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巢北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巢北构造地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af3f9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c.png)
巢北构造地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巢北地区地质构造特点,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方法;2. 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识别与分析;3. 了解巢北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巢北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2. 学会使用地质图件、野外地质观察等方法,进行地质构造研究;3. 能够撰写地质考察报告,准确表达自己的观察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研究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巢北地区地质构造为研究对象,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质研究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实现具体学习成果的达成,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2. 巢北地区地质背景:地层、岩石、构造演化等;3. 地质图件阅读与分析:地形图、地质图、构造图等;4. 巢北地区典型地质构造案例分析:庐江断层、和县褶皱等;5. 矿产资源与地质构造关系:巢北地区铜、铁、硫等矿产资源;6. 野外地质考察方法与技巧;7. 地质考察报告撰写方法。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学习;第二周:巢北地区地质背景学习;第三周:地质图件阅读与分析;第四周:巢北地区典型地质构造案例分析;第五周:矿产资源与地质构造关系探讨;第六周:野外地质考察实践;第七周:地质考察报告撰写与交流。
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教材第四章“地质构造”相关,涉及第1节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2节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第3节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关系等内容。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7419febaeaad1f346933f9d.png)
第一章引言 (2)1.1实习目的 (2)1.2实习要求 (2)1.3所读图幅情况 (2)1.4 完成任务情况 (3)第二章地层 (3)2.1地层分布 (3)2.2接触关系 (4)2.2.1整合接触 (4)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4)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三章侵入岩 (5)3.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 (5)3.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 (5)第四章地质构造 (5)4.1 褶皱构造 (6)4.1.1 青风岭大背斜 (6)4.1.2 黄山-下台向斜 (6)4.1.3 黄村背斜 (7)4.1.4 西山背斜 (7)4.1.5 景陵峪向斜 (7)4.2 断层构造 (7)4.2.1 F1,F2,F3逆断层 (7)4.2.2 尖山--黄村正断层(F4) (8)4.2.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F5) (8)4.2.4 西山正断层(F6、F7) (8)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9)第六章结束语 (10)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引言1.1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过程,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景陵峪地质图、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景陵峪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1幅;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2条;3、编写景陵峪构造地质特征课程设计文字构造分析简述报告1份。
1.3所读图幅情况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平望岗处是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北部边缘是最低海拔为250m,有名的山峰还有黄山,羊山,尖山,西山等。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0881f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f.png)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一、引言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设计了一堂公开课,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 掌握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预习环节在本节课的开头,通过展示地质学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介绍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以预习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四、知识讲解与探究1. 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使用地球模型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
2. 板块构造学说接下来,介绍板块构造学说,通过使用动画、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与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关系。
3. 调查和研究方法讲解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例如野外调查、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与合作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附近的山区进行地质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现象进行研究。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调查和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课堂评价1. 学生展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总结和分享。
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了解他们对地质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6974397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6.png)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质现象,提高学生的地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以及不同地质时期构造演化的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具备一定的地质绘图和实地考察能力,学会使用地质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构造地质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大地构造、构造演化等。
2.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褶皱、断层、节理、岩浆侵入、沉积岩、变质岩等。
3.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地质观察、地质测量、地质绘图、构造解析等。
4.构造演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时期构造演化、构造盆地形成与演化等。
5.实际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的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重要地质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质构造实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地质构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和地质绘图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构造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质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地质构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柳市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杨柳市构造地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7aac5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8.png)
杨柳市构造地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杨柳市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地壳运动、断层、褶皱等;2. 使学生了解杨柳市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3. 引导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符号。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地质构造特点推测地形地貌;2. 提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地质现象观察、分析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利用地质图件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和空间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价值观;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质特点,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本课程设计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杨柳市地质构造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质学科素养,为后续地理、地质学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质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杨柳市构造地质》相关章节,具体安排如下: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1课时)- 地壳运动、断层、褶皱等定义及特点;- 杨柳市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
2.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第2课时)- 地质构造形成与地球内部作用的关系;- 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3. 地质图件阅读与分析(第3课时)- 地质图件的种类及其作用;- 常见地质符号的认识与运用;- 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4. 实地考察与观察(第4-5课时)- 安排学生进行杨柳市地质构造实地考察;- 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等;-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地质图件的绘制和解读。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886f9919e8b8f67c1cb984.png)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c328b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9.png)
本节课将结合实地考察、图像资料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2.1地质构造形成原因及过程
-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探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在地质构造形成中的作用;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质现象和预测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2.4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利用地质图、卫星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地质学素养。
3、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3.1地质构造识别技巧
-介绍如何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讨论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探索基于地质构造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3.4课程总结与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的掌握;
-组织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进行课堂反馈,评估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2地质构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以我国典型地质构造为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华山断块山等;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地质构造在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3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深入讲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e3007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b.png)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3.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的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进行研究的能力,学会用图件表达地质构造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质构造学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地质考察活动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地质观测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质图件。
2. 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褶皱、地堑、地垒等。
3.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边界类型。
4. 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地质构造对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地貌的影响。
5. 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
6. 实践教学: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地质考察实地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及地质图件的认识。
第二课时:地质构造类型及地球内部结构。
第三课时: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
第四课时: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及实践教学。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daa25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7.png)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本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旨在达成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 学生能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学生能掌握地质图的基本阅读和解读方法,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运用地质构造知识,分析实际地质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 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考察和实地调查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描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地质环境问题。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研究地质构造问题。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知识,提高地质科学素养,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地质构造学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具体安排如下: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1章)- 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的定义及其分类。
-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第2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地质构造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地质图的阅读与解读(第3章)- 地质图的基本符号、线条表示方法。
- 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4. 实际地质现象分析(第4章)- 我国典型地质构造实例分析。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质构造在实际地形地貌中的应用。
5. 地质考察与实地调查(第5章)- 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步骤。
- 实地调查实践,观察地质构造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进度和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日志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日志](https://img.taocdn.com/s3/m/aa7c14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d.png)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日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的类型和成因、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构造演化规律;熟悉构造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和地质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地质罗盘进行实地测量和构造要素的测量;能够阅读和解释构造地质图、地层柱状图和构造剖面图;能够分析地质构造的类型、成因和演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的类型和成因、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基本原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地质变形、地质变质等。
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成因:逆冲断层、正断层、走滑断层、褶皱等。
3.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断层形成机制、褶皱形成机制、变质作用类型等。
4.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板块的运动机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等。
5.构造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和地质的基本技能:地质罗盘的使用、构造要素的测量、构造地质图的编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构造地质学原理》等。
2.参考书:《构造地质学进展》、《地质构造分析》等。
3.多媒体资料:构造地质学相关的视频、图片、PPT等。
4.实验设备:地质罗盘、显微镜、岩石标本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612b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9.png)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构造在矿产分布、地震发生等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地质构造现象,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地质构造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地质构造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构造,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关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地质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质构造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地质图、剖面图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构造学基础2. 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 断层构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穹窿、盆地等;- 岩浆侵入构造:岩墙、岩脉、岩基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构造类型与特征3.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应力等;- 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4. 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地震发生:- 矿产分布:成矿规律、地质构造背景等;- 地震发生:地震带、构造地震、地震预报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5. 实践教学:- 实地考察:识别地质构造现象,分析其特征及形成原因;- 资料查询:搜集地质构造相关信息,探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地质构造金山镇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金山镇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bde1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2.png)
地质构造金山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了解金山镇的地质特点;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如褶皱、断层等;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金山镇的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2.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地形图等工具,进行地质构造的观察和解读;3.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团队合作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地质构造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 学生能够通过地质构造的学习,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质构造学科特点,以金山镇为实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通过实地考察、团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后续地理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层、岩石、矿物;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2.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
3. 金山镇地质特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演变历史。
4. 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关系:地质构造对河流、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5. 实地考察与观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地考察,观察地质现象,收集相关数据。
6.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节课: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及地质作用介绍;- 第二节课:金山镇地质特点及地质演变历史学习;- 第三节课: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及特点分析;- 第四节课: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关系探讨;- 第五节课:实地考察准备及数据收集;- 第六节课:考察成果展示与讨论。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地理教材中地质构造相关知识,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9cc23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7.png)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
构造地质学专业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专业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a700b6a98271fe900ef989.png)
目录第一章:前言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目和规定。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内容。
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性4、提交材料第二章:地层1、重要地层2、各地层特点分析3 构造层划分第三章: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特性概述。
2、褶皱构造①.松岭背斜②.彩云岭背斜③.红石崖向斜④.范村背斜⑤.毛村向斜⑥.某些小褶皱3、断层构造。
○1. 彩云岭-白玉山逆掩断层F1 ○2. 范村-陈村逆掩断层F2○3. 刘村-王村正断层F3○4. 刘村-任村正断层F4○5.离洪村约为1公里正断层F5 ○6. 一系列中、小型断层4、不整合面构造○1整合接触○2不整合接触第四章、岩浆岩体1、花岗岩(r)2.花岗闪长岩体(r﹠)3.辉长岩体(v)第四章:地质演化史1、地层演化史2、构造演化史3、图区地质演化史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引言1.1 目规定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能力,是一种教学重要环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规定对选定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阐明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史文字概括。
1.2重要内容1.2.1读图分析○1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物构成、构造构造、颜色、粒度)○2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地层为构造层。
○3分析单个褶皱和褶皱组合。
○4分析断层。
○5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6依照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互相之间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
1.2.2编制构造纲要图○1画构造层○2画断层○3画褶皱○4画岩体○5标出标志性地层产状、面理、线理等产状○6完毕图其她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1.3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性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3.地形地貌特性: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各种特性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要求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8b41a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0.png)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掌握断层、褶皱等构造地质的形成原理和识别方法;–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学说。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质构造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地质现象;–具备地质构造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掌握地质构造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2.断层构造:断层的形成、类型和特征,断层带的组成和结构;3.褶皱构造:褶皱的类型、形成条件和识别方法;4.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特征和分区;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类型、运动规律和构造格局。
•第一课时: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断层构造•第三课时:褶皱构造•第四课时:地球内部结构•第五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地质构造实例,分享心得和疑问;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质构造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实地考察和观测地质构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构造地质学》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提供地质构造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书籍供学生参考;3.多媒体资料:地质构造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实地观测工具。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2604d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9.png)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2. 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表现象的关系;3. 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识别和分析构造现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上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物理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及地质现象;教材章节:第二章4. 地质图件识别与分析:地质图、地震剖面图、构造地貌图等;教材章节:第三章5. 构造地质学应用:地质找矿、地震预测、地质环境保护;教材章节:第四章6.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据分析等;教材章节:第五章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涵盖教材相关章节,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构造地质学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确保教学实际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和板块构造理论等抽象理论知识时,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地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cf3f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c.png)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等;2. 学生能够描述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 学生能够认识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2.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拟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质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质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学生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一节专业知识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观察、思维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地质块体、地垒、地堑等;2.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地质构造演化;3.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山脉、高原、盆地、断裂带的形成;4. 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5. 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图例、符号、比例尺、地质剖面图等;6. 实践活动:观察地质模型,分析地质图,模拟地质构造实验。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及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第四课时: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地质与地貌”章节相关,涵盖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质构造知识。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巢湖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巢湖](https://img.taocdn.com/s3/m/8bbff5e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e.png)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巢湖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巢湖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了解巢湖地区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
•学习断层、褶皱等构造地质要素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地质图和地形图进行构造地质分析。
•学会运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能够运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和分类:断层、褶皱、节理等。
2.巢湖地区地质背景介绍:地层、岩性、构造演化等。
3.构造地质要素的特征和识别:断层的一侧岩层错位、褶皱的波状起伏等。
4.地质图和地形图的应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构造地质图的编制。
5.地质罗盘的使用: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技巧。
6.实际案例分析:巢湖地区典型地质构造案例的研究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巢湖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案例。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质构造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实地考察和地质罗盘的使用,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构造地质学基础》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质学论文和书籍供学生参考。
3.多媒体资料:地质构造图、地形图、实地考察视频等。
4.实验设备:地质罗盘、测量工具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各地层单位在本区的分布情况
2 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粒度、成分、厚度、各种 原生构造、化石等。
3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等。
二 写法: 先总述本区出露地层,再列一地层总表,表明其关系,再分地层写。 总述;本区地层出露如何,各地层大体分布位置。 列表;由上至下,由新到老。 分述;(由老到新)如:元古界,板溪群(Pt)为一套……岩层、岩石。 内容包括岩性描述,分布区域。平均厚度,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
3 燕山期二长花岗岩:52 图区内出露于五处,分别位于本区的东部、西部及北东角。(五个岩 体
的产状、名称、描述略)。 (岩体符号意义: [nu] 斜长岩; [zai] 正长岩; 花岗岩;
52上标 2 指期,下标 1 指代(1为太古代,2为元古代, 3为早古生代, 4为晚古生代,5为中生代,6为新生代。)
岩浆岩体: 本区岩浆侵入共有三期,均为侵入岩,分别为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印
支期二长岩和燕山期二长花岗岩。 1 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3
出露于本区西部,应为一岩基,岩体仅在图区出露一部分,面积大于 100km2,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地层Pt 、Z,侵入时代S以后,D以前, 由于此处岩浆多期侵入,故它与印支、燕山期岩体成复式岩体。 2 印支期二长岩: 51
描述:新化—吉庆逆断层:南起望云山北东约10km处,向北东 延
伸至吉庆以北伸出图区以外,延伸方向两端为北东方向,中段为北 北
东向,平面呈缓“S”形,在图区内长约55km以上,断面倾向南东, 倾角500,两盘地层依次分布有P,C2-3,C1,D3,D2,O,∈,Z等地
层,断层在其延伸方向上分别切过了背斜、向斜的翼部并斜切了一 个
文字工整(手写),各章节分量适中,所述内容符合地质演化关系。
第二部分 读图 图名; 邵阳地区地质图。 比例尺;1:50万。 图例; 见地质图。 地形; 最高点,最低点,地形高差,总体地势等。 地层; 见地质图 构造;大地构造位置(槽台观点),华南地槽系,南岭地槽北西部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本区构造极为复杂,褶皱类型主要是短轴褶皱与线形褶皱相间排列。
剖面——复向斜 平面——分三带:北、中、南均为斜列式。 主要发育在两个构造层中(看图简要分析)。 分述5-6条(略)
描述褶曲形态的内容: 褶曲名称(地名加褶曲形态类型),展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褶曲轴迹
延伸的方向和长度,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的地层及其产状的变化,褶曲轴面 和枢纽的产状及其变化,褶曲转折端的形态特征,褶曲的地貌特征以及褶曲 与其它构造的关系等。
系等。
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根据地质图的分析(地层、构造、岩体等),由老至新,描
述地质发展史(沉积史、古生物发展史、构造发展史),推测当 时
的沉积环境及构造变动情况,推测古地理、古气候,推测地壳运 动
方向、方式、动力来源等。 结束语
对课程设计有何心得、体会和意见、建议。 列出参考资料。
注1: 封面内容;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班级,日期,姓名。 注2: 报告质量要求;内容完整,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合理,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了解所提交地质报告的基本图件和文
字说明的内容:学会绘制基本图件的方法,编写文字报告的方法
和学会运用所学地质知识,进行综合读图的方法,为后继野外填
图实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方法:据“邵阳地区地质图”(1:500000)的综合读图,
然后提交所需图件和文字说明。(时间安排:一周,主要讲授
2 断层:共19条,其中: 逆断层9条, T3/T1形成;正断层5
条,1条T3/T1形成,4条E以后形成;平移断层5条,1条T3/T1 形成, 4
条E/K形成。(各类断层分别选择数条描述,其中逆断层为主要断层)
1)逆断层:其中8条为北东走向,南西或北西倾向,在南部的 一
条近东西走向,可能由局部应力形成,9条断层均形成于T3/T1。证据 一:与褶皱同期,延向一致;证据二:其中一条截止于51。
5)代表性的地层产状。 作图方法:
1)分析地质图;搞清区域内的所有构造、地层、岩体、不整合的分布及 相互关系。 2)将透明纸蒙于地质图上,先用铅笔按各主要构造要素的实际位置绘出。 3)整饰图件;图名、图例(各种构造及构造层)、比例尺、责任表及所 有地质内容检查无误后上墨、着色。
4.邵阳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1)图式规格:
例如:桥头河-涟源向斜,位于区域内北中部,南起于洪溪以西,经涟源、 桥头河至北部边界,全长约70公里,轴迹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北北东, 核部地层为三叠系下统 T1,两翼依次对称出露二叠系P、石炭系中上统 C2-3 及石炭系下统C1等,轴面近于直立,枢纽有起伏,转折端为园弧形,展布区 内地形起伏不大。
6)其它: 图名、图例、责任表 图名: 本图作为地质图的附图可命名为I—I’及II—II’剖面图。
图例: 作为附图可不必列出。
责任表:放于右下方,格式同上。
7)着墨、上色:与地质图一致,先用铅笔,检查无误后方可最后整饰。
3 邵阳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透明纸)
顾名思义该图为一种反映主要构造特征的图件,主要内容 包括:
图件质量要求:
图面整洁,图面布置美观,图式规格符合规范,字体工整、大小 合适,地质内容表述正确,涂色均匀美观。
二 地质报告 第一章 序言
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及完成情况。 2 采用地质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区面积。 3 经济地理:本区地形特征、山系、水系、平原和高原
的分布、相对高差、交通、气候、工农业发展等。 第二章 地层
方向:垂直于主构造线。 位置:切过最多的地质体、岩层等。 2)基准线高程; 原则上应比剖面最低点低1-2cm。此次统一用-8000m。 3)地形线; 应据等高线、高程点。但此图无等高线,剖面附近的两个高程点 为岳平峰(1513m),东井附近(1100m),可见高差仅400m左右,按比例 不足1mm,故地形线可用直线,可稍有起伏。 4) 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一致,按规定绘出。
条描述,描述内容及方法同实习 其它可分述。 3 根据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
各构造层的名称、分布情况、断层、褶皱、节理的特征及组合,与上 下构造层之间的继承、改造、叠加现象。
第四章 岩浆岩体
1) 分类:侵入、喷出岩体。分期:本区共有几期岩体。分布情况。 2) 分岩体描述;名称(产状),位置,岩体的原生构造、与围岩的关
1~2次)
性质: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构造地质学课堂讲授和野外填图 实习的一个中间或过度连接环节,它不但是对以前所学构造地质 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而且对以后的野外填图实习能否顺利进 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部分:关于提交地质图件及说明书的说明
第二部分:读图(带读)
第一部分 关于提交所需地质图件及文字报告的说明
在图区内出露于三处,分别位于北东角、中南部和望云山附近。(三 个 岩体的产状、名称、描述略). (需指出的是此期发育了褶皱、断层、岩浆侵入,它们大体同期,但也有 先后关系,一般规律是先褶皱,后断裂,最后岩浆侵入。从图上三者关系 来 看正好符合这种规律:断层切断褶曲,或其一翼,而交于51,说明它形 成 与褶皱之后,岩体之前。)
Pt 2500m;
Z 2000m;
1500m;
O 1500m;
S 2000m;
D2 1500m;
D3 1000m;
C1 1000m;
C2-3 1000m;
P 1000m;
T1 1000m;
T3 500m;
J 500m;
K 500m;
E 500m;
3)比例尺;
柱状图比例尺应大于地质图,柱状图的作用是表示地层厚度、岩 性特征、层序、接触关系及形成时代等。比例尺越大,反映内容越 详细。
2)断层线: 用红线绘出,与地质图完全一致,注明编号或名称。
3)褶皱: 背向斜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线的长度代表褶皱的长度,线的宽窄代
表褶皱的相对宽窄及枢纽的起伏,且主要褶皱可宽些,次要褶皱可窄些。 一定注意所有背向斜都要绘出,不要遗漏。 4)侵入体界线及岩相带界线:
如有流面、流线,可选择代表性的绘出。
一 地质图件(四种) 1 邵阳地区地质图(1:50万)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1 ) 涂色;将所有地质体涂色,不然无法进行分析。(应学着用 正规色彩) 2 ) 检查图式规格及基本地质内容有无错漏、矛盾之处。 3 ) 填写责任表。(上墨)图名 资料来源 编图人 来自例尺指导教师 编图日期
2 地质剖面图(两条 I—I’II—II’图上有标志) 1) 选择剖面线;
5)剖面地质内容; 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平行、角度不
整合等)及与断层、侵入岩体等的关系进行绘制,相互之间形成先后 造成的截切关系等,先形成者被切,地层的倾角、视倾角要参考地质 图所给数据换算,岩体的边界延伸应参考地质图所给流面产状,褶皱 绝不要错漏,应先在地质图上标明“”、“V”符号,不整合面上下 的褶皱形态应考虑运动及变形关系。
构造层:根据角度不整合,将本区划分为七个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为: Pt; S-Z; T1-D2; T3; J1; K; E等构造层。分构造层后,可在分析构 造定向展布的同时,与它的时间发展联系起来。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由下
向 上为:Z/Pt(晋宁)、D2/S(加里东;广西)、T3/T1(安源;印支主幕) J1/T3(印支)、K/J1(燕山I)、E/K(燕山II)。 1 褶皱
第三章 构造 一 内容; 1、指出本区所属大地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槽台说、地质力学、板块等观点) 2、本区总体构造轮廓及特征、构造线总方向。 3、对各种构造进行分述。
二 写法 1 褶皱;对本区内的主要褶皱分个描述,描述内容及方法同实习,较小褶
皱综合描述。 2 断层;对各种类型的断层先进行分类:正、逆、平移,再选择重要者分
褶皱的总体延伸方向为北东向,规模不等,延伸长度相差很大,并有分支、 合并现象。从平面与剖面上看,褶皱的组合形式分别为斜列形和复式大向斜 褶皱在平面上的分布很显然可分为三个带:北带,斜列形;中带,穹隆为主 东西向;南带,斜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