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泰伯》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3、审时度势的自我保护意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宪问》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同意 不同意 不清楚
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既讲奉献,也要正当索取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原则的选择: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功利至上,以我为主
金钱与道德哪个更重要
金钱物质最重要
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会为金 钱而泯灭良心 竞争就不需要顾及良心与道 德 理想追求比金钱更重要
《史记•货殖列传》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路》
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 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 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厚重,有势而后行, 微夫二子之祝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孔子家语•致思》
2、以贫贱为耻的功利思想
邦有道,榖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 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历史影响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子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君子 劳心者 统治阶级成员; 小人 劳力者 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
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
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
4、富民利民的主张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子罕》 《里仁》
(一)对求利行为的人性归结
1、“人之所欲”的客观认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食色,性也
《里仁》 《孟子•告子上》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根 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 集中体现。
二、发展过程
◎ 殷周时期
义与利还不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也不是哲学范畴
◎ 春秋时期
是我国义利之辨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 秦汉之际
儒家的义利观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价值的主线
三、孔子的义利观 罕言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荀子·大略》
夫人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
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程颢《语录》十一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卷四
去人欲而存天理 。
《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第一册
大学生义利观状况的调查
义利关系 义利统一 先义后利
义利取向 义利并重 重义轻利
你认为现代社会的义利关系的核心是 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