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记录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
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
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关系。
1、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所以产生联系,形成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这个媒介所起的作用,但是教学结束以后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终结了呢?理论上可以确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始终和部分老师保持联系,请教各种问题,因而师生关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
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到专业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经历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上升过程。
因此,研究师生关系不能仅仅静态地考察,还要全面、发展地看待。
那么师生关系的确立就能促就教育教学的发展吗?显然不是。
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是教学成功的坚实基础。
广大教师只有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创造性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1更新观念,民主施教1.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改变过去教学中的权威形象,走下高高的讲台,放下长者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和学生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融入学生的活动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体现着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氛围,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保持最活跃的状态,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争辩,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才能使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进发创造的火花。
这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精神产生的土壤。
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语言上的变化,令人真切感受到教师观念上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气氛正在逐渐形成。
1.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有思想的人呢?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不能、也不应该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和培养学生。
教师要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侮辱,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允许学生打破常规,努力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尤其是对待那些有着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更是应该用一颗宽厚的心去包容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学生的潜质,及时发现其优长的一面,主动帮助他们找到其独特的位置,要多给孩子搭建一个成功的舞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改演讲报告“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的不到应有的保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
新课程的强调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为此,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表现为对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是侵犯学生权利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
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
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
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总之,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发出迷人的光彩。
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
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力,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师生关系也在发生改变。
过去,师生之间往往存在着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师生间的互动也相对单一和局限。
而在新课程下,师生关系更趋向于和谐与平等,更加注重个体发展与互动。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和尊重。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与接受,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定制教学计划。
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别辅导,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和成绩的提高,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和互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学习,共同创造更好的学习成果。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而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立各种课堂活动和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和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新课程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也有助于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和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校氛围和教育文化,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一种单向的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而在新课程下,师生关系呈现出了更加和谐的新型模式。
在这样的新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平等,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就新课程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探讨。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尊重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扮演者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在新课程下,师生关系更加强调平等和尊重。
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们的引导者和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学生也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也更加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的关系让师生之间更加平等、和谐。
二、开放的交流与鼓励的氛围新课程下,提倡开放的交流与鼓励的氛围。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不再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开放的交流与鼓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不再害怕犯错,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个性关怀与情感交流新课程下,师生关系还强调个性关怀与情感交流。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情感需求。
而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怀每一个学生。
教师也应当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在这样的关怀和情感交流下,学生会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也会更加深厚,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四、友善教育与激励引导在新课程下,友善教育与激励引导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生中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愈发突出,而高效、积极的师生关系则成为支撑教学质量的基础。
建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那么,要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建立好师生关系呢?一、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具有多样化的性格和学习方式,而老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时给出回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途径,避免一味地灌输,塑造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老师也要注重学生体验,从学生的感受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与学生沟通中,老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并诚恳地给出建议和指导。
二、培养良好的互信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
教师要讲诚信,不仅不捏造事实和虚构内容,更要保证正确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重。
学生的信任是建立在老师身上的,只有老师通过真诚、耐心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师生互信关系,让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难和心理问题,老师也能够给出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三、建立人性化的评价制度人性化的评价制度是建立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学习不同,老师要尽可能地去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和扶持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同时老师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渐渐完善自己,甚至在学习上走向成功。
在评价方面,老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公正公平的性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价值,同时老师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足迹,对于学生的成绩进行全面性评价,避免过于看重表面性的成绩,从而让学生成长得更全面、更健康。
四、建立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建立好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共享,教师要敢于公开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课外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准确定位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职能,塑造新的教师形象,科学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
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成了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一、互相尊重,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近年来,人们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尊师爱生”,向素质教育迈进了喜人的一步。
可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概念中,一方面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爱生”就很难得到保障。
初中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渴望受到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和选择,允许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承认他们的差异,不对他们提出共同的要求,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向上的动力源泉,才有可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师生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使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二、宽容、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主要指宽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有耐心,感情要亲近,态度要诚恳,方法要灵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多褒奖,少训斥。
有一位教育家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批评和耻笑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正常的、合理的,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不出错的学习才是不正常的,没有错误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在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新形势、新课改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
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
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
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的是“以人为本”,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能否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是一种尽善尽美的情感关系。
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浅谈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师生关系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
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
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现师生和谐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内在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合作,无疑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简捷有效地获取专门知识,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加深师生之间相互理解,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在学生中的威信,也有助于教师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教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帮助教师去调整、完善自己,同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举措分析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的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加工者。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当然最佳的交往方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下,我们希望师生关系能够更加和谐,更加平等和互动。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建立起合作和谐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平等。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更像是合作伙伴。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和讨论,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
只有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教育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师生关系要注重互动。
传统的师权主导型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
而现在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行批判性思维。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而这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应该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仅仅看重分数。
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拓展,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体察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课堂氛围的和谐。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互动、全面发展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目标。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而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更愿意与教师交流,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教师也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使教学工作更便于开展。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布置任务和要求,而是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共同探讨学习策略和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师也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同协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关爱和支持的基础上。
教师要善于关心和支持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在生活上,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照顾,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权利责任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共同承担起教育事业的重任。
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职责,认真履行教学任务,做到公正公平,注重实效。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修养,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学生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真对待学习,努力完成学业。
学校教育的新变化——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学校教育的新变化——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摘要: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不足,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帮扶、指导与教育。
但是小学生的思想细腻、情感丰富,师生关系对他们的心理与行动有非常大的影响。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必然认识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多元渠道着手改善师生关系,创造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对驱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学校教育改革目标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师生关系;构建策略基于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与新变化,都要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落脚点。
何以改善师生关系?自然要从转化观念着手,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密切的沟通交流,从过去的“灌输教育”转向“互动学习”,既要关注“学优生”,更要帮扶“学困生”,真正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创设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
一、学校教育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焦点课题,其关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水平。
把握学校教育的新趋势、推动学校教育的新变化,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且迫切。
一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率。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即学生只有与老师关系亲近,他们才能信任老师,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进而保证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亟需认清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有了融洽的关系为依托,学生逐渐对课堂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能够认真听讲,保持活跃的思维,高度集中注意力,学习成效事半功倍,真正做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另一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保持愉悦心理状态。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举措,更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它往往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或者互动沟通中形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
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
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正确、全面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若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工作积极性。
那么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它们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是相反的。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是服从型的。
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
学生被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
而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主动获取新知识,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由此可知,正确的教育观倡导创新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所以教师就必须摒弃那种枯燥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改后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改后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
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课程改革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改变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即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应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
教师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等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教师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善意的提醒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2.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积极的合作者,教学相长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立综合课程并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
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随着信息社会的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不再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唯一通道,学生接受新信息、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多,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也越来越独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过程,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师生分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交流彼此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师生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摘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一、创设和谐,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可以说,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通过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与讨论,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通过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情境,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得到体现,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二、熟悉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看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聊聊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
浅谈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
新课改所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教学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变化。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享有同等的地位,相同的权利,且以主体性人格自居,平等地、自觉自愿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核心是把师生看成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
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为所欲为。
它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
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恢复,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
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
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和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果得以提高。
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课堂再也不是令人窒息的“加工场”,而是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二、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一、概括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对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并寻求改善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师生关系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需要教师去关注和保护。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主导、学生被动,以及缺乏沟通和互动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重大。
1. 问题的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试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平等、合作、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管理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还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和构建。
只有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目标。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教育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在过去,师生关系往往是一种单向指导和从属的关系,但是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民主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多是以引导、激发和启发学生为目的。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育更加和谐,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其影响,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特点1. 平等沟通: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代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
而在新课程下,师生之间更多是平等的对话和沟通。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学生也能够更加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 合作共赢: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与接受。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某个项目或者活动。
这样的合作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3. 尊重差异: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学生也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4. 民主决策: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民主化。
学生有权参与学校教育的决策过程,可以通过班会、学生会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也会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影响: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矛盾和不和谐。
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平等和互动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特点。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摘要: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而作为主力军的教师,要尽快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破除“师道尊严”,尊重和信任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创新型教学,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并加强自身修养锤炼高尚人格,做知识型与魅力型相结合的教师,构建起真正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字:新课改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
[1]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不断推进,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而且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
它提倡问题意识,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和生活的联系,这些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改革就是将课程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变为新的能适应社会、文化、儿童以及教育客观情况的特殊过程。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基础进行现代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这次课改在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经验方面具有重大举措。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这种“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克服过去学校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术化、专门化,采用机械的单向的文化传递方式。
二是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健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内容摘要】师生关系是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
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
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
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现代正是信息化时代,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韩愈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得到了有力的例证,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还有所不及。
面对每个学生,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
教师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二、新课程改革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出发点——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
人的行为总是由思想观念支配,有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就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们必须牢固树立民主的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并积极地把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先入为主”思想意识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些不正确的心态、做法引入到教育实际,从而影响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倡导和创新教育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1)要防止和克服教师高高在上、脱离学生,让学生怕老师,显示老师高学生一等,无视学生等心态。
树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平等的思想意识,要明白教师和学生作为自然人具有同样的属性,教师有自尊心,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学生作为普通人也需要得到尊重。
(2)要防止和克服学生围着老师转、学习围着教学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习服从于教学等心态。
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
要明白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平等合作。
(3)要防止和克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把学生当“容器”;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事事过问,事事亲为,或不允许学生违背自己的意愿,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前进等心态。
要提倡把“人道主义”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诚地了解和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
要明白学生也是具有个人品质、个人爱好、个性要求和和个人情感的人。
(4)要防止和克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把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学习成绩简单的转化成一个分数,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等心态。
要提倡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借闪光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这个闪光点成为他今后生活和发展的支撑点。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切入点——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密切师生情感关系。
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走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实行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
那种上课来,下课走,完不成任务怪学生,学得不好埋怨学生;那种教师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发号施令,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那种学生受老师管制,动辄训斥、责骂、盘问、追查,盛气凌人,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那种照着教科书、参考书备课,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从不与学生谈心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情感关系的。
(1)教师要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和学生在一起。
早晨与学生亲热地互相问好,与学生一起打扫班级和环境区的卫生,与学生一起跳“校园集体舞”。
课间与学生一起聊天、谈心,娱乐。
放学时到教室与学生道别,如能同路,与学生一起回家。
只要教师心中拥有学生,就一定能创造机会和学生相处在一起。
(2)教师要用心走近学生。
教师要有民主意识,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朋友相处,以心相交,心心相印。
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给予最大的、最多的爱心。
教师要对学生要面带微笑,因为教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
(3)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
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
作为教师,要容忍学生想法的存在,应该鼓励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努力让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达成一致。
而不能死守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旧有观念不放。
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渠道——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活动训练的时间,有探索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解决一个个自主发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的创新演练,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发表有独特的、有想象力的、有个人见解的见解。
(2)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要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获得为知识获取。
(3)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
(4)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
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
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
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要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1)高尚的道德修养。
教师是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教师如果有了比较高的文化品位,高尚的美德修养,就能影响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在思想道德方面,要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比理想,比正气;在学习上要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为动力,比成绩、比进步;在生活上以教师的高雅、朴实、庄重的形象为镜子,学会时常对照自己,修正自己。