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PPT (1)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课件PPT

宋明理学课件PPT
天人合一
宇宙的运行与人伦道德相ຫໍສະໝຸດ ,天道与人道相互关 联。无为而治
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息息相关。
人与天道相通
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应与天道相符合,以实现天人合一。
人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可以认识宇宙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 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之本,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 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和谐社会
宋明理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稳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倡导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内心平静
宋明理学家强调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以德治国 ,认为政治应当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天理与政权
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原则,政权应服从天理,政治权力 应当基于天理而非私欲。
民本思想
理学家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政治应当以保 障人民福祉为目标。
政治制度设计
三纲五常
理学家重新阐释了三纲 五常的政治制度设计,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 臣子的忠诚义务。
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如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塑造了民族精神
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道德、仁义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 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1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1张ppt)

四、不忘初心——理学传承
照亮民族
(留人 宋取生 )丹自 文心古 天照谁 祥汗无 青死 。* ( 清匹天 )夫下 顾有兴 炎责亡 武。* (要粉 明留身 )清碎 于白骨 谦在浑 人不 间怕 。* (岂苟 清因利 )祸国 林福家 则避生 徐趋死 之以 。*
点亮人生
修身养性十二诀:敬、静 坐、早起、读书不二、读 史、谨言、养气、保身、 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 作字、夜不出门。
材料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朱子语类》 材料4:天下只有一个理,在天为命,在义(社会) 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5:陈抟(著名道士)以《先天图》传种放,种 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宋史·朱震传》
人人皆可成圣!
如何致良知、知行合一?
材料5:静坐息思虑,无事时省察。──王阳明 材料6: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这样才能清静时也 安定,变动时也安定。
──摘自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能分离,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与知相分离的行,不 是笃行。 ──摘自王阳明《传习录》
以理杀人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 ‚节烈‛妇女。这些妇女有夫亡 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有 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 也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 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 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 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 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 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 以兼养孩子。
双凤洛阳创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47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47张PPT)

化,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义理。
言论三:李贽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
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必 李贽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 短,又岂可乎?”他还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 主张婚姻自主。 声相应,同气相求”。
【学思之窗】
思考:李贽给耿定向的这封信,说 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工商皆本。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当时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 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2000年广东卷)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 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5.(08广东单科)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 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 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 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 壮阔的景象?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 弱小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的压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黄 羲宗
作 品
顾 武炎
王 之夫
《读通鉴论》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 利病书》
主 张
点相 同 点不 同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倡导经世致 ①世界是物质 的,变化有规律; 提出“天下为主 用 ②事物是可认 君为客”,以天 ②把亡国和亡 识的。③静止 下之法代一家之 天下相区分 是相对,运动 是绝对的 法 ② 农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人,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猛烈抨击君 倡导经世致用 朴素唯物论和 主专制制度 和爱国精神 辩证法思想

宋明理学PPT课件

宋明理学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哪两种思想的
挑战:
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
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
A、朱熹
B、程颢、程颐
C、李贽
D、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
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
直接原因:佛、道传播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
3.唐宋儒学者的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 ,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 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 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 行的写照和缩影。
(二)陆王心学
世界观:理是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致良知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 的异同?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格物致知(外在)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儒学的新形式;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消极: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积极: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首创)、朱熹(集大成者)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主要 思想 ②方法论: “格物致知” ③伦理观: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

宋明理学 (共21张PPT)

宋明理学 (共21张PPT)
2.邵雍:重新排列、解释64卦。系统的思辨,将宇 宙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为一。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准确的表达了理学 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4、程颢、程颐
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 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好境界也是仁;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人伦者,天理也。”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山 先 生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认识论:发明本心。
B、王守仁: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课堂活动2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 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专题一 第三节 宋 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什么是理学?
• 以“理”或者“天理”为核心的 观念系统,称之为“理学”。
• 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的新的儒学体系。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融合佛道 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 的新儒学体系。
宇宙自然 伦理道德 思辨哲学 (主要) 理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49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49张PPT)
依据——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关键方法——“正君心” 目的——排斥佛道思想,重建儒学信仰
思想大餐
材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 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 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气)——《朱子语类》
(3)二程:确定最高范畴
一天,杨时同游酢一
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 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 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 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 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 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 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 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 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 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 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 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 老师的全部学问。
据材料归纳朱熹的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在气先。 这是理学核心思想
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 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 ——《朱文公文集》
“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天理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三纲五常”,就是儒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据材料概括程颐的主张
尊王攘夷、重视儒家纲常伦理, 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学习思考
北宋学者石介的《中国论》说:“闻乃有 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 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 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 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格物致知”就是接触事物、穷尽天理。这里 的“物”,主要就是古圣先贤之论,所以最好的办 法就是埋头书斋,穷经尺典,字斟句酌,经历一系 列积累最后能够“贯通”顿悟天理。所以“格物致 知”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共33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共33张PPT)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饶宗颐《薛中离年谱》
授课时间:1514年5月15日 授课地点:南京
授课内容:孔孟之学
授课者:王阳明
听 讲 者:薛侃等王门学子
仁者爱人
孔子 至圣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儒学思想 产生
仁政学说
孟子 亚圣 儒人学性本的善危机 发展 重义轻利
秦朝 “焚书坑儒”
重创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统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陆 九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心即理也”
方法论
——“发明本心”
(无理
良知即天理
方法论:致良知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材料一:良知即天理。 材料二:知是心的本 体,心自然会知。见 父自然知孝,见兄自 然知弟,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良知 。 材料三:“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 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 贤”
三、影响
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
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 薛侃,正德十二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
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 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 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 〈一〉》
• 1,哲学:宇宙起源 • 形而上者谓之道(理、太极)第一性 • 形而下者谓之器(气)第二性 • 宇宙是器(气)在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理学(新儒学)基本概念的总结
• 三教融合、排斥佛老(背景) • 天人合一、理是核心(特点) • 三纲五常、关注社会(应用)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
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也天。下……疲存癃为,残天疾吾地、顺事惸立;独心殁鳏,寡,吾,为宁皆也吾生。兄民弟立之颠命连,而无告者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 家体贴出来的。 ——程颢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二、理学先驱——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 1,周敦颐(濂溪)《太极图》
• 2,邵雍(康节)重新排列、解释64卦
• 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为 一。
• 3,张载(横渠)关学:开创气学一派;准确的表 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 4,二程(洛学):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将理气统一为仁,以此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程颐
程颢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A.在理气关系方面:
B.理学的修养论:
C.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D.学术成就:《四书章句集注》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பைடு நூலகம்《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理是万事万物的推动者,是第一性的; 物质(气)是第二性的。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 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 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 其传焉。 ——《原道》
“孔颜之乐”, 孔颜为什么乐?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弥勒佛
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 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 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
吉八两易 凶卦仪有 生,生太 大八四极 业卦象, 。定,是
吉四生 凶象两 ,生仪

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 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 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生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 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 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你知道 “程门立 雪”的故 事吗?
《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 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明理学
——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以来儒学的式微 儒学自身的原因 儒学的外部危机 2.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唐:韩愈 李翱 宋:欧阳修 王安石 范仲淹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象山)
王守仁(阳明)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发明 本心
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 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修养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先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
伏 羲 六 十 四 卦 方 位 图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 不散而为太虚。……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 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 则无“无”。
——张载《正蒙》
《西铭》节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 《佛六本经夷》狄,之谈人,者与以中虚国薄言为语辩不通,,而衣贱服名殊俭制,。口行不身道者先以王放之浊法为 通言,,而身狭不节服先信王,之进法仕行者,以不苟知君得臣为之贵义,、而父鄙子之居情正。,当官者以 望—空—为韩高愈,《谏而迎笑佛勤骨恪表。》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