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才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高技能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分析
高技能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分析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高技能人才对创新的引领作用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及特点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特定领域内进行创新和实践的人才。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业资格,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
高技能人才不仅在专业领域内具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方面有着突出能力。
他们通常是各行业的佼佼者,能够对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改进,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高技能人才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1. 高技能人才推动科技研究和创新。
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解读等方面,高技能人才能够发挥其专业特长,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2. 高技能人才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能够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全程参与并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他们通过实验验证、技术改进等手段,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加速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 高技能人才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
高技能人才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交叉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共同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
他们在产品设计、工艺改进、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1. 高技能人才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能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使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
2. 高技能人才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驱动区域产业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驱动区域产业发展1. 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档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驱动区域产业的创新与繁荣。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可以为区域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基础。
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通过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可以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的创新与繁荣。
各国和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日益凸显。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科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人才则是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将教育、科技和人才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驱动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科技生产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突破。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和空间,打造形成若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一、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高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
未来五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产业到经济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数据、AI算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发,推广机器人、北斗导航等应用,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发展。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是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我国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权、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未来五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强化新材料研发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研发数控机床、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装备,推进装备制造商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航空产业领先突破,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如何解决产业西进的人才问题
加强 培训和人Leabharlann 引进因 此 , 对 人 力 素 质 较 低 问题 , 可将 中西部地 区 的员工 培训放到内 地 企 业 进 行 , 以开 阔他们 的视 野 , 提 高其综合素质 , 然后返 回成为企 业 的优秀管理 、 技术人才 。
另 外 , 还 可 以通 过 优 惠政策 吸 引东部地 区 的优秀人 才进入 西部 。 从广 东 、 上 海 、 北 京 的情 况 看 , 在 这些城市和地 区 , 他们都是高端产 业 群 , 在 发展 这 样一 个 产业 群 的 过程 中, 他们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作 用 。 广东省去年公布的 “ 加快吸 引 培养高层 次人才的 意 见 ” , 采取 了 一 系列 的措施 , 包括省财政 给予这 些 人 才及 其 团队8 0 0 0 万 到 l 亿元 的 专项研究经费的支持 , 也包括财政 对这些 引进 人 才他们的各种待遇 。 上 海为 了 引进 高层 次人 才 , 对 他 的 房子 车子还有他的收入 应纳税的
尽 管 当地 政 府 和企 业 已开 始 着 手培训工 作 , 但远水难解近渴 , 而 且培训费用是不小的负担 。 因此 , 在来新疆 投资建厂 的纺织企 业 越来 越多 的情形下 , “ 技工 荒 ” 短 期 内 不 可 能有大 的改善 。
重 视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目前 在 我 国 , 特 别 是 2 0 0 6 年 以 后 , 整 个 区域经 济发展进 入 一 个全 国范围 内的产业升级转型 , 有学者 叫梯度升级转型 。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导意见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期刊名称】《江苏建材》【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2-3)【作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各市、县(市)经信委: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引导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意见。
围绕我省实施工业强省发展目标,立足我省现有特色产业集群,以万众创新为动力,建立以产业共享、平台支撑、龙头带动、专业配套为基础的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形成江苏特色产业集群竞争新优势。
实现“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功能提升”的发展目标,完成从依托区域资源集聚发展向聚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提档升级发展的跨越;从传统产业集群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融合一体的智慧集群的跨越;从具有国内竞争力向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跨越。
(一)发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领作用。
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提升的高度,做好“十三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原则,抓好现有产业集聚区整合,突破行政区域,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发展要素保障机制、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等,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
(二)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产业集群。
发挥区域优势,建立集群内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在高端智能装备、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品牌纺织服装、医药健康等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在品牌经营等环节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
鼓励和引导企业间联合组建产业联盟等新型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与产业集群的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推动产业集群开展国内外经贸技术合作交流,以培训、研讨、展览、项目对接等方式,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政策支持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的热点行业,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在不断发展,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它的发展。
首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迎来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
目前,我国已发展出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华为、中兴通讯、华泰汽车等为代表,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提升。
其次,政府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例如,政府加大了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融合,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财税、金融、人才等多种手段来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
政府也采取了措施来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例如,政府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人才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来。
最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政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同时鼓励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国际合作成果在我国落地生根。
这对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对其的支持将实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竞争加剧,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发挥这个产业的优势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政府采取了具体措施促进行业的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6.22•【字号】京技管〔2020〕48号•【施行日期】2020.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他规定正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技管〔2020〕48号各相关单位:现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0年6月22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9〕22号)、《关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决定》(京政发〔2019〕23号)等文件有关精神,加快推动开发区(亦庄新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以下简称“四大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筑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与宜业宜居产业新城,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实施四大主导产业“6688”计划,即达到“6千亿规模”、实现“6个一批”、实施“8大工程”、出台四项“8条政策”。
每年安排100亿元资金支持高精尖产业落地发展,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
二、达到“6千亿规模”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60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两大产业分别达到2000亿元,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分别达到1000亿元。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1.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某种产业的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供应商、科研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因为一定的产业联系和区域联系而相互联系和依存、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和社会网络的现象。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产业关联、产业链条和价值链的相关性、水平交叉和垂直交叉的复合效应等特点。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1)市场需求条件。
即充足的市场需求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需求的存在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技术条件。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
(3)制度环境条件。
包括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
(4)人才条件。
人才是产业集群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3. 产业集群的作用(1)创新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利于技术的引进和集成,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成本优势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存在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和成本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市场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市场联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4)扩大就业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相关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4.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生产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链集聚。
(2)产业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某一个产业链条上的相对完整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德国的汽车产业链集聚。
(3)非传统产业集群模式。
指一些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某一地理范围内由于所处行业的相对优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以深圳市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产业集群。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3.20•【字号】新政办〔2021〕 15号•【施行日期】2021.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1〕4号)精神,加快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抓住双循环发展机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增强发展动能,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培育。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等比较优势,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品牌引领,改善供给。
加大品牌育引力度,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积极适应、引领、创造消费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3.创新融合,开放合作。
发挥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引进渠道和机制,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三)主要目标以打造中原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强市为目标,重点围绕化纤、纺织、印染及后整理、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优势产业,不断完善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区域带动力和国内影响力,把新乡市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内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科技和品牌为引领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2篇 2024年新质生产力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10个误区.pptx
与“无动于衷”正好相反,脑子发热、大动干戈、贪大求全,搞“大呼隆”、拉大阵势,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盲 目跟跑,照葫芦画瓢,搞出泡沫化,搞成单一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 基础、科研条件等,既识别潮流、也认清自己,分类指导,有选择地做,多样态地做。
四、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立
二、重点工作要精心谋划,牢牢把握创新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内在逻辑,加快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 化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 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 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应当充分发挥创 新主导作用,在科技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2篇 2024年新质生产力专题交流研讨发言 稿: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10个误区
交流研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10个误区
大江南北,正热议并积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件大事、新事,也是难事。要把它办成办好,需要热情 与勇气,也需要冷静与智慧。有这样几种做法,既是认识误区,也属实践雷区,一定要避免:
新的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必然焕发亿万人的思维激荡。准确理解、敢闯敢试、久久为功,方为践行要义。
研讨发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本次党组理论中心集中学习研讨安排,下面,由我作简要交流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 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 论意义,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在发展新质生 产力上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2023年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县级
》》》》》2024年最新整理——历年考试真题《《《《《2023年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县级材料一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高质量发展谆谆指引,总书记深情指出,“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寄望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春节,总书记又提出“扎实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殷切要求。
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兔年首个工作日召开,会议强调,广东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今天的行动,关键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担当与作为。
产业潮流,浩浩荡荡,纵观世界工业史,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造业重镇引领和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历了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和跨越,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是内在要求。
2019年11月,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广东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必争必胜的关键地位,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承载时代机遇、履行时代担当。
202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坚持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脊梁”。
岭南处处是春天,广东时时无闲人。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制造业当家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广东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新篇章!材料二1979年,珠江口的一片滩涂上,春雷乍响,中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园区破土开建,从深圳到广州、佛山、东莞,“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代工业在广东扎下了根,广东迈出了制造业起家的坚定步伐。
1998年,广东省GDP总量超过新加坡,达1030亿美元,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成员,制造业高速发展是关键。
进入新世纪,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8.22•【字号】咸政发〔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为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融入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现就推动全市“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发展定位,把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从门类齐全向链条完整聚集,以系统观念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践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334”产业集群,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咸宁力量。
二、目标任务(一)工作目标。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以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即壮大大健康、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3大支柱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3大优势产业,培育智能机电、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4大特色产业。
(二)主要任务。
1.“3”大支柱产业集群。
大健康。
突出咸宁资源优势,围绕“医、药、养、健、游、护”六大要素,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理念,积极融入全省大健康产业“两区一基地”(武汉大健康产业核心集聚区、大健康产业特色园区、国家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储备基地)布局,配套武汉市发展万亿大健康产业,推动大健康与大卫生、大生态、大旅游、大体育、大数据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有机融合,将养老养生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大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座谈发言: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座谈发言: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借此机会,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
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从人类历史上看,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科技创新引领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质的跃升,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颠覆式变革。
从生成逻辑看,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20〕33号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20〕3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2020〕1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开发区(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按照基础设施优先、产业优先、公共配套优先、环境优先原则,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打造“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合作示范区”目标,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形成集聚效应,构筑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坚持规划引领。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布局,落实“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全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开发区的数量规模、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全市开发区科学有序发展,明晰开发区边界,明确功能分区,重点建设好核心区,突出生产功能,统筹核心区与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推进产城融合。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二、优化空间布局。
以“扩、并、转、提”为整合方向,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主体,整合或代管同一区域工业园区,选准龙头延伸产业链,精准筛选入驻企业,实现开发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
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为促进全市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增创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助推“四个中心”建设,市政府确定集中突破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十大产业。
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理清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服务经济主体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36.1亿元,人均达到13700美元,高于全省3455美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9∶36.2∶58.9,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11.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3.7%,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在全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76亿元、852亿元和1043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蓬勃发展,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1亿元、700亿元。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取得积极进展,信息软件、产业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发展优势突出,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2352亿元,产业规模列全省首位,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20亿元、社会物流总额2.1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11亿元、旅游消费总额847亿元、规模以上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561亿元,“济南服务”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重点企业支撑有力。
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了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网络设备、大容量存储器、云服务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全国领先,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1亿元,“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全力做好“人才+产业”文章,持续打好技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育提质”系列举措充分发挥院校技能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办学方向,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
1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围绕绍兴四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职技院校有序增设紧缺专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增设电子信息类专业4个、现代医药类专业6个、高端装备产业类5个、新材料类2个,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
适当调整四大新兴产业所涉专业招生计划,中职招生数中新兴产业专业占比从14%提高到35%o(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2 .支持绍兴技师学院微电子学院建设。
建立芯蓝领基地、微电子测试实验室、设计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扩充学位数量,与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微电子技术相关专业每年招生超300人。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3 .鼓励学徒制培养模式。
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新录用员工、转岗员工以及在校生培训,实行校企双师带徒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每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超3000人、现代学徒制培训超2000人。
(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4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职技院校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机构,面向本校学生和社会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评价,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学生可按规定获得一定学分。
(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二、“培训提效”系列举措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就业群体,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服务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培育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和提升全民技能素养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
1 .发布紧缺工种目录。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出台《绍兴市技能类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引导相关部门(单位)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实施紧缺职业(工种)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解决我市用工需求,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1.21•【文号】国科发基〔2020〕46号•【施行日期】2020.01.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基〔2020〕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落实。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1月21日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切实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考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
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9.11•【文号】国发〔2016〕52号•【施行日期】2016.09.1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9月11日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坚持和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和核心支撑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以构建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为强大支撑,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撑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形成全球开放创新核心区;着力深化改革,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持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二、发展目标按照“三步走”方针,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第一步,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杨开忠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做过一个叫做“脑力战争”的特别报道。
报道认为,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这样一个文化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受欢迎、最为短缺的资源。
美国某著名的人才学家也指出,当今时代,一个产业群或经济体,能否创造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吸引人力资本或人才。
有人才的产业群或经济体就能够获胜。
没有人才的产业群或经济体在全球这个范围内不可能获胜。
目前在我国,特别是2006年以后,笔者认为,整个的区域经济已经发展进入到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转型,在此不妨称其为梯度升级转型。
这样的一个梯度升级转型主要表现在:沿海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其中心区域,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把过去比较传统的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的产业向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升级。
在这样的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采取的都是一种基于产业群的发展路径。
2008年以来,从广东、上海、北京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这些城市和地区,所发展的都是高端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9月25号曾有报道:广东省公布了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目的是为发展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进行转变。
广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省财政给予的相关人才及其团队8000万到1亿元人民币的专项研究经费支持,以及财政对引进人才的各种待遇。
在上海,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房子、车子和个人所得税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
北京亦如此,北京的6个高端产业功能区,即是六个高端产业集群,发展这些产业集群同样是把人才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笔者认为,在观察、分析或者是评价各个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在产业群特别是高端产业群的发展过程中,其人才政策的实践,有两个问题应该深入思考:第一个问题是,怎么看待人才在高端产业群发展中的地位;第二个问题是,应当怎样来吸引人才和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
关于怎么看待人才在高端产业群发展中的地位,实际上就是怎么来看待人才在当今世界产业群特别是高端产业群发展中的地位。
在传统的理论或者实践中,有人随投资走或者是人随资本走的说法。
按照这样的理论和实践,一个地区能够吸引、保持或发展产业或企业,就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及薪酬待遇,从而也就能够吸引或留住人才。
另外,产业区位的选择,点的选择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其决定了人才的地理的分布和选择。
人才是产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由于其地点选择、集聚是由产业的地点选择所决定的,所以在传统的理论或实践看来,人才产业群中发展的地位只是作为产业区位选择的一个应变量来发挥着支撑作用。
这样一种传统的理论或者实践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第一、人才在空间上、地区之间、城市之间有着充分的流动性。
否则很难做到人随投资走,人随资本走。
第二是人才是就业岗位的结束者,而不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第一个前提即人才的充分流动性,越来越得到满足。
关键在于第二个前提,即人才是就业岗位的结束者而不是创作者。
对于以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等超低生产要素,或者是投资驱动的传统的产业或产业群来说,第二个前提也是存在的。
但是,对于以创意、创新、创业驱动的文化产业经济时代,也就是说对高端的产业群来说,这个前提就不复存在。
美国一位在人才研究方面非常知名的学者、专家,曾于2003年发表过一本书,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创意资本”。
该理论认为,由创新导向,创意导向的一些高端产业及其产业群,其发展关键决定于3个“T”。
第一个T是科技,即知识。
第二个T是人才,第三个T是包容。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
因为无论是科技还是包容,或者其他的创造所需要的因素,都是由人才来掌控。
所以人才是高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依据、因素。
基于此,美国专家认为在这样一个文化经济时代,对于高端产业和高端产业集群他的发展来说,第一位的是人才,人才的区位选择、地点选择,人才的地理分布、区域分布、在城市之间的分布,决定产业发展的形势,即决定产业的区位的选择、区位的空间分布。
关于该理论,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例如硅谷,也包括国内的中关村,为什么会出现在目前所在地方?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那里紧临大学,有人才。
可以说,人才的区位决定了高端产业及其产业群的区位和发展。
笔者认为,关于人才在高端产业群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不仅仅是或者主要不是作为应变量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自变量的引领作用,是发挥人才在高端产业的集群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笔者更愿意说是引领作用。
支撑和引领还有特别的含义。
另外,怎样发挥人才在高端产业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或者是引领作用呢?观察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做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种方法,四种途径:第一、收入补贴。
关于收入补贴,所有补贴包括对人才提供高额薪水、安家费、住房补贴等,诸如前文提到广东省对高层次人才的住房补贴税后是100万,还购车补贴,个人应纳税的税类减免或是返还,北京也存在类似情况。
上海则规定,对于金融业高管人员返还应纳税额40%。
目前国内从中央到地方,这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这种优惠是非常实际的。
这种方法对于吸引、留住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存在:1、用公共收入补贴那些收入本来就较高的人才,实在是一种穷帮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容易引起单位内部和社会关系的失衡。
比如像教育部、中科院等单位进行人才引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高额的补贴,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确实改善了这些个人的生活,但是也使得他们周围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2、真正的人才更看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照顾和优惠。
他们更看重的是能不能有一个公平的发展,使其有能力去做成事,并公平的得到他自己应得的报酬。
3、有收入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有好的生活品质。
如果居住的地方品质较差,那么相应的生活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
因此通过收入补贴的方法(尽管现在很普遍)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没有资产,没有资本,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是干不成事的。
第二、增加发挥人才的支持、服务的支持。
人才从事创意、创新、创业没有资产同样不行,增加发挥人才作用的支撑,包括:物资的支撑,现在搭建了很多物资的平台,国家的、产业的、地方的等等,相当一部分都是物资资产;金融资产,现在涉及到了各种人才的基金等等;能力资本;知识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重视增加支持人才发挥作用的资产,目前已经相应的建立了很多这方面的支持,包括数据库等。
但是有支撑并不意味着这些资产可以有效的支撑人才发挥作用,我国很多实验室的先进程度不亚于先进国家的水平,但是为什么没有取得一流的创新创意创业的成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也说明这些资产还没有很好的支撑人才发挥作用。
第三、创新制度或者是体制机制、创新体制的发挥。
目前信息公开制度已经建立,还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的制度,但缺乏的是知识产权运用。
因为高端产业及其产业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基于知识产权的运作。
而这些方面运作的体制和机制相当不健全,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或者是市场准入制度缺乏。
现在大学生过剩,给人的感觉是不缺人才,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
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很可能是现有的人事或就业体制存在问题。
如果把某些单位的行政人员工资除以2,同样可以在市场上招到素质更高的人才。
为什么这些行政人员可以如此高的工资,而不受到新增的人才威胁?是因为其得到体制性的保护,这些方面都需要改善。
目前国家及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正在组织、开展到2020年人才发展的中国的和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在开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
人们期待着这两个新的规划能够就保障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发挥引领作用的体制和机制会起到作用。
第四、提升地方品质。
上文提到的美国人才专家指出:造性的人才,包括科技创造性人才、文化创造性人才和企业家,他们之所以会集聚在特定的区域,是因为这个区域具有独特的、有吸引力的地方品质。
那么这种地方品质,按照该专家的看法主要由三个方面。
1、创造创新的生活的环境,包括环境,自然环境及其之间的匹配。
人才集聚的地方大都是建筑环境很有创意,治安环境很优越的地方。
像美国的硅谷也是,那个地方是很合适于人居的;2、这种环境一定是各种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民族背景的一个汇集地。
在这里,来自不同背景的多元化的人物可以进行交流、碰撞,激发创新,激发创意;3、这样一些人才集聚的地方,是那种餐厅文化,艺术、音乐、户外活动这些能够创造生动活泼、刺激有创意的生活的这样的一些休闲文化。
美国德州的奥斯汀是一个在世界上非常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城市,总部设在奥斯汀的高科技企业将近1800,包括IBM,摩托罗拉,戴尔等。
过去,对于奥斯汀的成就,人们常常会以这里的产业集聚衍发人才集聚的观点来看待。
然而,该美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指出,奥斯汀之所以成功,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全美数一数二的音乐会与电影,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以及攀岩、射箭、越野等这样一些户外休闲活动。
休闲娱乐的设施、生活的风格以及环境质量等地方品质吸引了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人才。
这是不是个案或者特例呢?美国学者的研究指出,这恰恰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美国的高科技创新导向的一些高端产业及其产业群的发达的大城市,像旧金山、西雅图、波斯顿都是具有优秀的生活品质、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所以要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业群,更为重要的是营造地方品质。
过去我们国家及其各个地方在培育发展高端产业群和高端经济的决策之中,往往集中在企业考量的因素,而忽视创造性人才自身决定在何处生活时所考虑的因素,所考虑的地方品质。
地方品质也是各个地方产生了吸引、留住创造性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大家可能经常会听到,一些外国朋友,包括海外留学人员,感觉无法接受的,或者是不愿意永远留下来的就是国内的环境品质、环境质量。
笔者曾问起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现为美国终身教授的人士,对国内的感觉如何。
他坦诚地说第一感觉就是受不了,尽管国内已经是奥运之后的品质。
地方品质已经成为了我们发展高端经济,发展高端产业群的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要在我们发展高端产业群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提高地方品质。
单纯提供人才收入补贴将会导致社会不公,但如果地方品质做好,所有人都会受益,因为它是公共产品,所以无论从国际的经验,从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还是限制因素,以及政策的公平性来看,都应该高度重视地方品质。
总体而言,我国以往强调收益补贴增加资产,但相对忽视制度创新,所以目前的教育体制、人事体制成为改革的最后堡垒之一。
故此笔者认为,今后高端产业群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更加强调制度创新,提升地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