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鱼类现状、保护

合集下载

金沙江鱼类现状、保护

金沙江鱼类现状、保护

金沙江珍稀鱼类生存现状及保护宜宾县育才中学八年级十九班任怡桦指导教师黄梅刘光超一、金沙江珍稀鱼类资源及现状金沙江下游属江河鱼类和高原鱼类分布的过渡带,同时也是金沙江中游、长江上游鱼类、雅砻江和赤水河等支流不同区系鱼类交错分布区,鱼类种类丰富,共记载鱼类160种,其中特有鱼类56种,如圆口铜鱼、嵩明白鱼、短臀白鱼等,保护区分布鱼类186种,特有鱼类66种,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等。

白鲟白鲟(学名:Psephuyrus gladius),或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

另名为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

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

当代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

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

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

达氏鲟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呈梭形。

头呈楔形,背面粗糙。

吻较短,前端尖细。

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

吻腹面具须2对。

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

鼻孔、鳃孔均大。

鳃盖膜与鳃峡相连。

左右鳃孔分离。

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

尾歪形。

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

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

体背及面青灰色。

腹面灰白色。

鳍青灰色,边缘白色胭脂鱼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属于鲤形目吸口鲤科(或称亚口鱼科),生长于长江水系。

金沙江下游水利工程对鳅科鱼类的变动影响

金沙江下游水利工程对鳅科鱼类的变动影响

金沙江下游水利工程对鳅科鱼类的变动影响在金沙江下游一期工程开始运行时,为了解影响该江段鱼类的重要生境—产卵场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巧家江段的监测,了解并确定向家坝、溪洛渡蓄水前后巧家断面产卵场分布位置、产卵场大小、产卵场生境特征及其产卵行为与水文特征的响应关系,旨在为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保护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12-2013年金沙江下游巧家断面调查表明,该江段主要种类有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长鳍吻胸(Rhinogobio ventral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Dabry)6种产漂流性鱼卵种类。

2012年5-7月共采集获得漂流性鱼卵675粒。

2013年5-7月共采集获得漂流性鱼卵1955粒。

2014年5-7月共采集获得漂流性鱼卵298粒。

2007-2008年巧家断面总共采集到产漂流性类鱼卵种类共有14种(资料表明),2012年-2014年比2007年-2008年采集到的产漂流性鱼卵种类减少了8种。

2012年-2014年,金沙江下游漂流性鱼类产卵场共有7个产卵场,分别是:皎平渡、会东、会泽、八家坪、元谋、永仁至会理、攀枝花等7个产卵场。

2007-2008年,金沙江下游产漂流性鱼类产卵场共有5个产卵场(资料表明),2012年-2014年比2007年-2008年产漂流性鱼类产卵场增加2个。

2012年-2014年,采样期总产卵规模为43085.42×104粒。

2012年5-7月采样期产卵规模为14059×10‘粒,2013年5-7月采样期产卵规模为27045.72×104粒,2014年5-7月采样期各个产卵场的产卵规模为1980.7×104粒。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全国九省二市,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

流域的淡水资源量占中国的40%;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然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全面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鱼类增殖放养便是其中重要一环,但长江流域鱼类增殖放养困难重重。

一、鱼类资源基本情况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达416种,其中特有种177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鱼类有7种,约占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数的40%。

从鱼类资源变化看,目前特有鱼类、重要经济鱼类数量下降。

长江流域年捕捞产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40×104t以上降至2021年的10×104t,鱼类资源数量下降,且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受威胁鱼类数占鱼类总数的27.6%;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另外,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极危物种。

根据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从干流来看,除了长江口等级为“好”以外,其他地区均属于“一般”等级;重要支流及湖泊区中,除了汉江以外,其他均为“一般”等级。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污染、水利工程建设、江湖连通受阻、航运活动及酷渔滥捕等影响,“人鱼争江”问题凸显,鱼类栖息生境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长江水电梯级开发的陆续完成、长江黄金水道的建成、干支流相关涉水工程的实施以及新型污染物的出现等,对鱼类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

二、存在问题(一)“化工围江”现象明显。

目前,长江经济带分布有化工企业14813家,主要集中在158家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和上千家市级园区。

化工园区遍布全流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川渝、湖北和江浙沪等地区,其排放量占全国化工行业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37.7%。

生态环境部关于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8.23•【文号】环审〔2024〕82号•【施行日期】2024.08.23•【效力等级】行政许可批复•【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24〕82号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你公司《关于恳请审批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请示》(金电司安环〔2024〕6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该项目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德格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的金沙江上游河段,坝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藏曲汇口以上3.5公里处。

坝址上距规划的岗托水电站坝址约103公里,下距在建的叶巴滩水电站坝址约72公里。

工程任务以发电为主。

电站采用坝式开发,最大坝高134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989米,相应库容6.2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0.86亿立方米,具有日调节性能。

电站总装机容量96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38.92亿千瓦·时。

工程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等组成。

挡水建筑物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采用全坝身泄洪和挑流消能;引水发电建筑物布置于右岸,地下发电厂房内安装3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32万千瓦。

该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西南水电基地和《“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确定的金沙江上游水电基地的规划建设项目,总体符合《金沙江上游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评、相关文件的要求。

项目实施将对水环境、生态等产生不利影响,在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本批复所提要求后,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可以得到一定缓解或控制。

我部原则同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结论和拟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主要生态环境影响(一)水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后将淹没金沙江干流天然河道71.16公里,河段流态由急流型转变为缓流型。

金沙江金沙水电站栖息地保护

金沙江金沙水电站栖息地保护

⾦沙江⾦沙⽔电站栖息地保护1.1.1栖息地保护⾦沙江⽯⿎镇~雅砻江河⼝为中游段,该河段为窄宽相间河⾕段,地势起伏剧烈,⽔流湍急,滩潭交替,缓急相间,属典型的峡⾕激流⽣境。

就⾦沙江流域鱼类分布的特点看,中游以虎跳峡为界,上游属典型的⾼原鱼类区系,以裂腹鱼、⾼原鳅为典型代表;虎跳峡为东部江河鱼类分布的上限,中游以下江段既有⾼原鱼类向下延伸分布,也有东部江河鱼类分布,为⾼原鱼类和江河鱼类交错分布的过渡⽔域,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共记载鱼类149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2种。

⾦沙江中游河段主要⽀流包括⼩中甸河、⽔落河、五郎河、漾⼸江、落漏河、达旦河、马过河、鱼泡江、万马河、塘坝河等,以⽔量、⽔质、地形地貌、河床河势、⽔⽂情势、鱼类资源、河流的开发状况等为指标进⾏⽐选,鱼泡江是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流。

因此,在规划环评阶段,推荐漾⼸江、渔泡江、塘坝河为⾦沙江中游河段鱼类重要栖息地加以严格保护,并进⾏长期的⽔质、鱼类和⽔⽣⽣物等⽣态环境监测。

本阶段,主要对评价范围内主要⽀流作进⼀步查勘,提出栖息地保护范围和⽅案。

1.1.1.1⽀流⽐选(1)⽀流概况⾦沙⽔电站评价区观⾳岩到雅砻江河⼝有塘坝河、把关河、⼤河(仁和沟)、摩挲河等⽀流,观⾳岩坝址到雅砻江河⼝各⽀流基本情况详见表错误!⽂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字。

-1。

表错误!⽂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字。

-1 主要⽀流特征表塘坝河巴关河⼤河摩挲河根据现场查勘,4条⽀流中的摩挲河、把关河、⼤河流经攀枝花城区地带,⼈为⼲扰强度⼤,已基本不具备河流⾃然风貌,修复难度很⼤。

其中⼤河流域⼲流上建有跃进、平地、胜利等⽔库,⽀流⼤⽵河上建有沙坝⽥⼩型⽔库,流域⽔资源开发利⽤程度⾼,受以上⼏座⽔库的调蓄及取⽔影响,下游河段流量很⼩。

此外,⼤河流域流经攀枝花市主城区仁和区,为打造⼤河两岸景观,在河流流经仁和区河段已修筑多座橡胶坝,坝⾼在2.5m左右,⼈为⼲扰强度⼤。

巴关河、摩挲河流域⾯积⼩,河道流程较短,来⽔量较⼩,河道落差极⼤,为季节性河流,鱼类⽣境状况较差。

长江渔业资源现状与增殖保护对策

长江渔业资源现状与增殖保护对策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鱼类资源极为丰富。

历来盛产青龟、草鱼、鲢、鳙、铜龟、圆r]铜鱼、长吻能、鲥、刀鲚、风鲚、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中华绒蝥蟹、鲥鱼繁殖产卵场,其品质是我国所宵水系中晟优的,作为种质特性是其它任何圭煎i金堑童!±塑塑自墨…一——水系或人工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长江又是我国淡水茼种的重要生产基地,如“四大家鱼”、日本鳗鲡鱼苗,历史年产量曾高达300亿和2亿尾,长江渔业资源的盛衰变化对我国的淡水渔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l、长江渔业资源现状l虫盛豳芒llQQ§簋签§船!!kmz,约占五十年代湖泊面积的47.2%。

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原有lkmz以上的湖泊1066个,目前仅存300个。

湖南省洞庭湖,在清朝道光年问水面达6000km2,解放初期湖卣为4350km2,目前仅2623km2。

江西省都阳湖,解放初期湖面为5340km2.目前仪:{900km。

围星不仅引起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降低,还减少r鱼类活动空间,破坏水域生态环境.导致鱼类天然资源量锐减。

(3)水域污染。

长江沿岸工矿企、『k和城市排放的J.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据不完全统计选l42多亿吨,占全国的42%以上.沿江21个城市形成长56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m]。

水质污染不仅影响鱼类洞游,导致大批鱼类死亡,直接影响江河鱼类资源,还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鱼类饵料生物造成危害,破坏鱼类食物链,间接影响江河鱼类资源,导致鱼类天然资源量减少。

例如,2000年3月,K江大渡河上游金u河区廖河坝的金光化工厂违法、集中排放循环池内严禁外排的对水牛牛物剧毒的泥磷和含黄磷废水,造成大渡河、岷汀乐山市境内220公里江段水质污染,鱼类资源直接损失481吨,经济价值达962万元。

其_是长江渔业过度捕捞。

长江渔业生产大量使用有害渔具、渔法,酷渔滥捕、过度地捕捞产卵亲鱼和幼鱼,对鱼类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黑水河:共建金沙江鱼类保护栖息地

黑水河:共建金沙江鱼类保护栖息地

r]8pIt,5,『、术物 干l{ 8 I ,特 j rlf『炎; ”f 1钾4fn、f 鳅 、 等 ,1-r一止 彤 响 、 f1. 水河 f 游 曼 济
l』u川 裂腹 frL等 33f1ll,竹级 俅 },1 rr£炎
【ffL、 河 规 划“一 L级” 发 力 案 , 建 成 5个悌级 ;
没: 投 分 仇 炎 l 地 的 淹 没 ,比 水 I』 汪 卢 弘 :川断 +处 ,fi境 址 …‘以成 为 j一处 ,li境 【I; 将 州 ffl炎 息地 f术 水 史 收 的 代 ,l 境 从 『人J邴 条什 技 外 fl;1.q1求 水 综 合
, 水 仆』1:境 , 化 、I} 境 变 化 等li,”麦影 响 ,埘 f 划断 lq邴 索 、

IJU 电站 .J I拦 小{f1『拟报 ,H,Jll,j{梯 级 I} J}:
』 l】,』 J l f1 』 他 支流 也 J r4<Itdf l,10,r发 ..
《中国三峡 》:目前 全沙江下游鱼类栖息地面
水河 化 F 德 f l鹤 滩 『乜站 之 川 ,』J
ll每明6些 问题 ?
f 址 部分 卜流 仉 类 fl'il游 繁 的 息 地 、l1
汪 卢 弘 : 沙 I ̄fI炎所 irlillf ̄i的J成JJlJJ、 法 采 挖
20()8 龟 2()l7亿1仉 炎 源 州 {Ilj_爪 , 水
f沙、 上4¨iff【等 做 :,l 境 干1IfrL炎资 0i , 河 』 州 刮 仉 43种 ,j t K汀 l 游 特 ffL炎
K f 洲 游 仉 焚 ,例 &Il以… I I 仃L、} 鳅 等 德 、松 新 相lJql Jil ̄) 4级 发 力‘窠,均 为 JI水 J_I==Jf:

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金沙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江河之一,也是许多渔民的生活来源。

然而,由
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金沙江的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金沙江的渔业资源,政府在十年前实施了禁渔政策。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禁渔政策的实施,金沙江
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许多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这为金沙江的渔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坚定决心和有效措施。

政府在
禁渔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巡查执法、宣传教育、补偿政策等,有效地保护了金沙江的渔业资源。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使得禁渔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最后,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功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在禁
渔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到禁渔工作中来。

他们通过自觉遵守禁渔规定、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等方式,为金沙江的禁渔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坚定决心和有效措施,也
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通过十年的努力,金沙江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为金沙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金沙江的禁渔工作能够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金沙江十年禁渔调研报告

金沙江十年禁渔调研报告

金沙江十年禁渔调研报告金沙江十年禁渔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金沙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是数百万人民的生命线。

然而,由于过度渔业开发和生态破坏,金沙江的渔业资源遭受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自2010年起,金沙江实施了为期十年的禁渔政策。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十年禁渔政策的执行情况,对禁渔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为金沙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研内容1. 禁渔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通过与当地渔民交流和调查,了解禁渔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情况。

发现大部分渔民对禁渔政策有所了解,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违规情况。

2. 渔业资源恢复情况调查调查禁渔政策实施后,金沙江的渔业资源是否有所恢复。

通过水质测试和生物样本采集等方式,对河流生态状况进行评估。

3. 对渔民的影响评估通过采访当地渔民和观察其生活情况,评估禁渔政策给渔民带来的影响,包括经济收入、就业情况等。

四、调研结果1. 禁渔政策执行情况大部分渔民对禁渔政策有所了解,但仍存在一些违规情况,如偷捕、非法捕鱼等。

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渔民依赖渔业为生,无法完全放弃渔业开发。

2. 渔业资源恢复情况经过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金沙江的渔业资源有所恢复。

水质测试结果显示,河流水质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相对增加。

然而,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仍然很稀缺,需要加强保护。

3. 对渔民的影响禁渔政策对当地渔民的生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部分渔民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变得困难。

某些渔民转变行业,从事农业或服务行业,但仍存在就业问题。

五、建议和对策1. 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大加强禁渔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渔民了解禁渔政策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对渔民的培训,提高其转换行业的能力。

2. 加强监督和执法加强对禁渔政策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以确保禁渔政策的有效执行。

3. 提供转型支持通过政府资金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提供渔民转型所需的培训、创业支持等,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其他行业,缓解就业压力。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初步研究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初步研究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初步研究骆辉煌;杨青瑞;李倩;李翀;陈炳宇;吕平毓【摘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随着金沙江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条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动力等条件,提出了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表征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初步分析了保护区栖息地生境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the rare and endemic fish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lon -gest river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It is of important value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 and protects manyrare and en-demic fishes.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inshajiang cascade development , the fish habitat conditions in the reserve will be changed seriously .Based on the topography , geomorphology , hydrology and hydrodynamics of the fish nature re-serve, this study proposed an index system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sh habitat .The of can be used for the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长江上游;鱼类;生境特征;指标体系【作者】骆辉煌;杨青瑞;李倩;李翀;陈炳宇;吕平毓【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1;长江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重庆 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31 背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个省市,是我国唯一跨越多个省级行政区并专门以珍稀特有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

金沙江下游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需求研究

金沙江下游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需求研究

金沙江下游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需求研究张登成;王孟;李斐;樊皓;于江;阮娅;张可可【期刊名称】《水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24(45)1【摘要】开展中华金沙鳅的生态需求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调度方案,为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调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7-2019年5-7月在金沙江下游巧家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分析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同期水温、流量日上涨量、涨水持续时间等生态水文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掌握刺激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指标和水温阈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乌东德水电站生态调度运行要求。

结果表明:巧家江段中华金沙鳅产卵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期起始水温不低于19.0℃;对应的洪峰过程流量日上涨量平均为358 m^(3)/s,涨水持续天数平均为5 d,洪峰过程2~3 d后开始大规模产卵;偏相关分析表明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起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位日上涨量、涨水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推荐人造洪峰的起始(3-7月)流量为1160 m^(3)/s,此时对应的乌东德水文站水位为791.1 m。

加大流量日增长率以及增加涨水持续时间,可有效促进中华金沙鳅产卵繁殖。

【总页数】7页(P96-102)【作者】张登成;王孟;李斐;樊皓;于江;阮娅;张可可【作者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6【相关文献】1.基于RVA法的金沙江下游水文情势研究2.金沙江下游水文泥沙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3.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4.基于IHA-RVA法金沙江下游生态水文情势评价5.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水文情势变化分析—基于流量历时曲线的生态流量指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保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 达氏鲟等保护鱼种得补充

我国保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 达氏鲟等保护鱼种得补充
《 水产养殖) 0 2年第 3 ) 1 2 期
铁 露 与 暮 仡
收支效 益 : 总收入 9 4 元 , 18 2 平均 67m 产 值 6 2 5123元 ,其 中 l号 塘 3 7 0. 110元 、 塘 3 2 2号 310 元 、 塘 2 5 3号 752元 ;总成 本 4 6 038元 ,平 均 6 7 6 mz 成本 22 26 4.7元 ,其 中 1号塘 l 1 元 、 塘 35 l 2号
1 4 元 、 塘 1 1 ;总效 益 5 7 36 1 3号 326元 14 4元 , 平 均 67m 效 益 2896 6 2 5.7元 , 中 1 塘 1 5 其 号 769元 、 2号塘 1 7 949元 、 3号塘 1 3 元 , 见表 3 43 6 详 。 菹 草 为 多 年生 沉 水 植 物 , 静 水池 塘 、 渠 处 在 沟
( 稿 日期 :0 1 1 — 2 收 2 1- 2 1 )
国保护长江上游 稀鱼类 达 氏鲟等保护鱼种得神充
为 维护 长 江上游 鱼 类种群 多样 性和 自然 生 态环境 , 时拯救 长 江上游 濒危 鱼类。我 国从 20 及 0 0年 开 始 批准 建设 长江 上游 珍稀 特有 鱼 类 国家 级 自然保 护 区。

定补 充作 用 的。 ( 际在 线 )个 巨型水 电站的生态保护配套工程 , 金沙江下游的洛溪渡 向家 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自20 年 7月建成后 ,已经累计放流包括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 08 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在 内的七种珍稀 、 特有鱼苗 3 5万尾。 增殖放流站科普主办梁芳说 :我们这个站 占 “ 地是 2 7 顷, 中占 8 . 公 6 其 地 千平方米, 现在 已经具备 了每年养殖 3 O万尾 5 1 的珍稀鱼苗及 1 ~ 0e m 万余尾达氏鲟、 胭脂鱼等大规格鱼种的能力。” 通过技术革新, 该站的放流和养殖存活率 已大大提升。 我们放流的鱼种进行 了标记, 通过后期的回 访和调查 , 在金沙江的下游也发现 了放流标 记的鱼种 , 这说 明放流对整个金沙江 自 然水体 的鱼种是有

云南鱼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建议

云南鱼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建议

云南鱼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建议摘要:云南以滇池、洱海、抚仙湖、澜沧江、金沙江、珠江上游、怒江、元江八大水系为中心,河流、溪流、湖泊众多,共有大小河流上千条;地形地貌:高山峡谷、平坝、丘陵、溶洞等复杂多样;气候:兼具从北到南,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四种不同气候特征,再加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气现象,使得云南境内的水生生物、鱼类资源丰富的多样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鱼类资源:云南鱼类:资源状况:保护建议1云南鱼类资源状况1、1、淡水鱼类的物种基因库。

基于云南水系湖泊、河流众多,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独特、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生境,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鱼类629种,其中土著鱼类594种,淡水鱼种类占我国淡水鱼种类总数的39、93%,居全国之首,云南栖息着29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土著鱼类。

云南境内淡水鱼种类丰富,特有种类多,被誉为淡水鱼类基因库。

1、2、土著鱼保护驯养成效显著云南很多特有土著鱼类,如抚仙湖抗浪白鱼、江川星云湖大头鲤,滇池金线鲃,大理洱海裂腹鱼(已濒临灭绝),澜沧江中华刀鲇,丝尾鱯、双孔鱼、中国红结鱼、叉尾鲶,、淡水鲨,怒江四须鲃,星光唇鱼,鲶鱼,元江鲤,小红尾巴鱼,澜沧江鼋,云南山瑞鳖等等,在早年原生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时期,其生长种群都比较多,这些鱼土著鱼肉质鲜美,人们喜爱食用,市场需求也不断提高,抗浪白鱼曾被卖到过每公斤1000元,滇池金线鲃也曾卖到每公斤800元。

云南很多土著鱼价格普遍都在每公斤300元以上。

搞好自然水域的生态修复,使土著鱼的天然群体得以恢复,开展人工保护性驯化养殖与繁育,保护好云南土著鱼种质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

云南开展土著鱼类保护工作已有很多年,到现在,云南本土的88种鱼已经被成功驯化和繁育,包括滇池金线鲃、抚仙湖抗浪鱼、澜沧江丝尾鳠、大理裂腹鱼、云南倒刺鲃、云南光唇鱼、云南四须鲃等,并取得了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成果,为云南土著鱼保护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珍稀鱼类救护措施

珍稀鱼类救护措施

珍稀鱼类救护措施珍稀鱼类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珍稀鱼类面临着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鱼类,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至关重要。

一、建立保护区。

建立专门的珍稀鱼类保护区是保护这些物种的重要举措。

通过划定保护区范围,限制捕捞和开发活动,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珍稀鱼类的威胁。

同时,保护区的建立也有助于维护珍稀鱼类的栖息地,促进其繁殖和生长,提高种群数量和质量。

二、加强监测和调查。

加强对珍稀鱼类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它们的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调查,可以发现珍稀鱼类的分布区域和迁徙路线,为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信息。

同时,监测工作也可以及时发现珍稀鱼类的生存威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加强执法和管理。

加强对珍稀鱼类的执法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遏制非法捕捞和贸易活动,保护珍稀鱼类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减少对珍稀鱼类的威胁。

同时,加强管理工作也可以提高对珍稀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保护宣传和教育。

开展珍稀鱼类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公众对珍稀鱼类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普及珍稀鱼类的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引导人们关注和关爱珍稀鱼类,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同时,宣传教育工作也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保护合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珍稀鱼类的重要途径。

珍稀鱼类的分布范围通常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跨境合作来共同保护。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珍稀鱼类资源信息和保护经验,加强对跨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实现珍稀鱼类保护的全球化管理。

同时,国际合作也可以为珍稀鱼类的科学研究和保护项目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六、加强科学研究。

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年际动态

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年际动态

第35卷第6期2014年 11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Vol.35,No.6Nov. 2014 收稿日期:2013-10-11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06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151;51179109;51379134;51209149);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项目(0799527);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201150431108);三峡工程与环境监测系统项目(SX[2010] 009)。

通讯作者:乔晔。

E mail:qiaoye@mail.ihe.ac.cn作者简介:唐会元,1964年生,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资源保护和鱼类生态学研究。

E mail:tanghy@mail.ihe.ac.cn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鱼类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动态唐会元,杨 志,高少波,万 力,朱 迪,刘宏高,陈小娟,乔 晔(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摘要:2006-2012年在金沙江下游非倒灌区域的巧家江段进行了渔获物调查,对该区域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年际动态进行了研究。

5年共调查发现鱼类57种,隶属于3目8科42属。

鲤形目3科33属43种,占总种类数的75.44%;鲇形目4科8属12种,占总种类数的21.05%;鲈形目2科2属2种,占总种类数的3.51%。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0种,占总种类数的35.09%;其中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保护名录。

2006、2008、2011和2012年之间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36、32、37、37种)差异很小,均与2010年种类数(47种)有差异,但One wayANOSIM检验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R=1,P=20%>0.05)。

除2010年外,调查区域的优势度在4年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丰富度则各年大致相当。

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的年龄生长及种群动态

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的年龄生长及种群动态

第42卷第2期2021年3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Vol.42,No.2Mar.20211)()1:10.15928/j.16743075.201904210099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的年龄生长及种群动态朱其广唐会元林晖2,龚云李析男3,杨志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2.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0;3.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0)摘要:探究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hong)的年龄、生长及种群动态,可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32017年在金沙江中下游干流攀枝花、巧家及其支流雅砻江、黑水河下游江段采集细鳞裂腹鱼170尾,逐尾测量全长、体长、体重,取臀鳞与微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研究细鳞裂腹鱼的年龄结构、生长特征与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以低龄个体(〜3龄)为主,臀鳞及耳石均能够作为其低龄个体的年龄鉴定材料;细鳞裂腹鱼体重(W)和体长(L)关系式为W=7.00X106L3」885R2=0.9867,”=170),雌雄个体间体长体重关系无显著性差异P〉0.05);渐进体长(丄“)为774.74mm,生长系数()为0.13,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为-0.13龄;渐进体重(W“)为11407.01g,体长生长方程为L,=774.74[1-e"73"+"13)],体重生长方程为W、=11407.01[1-e"73(+"73)]37885,拐点年龄为&79龄;种群总死亡系数(Z)为0.82,自然死亡系数(M)为0.26,当前开发率(E)为0.68,高于理论最大开发率(E””)0.388;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和生物量的结果也表现为过度捕捞特征,种群已处于过度利用状况.针对细鳞裂腹鱼的生态习性特征及其资源现状,建议采取生态调度、支流栖息地恢复及控制非法电捕等措施以保护其资源。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收集、整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历史和已有的调查研究数据,认真分析和评价了当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状况和渔业的发展和利用现状,并就长江流域的珍稀和特有鱼类的保护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意见。

关键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利用引言:纵观当今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其自然环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其所处的次生环境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土壤侵蚀、环境的污染、盲目的开采、人类的毁坏,必然会加剧资源失衡,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更为不堪一击,缓解改善这些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一、长江上游水域生态(一)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特点长江是中国第一河,它的源头是青藏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大雪峰,贯穿全国东西部,经过11个省市(市)汇入东海,其主干长度超过6300公里,总面积为180x104km2。

根据地形和水文特点,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其中上游位于湖北宜昌,属典型的分支型水系,主干4504公里,面积84.8x104km2,占长江总流域面积46.67%。

其复杂的河流生态环境和地域生境,造就和孕育了极其丰富、多样的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的摇篮,鱼类资源的宝库,珍稀名贵和特有水生野生动物的集中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动脉和集居地[1]。

(二)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现状由于自然界在持续演化中,其生态系统的均衡并非衡久恒定,其固有的生态状态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冰川、温度等多种因子都会导致其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而人类作为次生环境参与者,也是改变、破坏生态原有状态的原动力之一。

长江的上游地区也不能逃脱这个基本的法则。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两岸原始树林面积逐年缩小,目前已成为4.8x108hm2。

1.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及利用现状1.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现状及利用目前,长江流域有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三种,白鲟是现存白鲟的两个物种,与达氏鲟同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仅在长江上游栖息繁殖;而胭脂鱼则属于亚口鱼目,主要在北美洲地区,而亚洲胭脂鱼则是长江地区特有,属于二级保护物种。

我国的重点保护鱼类

我国的重点保护鱼类
中国一级保护鱼类是指在我国受到最高级别保护的珍稀水生生物。这些鱼类包括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它们因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等原因,数量急剧减少,处于濒危状态,急需保护。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其身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四条触须,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和金沙江下游。达氏鲟,又称长江鲟,是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白鲟,又称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生态价值,还是研究鱼类进化和地质变迁的宝贵材料。因此,保护这些珍稀鱼类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这些一级保护鱼类的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广生态保护意识等,以期让这些珍稀鱼类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繁衍生息。

三峡库区鱼类现状

三峡库区鱼类现状

三峡库区鱼类现状摘要:本文从三峡库区、库区干流的鱼类分类、库区鱼类特点以及面临的现状与问题为角度阐述了三峡库区鱼类的现状。

旨在为三峡鱼类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指导。

1.介绍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上长度第三、流域面积第九、年径流量第三和年输沙量第四的河流。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东流注入太平洋,全长6300多km,流域面积180万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 616亿m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3亿t[1]。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总库容已达1586亿m³,其中以葛洲坝,三峡大坝,溪洛渡大坝为首的134座中大型水库库容占1064亿m³。

大坝水库的修建彻底改变了长江上游的水文,水温,地形,泥沙,连通度等物理条件,进而影响了河流水生生物生存,生活史,繁殖,种群结构与分布[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TGD)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长江干流西陵峡中[3],于1997年实现截流,2003年阶段性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至156米,2010年首次蓄水至最高水位175米。

大坝的截流库尾以上影响较少,保持近似自然河流生境,库区则形成类湖泊生境,由此产生了复杂独特的生境系统。

TGD采用特殊的“蓄清排浑”的特殊水位调度模式,即每年夏季洪汛期排水维持防洪145m限制水位,秋季蓄水至最高水位175m以服务航运及发电,自此维持至次年夏季[4]。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水库日流量变化、季节规律性流量变化,水文连通性阻断,水库蓄温效应,水质泥沙变化,等对鱼类的生活繁衍(尤其是繁衍)影响深重。

鱼类初步适应后产生的多样性,丰度,生活方式变化又造成了生态位缺失,种间竞争(外来物种入侵)等内部变迁,进而逐步产生后期适宜结果。

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则对各类鱼类丰度造成明显而消极的影响,种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远不同于历史自然河流阶段,也不同于世界其他河流的独特鱼类种群与环境状况。

2库区鱼类特征2.1种类繁多,特有程度高据统计长江上游共有鱼类286种,特有鱼类112种,占全江域特有鱼类的71%[7]。

梯级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

梯级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

第41卷第6期 2020年 11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Vol.41,N o.6N o v.2020D Q I:10.15928/j.1674 - 3075.2020.06.006梯级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屈霄1j’3,郭传波2,熊芳园2’3,辛未2,陈宇顺2’3,苏巍1(1.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通过分析处于不同水电开发程度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在梯级水电开发下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金沙江下游相关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和管理建议提供理论支撑。

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至向家坝水电站坝下江段,应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进行鱼类群落定量研究,分析鱼类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鱼类调查结果表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与溪洛渡、向家坝江段鱼类群落有明显差异:保持峡谷激流型生境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江段鱼类组成以土著特有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喜流水的圆口铜鱼)、泉水鱼(P.proc/iet'to )、犁头鳅(L./!'OT6n'ata )丨已成库区生境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江段鱼类组成多为长江中下游常见种类,优势种为喜静水缓流的詧(H. )、飘鱼(P • ■n+nenA )、似轎(T.m_s)。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水深、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p H和水温等。

溪洛渡、向家坝江段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生境差异显著,表现为溪洛渡、向家坝江段平均流速显著低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而平均水深则相反。

关键词:金沙江;梯级电站;鱼类群落;环境驱动因子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3075(2020)06 -0046 -11金沙江下游是从攀枝花(雅砻江河口)到宜宾(岷江河口)的长江干流江段,流域面积21.4万k m2,河段长768 k m,自然落差712.6 m,河 道平均比降0.093%(中国河湖大典,2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沙江珍稀鱼类生存现状及保护宜宾县育才中学八年级十九班任怡桦指导教师黄梅刘光超一、金沙江珍稀鱼类资源及现状金沙江下游属江河鱼类和高原鱼类分布的过渡带,同时也是金沙江中游、长江上游鱼类、雅砻江和赤水河等支流不同区系鱼类交错分布区,鱼类种类丰富,共记载鱼类160种,其中特有鱼类56种,如圆口铜鱼、嵩明白鱼、短臀白鱼等,保护区分布鱼类186种,特有鱼类66种,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等。

白鲟白鲟(学名:Psephuyrus gladius),或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

另名为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

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

当代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

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

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

达氏鲟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呈梭形。

头呈楔形,背面粗糙。

吻较短,前端尖细。

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

吻腹面具须2对。

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

鼻孔、鳃孔均大。

鳃盖膜与鳃峡相连。

左右鳃孔分离。

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

尾歪形。

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

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

体背及面青灰色。

腹面灰白色。

鳍青灰色,边缘白色胭脂鱼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属于鲤形目吸口鲤科(或称亚口鱼科),生长于长江水系。

1。

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大鲵大鲵俗称娃娃鱼,如图。

同青蛙、蟾蜍等同属两栖动物。

大鲵因为叫声奇特,如婴儿般啼哭,故名娃娃鱼。

发声是动物社群行为中重要的信息通讯方式。

对大鲵的水下发声进行观察,发现大鲵的鸣叫在繁殖季节明显,主要集中在晚上发出“吱吱吱”的声音。

此外,通过人工的养殖观察,大鲵在人为搬动、注射药物、发生疾病、水温过高以及大鲵不适应的环境胁迫情况下,大鲵都有鸣叫行为,但这种鸣叫不明显。

大鲵是一种稀有的珍稀动物。

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

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

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同时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

多年以来,由于蓄洪垦殖、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航运、城市拓展等建设,长江鱼类资源面临威胁。

在长江水系中,上游的鱼类种类尤其丰富,中国特有种比例明显高于中游和下游。

二、水电站及城市建设减少了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长江上游江段存在着许多特有种,也就是为我国所独有、长期适应于长江上游水体生态条件的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其中许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而80年代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

1989年,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彻底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长江上游几乎绝迹。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

专家称,三峡工程将使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约占上游特有种数40%。

而由于栖息地面积缩小约1/4,其种群数量势必相应减少。

为有效地保护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减轻因三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三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在长江上游泸州至宜宾新市镇建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1996年经泸州市人民政府和宜宾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分别建立了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

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该保护区升格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专家称:就在国家级保护区设立的当年,水电开发已经开始按计划向上游的金沙江江段滚动,而规划中的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大坝,竟都位于保护区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而高161米的向家坝大坝恰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高278米的溪洛渡大坝则距保护区核心区上游边界不过两公里,两座水电站建成后几乎首尾相接,直接导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为库区,完全丧失流水生境,白鲟90%的产卵场被淹没,达氏鲟50%的产卵场被淹没,圆口铜鱼因生境严重破碎化,完成生活史困难。

三、补救措施实施需要落实和加强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环保组织就阿海和观音岩两座水坝的《环评报告》简本及对公众疑问的答复中提出的保护措施咨询了有关专家。

多位专家认为,鉴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密集开发状况,《环评报告简本》提到的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以及捕捞过坝、人工繁殖等措施不够成熟,都难以有效保护鱼类种群。

1)比如增殖放流,多位专家同样认为在建库造成鱼类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放流的意义已经失去,难以让物种延续下去。

如:“增殖放流鱼类适宜的生境在金沙江中游河段是有的,主要是落实如何权衡干流与支流开发与保护这一关键点。

只要真正做到支流规划、开发服从干流的规划、开发,增殖放流鱼类的适宜生境是有保障的。

”以上结论并无相应的论证支撑,且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方案,把措施建立在一个还未进行的设想上,显然无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威胁。

2)人工繁殖技术多位专家提到还有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苗种、成鱼和亲鱼培育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这点也为金沙江水电建设的论证文件所承认。

3)就地保护划立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具体措施实施有难度,金沙江水流较急,与陆地自然保护区相比控制难度较大,保护效果预测有难度,建立水坝等建设使鱼类繁殖场所近一步减少了。

修建过鱼设施不能解决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问题,因为它只能供鱼上溯,不能诱鱼下行;同时许多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和初孵仔鱼在漂流过程中发育,通常要漂流400公里至500公里才能主动游泳,这些鱼在水库中是不能进行繁殖的,不能繁殖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而对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多为摄食底栖生物的特有鱼类,因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

四、保护长江特有鱼类与经济建设两不误的措施和建议:为了避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陷入绝境,我们呼吁采取紧急措施,综合平衡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既满足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能有效的保护珍稀特有鱼类之情况下,我们设计以下保护鱼类资源措施和建议:一)、开展细致的鱼类资源调查,避免盲目规划和决策。

多位专家指出,根据阿海《环评报告简本》所述,阿海评价区所在的中游河段共计有154种鱼类、特有鱼类有54种,而现场调查过程中,只采集到16种鱼类;而观音岩《环评报告简本》据历史文献和调查认定金沙江中游江段有160种鱼类,约90种适合在观音岩库区及其坝下邻近地区江段生活,而从《环评报告简本》仅显示有鱼类40种。

这些调查与历史统计结果差异过大,环境现状调查可能存在缺陷。

而基于这种有缺陷的环境现状调查和不清晰的描述的基础上做出的环境评价结论可程度,以及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均存在问题。

二)、加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繁殖的基础性研究,在相关技术不成熟。

由于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习性还了解有限,其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

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建设单位和科研单位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经费和研究力量,实现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成熟。

我们希望能够加大力度投入资金研究金沙江珍稀鱼类的生态习性以及河流的自然生态状况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并能有比较成熟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苗种、成鱼和亲鱼培育技术。

三)、严格实施适度开发,为珍稀特有鱼类留下最后的生存空间鱼类专家指出,试图在天然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主要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天然鱼类的种群结构和资源量,这不符合物种保护的基本原则。

最好的物种保护原则就是栖息地保护,而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大批量的、失去栖息地环境的鱼类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既无先例,也无综合、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等方案,目前,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范围都是不可行的。

在阿海水电站的论证过程中,参与环评的专家提出,为了协调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国际上水电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而不是将一个流域10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都进行梯级开发;在两个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对减缓流域开发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议对梯级开发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予以高度关注。

四)、人工建立鱼类自然繁殖场所,扩大鱼类生存和繁殖空间。

人工的方法模拟并建立鱼类多个自然繁殖场所,为鱼类繁殖提供家园,为鱼类的繁殖提供自然条件。

可沿河道人工开采出多个鱼类繁殖回水场所,扩大鱼类的活动范围。

如图片1-1图片1-1五)、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采用媒体、普及宣传、发传单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珍稀生物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珍稀鱼类的存活可能性。

六)、水电站应建立鱼类回游通道,同时必须提高效率。

水电站修建时建立鱼类回游通道,同时应注如何能引导鱼类通过,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改进出效率更高的鱼类回游通道。

可以运用投放饵料等方式,提高鱼类通过效率。

2011年10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