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分析》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分析》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1.指导思想

知识不仅是静态的结论,还是生动的过程,更是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是具有认识方法论的功能和价值的。以促进学生化学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已有的化学认识为起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化学知识的获得,实现学生化学认识的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认识实践活动和反思、评价活动,将化学认识转化为认识行为,从而实现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

2. 内容分析

“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分析”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的应用,“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是指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的离子间的定量关系,属于程序性知识。这张图是“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知识结构图,此类问题综合度高,需要定性的分析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分析各种微粒间数量的相对关系,需要在关注离子反应,水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平衡的基础上分析溶液中的微粒间守恒关系及大小关系。要求学生能够从宏观微观,定性定量等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和结果的水平,所以我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第三章的专题复习课。

3. 学情分析

经过离子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的学习,三年学科学习,学生的微粒观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溶液中存在何种微粒的能力。

在本节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个课堂前测,总共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单一溶质组分溶液离子浓度关系分析,混合溶液离子浓度关系分析,将混合溶液离子浓度关系问题拆解逐步分析。通过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学习该内容时主要存在以下认识障碍点:

①综合分析问题时不能熟练运用相关概念理论

例如学生在分析混合溶液中存在的平衡时,丢掉了水的电离平衡,而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时

又丢掉了铵根离子水解得到的NH3•H2O分子等。

②分析此类问题时思维无序。

尤其表现在分析混合体系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角度方面,初中阶段,学生从宏观层面知道溶液的组成,微观层面的认识较少。进入高中之后,由于微观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已由宏观逐渐转向微观。在进行此类问题分析时,学生反而容易直接进入微观层面去分析问题,能抓住本质直接进行微观分析,这是很好的,对于单一溶质体系来说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分析对象一旦变为混合体系,就会涉及到反应和量的问题,学生就会理不清头绪。另一方面面对多种影响因素时,学生往往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会造成思维无序。

由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从离子角度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2. 能综合运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原理分析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单一溶质组分溶液及混合溶液离子浓度关系的分析过程,形成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能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原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

环节1知识梳理

提出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CH3COONa溶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思考之后作出回答。本问题设计意图想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已有认识,通过适当的追问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电

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梳理电解质溶液及离子平衡原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环节2建立解决离子浓度关系问题的分析模型

提出问题:分析NaA溶液的中离子浓度关系,写出分析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动笔书写。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问题设计意图,对于单一溶质体系的离子浓度关系分析,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上手,先通过较简单问题初步建立分析问题的模型

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认识表达空间,让学生给大家讲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充分外显,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认识不足之处。第一组学生在分析时是直接进行微观分析,而第二组同学就能先关注宏观溶质,再进行微观分析。让学生对这两组思路进行比较,发现其实第一组也是从宏观到微观分析,只是没有将思维过程外显。

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生成模型,先分析溶质是什么,再微观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为了应用模型,并逐步完善模型,我选择了一个滴定曲线图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复杂的变化体系,体系中宏观的溶质,微观的粒子及其量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对于这个综合问题,我选取了几个点让学生进行分析。

先分析的是恰好完全中和的d点,d点与上一个问题比相同点是都是单一溶质体系,发展点是它是混合体系。引导学生分析混合体系中离子浓度关系要先从宏观分析反应、确定溶质,再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质溶于水发生的变化。

分析过程中结合选项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守恒关系,及如何理清主次关系,逐步完善模型。

滴定曲线中b点与d点相比它的认识发展点是混合之后存在两种溶质,所以通过b点的分析想要引导学生判断混合体系中离子浓度关系要从宏观确定溶质及其相对量的大小。

而c点也是一个混合点,它与b点相比的发展点就是守恒。所以通过对微粒间的等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抓住变化中的不变,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对于不同点的不同的关系的分析

丰富学生的认识角度。同时引导学生解决综合问题时,可以将一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本环节学生活动丰富,先思考动笔书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在带有发展点的问题驱动下,我适当的进行追问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模型,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环节3 迁移应用

运用分析模型,解决新的问题,体会分析模型的功能和价值。这是学生完成的学案,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够思维有序的分析问题。

环节4小结

提出问题:你对模型有怎样的认识?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回答,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科认识,丰富认识角度,发展认识能力。

整个教学环节,在激发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延着学生认识发展的轨迹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形成分析模型,完善模型,并应用模型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不断的在认识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认识,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方式。同时通过丰富的认识实践活动和反思、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障碍,实现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1.基于学生的认识障碍设置问题分析模型

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内容,其关键之一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困难,找准学生学习和认识的障碍点,并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达成这一目标,本节课是以“问题分析模型”的形成与应用来展开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五个不同问题,其中四个思考题虽然问题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但是随着学生模型的建立及逐步的完善,问题的正答率越来越高,说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分析思路逐渐清晰,形成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基本实现了上课前的预设效果

2.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分析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