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弹塑性力学第三章1

合集下载

弹塑性力学第三章

弹塑性力学第三章

10.05.2021
6
§3-2 应变张量和转动张量
2.1 相对位移矢量和相对位移张量
PQ 平 移P'Q'' 伸 长 + 转 P'Q 动 '
Q ''Q ' d u d r ' d r x3
dr
Q
u+du
——相对位移矢量
P
P
u
r
o
x2
x1
Q’’ Q’
P’
P’
dr
10.05.2021
过二阶张量的坐标转换式求出它们。
即:
' ij
Qi'kQ
j'l
kl
i'j Qi'kQ j'l kl
Q i'k e i'e k Q k' i
10.05.2021
18
§3-4主应变、应变方向应变张量的三 个不变量
确定一点的主应变和应变主方向方法与 求主应力和应力主方向的方法完全一致,求 主应变的方程
2. 将直角坐标系绕x3轴转动角,求新坐标系 应变分量的转换关系。
10.05.2021
31
作业:
3. 假定体积不可压缩,位移 u1(x1,x2) 与
u2(x1,x2) 很小, u3=0。在一定区域内已知
u1=c(1-x22)(a+bx1+cx12) ,其中a、b、c为 常数,且12=0,求 u2(x1,x2)。
10.05.2021
20
§3-5 变形协调条件(相容条件)
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讨论了一点的应变 张量,它包含了一点的变形信息,应变张量
与位移微分关系称为几何方程(共六个)。 u 如果已知变形体的位移 状态, 则由这六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ppt课件

为非负,即有 0
功,即 0
(应变硬化和理想塑性材料)
(应变软化材料)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2) 德鲁克塑性公设的表述
德鲁克公设可陈述为:对于处在某一状态下的稳定材 料的质点(试件),借助于一个外部作用在其原有应力状态 之上,缓慢地施加并卸除一组附加压力,在附加应力的施 加和卸除循环内,外部作用所作之功是非负的。
Ñ W
0 ij
ij
0 ij
d ij 0
Ñ 由于弹性应变εije在应力循环
中是可逆的,因而
( ij
0 ij
)
d
e
ij
0
0 ij
于是有:
Ñ WD WDp
( ij
0 ij
)d
p
ij
0
0 ij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3) 德鲁克塑性公设的重要推论
Ñ WD WDp
( ij
0 ij
)d
势理论。他假设经过应力空间的任何一点M,必有一
塑性位势等势面存在,其数学表达式称为塑性位势函
数,记为:
g I1, J2, J3, H 0

g ij , H 0
式中, H 为硬化参数。
塑性应变增量可以用塑性位势函数对应力微分的表达
式来表示,即:
d
p ij
d
g
ij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不小于零,即附加应力的塑性功不出现负值, 则这种材料就是稳定的,这就是德鲁克公设。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在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的 功为:
Ñ W
0 ij
ij
d ij
0
不论材料是不是稳定,上述 总功不可能是负的,不然, 我们可通过应力循环不断从 材料中吸取能量,这是不可 能的。要判断材料稳定必须 依据德鲁克公设,即附加应 力所作的塑性功不小零得出

弹塑性力学01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01ppt课件

第1章 绪论1-2
线性弹性力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
如薄壁构件力学、薄壳力学、热弹性力学、 粘弹性力学、各向异性弹性力学等。
37
弹性力学解法也得到不断发展
数值解法 微分方程的差分解 [迈可斯(1932)] 有限单元法 [1946年]
第1章 绪论1-2
复变函数(20世纪30年代)萨文和穆斯赫利什维利 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孔口应力集中等 问题。
14
固体材料的弹塑性简单 说明(简单拉伸性能)
弹性极限(屈服 极限)
比例极限
弹性 阶段
塑性阶段(强化)
第1章 绪论
卸加载 (弹性)
弹性应变 塑性应变
低碳钢试件简单拉伸试 验应力—应变曲线图
弹性应变
15
第1章 绪论
• “完全弹性”是对弹性体变形的抽象。
完全弹性使得物体变形成为一种理想模型。 完全弹性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材料的应力 和应变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种关系与时间无关,也与变形历史无关。
38
钱伟长
钱学森
胡海昌 徐芝伦
39
§1-2 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体力
分布在物体体积内的力(重力、惯性力) z
大小: 平均集度
体力
lim F f V 0 V
O
x
fz V
F f
fy
fx
P
y
图11a 40
§1-2 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方向 f的方向就是ΔF的极限方向
矢量f在坐标轴x、y、z上的投影fx、 f y、 fz ,称为
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关系通常称为 本构关系
——物理关系或者物理方程
• 线性弹性体和非线性弹性体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PDF)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PDF)

弹塑性力学引言一、固体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工程中的各种机械都是用固体材料制造而成的、各种结构物也都是用固体材料建造的。

为了使机械结构正常使用、实现其设计的功能,首先要保证它们在工作载荷与环境作用下不发生材料的破坏或影响使用的过大的变形,即保证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要求实现的功能,对于设计的机械结构的形式按强度要求确定其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需选择的材料。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在给定形状尺寸与材料的机械结构在设计规定载荷与环境(如温度)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应力。

对于柔性结构,如细长梁、薄板、薄壳,以及它们的组合结构,还要分析其是否会丧失稳定性。

这些都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机械结构所受载荷或环境的作用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它们的振动特性也对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求出影响最大的各个低阶固有频率与相应的振型,以确保不会与主要的激振载荷产生共振,导致过大的交变应力与变形,影响强度和舒适性。

有些情况下还要考虑它们在瞬态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这些也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此外、许多机械零件和结构元件在制造工程中,采用各种成型工艺,材料要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如何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形状准确性、减少残余应力、避免产生裂纹、皱曲等缺陷?如何设计加工用的各种模具,加工的压力,以及整个工艺流程,这里也都有固体力学问题。

正因为工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固体力学问题,有时还有流体力学问题,在19世纪产生了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才导致力学逐渐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

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工程力学,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而工程力学的发展则大大推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此,力学是许多工程部门设计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力学发展概况力学曾经是物理学的一个部分,最初也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 录
• 弹塑性力学基础 •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 工程应用实例 • 工程弹塑性力学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 性极限和塑性极限内应力、应变 行为的科学。它广泛应用于工程 领域,为各种结构设计和分析提
供理论基础。
有限差分法
将物体的位移表示为离散的点的 差分形式,通过求解这些点的位 移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位移。
边界元法
将物体的边界离散化为有限个小 的单元,通过求解这些单元的力 学行为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边 界力学行为。
03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塑性力学基本概念
01
02
03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达 到屈服点后,发生不可逆 变形时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
边界元法
通过在边界上离散化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可以减少未知数的数量 ,提高求解效率。
有限差分法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通过迭代求解的方法得到近似解。
04
工程应用实例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桥梁结构稳定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分 析桥梁在不同载荷下的弹塑性响应,评估其承载能力和安 全性。
总结词
材料非线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中的材料多为金属或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弹塑 性行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 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弹塑性变形和破坏。
总结词
结构优化设计
详细描述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

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三章

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三章

zx C61x C62 y C63z C64 xy C65 yz C66 zx
C ij
ijkl kl
Cijkl Cijlk
2021/1/10
4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线
性弹性体
x
y
C11
C12 C22
C13 C23
C14 C24
2021/1/10
10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各向同性弹性体
x
1 E
x
( y
z ) ,
xy
1 G
xy
y
1 E
y
( x
z ) ,
yz
1 G
yz
z
1 E
z
( x
y ) ,
zx
1 G
zx
ij 1Eij Ekkij
2021/1/10
11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各向同性弹性体
0 x
0
y
z xy
C33 0 0

C44 0
0 z
0
xy
yz
zx

C55
0 C66
yz zx
2021/1/10
6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正交各向异性弹性体
x y z xy
1 Ex
xy
1 Ey

xz
yz
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三章
第三章 本构关系
本章学习要点:
掌握各项同性材料的广义Hooke定律 掌握弹性应变能密度函数的概念及计算 理解初始屈服、后继屈服以及加卸载的概 念 掌握几个常用的屈服条件 理解弹塑性材料的增量和全量本构关系的 基本概念

(完整版)弹塑性力学作业(含答案)(1)

(完整版)弹塑性力学作业(含答案)(1)

(完整版)弹塑性⼒学作业(含答案)(1)第⼆章应⼒理论和应变理论2—3.试求图⽰单元体斜截⾯上的σ30°和τ30°(应⼒单位为MPa )并说明使⽤材料⼒学求斜截⾯应⼒为公式应⽤于弹性⼒学的应⼒计算时,其符号及正负值应作何修正。

解:在右图⽰单元体上建⽴xoy 坐标,则知σx = -10 σy = -4 τxy = -2 (以上应⼒符号均按材⼒的规定)代⼊材⼒有关公式得:代⼊弹性⼒学的有关公式得:⼰知σx = -10 σy= -4 τxy = +2由以上计算知,材⼒与弹⼒在计算某⼀斜截⾯上的应⼒时,所使⽤的公式是不同的,所得结果剪应⼒的正负值不同,但都反映了同⼀客观实事。

2—6. 悬挂的等直杆在⾃重W 作⽤下(如图所⽰)。

材料⽐重为γ弹性模量为 E ,横截⾯⾯积为A 。

试求离固定端z 处⼀点C 的应变εz 与杆的总伸长量Δl 。

解:据题意选点如图所⽰坐标系xoz ,在距下端(原点)为z 处的c 点取⼀截⾯考虑下半段杆的平衡得:c 截⾯的内⼒:N z =γ·A ·z ;c 截⾯上的应⼒:z z N A zz A Aγσγ??===?;所以离下端为z 处的任意⼀点c 的线应变εz 为:z z z E Eσγε==;则距下端(原点)为z 的⼀段杆件在⾃重作⽤下,其伸长量为:()22z z z z z z z z y zz l d l d d zd EEEγγγε==??=?=ooooV ;显然该杆件的总的伸长量为(也即下端⾯的位移):()2222ll A l lW ll d l EEAEAγγ=??===oV ;(W=γAl ) 2—9.⼰知物体内⼀点的应⼒张量为:σij =50030080030003008003001100-?? +---应⼒单位为kg /cm 2 。

试确定外法线为n i(也即三个⽅向余弦都相等)的微分斜截⾯上的总应⼒n P v、正应⼒σn 及剪应⼒τn 。

弹塑性力学课件

弹塑性力学课件

5.Ramberg-Osgood模型
其加载规律可写为: ( 9)
如取 就有
说明:这对应于割线余率为0.7E的应力和应变,上式 中有三个参数可用来刻画实际材料的拉伸特性,而在 数学表达式上也较为简单。
6. 等向强化模型及随动强化模型


M
M1 C
等向强化模型
S
A
—— 是刻画塑性变形历史的参数
假定材料是不可压缩的:A0l0=Al,并认为名义应力 达到最高点C时出现颈缩:
[1] 由
则在颈缩时真应力应满足条件
结论:拉伸失稳分界点的斜率正好和该点的纵坐标值相等。
[2] 注意到
颈缩时的条件也可写为:

结论: 拉伸失稳点C的斜率为其纵坐标值除以 (1 )
[3] 以截面积收缩比q为自变量
其中
——为变形后第2杆与第1杆(和第3杆)之间的夹角 可见(33)式中有三个未知量 在不卸载的情况下,由本构方程:
得到 P 与 a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结论: 随着 的增长, 的值将会由于强化效应和 角的减小而提高, 但也会随着杆件截面积的收缩而下降。故当 很大时,结构将可能 变成不稳定的。
§1.8 弹性极限曲线
卸载时的载荷-位移曲线(见图9) 与初始弹性加载时的曲线有相同 的斜率。
应力和应变:
最终的应力和应变值可由(21)、(25)和(22)、(26)下式的叠加求得:
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
特别地,当载荷P值全部卸除后,由△P=-P*,便得到杆 中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见图10)为:
其中
节点O的残余位移为:
不产生新的塑性变形的限制条件:
其中
值满足
(37)式对应于图12中虚线所构成 的六边形区域。 说明: 可见在加载方向一侧屈服载荷有所提高而与加载方向相反 的一侧屈服载荷有所降低。可用来对应变硬化和包氏效应 等现象做一个比较形象的解释。

弹塑性力学讲稿课件

弹塑性力学讲稿课件
详细描述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金属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通过弹塑性分析,可以预测金属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为金属材料的加工、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混凝土结构在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弹塑性分析是研究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应 力和变形的变化规律。
总结词
复杂结构与系统的弹塑性行为研究是推动工程应用的重 要基础。
详细描述
在实际工程中,许多结构和系统的弹塑性行为非常复杂 ,如大型桥梁、高层建筑、航空航天器等,需要从整体 和局部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力学行为和稳定性 规律,为工程安全和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VS
详细描述
复合材料的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复合材料 的组成材料和复合方式对弹塑性性能的影 响。通过弹塑性分析,可以预测复合材料 在不同环境下的力学性能,为复合材料的 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工程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工程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变形,弹 塑性分析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应 力和应变的变化规律。
03
弹塑性力学的分析方法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体离散化 为有限个小的单元体的集合,并 对每个单元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
法。
有限元法通过将复杂的结构或系 统简化为有限个简单的单元,使
得计算变得简单且精度较高。
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 域,如结构分析、热传导、流体
动力学等。
有限差分法
01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将偏微分方程 转化为差分方程的方法,通过离 散化空间和时间变量来求解问题 。
其他常见的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还包括有限体积法、无网格 法等。

《弹塑性力学》课件

《弹塑性力学》课件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等数值计算 方法。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是研究材料在 不同应力状态下表现出的弹塑性性质 ,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和优化材 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弹塑性行为模拟的方法包括分子 动力学模拟、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之间的关系,预测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
THANKS
感谢观看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工程实践中,由于材料和结 构的复杂性,弹塑性力学应 用面临诸多挑战,如非线性 行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的确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 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实 验技术,提高模拟精度和可
靠性。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将 弹塑性力学与计算机科学、 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 推动工程实践中的弹塑性力 学应用不断发展。
《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性力学基础 • 塑性力学基础 • 材料弹塑性性质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性和 塑性范围内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与材料内部应力、应变 的关系。
塑性
材料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发生的不可逆变形。
屈服准则
描述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应力条件。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01
描述受力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平衡关系。
几何方程
02
描述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屈服准则
03
确定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

弹塑性力学课件之三 应变

弹塑性力学课件之三 应变

1 u v 0 ( ) 2 y x 1 u v ij ( ) 0 2 y x 1 u w 1 v w ( ) ( ) 2 z y 2 z x
对于纯变形来说
Si ij S j
下面说明应变张量的物 理意义。
2
2 y
2
2 xy
2 y z 2

z 2 y yz
2 yz
2 z 2 x 2 zx 2 2 x z zx yz xz xy 2 x 2 ( ) yz x x y z yz xz xy 2 ( ) xz y x y z 2 z yz xz xy 2 ( ) xy z x y z 2 y

xy
1 yx 2
注意到(工程)剪应变 的定义: xy 即
xy
3.2 主应变与应变偏量及其不变量 剪应变为零的面称为主平面,主平面的法线称为主方向, 主平面上的正应变称为主应变。
设ABC面为主平面。 S n沿法线。 因无剪应变 , S n与S n同方向,故 S n n S n 或S ni n S ni
e1e2 e3 J3
3.3 应变率的概念
1 ij (ui , j u j ,i ) 2 1 ij (u i , j u j ,i ) 2
高应变率时,材料的力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 强度极限会有所提高,塑性变形能力会下降。
3.4 应变协调方程 1 ij (ui , j u j ,i ) 2 u v u v 平面时: x , y , xy 2 xy x y y x
当6个应变满足6个 应变协调方程时, 能保证位移函数的 单值连续性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体力分量指向同坐标轴正向一致取正,反之负。
.
*
⑾.静力边界条件
◆ 一个客观的弹塑性力学问题,在物体边界上 任意一点的应力分量和面力分量必定满足这 组方程。
◆ 面力分量指向同坐标轴正向一致取正,反之 取负。
.
*
◆ 当边界面与某一坐标轴相垂直时,应力分量 与相应的面力分量直接对应相等。
.
*
2、几何假设——小变形条件
(1)在弹塑性体产生变形后建立平衡方程时,可以 不考虑因变形而引起的力作用线方向的改变;
从而使得平衡条件与几何变形条件线性化。
(2)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略去相关的二次及二 次以上的高阶微量;
假定物体在受力以后,体内的位移和变形是微小 的,即体内各点位移都远远小于物体的原始尺寸,而 且应变( 包括线应变与角应变 )均远远小于1。根据 这一假定:
.
*
五、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假定物质充满了物体所占有的 全部空间,不留下任何空隙。
(2)均匀性与各向同性的假设:假定物体内部各点 处,以及每一点处各个方向上的物理性质相同。
1、物理假设:
(3)力学模型的简化假设: (A)完全弹性假设 ;(B)弹塑性假设。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立求解固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规律的 基本方程和理论; 2.给出初等理论无法求解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以及对初等理论可靠性与精确度的度量; 3.确定和充分发挥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4.为进一步研究工程结构物的强度、振动、稳定 性、断裂等力学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理论上可证明:当一点的应力状态确定时,经推导 必可求出三个实根,即为主应力,且主应力彼此正交。
.

弹塑性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目录

弹塑性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目录

几何变形理论(应变理论) 第三章 几何变形理论(应变理论)
§3—1 位移 · 应变的概念 · 几何方程 · 转角方程 1 §3—2 位移边界条件 2 §3—3 一点应变状态的应变分量转换方程 3 §3—4 一点应变状态的主应变 · 应变主方向 · 最 4 大(最小)剪应变 最小) §3—5 应变张量的分解 · 应变偏量不变量 · 等效 5 应变 §3—6 变形连续性条件(应变协调方程) 6 变形连续性条件(应变协调方程) §3—7 应变速率 · 应变增量 · 应变莫尔圆 7
弹塑性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目录
第一章 绪
§1—1 1 §1—2 2 §1—3 3 本任务

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 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弹塑性力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应力理论
§2—1 应力的概念 应力状态的概念 1 应力的概念·应力状态的概念 §2—2 一点应力状态的应力分量转换方程 2 §2—3 一点应力状态的主应力 · 应力主方向 · 应 3 力张量不变量 §2—4 最大(最小)剪应力 · 空间应力圆 · 应力 4 最大(最小) 椭球体 §2—5 应力张量的分解 5 应力张量的分解——球应力张量与偏应力 球应力张量与偏应力 张量 §2—6 主偏应力 · 应力偏量不变量 6 §2—7 八面体应力 · 等效应力 7 §2—8 平衡(或运动)微分方程 8 平衡(或运动) §2—9 静力边界条件 9
第章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本构方程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塑性变形
§4—1 概 述 1 §4—2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 · 塑性力学 2 的附加假设 §4—3 弹塑性力学中常用的简化力学模型 3 §4—4 广义虎克定律 · 弹性应变能函数 · 弹性 4 常数间的关系 §4—5 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分解的物理意义 5 §4—6 屈服函数 · 主应力空间 · 常用屈服条件 6 加载曲面·加载方式 §4—7 加载准则 加载曲面 加载方式 7 加载准则·加载曲面 §4—8 弹塑性应变增量 应变偏量增量间的关系 8 弹塑性应变增量·应变偏量增量间的关系 §4—9 塑性变形本构方程——增量理论(流动 9 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增量理论( 增量理论 理论) 理论) 全量理论( §4—10 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10 塑性变形本构方程——全量理论(形变 全量理论 理论) 理论) §4—11 岩土材料的变形模型与强度准则 11

弹塑性力学讲义

弹塑性力学讲义

弹塑性力学讲义弹塑性力学1 弹塑性的概念所谓弹塑性指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外力除去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

变形中可回复的部分称为弹性变形,变形中不可回复的部分称为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总是在外力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出现。

2 简单拉压状态下金属材料弹塑性行为及其数学模型(1)理想塑性材料的弹塑性行为σs主要特点:屈服后加载,表现出一种流动变形现象,材料失去进一步承载的能力;屈服后卸载,应力应变增量大致与弹性变形段相同。

卸载至零后再次加载,应力应变关系相当于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应变轴方向作了一个平移,平移量为残余塑性应变。

数学表达:Eε(0 ε εs)σ σ(ε)σ(ε ε)s s Eε( εs ε 0)σ σ(ε)(ε εs) σs(2)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行为σσs主要特点:屈服后加载,材料仍有进一步承载的能力,但应力应变增量的比例较弹性段小;屈服后卸载,应力应变增量大致与弹性变形段相同。

卸载至零后再次加载,屈服应力为卸载前的应力值(较先前的屈服应力大),应力应变关系相当于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应变轴方向作了一个平移,平移量为残余塑性应变,同时应力轴伸长。

两种常用的强化模型数学表达:Eε(0 ε εs)σ σ(ε)σ E(ε ε)(ε ε)ss sEε( εs ε 0)σ σ(ε)σs E(ε εs)(ε εs)上述描述弹塑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称为全量型本构关系。

显然不能代表弹塑性变形规律的全貌。

它描述了单调应力-应变过程。

为了描述弹塑性力学行为的“过程相依”,需要建立增量型本构关系。

记当前应力为σ0,应力增量为dσ,应变增量为dε,分析弹塑性行为可以得出相应的增量变形法则。

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型弹塑性关系(1)由dσ决定dε当σs σ0 σs时,dε dσ/E 当σ0 σs时,dεdλσ0ifdσ 0 dσ/Eifdσ 0dλσ0ifdσ 0当σ0 σs时,dεdσ/Eifdσ 0(2)由dε决定dσ当σs σ0 σs时,dσ Edε0ifdε 0当σ0 σs时,dσEdεifdε 0当σ0 σs时,dσ0ifdε 0 Edεifdε 0例:已经测得某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细杆所经受的轴向应变过程如图所示,试求此杆中的应力过程。

工程力学(天津大学)第3章答案

工程力学(天津大学)第3章答案

习 题3-1 如图(a )所示,已知F 1=150N ,F 2=200N ,F 3=300N ,N 200='=F F 。

求力系向O 点简化的结果,并求力系合力的大小及其与原点O 的距离d 。

解:(1)将力系向O 点简化N6.43752300101200211505210121321R-=---=---=∑='F F F F F x xN6.16151300103200211505110321321R-=+--=+--=∑='F F F F F y y()()N F F F y x 5.4666.1616.437222R 2R R=-+-='+'='设主矢与x 轴所夹锐角为θ,则有61206.4376.161arctanarctanRR '︒=--=''=x y F F θ因为0R <'x F ,0R <'y F ,所以主矢F 'R在第三象限。

mN 44.2108.02002.0513001.02115008.02.0511.021)(31⋅=⨯-⨯+⨯=⨯-⨯+⨯==∑F F F M M O O F(a)(b) (c)将力系向O 点简化的结果如图(b )。

(2)因为主矢和主矩都不为零,所以此力系可以简化为一个合力如图(c ),合力的大小mm 96.4504596.05.46644.21N 5.466RR R ====='=m F M d F F o3-2重力坝的横截面形状如图(a )所示。

为了计算的方便,取坝的长度(垂直于图面)l =1m 。

已知混凝土的密度为2.4×103 kg/m 3,水的密度为1×103 kg/m 3,试求坝体的重力W 1,W 2和水压力P 的合力F R ,并计算F R 的作用线与x 轴交点的坐标x 。

解:(1)求坝体的重力W 1,W 2和水压力P 的大小kNN dy y dy y q P mN y dyy dy y q 5.9922105.9922245108.9)45(108.9)()45(108.9)45(8.91011)(3234534533=⨯=⨯⨯=⋅-⨯=⋅=-⨯=-⨯⨯⨯⨯⨯=⎰⎰(2)将坝体的重力W 1,W 2和水压力P 向O 点简化,则kN 5.9922R==∑='P F F x xkN 3057621168940821R-=--=--=∑='W W F F y y()kN 7.32145305765.9922222R 2R R=-+='+'='y x F F FkN N W kN N W 2116810211688.9104.2136)545(2194081094088.9104.218)545(332331=⨯=⨯⨯⨯⨯⨯+==⨯=⨯⨯⨯⨯⨯+=(a) (b)(c)设主矢与x 轴所夹锐角为θ,则有︒=-=''= 02.725.992230576arctanarctanRR x y F F θ因为0R >'x F ,0R <'y F ,所以主矢F 'R在第四象限,如图(b )。

《弹塑性力学》幻灯片

《弹塑性力学》幻灯片

弹塑性力学根本方程
• 弹塑性力学的根本方程是: • 〔1〕平衡方程; • 〔2〕几何方程。 • 〔3〕本构方程。 • 前两类方程与材料无关,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的主要
区别在于第三类方程
1.2 弹塑性力学开展历史
• 1678年胡克〔R. Hooke〕提出弹性体的变形和 所受外力成正比的定律。
• 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纳维〔C. I. M. H. Navier 〕、柯西〔A. I. Cauchy〕和圣维南〔A. J. C. B. de Saint Venant〕等建立了弹性理论
M r F
2.2.4 三重积
• 三重标量积:
u1 u2 u3 U(VW)v1 v2 v3 (UV)W
w1 w2 w3
• 称为三重标量积或框积,是以U、V、W 为边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或体积的负值。 可用[U,V,W]来表示。
U ( V W ) ( U W ) V ( U V ) W
2.2.5 标量场和矢量场
• 函数 (x1,x2,x3)c 称为一个标量场,
梯度 grade1x1e2x2e3x3 (,,)
x1 x2 x3
• 构成矢量场, 垂直于 =常数的外表。
• 矢量的散度:
Vv1v2v3 x1 x2 x3
• 矢量的旋度:
e1
e2
e3
Vcurl/V x1 /x2 /x3
v1
v2
v3
2.3 张量
• 1.3.1 指标记法和求和约定 • 1.3.2 ij 符号〔Kronecker符号〕 • 1.3.3 ijk 符号〔交织张量〕 • 1.3.4 坐标变换 • 1.3.5 笛卡尔张量 • 1.3.6 张量性质
2.3.1 指标记法和求和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屈服条件
优点:(1)主应力大小顺序已知 时,表达式简单; (2)与实验结果较接近。 缺点:(1)主应力大小顺序未知 时,表达式复杂; (2)屈服曲面在棱边处不 光滑; (3)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 对屈服的影响。
3.2 屈服条件
7.Mises屈服条件 1919年,Mises提出采用一个圆连接六个顶点。
3.2 屈服条件
平面:过原点以等倾线 为法线的平面
1 1 1 OL: , , 3 3 3 平面方程 : 1 2 3 0 1 m 1 2 3 0 3 ij Sij
平面上的每一点代表应 力偏张量
3.2 屈服条件
3.2 屈服条件
6.Tresca屈服条件
max k
若 1 2 3 2 单向拉伸: 1 s , 2 3 0 k
max
1 - 3
s s
2 (1) (2)
max
2 1 - 3 s
3.2 屈服条件
主应力大小顺序未知时 :
( 4)


(5)
3 2 2 4J 2 27J 32 9 J 2 s 6 s4 J 2 s6 0
( 6)
3.2 屈服条件
屈服轨迹是内正六边形,屈服 曲面是正六角柱面。
2 边长: s 3
A、C、E:代表单向拉伸应力 状态; B、D、F:代表单向压缩应力 状态。 各边中点代表纯剪切应力状态 。
卸载: E (弹性本构) (3)从D点卸载后重新加载 D点前: E (弹性本构)
D:后继屈服应力 D s:强化现象(强化材料) D s:(理想弹塑性材料)
Tianjin University
3.1 概述
问题: (1)判断某点处于弹性还是塑 性状态:屈服条件 (2)若已处于塑性状态,判断 是否是加载状态:加载条件 (3)本构关系:弹性本构、塑 性本构 只是塑性状态的加载过程,使用 塑性本构关系
max - min s 1 - 3 s 2 - 3 s 1 - 2 s
(3)

2 2 2 0 1 2 1 3 2 3 s s s 2 2 2

3 -1 s 3 - 2 s 2 -1 s
工程弹塑性力学
毕继红
第三章 本构关系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概述 屈服条件 加载条件 强化条件 弹性本构方程 增量理论 全量理论 增量理论与全量理论的关系
Tianjin University
3.1概述
现象:
(1) s (2) s 弹性阶段 塑性阶段 d p (塑性本构) 0 加载、卸载: E (弹性本构) 加载:塑性变形产生
3.2 屈服条件
4.屈服曲面
屈服曲面:弹性区与塑性 区的交界面。
方程: f ,
1 2 , 3

c
弹性区:所有应力分量绝 对值较小,位于原点附近;
塑性区:应力分量绝对值 较大,位于离原点较远处。
3.2 屈服条件
屈服曲面方程: f 1 , 2 , 3 c PR线上所有点, Sij相同, 若P在屈服曲面 上, 则PR上所有点均在 上。
3 i 3J 2 J2
s2
(1)
i s
(2)
1 2 2 2 J 2 1 2 1 3 2 3 6 2 2 2 1 2 1 3 2 3 2 s2 (3) 纯剪切: 1 s , 2 0, 3 s (4)
3.3 加载准则
(1)强化材料
df 0 加载 塑性本构 df 0 卸载 弹性本构 df 0 中性变载 弹性本构 Mises屈服条件 f J 2 ( i ) dJ2 ( i ) 0 加载 塑性本构 dJ2 ( i ) 0 卸载 弹性本构 dJ ( ) 0 中性变载 弹性本构 2 i
3.1 概述
问题: (4)强化条件:
D (强化材料) S
单向应力状态: ( 1)屈服条件: S ; (2)加载条件: 0; (3)本构关系:实验; (4)强化条件:实验。
D与 s的关系
3.2 屈服条件
1.一般形式
f1 x , y , z , xy , xz , yz c1 屈服函数 f 2 1 , 2 , 3 c2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 f 2是三个主应力的对称形 式 f 3 I1,I 2,I 3 c3 f 4 J 2,J 3 c4 材料常数
3.3 加载准则
(2)理想塑性材料
df 0 卸载 弹性本构 df 0 加载 塑性本构 Mises屈服条件 f J 2 ( i ) dJ2 ( i )0 dJ ( ) 0 2 i 卸载 弹性本构 加载 塑性本构
3.3 加载准则
(3)
3.2 屈服条件
屈服轨迹:圆的外切六边形 实用价值:一些实验结果更
接近于最大应力偏
量屈服条件。
理论意义:是可能的屈服曲 面的外界。
可能的屈服轨迹的性质 : ( 1 )过A、B、C、D、E、F ; (2)对称性; (3)凸性
3.2 屈服条件
西安交通大学俞茂宏: 双剪应力屈服条件: 1 - 3 1 - 2 1 13 12 1 - 1 3 2 2 2 3 S1 2 13 : 1与 3间的主剪应力,
1 (3)材料不可压缩 2
谢谢!
3.2 屈服条件
2.应力空间
六维应力空间中
f1 x , y , z , xy , xz , yz c1 超曲面
三维(主应力)空间中
f 2 1, 2 , 3 c2 屈服曲面
主应力空间简称为应力空间
3.2 屈服条件
3.等倾线与平面 等倾线OL: 应力空间中过原点与 1、 2、 3轴 成相同倾斜角的直线 1 1 1 OL的方向余弦: , , 3 3 3 方程 : 1 2 3 直线上的每一点代表均 匀应力状态
屈服条件 屈服曲面 f 1 , 2 , 3 c, 强化条件 加载曲面
,
1
2 , 3

0
:加载函数
3.3 加载准则
2.加载准则
在塑性状态下,判断是 否是加载过程 加载:d ijp 0, 卸载:d ijp 0 单向拉伸应力状态: d 0 加载 复杂应力状态:根据 df ij 而定 d 0 卸载
S1 1 m c, 或: S 2 2 m c, (1) 或: S3 3 m c 由单向拉伸实验: 1 s , 2 3 0 3 2 c s 3
m
s
3.2 屈服条件
1 2 1 2 3 3 1 S 2 2 2 1 3 3 1 S3 2 3 1 2 3 2 1 2 3 2 s 2 1 2 3 2 s 2 2 1 3 2 s 2 2 1 3 2 s 2 3 1 2 2 s 2 3 1 2 2 s S1
3.加载方式 简单加载:加载过程中,各应 力分量按比例增长 复杂加载:除简单加载外的加 载方式
简单加载: ij kt
0 ij
加载路径: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3.3 加载准则
简单加载定理:满足三个 条件,各点处于简单加 载状态 (1)所有外加荷载(体力 及面力)成比例增加, 如有位移边界,只能是 零位移; (2) i A in


3.2 屈服条件
7.Mises屈服条件
纯剪切时: 1 s , 2 0, 3 s s 0.577 s ( Mises) 3 15%差异 s s 0.5 s (Tresca) 2 屈服曲面:以等倾线为 母线的圆柱面 Tresca与Mises在单向应力状态下是一 致的, 纯剪切时差异最大。
s
3.2 屈服条件
7.Mises屈服条件 Mises屈服条件弥补了Tresca 屈服条件的不足: (1)不论主应力大小顺序是否已 知,表达式简单; (2)屈服曲面是光滑曲面,切线 连续; (3)综合考虑了三个主应力对 屈服的影响。
3.2 屈服条件
8.最大应力偏量屈服条件 当最大应力偏量达到一定值时,此点开始屈服。
3.2 屈服条件
5.屈服轨迹
屈服轨迹:屈服曲面与 平面的交线 B 1, 2, 3 也在屈服轨迹上 , S3轴的垂直线也是一对称 轴。 同理,S1轴、S 2轴的垂直线也是对称轴 。 结论 : 屈服轨迹有六个对称轴 , 将此线分成 12等份。 设A1 1, 2, 3 在屈服轨迹上,
结论: 是一柱面,母线// 等倾线
3.2 屈服条件
5.屈服轨迹
屈服轨迹:屈服曲面与 平面的交线 设A1 1, 2, 3 在屈服轨迹上, S3是一对称轴, 同理,S1、S 2也是对称轴。 S1、S 2、S3将屈服轨迹分成六等份 则A2 2, 1, 3 也在屈服轨迹上。
12: 1与 2间的主剪应力。
合金铜、工业铝的双向 压缩试验表明, 结果更接近于最大应力 偏量屈服条件。
3.3 加载准则
1.加载曲面(后继屈服曲面) 单向应力状态: 理想弹塑性材料:无强化现象
D s
强化材料:有强化现象
D s
3.3 加载准则
复杂应力状态: 理想塑性材料:只有屈服曲 面,没有加载曲面。 强化材料:有加载曲面
oP oQ oS P 1 , 2 , 3 , Q m , m , m , S S1 , S 2 , S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