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 审美心理与旅游观赏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审美心理与旅游观赏原理
授课时间:2017.9.19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心理要素。

2.理解并掌握旅游审美层次。

4.掌握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活动直接的第一步,获取外在世界的形象。

(起点)“感觉”到的事物,对外在形象的获取并不是机械复制轮廓、边界而已。

由“物甲”变成为“物乙”.
那么这个审美活动究竟是怎么进行的呢?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第一步,就是审美感知活动。

一、审美知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官
举例:
1当旅游者身临其境,凝神观赏大自然的风光胜景之时,嗅觉对于草木花香和清新空气的感受对旅游美感的生成与深化就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2旅游者在选购中国丝绸、刺绣或瓷器等旅游工艺品时,尽管视觉对于其色彩图案的鉴赏很重要,但触觉对强化美感和刺激购买欲也具有一种推波助澜的实际功效。

感官在审美知觉过程中的作用:
1.生理效应;
2.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内容
人的感官经过长期的“自然的人化”文化历史的积淀、传承与“集体无意识”等因素,逐渐摆脱了早先那种狭隘的只为了维系生存的动物性,演化为具有社会性和审美敏感性的感受器官。

它也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制,它也是经过主体的各种心理机能,主体选择以后所形
成的具有主观性的一个新的形象了。

也就是从原来它事物本身物甲已经变成了初步具有主体性的物乙了。

人的感官这种能力,他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我们意识到了,有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对外在世界实际上是有改变的。

比如说:这样两幅图,本来都是静止的。

我们可能看到A这幅图,就觉得它是静止的,但是我们到B这幅图呢,我们在看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某种动感。

就好像这个黑圆圈在往我们右边移动了。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感官对外界世界的一个改变了。

就觉得B这幅图不如A这幅图稳定。

我们通过眼睛甚至看出了稳定这样一个概念,那我们对事物本身就已经有所改变了。

我们的视力、我们的视觉、我们的知觉本身它都有一些特性。

比如:方向力与视觉平衡的感知美学
我们的眼睛,它右边可能就会重一些,左边可能就会轻一些,所以我们右边画的这个人物它应该就要小一些、少一些,这样它也能够使这个画面平衡。

因为右边重。

如果不这样,我们看这个素描图,那就是把两个人物形象倒转一下。

我们右边本来视力重,但是我们又在右边画一个形象更繁复的这样一个人物,那右边就倒了。

所以这样一个视觉机能,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我们就要在实践中好好的利用这个。

我们右边视觉重,那么我们放的这些绘画元素和素材就要少一些、轻一些,这样才能达成平衡。

当然如果我们理论上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反复的琢磨、观察,可能我们也会做到。

形象感知的整体直观性与简化独立性原则,一眼即见的。

那么人体的技能还有多种功能,它可以根据某一部分,自觉把它变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在现实中只看到这样五个部分,没有看到全脸,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脸,但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的视觉机能,会根据它主要的特点,自觉将它完型,这些人的这种感官的完型能力。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圆,但是还没有封口,我们都会直接把他看成圆。

根据它的主要特征,主要的部分,我们的视觉、知觉、感知自然就把它看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比如大家看这一部分,本来只是一些黑点,这些黑条,在长方形中,它是事物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可能把他看成什么呢?也就是长颈鹿它的一个部分。

我们通过这一个就想起一个长颈鹿了,那我们就是通过这一个部分直接想到它的整体了。

这是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见的。

它这个过程改变了、或者加工了、完型了。

比如我们简单地说,看到这四个点,他本来是没有连接的四个点,但是在我们头脑中,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它是一个正方形,我们不会把它看成彼此不相关的四个点,而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甚至有人把他看成这样一个正方形,这样一个具有创意型的,甚至把它看成这样一个人的脸,甚至把它看成这样一个圆,这都是可能。

所以说人的感知由多种能力,它具有这样一种完型能力,根据部分来主动恢复,复原它的整体这样一个能力。

形象获得的“同化相似整平”与“突出尖锐”的原则
当然它还有其它的一些想象力的事物。

通过感知获取外在事物形象的规律当中我们自动的这种选择性,我们看这样几幅图,这一幅我们会向人家描述,说图中是三个黑色的圆圈,和三个白色的圆圈。

我们看一下下一幅图,那么这一福当中我们会向人描述图中有三个圆形和三个三角形,那么这幅图呢?我们又会向别人描述什么呢,两个大的正方形,四个小的正方形。

那么比如这幅图呢,我们又会向他描述左上角有两个黑色的圆形,右上角有三个圆形,左下角也有三个黑色的圆形。

那么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这样主动向别人做不同的描述呢,那就是这幅画实际它最主要的特点,它自动的选择。

前面是圆球都是圆球,位置也很杂乱,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这三个是白的,那三个是黑的。

所以我们自动按它最主要的这种不同来向别人描述。

这里面这个形状是它最大的不同。

三个圆三个三角形。

而这个呢都是方形,只有大小不同。

所以就回从大小这个角度去告诉别人。

这个呢都是大小一样的圆球,只有它的位置摆放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感官会根据事物最根本的最突出的特点,来选择我们观看、认知、捕获他的重心,其他的暂时就靠边了。

我们自动的就选择了它最突出的特点。

所以在完型之外,我们还有这样一个选择性。

那么,人的这种机能在选择的过程中怎么选择,比如说眼前这个事物,我们可能有多种选择,我们可以说是一个梨子被剖开了,但是如果我们从美感的角度来选择,来认知,同学们说是一个拱桥和它的倒影。

那这个我们好像就获得了一种更美的感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个人不一样,当我们说它就是一个梨被剖开了,好像我们的感觉没有刚才我们说到的拱桥及倒影哪一种感觉那么美。

所以我们可能各自根据自己的感知来捕获这一事物,但是我们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错觉与审美的视知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生错觉,但错觉不是错误的感觉,他也是人的一种机能。

也会使我们对事物产生一个新的认知、感知的过程。

比如说在这种选择性当中,它就可能亦真亦幻,亦幻亦真,你看,它可能是一个小女孩的面庞,它也可能是一个老太婆的形象,所以你的视觉稍微一错、一看,同一个对象,但是大家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感知对事物的改变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像这样的直线和斜线的相切,我们感觉这好像就是歪歪扭扭的两条线,产生的波折,其实它是两条平行的直线,它没有波折,但是我们一看,那肯定觉得它有很多波折。

所以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受,他会受我们这个相关环境、我们感官机能的影响,比如我们通过这个对比度,这一个和这一个,中间的这个灰白色的东西,它本来是一样的浓度,但是由于外圈这个黑本身浓度不一样,他就使得我们觉得里面的这个百的一个要更白,一个要浅一些。

它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色彩的浓淡会导致我们觉得下面这一个好像要长一点,上面这个短一点,但他们是一样长的。

其实只是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效果不一样。

所以面对同一事物,我们每个人描述出来的不一样,虽然眼见为实,但是每个人的眼对外在事物已经有所改变。

不管是我们的完型作用,选择作用,还是我们自己的错觉,还是我们对事物本身感官机能。

阴影、光线、明暗、大小与空间立体的感知。

你看,这一条路,当然随着我们的视觉规律,越往后,这个树看上去好像越矮,越小,但是它究竟是不是比这一棵树矮呢,在现实生活中,那倒不一定,这是我们视觉的一个机能,通过这样一个视觉的机能,我们实际上就会形成一幅幅已经经过主观改变的画面,比如说这里面它也就是一个黑白的不同点染,不同的位置,使我们看起来好像这个人的眼睛非常的犀利,非常的有神,有力、深刻,这些词怎么能看出来的,只是黑白的搭配,它本身不可能把有神、犀利画进去,这就是我们通过它的相互关系,可能会获取的心理能量,那么我们通过这个感知,初步获取了关于外在事物的一个形象,那么紧接着下来我们面对我们已经获得的这个感官世界,我们马上就会对眼前这个世界可能做一些比附。

那就进入到想象的领域了。

审美知觉的分类:
1.直接:指审美感官与审美对象发生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审美知觉感受(在亲临其境的旅游中尤为突出)。

易导致审美的动态感和立体感。

2.间接:指对文学作品和音乐艺术的欣赏。

不直接与审美实体接触,而是通过文字符号或者声音等媒介的刺激诱导,使人间接地领略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所表现的审美价值。

如小说、诗歌、交响乐等。

审美知觉具有综合特征。

表面看来,它似乎是迅速地直接判断结果,实际上这其中渗透着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因素,包含着个体的理想、偏爱、个性、信仰以及生活阅历等内容。

二、审美想像
人在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时均离不开想象。

怎么比附呢?比如说,我可能马上就想到一个跟这个事物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比如说我走到赤壁,我可能马上想起当年在这发生的风云变幻的故事,我甚至就朗诵起来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者“想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把这些事物连在一起呢,因为这些人和事,也许就发生在这里面,所以跟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事情我就想起来了。

比如我走进杜甫草堂,我可能就咏诵杜甫的诗。

我走近武侯祠,我就咏诵诸葛亮当年的那些丰功伟绩。

因为它跟这个有关系,关系密切,所以我感知到这个事物的时候,很容易就用这种方式把另外一些事物连在一起了。

同时,看到眼前这个事物还可能想起与这个事物相反的另外一个事物,比如说今年来到这个地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自然就可能想起去年时是一个什么情景,可能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可能就是对比想象。

(一)知觉性想象
即再造性想象。

与初级形式的共性是不能完全脱离眼前具有感性形象的事物。

这种想象面对着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或优秀感人的艺术作品展开。

举例:石林——阿诗玛观赏者带着情感色彩的记忆形象在石柱上的一种投射或折映。

桂林象鼻山
黄山的仙人指路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对景观的命名只要比较贴切,或者与景观的空间形象趋于吻合,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激发观赏者的审美想像。

(导游技巧:切记简单武断的解说,要以生动而直观的描述作为一种渲染手段,着力激发旅游观赏者的审美想象,让他们自由地去体味,万不可先声夺人,把话说“绝”,否则,会使看不出名堂的游人感到失望,从而影响他们的游览兴趣。


同时我可能看到或感知到眼前这个事物,我可能想起另外一个事物,跟它很相似,不是关系密切。

比如说我走到外面,因为现在是冬天,漫天飞雪,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所以我突然想起,这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看她本来看到的是漫天飞雪的情景,可是现在呢,现在是梨花开,这就是相似性。

(二)创造性想象
形象思维,是一种能够洞察、揭示和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艺术想象力。

严格说来,创造性想象是一个“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的综合性想象过程,即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的主要效用在于从诗情画意的视野出发,依据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在静观默照周围景观之时以因借、取舍和重新组合等方式,与自己的脑际里另行创造出一种新的图景来。

还有可能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各种各样的材料综合在一起,把他糅合成一个新的形象,比如说把一些猪的特点、人的特点、神的特点这个时候都杂糅在一起的话,可能就形成一个猪八戒的形象了,把猴子、人、神杂糅,就是孙悟空的形象了,这可能就是一些创造性的想象。

通过想象,我们就可以把我们感知到的眼前这个世界变成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了。

所以把单个的东西变成了多个的,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就变得更美了。

把那些无形的也变成有形的了。

就进入到美的一个世界里面了。

那么想象在我们的审美活动过程中
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能,它使我们眼前有限的这个事物一下子变得非常鲜活起来,变得非常无限起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想象它把那些抽象的,把那些无形的变成这种有形的、具体可感的丰富的世界。

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整个审美活动当中最关键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对于审美来说,想象最重要。

想象它具有重要的特点就是:
(3)想象的特点
不受时空的局限,自由性;它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所以事件上思接千载,那么空间上呢,它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这是所有想象共同的特点。

不受功利的影响,形象性;一种形象的想象,它伴随着主体强烈的情感性,好像自己就是那一片云,自己就是那个人,它是感同身受的想象。

科学家那种想象呢,它往往是一种功能的想象,比如说这个飞机上了天之后,万一遇见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他更多的是一种推理性,它是一种物我界限很清晰,推理性想象。

不像是飞天这种,他主要是具有美感的这样一种想象。

它与我们那种很清醒的,理性的这种推理想象是不一样的。

情感的伴随,情感性。

三、审美理解
西方宗教画中:
百合象征圣母玛利亚的童贞
十字架象征着耶稣受难
羊羔象征着信徒
池边饮鹿象征着圣徒的欢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描绘出泰山的巍峨雄奇,也表露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作者对审美对象的这种理解无疑是一种浸透着情感、想象和意志在内的高级心理活动。

对社会生活的欣赏更有赖于这种内在的审美理解。

社会美主要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行为、精神之美。

旅游者在观赏活动中,除了从旅游景观之中获得享受之外,也能从接待人员那热情友好的态度、灵巧娴熟的服务技能中感受到现代人类的文明之美。

独特的理解、掌握方式。

以一种感性的形式对审美意蕴的整体领会与把握。

理性主义的掌握
经验主义的掌握
直观主义的掌握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然于前者也。

我们在这个之前讲美的特性的时候,就曾经举到一个香菱学诗的故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怎么说太阳是圆的,那还用你说吗?好像很熟,但是你不用这个,好像又没有其他
可换,所以诗人,或者说审美当中他那种情,那种理,你很难用概念来完全把它剖析的条分缕析。

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通过一个形象,然后把这个理寓在其中,所以它是一种情理,它是意想之中审美之理,所以它是特殊性,这个呢,你说审美中如果没有理解,那我们的审美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的肤浅,但是如果我们纯粹用科学的道理来要求,那可能又变成哲学、又变成科学了,又没有美感了。

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来处理,也成为我们审美活动过程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

比如我们审美欣赏的时候,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读的如醉如痴,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但是老师让我们读了这个文学作品来写一篇学术论文,我们觉得头疼,着就不一样了,因为你写论文的时候,你整个的理性的研究就多一些,你自己那种感性的体验、体悟可能就相对的只是我们论文的基础了。

所以在美感的获得中,我们的感官、感知和我们的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我们好好来揣摩的。

四、审美情感
这里的情感指审美经验中所涉及的知觉情感,而非审美诸心理因素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所产生的那种审美愉悦。

主要表现在主体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是伴随着知觉活动而直接产生的。

四者关系:
总体而论,以上四种审美心理因素——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在审美实践中彼此渗透、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

1.知觉活动没有想象和理解参与,不过是一种动物性的信号反应,也就谈不上什么审美快感。

2.想象没有理解和情感参与,失去了规范和动力,成为一种非理性的胡思乱想。

3.理解活动没有想象和情感参与,失去了感性的特征和活力,成为抽象概念中游曳的逻辑思维
4.情感活动没有理解和想象参与,失去了方向和载体,成为偶然性或本能性的欲望发泄
简而言之,知觉因素是导向美感的起点,想象因素是美感的载体和展现形式,理解因素为美感指明了方向,而情感则为诶美感增添了动力。

五、跨文化交际与审美
在异质文化的环境中旅游,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的环境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和新奇感。

后者是旅游的重要契机。

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是具有直接关联性的。

新奇为美是一个最为普遍的审美观念。

少数民族传统的迎客和敬酒礼仪以及带有原始图腾色彩的歌舞等,其奇特的服饰、节奏、舞姿和歌唱等表现形式,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和震撼的作用。

在首次观赏这类景物或景象时,人们通常会显得激动,感到新鲜,尽管对其历史和人文内涵知之不多,但却能够相当敏锐地从中体验到一种新奇的形式美感。

相反的,对于新奇的东西由于超出人们通常的审美感知能力,会令人震惊或困惑,导致“文化休克”,而使人难以进入审美的心境。

——所以要求导游翻译或接待人员发挥桥梁作用。

第二节审美体验的层次
旅游主体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时因人而异的,在审美个性、审美敏感性与历史文化心理结
构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下,旅游者对景物作出能动反应和评价的旅游中,其审美体验往往
一、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
等)在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快感受。

——属于直觉性初级审美判断范畴。

最普遍的审美感受形态
基本特征:以生理快适与心情舒畅的交融.
人的感官虽然会“人化”、“社会化”或“艺术化”,但毕竟是生理性的东西,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促进和制约的双向作用。

例如:
人若被迫久视一种对象而无变化,即使对象再美,长期下去也会逐渐不感其美了。

重复过多就难以唤起人的激情。

违背了美在新奇的基本审美原则。

(导游技巧:
为同一团队安排游览日程时要力避简单重复、讲求内容的丰富多样。


二、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
的意蕴,进入到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的欣快喜悦状态。

特征:凝神观照的审美体察,基本超越了生理快感阶段,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愉悦体验。

例如:观齐白石的画,除了能看到草木鱼虾的可爱形态,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鲜活洒脱的情思意趣。

观山水,周围的诗情画意令人心绪豁然开朗,喜不自胜,或赞美宇宙之神奇,或忘却人间之忧愁,使我们在心醉神迷中生出无限遐想或者超然出世的情怀。

这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高竞争、太嘈杂生活重压下的我们来说,无疑使情感和精神上的一种慰藉和补偿,是我们作为人之本性的一种觉醒或自然的复归。

三、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象、理解和情感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于审美愉悦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志,激起追求道德完善与超越的动力。

例如:游览黄河,惊叹其壮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唤起心中的思旧怀古之情,产生深沉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达到“天人合一”精神或至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高度和谐统一。

第三节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
一、动态与静态
旅游动态观赏过程如同一种由移动、速度、景变与感受等四大因素组成的“魔圈”,其中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感受反过来有调节速度......彼此关联,循环往复,交互作用,旅游者一旦步入其中,将会在“无限交流意志”的驱动下,俯仰六合,尽情玩味,畅神怡性,欣然而乐。

由于物我双方的空间位移速度快,视觉形象的空间跨度大,在紧张捕捉但易失之交臂的观赏过程中,景物产生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给人的视知觉以强烈的运动感,使人得到一种生机盎然、气势浩荡的审美感受。

二、静态观赏
亭台楼阁榭廊等,一方面构成景致,一方面还供游人静观周围的景象,是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有机统一的产物。

例:泰山的松涛亭和瞻鲁台
上海豫园的静观厅
昆明滇池的大观楼
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Array
神观照周围景致的方法。

动观和静观是相辅相成的。

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的观赏方法也符合旅游者捜
奇揽胜过程的心理。

在两种观赏的基础上,人们往往会产生了立体的审美感受。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由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物理要素所构成的视觉形象或空间形象,由
风声、雨声、涛声和鸟声等音响所构成的真切的听觉形象,由花草、草香和清新的空气等因
素所形成的特殊的嗅觉感受,由温暖的阳光、扑面的熏风与流云飘雾等因素所形成的温馨的
触觉感受,以及由品尝甘泉和呼吸山中或田园里的清新空气所体验到的某种醇和、滋润或透
亮的味觉感受,通常会经由审美的直觉、联想或想象等心理要素而产生一种“化学反应”,
从而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类似“联觉”的审美感受。

二、移情与距离
(一)移情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